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公園

上海人民公園

人民公園(People's Park),地處上海市中心最繁華地區,主園門位於南京西路231號。公園北鄰南京西路,南鄰上海市人民政府以及人民廣場,西鄰黃陂北路,東沿西藏中路。 人民公園由時任市長陳毅提名,於1952年10月1日開園。2000年配合市政建設進行大規模改建,面貌煥然一新。有面積10公頃。植物配置獨具匠心,種植各類樹木200餘種。蜿蜒的曲橋將園內水景分為荷花池和碧翠湖,小橋流水和西山景區的瀑布、溪流給遊客以歡快之感。南極石、張思德雕像和五卅紀念碑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標誌。 人民公園裡還設有藝術館、迷你但齊全的“歡樂谷”,北面有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等古董老建築,南面隔著人民廣場是摩天樓組成的城市新興天際線。被很多人認為是上海的“中央公園”。

基本信息

簡介

上海人民公園上海人民公園
人民公園地處上海市中心,東臨21世紀展示館、南京路步行街;西接大劇院;北面與國際飯店、新世界商廈相望,南接人民廣場,素來享有“城市綠肺”之美稱。
公園建址於舊上海的跑馬廳,1950年建造為人民廣場,1952年對外開放。自2000年2月起實施全面綜合改造,並於同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總面積10萬平方米,設計上主張以人為本,定位於自然,充分體現現代園林風格。園內以植物造景為主,提倡生物多樣性,是一座具有綜合性休閒功能的公園。東面活動區,以活動內容為主,內設有兒童園、健身鍛鍊場、茶室、草地、花壇等;西區遊覽區,地形複雜多樣,有假山、水池、水榭等,以靜觀為主,供遊客、休息遊覽散步、欣賞風景、荷花觀魚等。健身區附近有英語角,節假日有不少學生、英語愛好者聚會與此。

歷史沿革

上海人民公園上海人民公園
園址為原上海跑馬廳的北半部。開埠以後,上海跑馬場曾兩廢三建。第三跑馬場(後稱跑馬廳)建於清同治元年(1862年),總面積為35.1萬平方米,初期實際僅使用沿周邊的跑馬道以及北部看台、管理用房的地基,場中央大片土地荒廢不用,許多墳墓未遷。後來,跑馬廳的產權所有者上海娛樂場基金會將場中央的部分土地租給馬市公司作養馬的場所。光緒十八年(1892年),公共租界游泳總會在跑馬廳東北部闢建上海第一個游泳池。光緒二十年六月(1894年7月),公共租界工部局與上海娛樂場基金會協商,租用跑馬廳跑道中央的26.83萬平方米土地,用來建設一個體育公園性質的場地,以供外國人遊樂。雙方很快達成協定,從是年九月初一(1894年9月29日)起,工部局以600兩規銀的年租租用這塊土地。協定規定:工部局可以在場地內修建各種運動設施,栽花種草,但不得種植高大樹木和建築房屋,以免影響觀看賽馬的視野;每逢賽馬日,各項體育和遊覽活動必須停止。工部局把這片地塊定名為上海公共娛樂場,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2月25日)公布《上海公共娛樂場規則》,正式對外國人開放。在公共娛樂場內,曾建過多個網球場、板球場,還有壘球場、足球場、高爾夫球場、馬球場和腳踏車跑道,並在場內鋪設了大量草皮,種植了一些灌木,建設了一些花壇、花境,安放了幾十把長椅。民國3年(1914年),雙方協定年租金增至規銀1200兩。這時虹口娛樂場(今魯迅公園)、極司非而公園(今中山公園)、顧家宅公園(今復興公園)都已先後建成開放,從而使這個位於跑馬廳中央的公共娛樂場逐漸減少了公園的色彩,成為單純的體育運動場所。

