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魯迅公園

上海魯迅公園

魯迅公園,原名虹口公園,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甜愛支路,占地面積28.63平方米,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是上海主要歷史文化紀念性公園和中國第一個體育公園。地理位置優越,鬧中取靜,年遊客量700多萬人次。

基本信息

簡介

上海魯迅公園上海魯迅公園

上海魯迅公園始建於1896年,因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魯迅墓魯迅紀念館而得名,是上海主要歷史文化紀念性公園和中國第一個體育公園。

魯迅公園是上海最早用沙濾水的地方。公園經百年的歷史積累和不斷改造建設,不僅保留了英國公園的公布形式,保留了南大門、飲水器等歷史景觀和紫薇等百年大樹,而且揉和了中國造園藝術,形成了上海城市公園特色,成為一座名聞遐邇的紀念性文化休息公園。

歷史

建造歷程

園址原為農田村舍,稱金家厙,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在寶山境內劃線圍網,強行從農民手中“收買”土地,建造靶子場。其範圍東面包括今甜愛路、警察新村,南面包括復興中學,北面到大連西路,西至現公園辦公室東首。

光緒二十七年,由上海娛樂場基金會發起並提供部分資金,工部局同意在靶場附近建造一座公園,名為新娛樂場(又稱靶子場公園)。這裡原有工部局於光緒二十二年購買的56畝(3.73萬平方米)土地,從這一年開始又陸續購買土地約200畝(13.33萬平方米),使地界西到吳淞鐵路

光緒二十八年,工部局決定採用英國風景園林專家斯德克(W。LnnesStuckey)的公園規劃設計方案,是年開始動工建設。

光緒三十年正月,工部局首任園地監督阿瑟(Mr。Athur)卸任,由園藝和植物專家蘇格蘭人麥格雷戈(D。Macgregor)接替。在麥格雷戈的主持下,加快了公園的建設。

光緒三十二年閏四月,公園局部對外國人開放,宣統元年(1909年)全面對外國人開放。

民國早期

上海魯迅公園 白川事件紀念地上海魯迅公園 尹奉吉義舉紀念地

在虹口公園邊上,建有高爾夫球場及運動場,所以於1915年5月15日至22日,在此舉行第二屆遠東運動會,1921年5月30日至6月4日又舉行了第五屆遠東運動會。

因有廣闊的體育運動場地,常被軍隊、警察作為操練和閱兵的場所,最早使用公園的是租界的準軍事組織萬國商團,上海周圍政治、軍事形勢一有風吹草動,萬國商團就入園操練。20世紀20年代各派軍閥為爭奪上海而發生混戰時,萬國商團每天清晨和傍晚入園操練達兩年之久。

民國11年(1922年)11月25日改名虹口公園,當時虹口一帶日僑較多,他們習稱虹口公園為新公園。

1932年4月29日,在虹口公園內發生了“虹口公園炸彈案”事件(日本稱“白川事件”),轟動全國乃至東亞。朝鮮抗日義士尹奉吉向主席台投擲炸彈,炸死占領軍司令白川、日本僑民居留團團長河端,炸死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駐滬領事村井、占領軍軍艦隊長野村、師團長植田、領署書記官友野。此案激起了上海市民的抗日情緒。

抗戰時期

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上海(中國地界)淪陷,虹口公園全部被日軍占領,並改名為“新公園”。由於此地是日本僑民居住集中的地方,中國人很少敢去公園。原公園靶子場東南部,則被日本人改建為“日本上海神社”,用來作紀念和追悼侵華日軍戰死官兵的靈堂。

抗戰勝利後,公園即由中國政府接管,改名為“中正公園”(中正即蔣介石之名),但民間仍稱它為虹口公園。此後,國民黨軍、警多次入園進行軍事演習。民國35年1月19-20日,國民黨新六軍及第三方面軍兩次擅入公園演習,驅逐遊人,封閉園門,砍樹為炊,花壇、草地、道路損毀嚴重。

