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由上海理工大學、楊浦區人民政府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聯合投資組建。強強聯手的戰略投資者的合作,使科技園積聚了社會優質資源,具備了專業、人才、區域、政策等多方面的綜合優勢。

基本信息

園區簡介

上海理工科技園上海理工科技園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由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楊浦區人民政府、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共同發起建立的國家級大學科技園。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按“一園多基地、產學研一體化”模式創辦的。科技園位於上海市楊浦區翔殷路128號,地處上海市東部翔殷路、軍工路一線,屬於楊浦知識創新區總體規劃中的東片高校集聚區和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濱江功能帶。園區緊臨已經通車的中環線高架路和翔殷路隧道,軌道交通8號線和大型公交樞紐站(位於軍工路翔殷路中環線立交東南角)近在咫尺,交通輻射功能完善:向東經翔殷路隧道可快速抵達外高橋保稅區,並由五洲大道經崇明越江工程直達江蘇;向西由中環線直達五角場城市副中心,並連線南北高架、延安路高架、外環高架等通達上海市中心各商業商務區、鐵路南北客運站、虹橋機場以及上海通向周邊省市的主要高速公路;向南經軍工路隧道可直達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及浦東國家機場;向北可連線寶山精品鋼鐵產業基地,在產業發展和跨省市交往中具有獨特的地域優勢。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科技園占地50926平方米,科技產業用房建築面積約45000平方米,是一個低容積率的生態型科技研發基地。園區的總體定位是“先進制造業的科技引擎”,其指導思想是:以先進制造業為產業導向,緊密依託上海理工大學的學科專業優勢,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走高新技術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道路,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致力於營造先進制造業的研發空間和文化環境,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以技術創新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2006年11月,上海理工大學科技園被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聯合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

根據園區的總體定位和產業導向,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分對外培訓區、研發創新區和孵化創業區等三個區域,將大力引進先進制造業領域的企業總部、研發機構、市場行銷部門、行業協會(學會)、培訓機構、產品設計中心以及公共技術平台等。目前。科技園已初步集聚了一批數控工具機及其功能配件、醫療器械、光電儀器、動力機械、出版印刷和虛擬製造技術等方面的研發機構和企業。2006年11月22日,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被上海市經委認定為上海市創意產業集聚區(研發設計創意)。

2007年7月,科技園成立“上海理工技術轉移有限公司”,依託上海理工大學科技資源,打造“先進制造業的行業技術平台”。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

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科技園將充分發揮國際化、專業性、智力型的建園特色,致力於打造“先進制造業的科技引擎”,通過搭建“3T平台”(技術平台Technology Platform、轉移平台Transfer Platform、培訓平台Training Platform)、建設產業集群,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將園區建設成為先進制造業研發創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輻射、製造業高端人才培養的科技高地。隨著園區周邊市政道路和配套建設的逐步到位,該地區功能和形態開發將快速啟動,未來2-3年將建成總體面積達2平方公里的生態型科技、研發產業區,成為上海市的東大門,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建園宗旨與主導特色

建園宗旨

深入貫徹“科教興市”戰略方針,以先進制造業為產業導向,緊密依託上海理工大學的學科專業優勢,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走高新技術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道路,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致力於營造先進制造業的研發空間和文化環境,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以技術創新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

主導特色

國際化:以全球視角打造國際化特色平台

專業性:專業平台專注於特定的細分行業

智力型:以學校的豐富的科技資源與人力資源為核心,著手於先進制造業的智力環節。

地理位置與園區規劃

地理位置

上海理工大學科技園地理位置上海理工大學科技園地理位置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總部翔殷路基地),位於翔殷路隧道和軍工路中環線的交接處。園區與上海理工大學軍工路校區、五角場城市副中心、共青森林公園近在咫尺。園區所屬區域是規劃中的共青森林公園周邊3平方公里生態型科技研發產業區。

園區緊鄰翔殷路越江隧道浦西出入口。翔殷路隧道西接翔殷路、中環線,東連規劃中的五洲大道,並與在建的上海崇明越江通道相接。從園區通過隧道可快速抵達張江高科技園區、外高橋保稅區以及金橋出口加工區。未來上海北部,將形成一條貫穿浦西、浦東,由滬嘉高速—中環線——翔殷路隧道——五洲大道——崇明越江通道組成的交通大動脈。上海理工大學科技園依託這一交通大動脈,將為長三角世界級製造基地提供有力的研發服務支撐。