解放後,上海市人民政府於1950年3月6日發文,明確規定跑馬廳為綠地範圍,不準建造有礙於綠化的任何建築。1950年8月27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命令收回跑馬廳產權。同年9月7日市人民政府決定將跑馬廳的南部闢建為人民廣場,北部改建為人民公園。1952年1月20日,上海市工務局下達建設人民公園工程計畫任務書,公園面積為18.85萬平方米,建設投資為26萬元。建園工程由上海市工務局園場管理處程世撫為主,吳振千協助作總體規劃,主要設計人員呂光祺、徐景猷等。按照經濟、美觀、實用的原則,採取自然風景園的形式,山環水繞、高低掩映。為求節約,建築多採用竹木結構,造型為傳統的形式。園內保留了原跑馬廳的一些遺蹟,如游泳池、看台、球場以及一根高38米、底部直徑50厘米的旗桿等。

建園工程於1952年6月3日開始,改造地形工程由市失業工人救濟委員會承接,道路、橋樑、下水道等由市工務局中區工務所負責施工。開工不久即進入梅雨季節,雨日達27天,之後又經歷了三次颱風的侵襲。工人和技術人員為向國慶獻禮,堅持小雨天不停工,終於保證工程於當年9月25日全部完成。在施工中,共出工4.92萬人次。完成了土方工程4.64萬立方米,挖掘深3~5米、寬12米的河道1200米,平整土地4500平方米,鋪設道路2.56萬平方米,架橋5座,鋪植草皮7.37萬平方米,種植樹木1.34萬株。建園所用的248噸假山石,多是市民捐獻的。不少機關、團體和個人向公園贈送名貴樹木,總數達兩千餘株。由於施工人員認真負責,在炎熱氣候移植的樹木成活率達到96%。

建成後的公園,東北為兒童活動區,西南為成人活動區,北、中部為休息遊覽區。園北、中部丘陵起伏,小河縈迴曲折,有5座小橋與園路相連。園內有竹茅亭8隻、水榭1座、長廊2座、棚架1座。站在園中央大草坪上,可一覽園外國際飯店、大光明電影院、上海博物館(後改為上海圖書館)、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等近代優秀建築,成為公園良好的借景。園中有茶室、點心部,兒童活動的設施也較多。公園初建時有8個出入口,園南開向人民廣場有2處園門,園東開向西藏中路有2處園門,在園北開向南京西路有4座園門,主園門在園東北角(4號門)。

1952年10月1日,公園免費對外開放後因遊人擠擁而改為團體遊覽。同月26日又重新對所有遊人開放,當天遊人量達40.7萬人次,27~29日平均日遊人量也有14.2萬人次,此後直至1953年秋季,始終保持較高的遊人量。為更好地滿足遊人的需要,市工務局投資21.7萬元,於1953年底開始整修和改建公園,除修復被損壞的綠地和調整植物布局以外,新建一座觀魚台和兩座小橋,在園南部建荷花池和安裝噴水裝置,同時改善了道路和下水道等設施。1954年5月1日公園重新開放,從次年元旦起改為售票入園。

1956年,公園南部1.07萬平方米土地劃給市體育運動委員會建造體育宮。次年4月在公園西南開闢釣魚區,垂釣者最多一天達947人次。1958年,利用廢鋼渣在園南堆了一座高13米、占地250平方米的小山,上置菊花1500盆、一串紅100多盆。是年開始,在小河中備木製手劃小艇供遊人租用。1962年為建造人民廣場檢閱台大樓(址在今人民大廈),先後從公園劃出5.72萬平方米土地,土丘削去一大部分,並填沒了荷花池。

