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塔[上海]

萬壽塔[上海]
萬壽塔[上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萬壽塔位於上海青浦縣青浦鎮南。清乾隆[愛新覺羅·弘曆]八年(1743年)地方官吏奏請減賦輕搖,得到皇帝批准。當地地主士紳得益不小,為表示感恩,借為皇帝祝壽,募款造塔。在縣城南門外大盈浦內漲灘上辟萬壽塔院,建塔7層,方形,磚木結構,為上海地區佛塔中最晚的一座。光緒九年(1883年)遭火災,燒去塔心木和各層樓板,現雖僅存磚身,但仍然頗有古意。

基本信息

概況

萬壽塔位於青浦鎮南,俗稱南門塔,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萬壽塔建在青浦南門外大盈浦內的漲濯上。《上海文物博物館志》等資料載:萬壽塔磚木結構的方塔,7層四面,現高24.53米(塔底文保碑的背面介紹說高32.9米。應是修繕後),邊長4.35米。塔院占地面積134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55.9平方米。塔成之後,附近又建殿、堂、廡等,占地30餘畝,稱萬壽塔院。 汪德馨《塔院記》載:“其士大夫與里之父老子弟輸金錢,仿浮圖象教,巋然建瓴級於南門之外,丹黃璀璨,上聳雲霄。
萬壽塔萬壽塔
工竣而奉以嘉名,謂之萬壽……邑之人望雲稽首,感百年休養保聚之澤,效萬歲歌呼頌禱之聲,而藉是以仰報國恩,非徒輝耀文明如雁塔故事,為俊髦題名之地而已。”故此塔與佛教無關。塔成之後,附近又建殿、堂、廡等,占地30餘畝,稱萬壽塔院。院有三殿,氣勢雄偉。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徐恕(白鶴蔣浦人,進士)獨資修塔,“金碧之光,燦爛天表”。四十三年(1778年),塔遭雷擊,損壞較重。四十六至四十七年(1781-1782年),清學者王昶於塔院修纂《青浦縣誌》。嘉慶五年(1800年)塔院右建青溪書院,延王昶主講。光緒九年(1883年),有一銅匠上塔偷錫,於熔錫時失火,木結構大部焚毀,今塔項、腰檐俱無。1959年列為縣首批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在塔基臨河築石駁岸,四周建龍背花窗圍牆。1993年,又對塔身予以維修加固。萬壽塔俗稱南門塔。在上海市青浦區南門外大盈浦沙洲上。塔建於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 乾隆三十九(公元1774年),由曾任山東布政使的徐恕修茸。塔為磚木結構,平面方形,七層,樓閣式。建塔緣由有二,一說,清乾隆年間,青浦紳士因賦稅太重,要求 減,上奏官府,得到朝廷批准,減賦輕徭,紳士感皇思浩蕩,在乾隆八年與里中父老子弟輸金造塔為皇帝祝壽,又建塔院供拜佛敬香故名。據周隆謙在塔院記中云:“此塔之建,非以之祟釋教,亦非專以凱科名直欲偕園邑之人和功累行以仰副聖天子樂育人材之聖意,不尤務其本而探其源哉。”另一說,青浦人諸嗣 《明齋小識》中提出異議說:“南城去水太急,故建(塔)於異方以鎮之”。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有人到塔頂熔化塔剎上的焊錫,釀成火災,塔中木結構,全被燒毀,僅剩磚身。立於沙洲上的萬壽塔,原有木橋相通。現已與岸相連,為上海地區塔齡最小的一座古塔。

設計構造

萬壽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磚塔,高五十餘米,塔基為雙層須彌座,上面有許多小龕,龕內刻有佛禮故事,及山川、流水、松柏、祥雲、佛塔寺廟、神獸、人物等等,栩栩如生。
萬壽塔萬壽塔
尤其是須彌座上部的笙、、雲板、銅鑼、鼓、等全行樂器及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等吉祥八寶圖案精美絕倫,惟妙惟肖,那雲板上繫著的絲帶形如浪逐,似隨風飄動,令人讚嘆,假如靜心側聽,可以感到那玄音妙律或佛號經聲,如在耳際,絲絲縈繞。須彌座之上為三層仰蓮花瓣拱托塔身,塔身比較高大,四面有磚雕的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門上有匾額,因年代久遠,匾額上的字跡雖已模糊,仍可見“萬壽塔”五個字。但其他三面匾額上的字已不能看清。門窗兩側都有木胎金剛力士像和菩薩像,金剛力士體態威武雄渾,菩薩像儀態端莊秀麗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這些塑像歷經風雨,均已嚴重風化,有些泥塑都露出了木芯,儘管如此,仍可領略當年威武雄渾和俊美生動的風采。塔身每層還有佛龕24個,曾經供奉鎦金銅佛312尊。在上個世紀80年代,銅佛還在,但是今天已經一個都看不到了。塔身四面雕券門,四面設券窗,門窗兩邊塑金剛神像,塔身八角雕盤旋飛龍。神像神形各異,威武雄渾;飛龍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只是經年的風吹雨浞,現已殘蝕不堪。佛塔層層密檐上懸掛著的風鍾,與天際邊的那抹白雲,相應相喚,微風中“叮咚”聲聲,分明是遙遙的心儀之音。塔下,有一老者,面善目慈,白髮蒼髯,長須輕飄,懷揣“阿彌佗佛”誦經音樂盒,圍繞佛塔緩緩轉走,每至佛塔的一面便駐足垂首,雙手合十,口頌佛經。其經聲,此佛音,那鐘響,悠揚傳送,裊裊盤旋於大地,迴蕩於心中。聞著經聲、佛音、鐘響,不僅讓人想起泉城千佛山興國禪寺山門楹聯: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