園區規劃

園區規劃園區規劃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上海理工大學、楊浦區人民政府、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為貫徹“科教興市”主戰略,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同建設的大學科技園。建設上海理工大學科技園是楊浦區實施“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方針,創建知識創新區的重要舉措。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總部翔殷路基地)位於黃浦江畔翔殷路隧道和軍工路中環線的交接處,緊鄰共青森林公園,占地50926平方米,科技產業用房建築面積約45000平方米,是一個低容積率的生態型科技研發基地。

依託平台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坐落於上海市東北部、中環線和黃浦江之間,毗鄰復興島和共青森林公園。校園綠樹環抱,紅牆暉映,擁有目前上海高校中規模最大的市級優秀歷史建築群,共有20棟優秀大學建築和15棟優秀別墅建築列入上海市歷史保護建築名單,為廣大師生提供了絕好的回眸歷史、前瞻未來的人文景觀。

位於楊浦區的軍工路校區,源於1906年創辦的滬江大學;位於徐匯區的復興路校區,源於1907年創辦的德文醫學堂。1996年華東工業大學(原上海機械學院)與上海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為上海理工大學。1999年上海光學儀器研究所併入學校。 2003年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劃歸上海理工大學管理。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200餘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500人。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含雙聘),國家級中青年專家、國家級教學名師等國家級各類專家20餘人。

上海理工大學上海理工大學

學校設有15個學院、2個教學部,30個研究所,12個研究中心和3個研究院。在校生 21000 餘人,其中研究生 4300餘人,本科生16800餘人,專科生近700人。學校根據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進行學科專業結構的調整和改造 ,現有56個本科專業;有3個博士後科研工作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30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含自設);11個一級學科、59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13個領域具有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及工商管理碩士MBA)專業學位授予權。學校有“工業過程自動化”(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共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光學儀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經濟管理實驗中心”和“現代出版印刷實驗教學中心”、“能源動力工程實驗中心”三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擁有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基地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光學工程”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學校有“微創醫療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現代光學系統”上海市重點實驗室、“數字傳播科學”新聞出版總署重點實驗室、“精密磨削技術”機械工業重點實驗室、上海市重點學科(第三期)4個、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第五期)5個、機械工業重點學科7個。

上海理工大學田家炳樓上海理工大學田家炳樓

學校以科研促教學和以科研服務社會,科研項目包括 “863”計畫、“ 973 ”基礎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重點項目及省部級科研攻關項目。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被上海市經委認定為“ 上海市創意產業集聚區”,已經集聚了一批先進制造業為主的研發機構和企業,為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搭建了平台。

學校發揚中西合璧、海納百川的辦學傳統,在最近20多年間,廣泛參與國際間學術交流活動,與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愛爾蘭等多個國家的44多所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與7個國家的20所大學建立了學生交換項目。

學校堅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為本,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努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的工程型、套用型、管理型高素質人才。今天的上海理工大學已成為了以工學為主,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協調發展的上海市屬重點建設大學。展望新百年,上海理工大學將以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理工科大學為目標,使學校崛起於東海之濱,成為鑲嵌於黃浦江畔的一顆璀璨明珠。

上海市楊浦區

楊浦區位於上海市中心城區的東北部,地處黃浦江下游。東、南面瀕臨黃浦江,由一代偉人鄧小平親筆題名的楊浦大橋一跨過江,與當今中國開發的熱土——上海浦東新區緊緊相連,並成為楊浦的標誌性建築;西以大連路、大連西路、密雲路、逸仙路與虹口區相鄰;北以原江灣機場與寶山區接壤。區域面積為60.61平方公里,是中心城區面積最大的一個區。

楊浦大橋楊浦大橋

全區共劃分為定海路街道、大橋街道、平涼路街道、江浦路街道、四平路街道、控江路街道、延吉新村街道、長白新村街道五角場街道殷行街道、江灣新城街道和五角場鎮政府等12個行政區域,現有常住人口124萬。

