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萬壽塔

上海萬壽塔

萬壽塔俗稱南門塔。在上海市青浦區南門外大盈浦沙洲上。

基本信息

景點簡介

萬壽塔俗稱南門塔。在上海市青浦區南門外大盈浦沙洲上。塔建於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乾隆三十九(公元1774年),由曾任山東布政使的徐恕修茸。塔為磚木結構,平面方形,七層,樓閣式。建塔緣由有二,一說,清乾隆年間,青浦紳士因賦稅太重,要求 減,上奏官府,得到朝廷批准,減賦輕徭,紳士感皇思浩蕩,在乾隆八年與里中父老子弟輸金造塔為皇帝祝壽,又建塔院供拜佛敬香故名。據周隆謙在塔院記中云:“此塔之建,非以之祟釋教,亦非專以凱科名直欲偕園邑之人和功累行以仰副聖天子樂育人材之聖意,不尤務其本而探其源哉。”另一說,青浦人諸嗣《明齋小識》中提出異議說:“南城去水太急,故建(塔)於異方以鎮之”。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有人到塔頂熔化塔剎上的焊錫,釀成火災,塔中木結構,全被燒毀,僅剩磚身。立於沙洲上的萬壽塔,原有木橋相通。現已與岸相連,為上海地區塔齡最小的一座古塔。

歷史資料

萬壽塔位於青浦鎮南,俗稱南門塔,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

汪德馨《塔院記》載:“其士大夫與里之父老子弟輸金錢,仿浮圖象教,巋然建瓴級於南門之外,丹黃璀璨,上聳雲霄。工竣而奉以嘉名,謂之萬壽……邑之人望雲稽首,感百年休養保聚之澤,效萬歲歌呼頌禱之聲,而藉是以仰報國恩,非徒輝耀文明如雁塔故事,為俊髦題名之地而已。”故此塔與佛教無關。

塔成之後,附近又建殿、堂、廡等,占地30餘畝,稱萬壽塔院。院有三殿,氣勢雄偉。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徐恕(白鶴蔣浦人,進士)獨資修塔,“金碧之光,燦爛天表”。四十三年(1778年),塔遭雷擊,損壞較重。

清乾隆八年(1743年)地方官吏奏請減賦輕搖,得到皇帝批准。當地地主士紳得益不小,為表示感恩,借為皇帝祝壽,募款造塔。在縣城南門外大盈浦內漲灘上辟萬壽塔院,建塔7層,方形,磚木結構,為上海地區佛塔中最晚的一座。光緒九年(1883年)有一銅匠上塔偷錫,於熔錫時失火,木結構大部焚毀,塔項、腰檐俱無。現雖僅存磚身,但仍然頗有古意。1959年列為縣首批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在塔基臨河築石駁岸,四周建龍背花窗圍牆。1993年,又對塔身予以維修加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