“文化大革命”中,人民公園小橋流水的景觀被認為是封建園林設計思想的產物,遂於1967年初平山填河,砍掉了大批花灌木和花卉,在園中央開闢了一條南北向的寬15米、長200米的主幹道,在園東部從1號門到4號門闢建兩條次幹道,道路兩側均栽植懸鈴木等高大喬木。這項改建工程的規劃由市園林管理處設計科負責,當年年底竣工後,公園原有景觀盡失。1970年初又決定在公園構築地下防空工程。4月26日開始全面施工,公園被迫停止開放。1971年初部分防空工程竣工,2月先在園北恢復綠化種植,重新挖荷花池,並在大草坪西側建立張思德塑像,以後又利用防空工程出土,在園南堆東、西兩山。1971年8月1日,公園邊開放邊修建。1975年3月防空工程全部竣工後,公園大體分為三個區域進行整頓改建,中區設有文化宣傳設施;西區以風景遊覽休息為主;東區為青少年活動設施區。此後,又在園西建造水榭和攝影長廊,園中部擴建畫廊,園東整修兒童活動設施等。1978年後,對樹種、數量作全面調查,並調整了綠化布局;在4號門和7號門增設圓形花壇、扇形花壇和中央大道的組合花壇;整修了風光樓、茶室、展覽廳、露天劇場;新建桔廊、紫藤廊架及花園酒家(今肯德基快餐廳)。1988年春,東部一號門東側因捷運施工,挖掉1.5萬平方米綠地。1995年3月捷運一號線工程竣工,歸還綠地1.2萬平方米,仍借用綠地3000平方米;歸還的綠地已全部種植樹木和設定花壇。

園景介紹

上海人民公園五卅運動雕塑
公園大體可分為東、中、西三個景區。東北部的主要景點有五卅運動紀念碑,張思德塑像;中區地勢空曠,有南極石、風光樓茶室、露天劇場、舞廳等建築,在草坪北側有大畫廊,叢林中設石桌、石凳,供遊人小憩、對弈或野餐之用;西區景點是園林建築較集中的地方,有亭、廊、榭、假山、水池以及紫藤廊架,植物品種繁多,四季花木蔥籠,是公園主要的遊覽景區。

五卅運動紀念碑 位於園東北部,為紀念五卅運動65周年而建,1985年5月30日奠基,1990年5月30日落成揭幕。碑體由一座不鏽鋼主體雕塑和一座青銅雕塑及三塊花崗石組成,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不鏽鋼雕塑高15.6米,寬21米,重50噸,由“五卅”兩字組成,呈放射狀,象徵振奮、騰飛、向上的精神。兩個工人的青銅塑像高3米,寬4米,重3噸,塑像神情凝重。後面是三塊花崗岩石碑。居中的一塊花崗石高5米,寬24米,正面嵌碑名,背後刻碑文;碑名和碑文分別由參加過五卅運動的陳雲、陸定一題寫。兩側的兩塊碑石均高4米,寬12米,背面各有一組展現五卅鬥爭歷史的青銅浮雕。碑體、地坪、道路和基座的花崗石都采自泰山,象徵烈士的犧牲比泰山還重。

東山 位於園東南,高9.7米,占地2300平方米。山巔建有混合結構重檐八柱圓亭一隻,古樸、典雅,處在綠蔭環抱之中。近旁山坳堆疊黃石。山麓有長廊,面積190平方米。

西山 位於公園西南部,高11.8米,占地3900平方米。北側假山為湖石和黃石堆疊。山頂建有八角亭,鋼筋混凝土結構,琉璃瓦攢尖頂,飛檐翹角。亭周栽植香樟、廣玉蘭、女貞等,間植四時花灌木,綠樹成蔭,花木蔥籠。遊人到此小憩,園內外景色盡收眼底。

張思德塑像 位於中央大道東側。面東背西,高4米。塑像正面為一片開闊的大草坪,近塑像設組合花壇,四季鮮花盛開。兩旁栽植高大挺拔的雪松群,使塑像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塑像後叢植紫薇、紅楓、紅葉李等灌木。

南極石 位於園中部,風光樓茶室東側,是中國第一支南極考察隊於1982年2月21日南極喬治島採集的,1985年2月21日立於園內。石為黑褐色,高1.7米,呈橢圓形,上刻有宋日昌題寫的“南極石”三字。石後叢植月桂,東側為紫薇、梔子花。