楊浦注重大力發展綠化、加強環境保護、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全區綠化覆蓋率近20%,城市園林綠地面積達766公頃。區域內有共青森林公園、黃興公園楊浦公園等12家公園,占地面積達202公頃,已經成為百萬楊浦居民生活休閒的好去處。其中,占地面積達115公頃的共青森林公園是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一座具有自然野外風光和竹韻秀色的公園,被評為“上海優美新景點”。

楊浦區為上海市人口集聚的中心城區,高校和科研院所比較集中,“知識楊浦”將成為楊浦的主導城市功能;大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科技教育現代服務業和都市型產業應成為楊浦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根據區域現狀和發展趨勢,楊浦依託高校和國有大中型企業,以調整經濟結構和最佳化城區功能為主線,以科技教育現代服務業和都市型產業為基礎,以居住服務為主導,積極推進以生產功能為主向綜合功能的戰略性調整。

彩蛋彩蛋

楊浦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區域,高等教育、研發創新是楊浦的主要特色優勢。市委、市政府對於楊浦知識創新區開發建設的重要決策是楊浦新一輪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楊浦在完善地區基本居住功能的同時,加快集教育功能、服務功能與產業功能為一體的楊浦知識創新區建設,加快江灣—五角場城市副中心的規劃建設,加快黃浦江兩岸與復興島發展帶的開發建設。

楊浦知識創新區在空間上覆蓋區域全境,是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位一體,以開放、合作、互動為特色的“大學的城市、城市的大學”,是上海的“都市矽谷”。根據區域內高校的分布狀況,高校校區規劃為西區、東區和北區三個區域,西區規劃以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財經大學等為核心;東區規劃以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水產大學為核心;北區規劃以上海第二軍醫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為核心。

上海市科學技術學會

上海市科協上海市科協

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簡稱上海市科協)是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民眾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是上海市推動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社會力量。由1950年成立的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上海分會和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於1958年11月合併建立。現有學會、協會、研究會184個,會員15.9萬餘人。組織網路還包括全市18個區縣科協和100餘個園區科協、企業科協、行業科協和大專院校科協。在全市288個鄉鎮、街道建有科協或科普協會。

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和動員科學技術工作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實施科教興市戰略、人才強市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促進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結合,反映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意見,維護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合法權益,倡導科學道德,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服務,為科學技術工作者服務,為推動上海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園區文化

希望基金

上理工科技園“希望基金”是在上海理工大學教育基金會的指導下,設立上理工科技園分基金。
“希望基金”將匯集園區及園區所有企業捐贈給上海理工大學貧困在校學生的捐款,基金將通過長效機制,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加深加固學校、科技園與園區企業之間的凝聚力,體現三者的社會責任。

三個中心

三個中心三個中心

為豐富園區企業員工工作之餘的生活;形成園區特色,提升園區文化內涵;增進企業間員工的交流,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成立三個中心——影像中心、閱讀中心、文體中心。

中環濱江企業家俱樂部

經驗互通、資源共享、和諧發展為主導思想的“中環濱江企業家俱樂部”於2008年4月29日正式成立,展示了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重視園區的管理和服務,依託科技園的自身優勢,建立園內高端企業的互動機制,交流創新,共同發展。

中環濱江企業家俱樂部主題活動-綜合服務助推企業發展中環濱江企業家俱樂部主題活動-綜合服務助推企業發展

為科技園入駐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是科技園需要探討的問題。經過科技園公司高層管理人員多次研討,總結出信息技術的交流與溝通是各企業所需要的。建立更多的企業間交流機會,可以更好地推進科技園和入駐企業穩步發展,培育科技園與企業凝聚力;建立良好的資訊交流平台,促進企業良性發展,實現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中環濱江企業家俱樂部的建立,旨在為園內各企業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空間和資訊互通平台,使得企業與企業之間能互相交流經驗,最終達到企業高層共享信息目的。按照《中環濱江企業家俱樂部實施辦法》,俱樂部會員由上海羅富帝曼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川崎食品有限公司等10家園區核心企業的高層組成。俱樂部會員能及時了解政府發布的各項優惠政策,分享企業成功經驗,研討創新思路,交流科技創新信息。同時根據實施辦法,俱樂部接納和歡迎新會員。
成立儀式上,俱樂部會員與園區企業代表、科技園管理團隊約40人,共同交流科技園最新服務項目,與專業人士研討風險投資理論。

