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景區

上清景區

上清風景遊覽區因著名道觀上清宮而得名。以自然山林景觀和道教名勝為主要遊覽特色。遊覽區地處巨峰東南,氣候溫和,植被茂密,生物多樣,尤以黑松、落葉闊葉混交林為多。玄武峰下的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觀秀麗,“明霞散綺”指的就是這裡的景色。

基本簡介

景點有天泉、天茶山、天茶頂、萬年船、龍潭瀑、上清宮、明霞洞等。古樹名木有銀杏、黃楊等。邱處機詩十首、如夢令、梯子石、太清宮界、青玉案等摩崖刻石鐫於此,還有“丘祖墳”石棺、傳為張三豐題刻的“重建玄□真吸將烏兔口中吞”、金山派道士孫玄清的“孫真人紫陽疏”等,均分布在廟宇周圍。

以道教名勝和自然山水景觀為主要特色,位於太清景區的西北,有八水河口、梯子石、龍潭瀑、上清宮、明霞洞、萬年船、風涼澗、老虎澗、桑石屋、白石頭窯、天茶頂、天門後、仙天庵、松濤澗、大石台、青山村、青山灣、黃山崮、望海樓共19處景點,面積13.2平方公里。從八水河口沿河谷向上攀登進入該景區。對面山巔處有梯子石遺蹟,八水河上游的龍潭瀑氣勢磅礴,深山密林中深藏的古宮上清宮、明霞洞,至今仍基本保持了原有的規模,宮內有千年銀杏、500年黃楊,200年桂花、紫薇,100年丁香、杜鵑等。經明霞洞登天茶頂遠眺,山海共生,“南天門”巍然挺立,旭日東起時瀚海碧波蕩漾。

主要景點

【龍潭瀑】 八水河發源於海拔500米左右的天門後、洞西岐、上清宮東山等山澗,由八條澗水匯流而成。河水由陡峭崢嶸的萬山叢中奔騰而來,蜿蜒曲折南下,流程約4.5公里,在林木蔥籠的“百木林”附近,因山勢陡降,形成高20多米、寬10多米峭拔如削的石壁,急流噴濺而下,成為瀑布,名“龍潭瀑”,因水珠晶瑩如玉、狀如飛龍在雲中噴水,又名“玉龍瀑”。瀑布下落跌於清澈深潭之中。

龍潭瀑的南、北、東三面山峰矗天而立,蒼松虬蟠。瀑布呈“八”字形,水分兩股,斜掛懸崖,長年奔流。春秋水少流細,瀑布如紗似絹下垂,不飛不濺,文靜潔秀。夏日大雨,山洪暴漲,瀑布從雲霧繚繞的山崖下射出,上寬三四米,下寬五六米,咆哮飛騰,仿佛兩條白龍騰空而起,濺出萬朵銀花,撒落漫天玉屑,陽光下,如倒掛彩虹,蔚為奇觀,是嶗山十二景之一的“龍潭噴雨”。清代即墨文人藍楨之有詩讚為:“一練高掛懸崖巔,玉龍倒噴西江水。”潭旁有一石,橫布澗中,人坐石上,仰觀山色,近看飛瀑,更覺無限興致。

1995年8月,在八水河景區建成龍吟橋,汛期流水湍急時,遊客可從橋上通過,以保障安全。1995年動工興建的龍潭水庫,已於1996年底完工,總庫容量為33萬立方米,形成了一道新的景觀。遊覽龍潭瀑,可沿濱海公路之八水河入海口順澗而入,由龍潭瀑還可順山路遊覽上清宮、明霞洞,沿途山翠水清,景色殊麗。

【上清宮】 由龍潭瀑北上約1公里,即可到上清宮。這一段行程,道路崎嶇,修竹夾磴,山石磊奇,澗流潺潺,景色賞心悅目。上清宮是宋初敕建的一座道觀,坐落在崑崙山之陽、寶珠山之陰的山谷中,遼闊清幽,輿而不隘,環境極為恬靜,再加上蒼老的古木,翠綠的松竹,突兀的奇石,清冷的流泉,使這裡的環境顯得幽雅綺麗。春夏雲霧迷漫,如入幻景。晚秋,天高雲淡,紅葉吐丹,確有身臨仙境之感。黃宗昌《嶗山志》贊曰:“山峰峻極,群岫蜿蜒,完密而藏聚不露”。