民國36年10月21-22日,市警察局機動車大隊及巡騎大隊未經允許,就將坦克3輛、裝甲車13輛和其他車輛25輛開入園內演習,造成園路、草皮多處損壞。以後雖經國民黨上海市政府及淞滬警備司令部多次發文制止,但此類事仍屢有發生。

建國後

新中國成立後,將公園和體育場分開,命名為虹口公園和虹口體育場。

魯迅1927年10月從廣州來到上海,在上海整整生活了9年,他曾多次來到虹口公園。魯迅逝世時,人們就想將虹口公園改為魯迅公園,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功。1956年10月,魯迅逝世二十周年時,魯迅墓從萬國公墓遷到虹口公園內。公園內建有一座江南民房風格的魯迅紀念館。1967年因來魯迅紀念館參觀人數空前,公園也一度非正式地稱為魯迅公園。

1987年經市人民政府第401次常務會議討論,1988年10月19日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51次會議通過,公園更名為魯迅公園,虹口體育場則重新改建,並易名為虹口足球場。

主要景觀

魯迅墓

魯迅墓魯迅墓
位於公園中部,占地1600平方米。墓地呈長方形,用2000多塊細密堅實的蘇州金山花崗石建成。三層平台:第一層與道路連成一個小廣場;第二層平台中間是一塊長方形天鵝絨的草坪,草坪中央矗立著魯迅銅像,平台兩側各有一封閉式花壇,植櫻花、海棠臘梅 等花木,還有龍柏桂花翠柏 等;第三層平台左右有兩株胸徑達0.4米的廣玉蘭,正面是一座高5.28米,寬10米的花崗石 墓碑,上面鐫著毛澤東的鎦金手書“魯迅先生之墓”,碑旁有許廣平周海嬰 親植的檜柏。

平台兩側墓道為石柱花廊,植紫藤、凌霄。墓地前面是一片碧綠如茵的草坪。墓碑後面從東到西,是屏風式土山,遍植香樟,山麓林緣植有櫻花、夾竹桃等樹木。

魯迅紀念亭

位於魯迅墓南端的土丘上,與墓地構成軸線。亭建於高1.38米,面積60平方米的方形平台上,方形,攢尖頂,磚木結構,面積31平方米。亭四角為毛石塊石檐柱,水磨石橫樑,杉木作椽木和檁條,上鋪望磚和青瓦。亭內毛石地坪,除東西間的走道外,四周設定了高0.45米,寬0.75米的石板凳。亭三面環水,水中植有睡蓮荷花等水生植物,向北能遠眺墓地全景。

松竹梅區

梅園梅園

位於紀念亭東南,魯迅紀念館北部,面積8000平方米。景區里小徑曲折迂迴,地形起伏自然,中間有一片草坪,四周布置樹叢。小區南端成片栽竹,在中部和東北部的起伏地形上叢植雪松黑松羅漢松、白皮松,西北面植臘梅,西南面為桃花樹叢,其餘地方叢植玉蘭桃花櫻花等花木。整個景區曲徑清幽,紅梅翠竹,松柏常青。

友好紀念鍾

位於松竹梅區北部,於1984年慶祝中日青年友好大聯歡時建造。鐘座建在高0.6米,面積為230平方米的平台上,座高3米,為雙手高舉友好鐘的裝飾性造型。電子鐘長、寬、高均為1.8米,外圈上下兩端有約0.2米寬的缺口,使鐘體呈“中”字形。鐘座上有中日友好協會會長王震的題詞:“中日青年世代友好”。在平台上東、西、南三面設計了三組與花壇組合的景燈,景燈桿粗0.1米,黑色,燈罩為乳白色。鐘座的南面是由常綠樹木組成的綠色背景,北面和東面是草坪,並面對著開闊的湖面。

柳堤

位於公園東部,沿著河岸逶迤向南,直至魯迅紀念館,全長800餘米。北端兩側臨水,東側依牆,沿牆植高綠籬,中間穿插各種觀花觀葉植物。沿湖布置不規則點狀樹叢,其間密植夏季盛開的夾竹桃、花石榴、金桂、木芙蓉。柳堤南端有荷花池,面積約700平方米。柳堤終點的河面西折而成睡蓮池,面積270平方米,池內植有三個品種的睡蓮。