基地輻射

蚌埠基地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蚌埠基地,是由蚌埠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蚌埠高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建立的創業孵化與先進制造業產業化基地。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蚌埠基地揭牌暨入園項目簽約儀式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蚌埠基地揭牌暨入園項目簽約儀式

基地位於安徽省蚌埠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面積10萬平方米,致力於打造先進制造業領域的創業孵化和產業化平台,整合利用合作各方的產業、資源、政策、科研、人才和產學研合作等優勢,培育和孵化創業企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蚌埠市和蚌埠高新區經濟發展、安徽省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和泛長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基地定位
建設先進制造業領域的創新孵化和產業基地
建設先進制造業研發創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輻射、製造業高端人才培養的科技高地
建設國家級孵化器
基地功能
致力於打造“先進制造業的科技引擎”
充分發揮技術平台、轉移平台、培訓平台功能,建設產業集群,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集聚效應。
推進技術創新、科技研發、創業孵化、產品中試和技術成果的產業化。

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蚌埠基地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蚌埠基地

基地服務
探索建立國際化、專業性、智力型的管理和服務模式與基地特色
為入駐企業提供各類優質的科技服務和技術轉移服務
項目齊全的創業、商務、運營、人才、財務、融資、法律等全方位諮詢與服務。
推進和落實國家大學科技園、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各項優惠政策
配備完善的水、電、氣、交通、通訊等各種生產要素

延吉大學生創業家園

延吉大學生創業家園延吉大學生創業家園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倡導扶持創業,幫助有志創業的大學生創業者突破“場地缺”的創業瓶頸。延吉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整合社區資源,依託上海理工大學國家科技園,實現校區、園區、社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精心打造了延吉大學生創業家園。
延吉大學生創業家園,位於水豐路、控江路交界處(水豐路180號),交通便利。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有大小單元70餘間。遵循簡樸大方的原則,經過重新裝修,整幢建築布局合理而實用,相關辦公設施配備齊全。受到廣大大學生創業者的青睞。園區以“創業帶動就業”為理念,享受零房租等優惠政策。提供多元化、多樣化的服務。與上海理工大學國家科技園緊密配合,著力搭建能力培訓、資金扶助平台,創業孵化平台,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是大學生創業者理想的創業孵化平台。

入園企業

上海六通信息科技

上海六通信息科技上海六通信息科技

上海六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的網站運營服務提供商OSP),是受到上海市科技創新基金支持的高科技企業。公司總部位於上海楊浦,旗下擁有傳統網際網路事業部、移動網際網路事業部和一家子公司,在北京蘇州南京武漢等地設有分支機構。
公司擁有多項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涵蓋電子商務軟體、會展管理軟體、即時通訊軟體和龐大的電子商務網站集群,主打品牌包括EC1001、說說螺等。
經過多年的努力,公司先後獲得了“2008年工博會最具技術交易潛力獎”、“第二屆上海市最具活力科技企業”等榮譽稱號,並得到了“鼎元基金”、科技部“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的支持。

我們將秉承“真誠、專業、創新、共贏”的發展理念,為客戶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和最貼心的服務。

上海明宏生物工程

2001年2月,沈向明先生在中國上海創立上海明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基於企業國際化拓展的戰略遠景,2002年4月在香港灣仔成立香港天宏發展有限公司,為產品滲透國際市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海明宏生物工程上海明宏生物工程

2007年3月公司在上海化工區註冊成立了上海明宏生物製藥有限公司,註冊資本1000萬元,總投資3500萬元,生產車間2600平方米,為上海明宏在生物製藥領域奠定了發展的基礎。公司計畫於2009年在上海化工區臨海邊購地20萬平方米的土地,用於建造國內一流的生物製藥基地和與世界生物先進科技同步的明宏星際生物研究中心。
自2002年3月以來,在公司科技人員共同努力下,研製成功了《本草真酒》和《偉康片劑》兩個新產品。該產品能有效地改善人體因腎虛、腎虧引起的各功能性減退、調節微循環、提高免疫功能,效果明顯。2004年11月偉康片劑產品取得了美國FDA註冊,成功地進入美國市場。
明宏生物目前正在研究開發《海洋生物珊瑚離子鈣》、祖傳中醫秘方《明宏骨折癒合膠囊》,同時公司科研人員在地球上發現距今生長6000多年的木本植物並生物提取相關基因抗衰老成份,開始著手延續人類30-50年的生命研究。該項目已在國家商標局5類生物醫藥、30類健康食品中註冊為“時間元素”,並進入臨床實驗階段,該產品是明宏生物未來在5-10年中最優秀的基因藥物健康產品。

