陶宅村

陶宅村

陶宅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西部。東接王宅鎮孤溪橋;南界王宅鎮梁宅村;西連王宅鎮楊店村;北與井潭弄村為鄰。轄陶宅、夏新屋、井潭弄、狗頭山、孤溪5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陶宅。

基本信息

(圖)陶宅村陶宅村
陶宅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西部。據清《(嘉慶)武義縣誌》載:先祖陶仁三十四公,於明嘉靖年間從宣平縣俞源鄉後陶村適居到陶宅,以陶氏為多而故名。東接王宅鎮孤溪橋;南界王宅鎮梁宅村;西連王宅鎮楊店村;北與井潭弄村為鄰。轄陶宅、夏新屋、井潭弄、狗頭山、孤溪5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陶宅。原屬長壽鄉。1930年屬孤溪鎮。1943年屬桐山鄉。1949年5月後屬陶宅鄉。1956年屬雙溪鄉。1958年屬躍進人民公社。1961年屬陶宅人民公社。1982年屬陶宅鄉。1992年屬王宅鎮。有354戶、1063人。有水田1254畝,旱地36畝,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大小麥、油菜籽等。1992年糧食總產量792噸。農村經濟總收入72.83萬元,比1985年增長25.3%。

文化教育

陶宅村桐山寺,系武義縣著名的文化教育勝地。該寺建有頭門、中廳、後廳、兩邊廂房和兩個大天井。占地面積2400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塑有佛像。1917年,武義縣教育界先輩孫其昌與村民方仁等人,在桐山寺創辦高等國小校,為武義縣第一所農村高等國小。在辦學中請賢訪師。培養出大批智體兼優的學生。國民黨政府教育總長曾頒給敬教勸學匾額。
陶宅村人方悴農,20年代求學於桐山國小,30年代奔赴延安抗大學習。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農民大學校長等職。1986年12月,為紀念桐山建校七十周年揮筆題詞:繼往開來,為振興中華勤奮辦學、勤奮學習寄給母校。俞旭,肄業於桐山國小。現任山東省青島化工學院教授,無機材料結構研究所主任,中國寶石學會副理事長等職。曾編寫出版專著及論文50多篇。熱情支持家鄉的經濟發展,把祁連型結構溫石棉六、七級短棉性能和濕清工業利用的科技發明成果,無私地貢獻給陶宅石棉廠。其石棉的成品質量,1991~1992年連獲國家七五星火計畫金質獎。此外,畢業於桐山國小的學生,還有現任山西省太原大學教授、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湯榜德等。
桐山寺一直為辦學基地,今為陶宅初級中學校址。有9個班級,390個學生,專職教師15人。為了繼承發揚桐山寺文教勝地的優良傳統,1993年2月武義縣教育局批准將陶宅國小改名為桐山國小。

農業發展

陶宅村是傳統農業地區,土地較多,但土質貧瘠,易澇易旱。井潭弄、瓦灶弄、黃塘弄等山壟低產田413畝,占水田總面積33%,60年代初只能種一熟中稻。1965年全村產糧食21.68噸,畝均343公斤。60年代中期,為了改變生產條件,提高糧食產量,發動村民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村在潘塘弄、瓦灶弄、黃塘弄、上包弄、六百弄興建5座小型水庫。爾後,配套築砌引水渠道5000多米,使全村1254畝良田得到旱澇保豐收。1973年,村里化錢4萬多元,在高溪砌築長達1300多米,寬4米的防洪埂,解決了陶宅與梁宅村洪澇時互遭損失的水利糾紛。1974年與1975年溪灘造田40畝。
在解決旱澇保收和不斷改造低產田的同時,還積極推廣優質高產水稻良種。1992年,凡村民購買0.5公斤優質高產水稻品種,村里補貼1.50元,從而提高村民的種糧積極性。是年糧食畝產1263公斤,比1975年畝產增加2.35倍,比1965年畝產增加2.68倍。向國家售糧145噸。此外,為了改造地下水位低,地質粘性重的井潭弄低產田,採取挖深溝、開直溝、降低地下水位和增施鉀肥等措施,發動村民種油菜豐產方100畝,凡種一畝油菜村里補貼8元。是年產油菜籽11.20噸,畝產112公斤。從而,把井潭弄的低產田改成三熟制。
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陶宅村充分利用低丘崗地。大力發展以茶葉為主的經濟特產,種有連片成林茶園241畝,1992年產綠茶15噸,畝產62公斤。種有柑桔40畝,蜜梨108畝,茉莉花45畝,蘆筍117畝,單蘆筍年產值就達25.74萬元。
此外,全村有山林面積420畝,其中分給村民經營236畝,保留集體所有杉木林基地184畝,由於加強思想教育,建立嚴格的森林管理制度,毀林、亂砍山林的現象已不復存在。