北大山

上海魯迅公園上海魯迅公園

位於園北,占地1.5萬平方米,山體長約150米,構成公園的豎向主景。山前一片面積為3000多平方米的緩坡草坪,滿山蒼翠,層林疊嶂。主峰位於大山東側,高22米,上有一面積約100平方米的平台。主峰西側為次峰,高約20米,峰南有瀑布順黃石疊砌的山坡傾瀉而下,注入小池。次峰西南側為高12米的配峰,峰南的緩坡上有圓形玉蘭亭,鋼筋混凝土結構,面積17平方米,亭四周均植白玉蘭。亭旁山體橫斷成狹谷,一條山徑穿越其中,兩邊垂掛黃馨。

大湖雙島

全園有3.44萬平方米的水面,主體是一個面積約2萬平方米的大湖。以大湖為中心,從北向南散布池沼、溪流,水體有分有聚,有動有靜,縱貫全園,連成一個完整的水系。大湖中對峙大小兩島。小島位於東側,面積約700平方米,有橋與柳堤連線;島上遍植棕櫚,桔樹蔥鬱,具有鮮明的南國風味,故稱海南島。大島位於西側,面積3000餘平方米,名湖心島;島上地形起伏,密植觀葉、觀花、觀形樹木,是觀賞植物景觀和季相變化的主要景點。

水邊長廊

上海魯迅公園上海魯迅公園 水邊長廊

位於大湖東北,大山之南,是集亭、台、廊於一體的一組建築,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綠色仿琉璃瓦頂,總面積600平方米。最西端是一隻面積為20平方米的四角攢尖亭,以20餘米的臨岸曲徑與一座面積為70平方米的長方形遊廊聯結。廊三面開敞,局部用扁鐵作裝飾性分隔,一面為牆,牆面上鑲嵌一幅瓷磚的江南水鄉風景畫。廊南三層台階下是臨水平台,廊北一層台階下,又有另一座面積約100平方米的臨水平台,台前水池裡植睡蓮,東面是噴泉,東南角有一組台階式瀑布。遊廊東頭有一座棚架與之垂直相交,棚架上攀木香。再經過曲折的走廊,進入最後一隻長方形亭,亭南有汀步可達北平台。

百鳥山

北大山的余脈向南綿延成百鳥山,占地約7000平方米,貫穿於公園北區中部。山高9米,在起伏的山丘上散點黃石,密植紅葉李、櫻花、海棠等特色樹種。

立鶴亭

位於百鳥山西南,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六角重檐,攢尖頂,脊端翹起,兩層檐之間有裝飾性花窗,亭頂置高0.6米的立鶴,面積19平方米。亭周圍疊砌黃石,小道上下盤繞迴旋。

綠化種植

早期綠化風格

上海魯迅公園上海魯迅公園
早期的魯迅公園是一個按歐式風格布局的自然風景園,園內景色賞心悅目。當時進入大門內是一片圓形的草地,草地四周是一條15英尺(4.57米)寬的道路。在草地的東北角有一座用毛石疊砌的西式岩石園,在岩石園縱橫交錯的園路終點,是一個圓形的石洞。再向西,在草坪與草坪之間的小河上,有一座鄉村式的小橋。草坪的西面有湖,湖中小島上建亭,亭四周密植翠竹。大門附近草坪中央設音樂台,常在此舉行音樂會。

草坪旁有玫瑰園,園中立玫瑰亭。園西有一片面積約為全園總面積三分之一的大草坪,北部邊界設有一個半圓形的花園,中置日晷,花園前有睡蓮池。

民國9年前後,在園內挖小溪、池塘,初步形成水系。池內植水生植物,小溪狹處有木橋,寬闊處設淺灘,灘上植燈芯草、蓑花草和其他禾本科植物。園內綠化布局也作了較大的調整。