上海三碁電氣科技

上海三碁電氣科技上海三碁電氣科技

上海三碁電氣科技有限公司是台灣三碁機構旗下核心企業,公司集合海峽兩岸三家核心企業(三碁電氣、森川電氣,桑川電氣)、數家關係企業組建成為集研發製造、系統工程、國際貿易一體化的工業自動化方案提供商,也是國內最專業的針織設備過程控制方案解決專家。

我們擁有數支專業的研發團隊,長期致力於系統集成、電機、電力電子、微電子、圖形軟體、資訊與控制技術的研發、製造、套用技術的整合,並與國內外多家著名科研機構密切合作,為用戶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智慧型產品和最佳解決方案。目前,工廠以三碁(SANCH)品牌為代表的各類工業電氣產品的年生產能力已達十萬台(套)以上,產品涵蓋通用伺服系統、專用伺服系統、觸摸控制一體工業控制器、多個系列的通用變頻器及專用變頻器、電機軟啟動器(高、中、低壓)、三相晶閘管功率控制器(調功器)、多種工業智慧型儀表、紡織行業的多種專用控制系統(電腦橫

上海三碁電氣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三碁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機控制系統、電腦內衣機控制系統、電腦襪機控制系統、電腦手套機控制系統、圓機控制系統、調線機控制系統、高速繞線機控制系統)等、並以每年3-5個新產品的速度不斷推出新的產品,通過不斷的努力,我們目前已有多個專用產品成為國內外行業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品牌,同時也成為多家世界知名企業的長期配套供應商。

為了更好的服務市場服務客戶,我們積極參與中國工業產業領域生產力促進工程,促進產業的快速升級,現面向全國誠徵代理合作夥伴,以求合作共贏體現產業報國。我司除了為代理合作夥伴提供一流的產品和服務外還將為代理合作夥伴提供充分的資訊及人員培訓服務,同時也可根據各地市場的行業差別專門為代理合作夥伴開發具有針對性的適銷產品,簽約代理商除了能得到最好的價格外還能得到優厚的銷售返利,歡迎各地對我司產品有興趣的工控業界朋友成為我們尊貴的合作夥伴。

上海滬江虛擬製造技術

上海滬江虛擬製造技術上海滬江虛擬製造技術

上海滬江虛擬製造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06年10月,是我國首家專門從事虛擬製造技術及其配套工程設備的研究、開發、生產、套用推廣以及企業技術人員培訓的企業單位。公司入住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是科技園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企業之一,依託於具有百年歷史的上海理工大學和中國工程院姚福生院士掛帥的上海理工大學虛擬製造技術研究院,將優勢學科的前沿技術,通過產學研結合,推進到企業套用前沿,成為先進制造業引擎的主體部件。

上海滬江虛擬製造技術上海滬江虛擬製造技術

公司背景:1906年,上海理工大學的前身——滬江大學,在上海的黃浦江畔開始了她的人才培養使命,在這塊土地上,走出了眾多的中國兩院院士和知名人物。2006年,被譽為製造業黃埔軍校的上海理工大學,迎來了百年華誕。在這所百年老校中,文化沉澱、技術積累,2005年3月成立的上海理工大學虛擬製造技術研究院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福生的帶領下取得了技術研究的眾多科技成果,並得到了以上海電氣集團為首的大型製造業的推崇和套用,前景十分看好。著眼於打造先進制造業引擎的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全力推進這一前沿技術的企業化運作,2006年10月22日,上海市楊浦區委副書記陳士維和上海理工大學姚福生院士在上海院士風采館舉辦的“成果與產業對接,創新與發展聯動”——院士茶座第一期活動上為入駐上海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的首批院士團隊企業——上海滬江虛擬製造技術有限公司揭牌,打開了虛擬製造技術面向先進制造業的又一扇視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