歷史

萬壽古塔悄然無語地矗立在那裡已有幾百年之久。見過它的人無不讚嘆古塔的秀美,可是對於它的歷史卻鮮有人知。人們甚至不知道它的稱謂,它建於何時,它又因何矗立在這裡。附近居民因古塔靈秀可愛,就傳說它叫“玲瓏塔”。
萬壽塔萬壽塔
也有人傳說它叫“八里莊塔”,還有人因古塔的外形酷似天寧寺塔,而傳說它叫“天寧寺姊妹塔”。對於它的建造年代,有人也因其外形推斷它與天寧寺塔同建於遼代。但是不管傳說怎樣,“玲瓏塔”的名字是一傳十,十傳百地流傳了下來。這座“玲瓏塔”在當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名聲極大,以至於1954年,第二建築公司等單位在此地蓋了搬遷宿舍,建成居民區,派出所在編制居民區的門牌號時就因此地有這座被當地居民稱為“玲瓏塔”的古塔,便將這一地區起名為玲瓏巷。現在八里莊的南玲瓏巷的名字就是因此塔而起的。這座玲瓏塔是密檐式磚塔,經過數百年的日曬雨淋,時光洗磨,已經有些磚零瓦斷,殘跡斑斑了,但是它依然保持著動人心魄的魅力,依然是那樣雄壯挺拔,精巧華美。塔為八角十三層,磚砌實心,沒有階梯,不能攀登。整座塔分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塔基又分上下兩部,下為邊角鑲石的平台,上是雙層的須彌座,須彌座上以三層仰蓮瓣承托塔身。塔身密檐逐層緩緩上收,檐下磚雕的斗拱,層層支護,直到塔頂,使塔身穩健美觀,遮而不露,是典型的“密檐式佛塔”造型。
萬壽塔萬壽塔
這種造型的佛塔在遼代以後十分盛行。這座玲瓏塔在外形上與天寧寺塔極為相似,如果不是所處地點不同,還真以為是天寧寺塔“搬家”了。玲瓏塔與其他密檐塔的不同之處在於其塔須彌座上部刻有笙、簫、琴、瑟等全行樂器圖案,這在佛塔中是極為罕見的。塔基須彌座上還刻有一個個佛教故事,故事中的200多個人物,神態各異,生動形象。須彌座上的三層磚刻仰蓮花瓣拱托起塔身。第一層塔身比較高大,四面有磚雕的拱券門和半圓形雕窗。門上有匾額,可惜因年代久遠匾額上的字跡,有些已經模糊得難以辨認了。各門窗兩側都有木胎金剛力士像和菩薩像,金剛力士體態威武雄渾,菩薩像儀態端莊秀麗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然而歷盡了百年風雨已是殘破不全了。但是從殘存的塑像上,還可依稀窺見他們當年的精美。塔身每層還有佛龕24個,供奉銅佛312尊。塔剎原是覆蓮座上承摩尼式寶珠。整座古塔挺拔秀麗,雕刻精美細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保護狀況

萬佛塔歷900多年的風雨侵蝕、地震戰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結構謹嚴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系統的修繕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

萬壽塔萬壽塔
1974年至1981年,國家撥大量專款,調撥優質木材對塔進行全面搶修,使這座當今世界上保護最完整、結構最奇巧,外形最壯觀的古代高層塔建築煥然一新,巍然屹立。並以其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建築技術,吸引著國內外遊客。從某種程度上講,已經成為上海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萬壽塔與現代建築藝術融合在一起,虛懷若谷,將上海千百萬年來的文明展示於世界人面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