上清宮與太平宮同為宋太祖敕建的道觀,雖然只有三庭三院,規模不大,但古蹟頗多,是探勝訪幽的好去處。在宮外東北角的石壁上,刻有邱處機的《青玉案》詞一首,序言中記載著他於金大安元年(1209年)應嶗山道眾邀請遊覽嶗山的經過。與此刻石相對的西北角,有一圓形巨石,名“鰲山石”,鐫刻他寫的十首七言絕句。宮南有邱處機的衣冠冢,舊稱“邱祖墳”。宮前還有“朝真”、“迎仙”兩橋,人行其上,松風水響,別有情趣。

宮中有許多古樹奇花。宮院中原有銀杏一株,老乾中空,周徑約7米,高20多米,環生7櫱,一枝橫出,上面懸生乳狀樹瘤3個,樹齡越千年,可惜於1990年被火焚毀。宮內舊有白牡丹一株,花白如雪,蕊黃如菊,花開如盤,是為蒲松齡《聊齋志異》中《香玉》篇之素材。早在《聊齋志異》問世之前,明代高弘圖撰寫的《嶗山九遊記》中,就有上清宮內的白牡丹為“花仙”之說,現這株白牡丹已不存。宮院中另有玉蘭、紫薇等均有幾十年及上百年的樹齡,每當花季,香氣襲人。清代尤淑孝有詩讚上清宮:“水復山深路欲窮,上清接引盡天工。煙林回合青筇轉,樓閣參差碧漢通。兩道流泉穿鐵岩,千年老樹自穹隆。雙橋坐立忘歸處,暮色颭然百虛空。”

【明霞洞】 自上清宮北登山,約行1.5公里即到明霞洞。明霞洞在崑崙山之玄武峰前,海拔650多米,是一個花崗岩疊架洞。洞後巨松蟠繞狀若虬龍,洞前平崖突出,高築成台,台下溝壑縱橫,流水清澈,三峰環列,面對大海,每當朝暉夕陽,霞光變化無窮,因而被列為嶗山十二景,有“明霞散綺”之稱。黃宗昌《嶗山志》載有:“明霞洞,上如廈,石之環列若堵,戶牖皆天成也,佛宇僧舍居左右,有石磴數百級乃上,觀海色清澈,恍度越天際矣。”

明霞洞洞額鐫“明霞洞”三字,為邱處機於金大安三年(1211年)手書。洞原來高大寬敞,明代陳沂遊記中記載:“其中空,洞如廈,環石如堵,前戶後牖。”據《膠澳志》記載,金代大定二年(1162年)曾將此洞修築為廟宇。清康熙年間,雷雨中山洞倒坍,大半陷於地下。其東有“半天朱霞”題刻。洞右是一道觀,原稱斗母宮,建於元代。明代更名為“明霞洞”,廟內客房沿高台而建,臨窗遠眺,大海如在足下。明霞洞為明代孫紫陽真人養靜處,孫紫陽,名玄清,山東壽光人,年幼雙目失明,初為和尚,後到明霞洞修道,20多年後,目疾痊癒,嘉靖時被敕封為“護國天師府左贊教”,洞旁巨篇刻石述其事跡頗詳。高密文人孫風雲有《明霞洞》詩:“拾級不辭勞,松篁漲晚潮。嵐光拔地峻,海色逼天高。絕頂霞粘屐,精庭雪暈袍。三壺皆似削,俯勢瞰靈鰲。”

明霞洞北依崑崙山之玄武峰,巍峨險峻,青松蒼鬱,奇峰環峙,南望遠山外,海平如鏡。其極頂為“北大頂”,上有小池,大旱不涸,名為“天池”。明霞洞東北1公里有一山峰,海拔766.3米,名萬年船。由此再北去,經桑石屋、白石頭窯可達海拔981米的天茶頂。

【玄真洞】 由明霞洞循徑北上為玄真洞。洞在接近山巔的峭壁下,洞口向南,洞呈橢圓形,高約2米,洞壁光潔,傳為張三豐修真處。洞口鐫“重建玄□真吸將烏兔口中吞”數字,筆力遒勁,古拙,亦傳為張三豐手筆。洞外東岩下另有小洞,口西向,名“三豐洞”。清末翰林莊陔蘭詩曰:“陡絕玄真窟,盤崖一逕行。下雲雞抱卵,出海蚌還珠。中有光明鏡,常懸日月符。三豐留口訣,玉兔養金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