香菇市場

(圖)香菇種植香菇種植
村民在黨支部、村委會的領導下,轉變思想觀念,打破單一種糧的傳統。積極發展經濟特產投放市場。1992年村里支出資金6.4萬元,在村委會辦公室前空地上,興建起以香菇為主的農貿市場,建有820平方米的簡易塑膠大棚36間,存放商品的簡易用房6間,每月設市9次(即逢農曆各旬的一、四、七為集市日)。為了辦好市場,村委會決定凡村民上市交易的商品,既不收場地費,也不收市場管理費。
在興辦香菇市場的帶動下,全村有140多戶種上香菇,占農戶總數的40%。村民方傑是種香菇專業戶,1991年以來,他種香菇收入超萬元以上。隨著市場的興起和繁榮,菇農以負責的精神,把優質的香菇投放市場。目前投放市場的香菇少時6噸,多時12噸以上,日成交額4~7萬元。當天上午9時左右所收購的鮮香菇成品,由收購客商採取邊收購、邊用竹筐裝好,並立即用汽車起運,次日早晨,杭州上海蔬菜市場上即可買到陶宅村的鮮香菇。收購乾香菇的客商多數來自溫州

村莊建設

陶宅村黨支部有共產黨員27人,支部書記陶連福,出身於貧苦家庭,12歲就替人家看牛,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中榮立二等功。1956年冬,退伍回家鄉。1957年任陶宅村黨支部書記後,他就兢兢業業的與黨支部一班人,針對陶宅的資源現實,帶領村民進行農業綜合開發。80年代以來,他解放思想、勇於開拓,帶領村民打破單一種糧的思想格局,積極發展香菇、茉莉花、柑桔、蜜梨和茶葉等多種經濟特產。1991年帶頭種上0.23畝茉莉花,年收入1300多元。振動了村民,鼓舞了村民種茉莉花的積極性。在1992年全村種花45畝的基礎上,1993年村里採取先墊花苗成本,分三年歸還的辦法,鼓勵村民把茉莉花發展到60多畝。
由於陶連福帶領村民積極開發農業、興辦工(企)業和農貿市場,使全村商品經濟有較大的發展,村民生活有較大提高。多年來,陶連福被評為縣級優秀黨員。1992年被中共武義縣委授予農村富民書記稱號。
陶宅村黨支部,1986年和1991年被中共武義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

當地習俗

婚嫁習俗
各地男婚女嫁習俗大同小異繁簡不一,貧富有別。建國前,主要經過定親、起節、搬奩、迎娶、婚禮、洞房、三朝、雙回門、滿月等,過程頗為繁雜。建國後,廢除封建買賣婚姻,提倡自由戀愛,婚姻自主,提倡節約辦婚事,尚有參加聯合法婚和旅遊結婚。
喪葬習俗
老人死亡稱"過輩",喪葬以衣衾棺槨,修墳樹碑。葬禮以死者家族地位定繁簡,一般都要經過送終、落地、報喪、入殮、封材、開弔、做道場、點主、出殯、安葬、謝孝等禮俗。人死後要"燒六七",自"一七"至"六七"終喪,孝子過了"六七"才可理髮。死後二年內的春節貼藍紙白字或黑字門聯和柱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