荷花池 位於公園西部中心地帶,由兩個相連的形狀不規則的池沼組成,總面積為3300平方米。東池南端廣栽荷花,西池放養金魚。池周邊植垂柳,池東有水杉林。池南建水榭,榭為長方形,平頂,面積65平方米。榭前設定鋼筋混凝土結構平台,三面臨水,台邊設護欄,面積為28平方米。榭內設攝影部,榭頂部平台圍鐵護欄,遊人可從樓梯登頂攝影。池西有方亭,鋼筋混凝土結構,面積10.24平方米,綠色琉璃瓦攢尖頂,四角上翹。亭前栽柳樹,附近地坪設石桌石凳,供遊人休息。池中部有曲平橋連線南北兩岸,寬3米,長14米,橋兩側設仿木扶攔。橋東北有八角亭,竹結構,茅草攢尖頂,八角上翹,亭三面設竹凳和竹靠背,面積19平方米。池南端有曲廊和綠廊組合建築,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廊兩曲,平頂,磨石子地坪,兩邊置磨石子長凳,面積為68平方米;廊前懸掛著5隻造型逼真的大桔,故又名桔廊。與曲廊相連的三曲紫藤廊,面積為65.5平方米,廊兩邊設定鐵欄桿和磨石子長凳。兩廊外散點湖石,植柑桔、香樟、廣玉蘭。

綠化種植

園內以懸鈴木香樟雪松為主要樹種,道路兩旁植樹冠寬闊的喬木。遊憩地區根據不同的空間和環境,採用雪松、羅漢松、龍柏、香樟、廣玉蘭、水杉等樹種,以孤植、叢植、片植或花壇的形式,並間植紅葉李、垂絲海棠、楊梅、木槿、紫荊,周邊設側石和球類植物,疏密相宜、高低錯落、層次分明。在遊人活動量大的地方,花壇設側石、鐵欄桿以保護花木。周邊地區以柳樹、棕櫚、珊瑚樹、女貞等抗性強的喬灌木組成綠帶,形成屏障。花壇和花境共27處,占地約6500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南京西路兩個進出口和遊人密集地區。花卉以海棠為特色,有同科不同屬的垂絲海棠、木瓜海棠、貼梗海棠等品種。1987年,全園有樹木149種共1.62萬株,喬木與灌木之比1∶1.19,常綠樹與落葉樹之比1∶0.29。

服務設施

游泳池 位於中央大道東側,原址是光緒十八年興建的露天游泳池及其附屬建築,占地300平方米。游泳池經多次維修,至1986年因過於陳舊而無法使用,遂改建為噴水池,附屬建築改建為展覽廳,並常在此廳舉辦各種小型展覽。

兒童樂園 位於園東側。原來只有轉盤、蹺蹺板、轉椅等簡單的兒童遊樂設施,1981年5月日本國大阪市日中友好協會贈送一套軌道起伏車,同年6月1日開放。此後,陸續增添了鏇轉飛船、飛象、咖啡杯以及碰碰車、軌道火車、電子遊戲機等。

商業服務 有風光樓茶室、兩個售貨亭、舞廳、攝影部、禮品部和花園酒家(後改為肯德基快餐廳)。

展覽活動 因地理位置優越,公園內經常舉辦各種展覽活動,1981~1990年共舉辦各種展覽會102次,其中大型展覽活動有:1982年11月中國菊花品種展覽會;1984年9月上海市綠化成果展覽會;1989年4月“89上海國際舞美藝術節”遊園博覽會。1991年7月1日還舉辦過有29個城市參加的全國第五屆荷花展覽,展期兩個月。

上海人民公園交通

市內交通:乘17、18、20、23、37、46、49、108、123、518、573、574、584、581、801、921、980、隧道三線、隧道六線、捷運一號線、捷運二號線、申周線、上川線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