民國12年草花園在音樂台附近落成,園內種植各種草花和溫室盆栽花卉,園兩邊的花壇上,有75種大理花、矮牽牛花、金魚草和菊花。

民國22年在公園北端建亭狀紫藤棚,南部築大假山,溪上建兩座平橋,湖邊砌了駁岸,在大門內築圓形大花壇。直到解放初期,園內景觀再沒有重大的變化。

現有綠化設施

上海魯迅公園上海魯迅公園

1956年的公園擴建和改造的總體布置是以魯迅墓和紀念館為主體,保留幾片大草坪,形成疏朗開闊的空間,適當配置少量園林建築,並以道路、湖池、樹叢、山丘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此後,魯迅公園又進行了一些布局調整。

公園現有的布局是在原來的英國自然風景園的基礎上改建的,植物配置符合上海地區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的特點。園路側安排了大面積緩坡草坪,草坪邊緣點綴孤植樹、樹群和自然式花境,同時還採用草地緩坡接水的方法來處理水岸關係,使之過渡自然。

因為存在工業污染,土壤立地條件較差,植物一般選擇對土壤要求不高、養護粗放、抗逆性較強的樹種,通過合理、簡潔、精巧的配置,形成整齊的群體效果。如圍牆邊用珊瑚樹植成高綠籬加以遮蔽,防護林一般選用水杉並適當密植。

園路兩側或疏林廣場一般選用生長較快、遮蔭面積較大的懸鈴木、香樟等,在道路分叉或轉彎拐角處用蚊母樹、胡頹子、海桐等遮擋視線。湖岸邊叢植夾竹桃,各類觀花、觀葉、觀果樹木也採用群植形式。

環繞各功能區的大草坪邊緣、建築物旁及園路的主要交匯處,重點布置花壇或以櫻花為主的開花小喬木、低矮花灌木,以取得較為清晰、鮮明的景觀效果。以各類海棠、桃花輔以櫻花為春季觀花植物;石榴、紫木槿為夏季觀花植物;桂花、火棘為秋季觀花、觀果植物;石楠、青楓為春秋觀葉植物;臘梅為冬季觀花植物。木香紫藤薔薇黃馨為空間垂直綠化及水岸、山石、護坡植物;以麥冬為主,輔以鳶尾、石蒜、石菖蒲、萱草等為主要草本地被植物;水生植物以睡蓮、荷花為主。全園種植喬灌木167種17805株,喬木與灌木之比1∶1.97,常綠樹與落葉樹之比1∶0.66。

公園西北部沿圍牆有苗圃,占地9.45畝(6300平方米),建有溫室兩座,面積566平方米。每年生產各類花卉60多種10萬餘株,以供公園花壇的四季用花。

服務設施

兒童樂園

上海魯迅公園上海魯迅公園

位於公園大門西側,占地4900平方米。80年代前,僅有吊環、攀登架等10餘種常規活動項目。1988年重新進行規劃改造,建造了機器人滑梯、哈哈瞭望台、電話攀登架、宇宙飛船、小鹿轉椅等遊樂設施。在兒童樂園西側安裝了大型現代遊藝機飛艇,東側原電船更新為光電打靶。

划船項目

始於1965年,當時主要是木製手划船,以後改為鐵制,1986年起逐步增加了電動遊艇,現有33隻,年接待遊人30萬人次。在兒童樂園前的水池中設有飄飄船、碰碰船等。始於30年代的垂釣活動曾一度中斷,1987年又恢復了這項活動。

售品部

公園有4個售品部,面積367平方米,分別設在大門服務區、遊樂活動區、紀念瞻仰區和風景遊覽區。大門口的2號售品部與市牛奶公司第二牧場聯營後,以乳製品為特色,供應品種近百種,還附設了專供乳製品特色飲料的咖啡館。

綜合性餐廳

位於兒童樂園北面,磚木結構,面積1624平方米。

攝影部

位於餐廳之南,面積32平方米,並在主要景點設立了2個服務點。1989年與上海感光膠片廠協作,在兒童樂園東側圍牆處新建面積67平方米的感光快衝經營門市部。

綜合服務部

位於大門西側,面積400平方米,供應各種商品,並設有鮮切花專櫃。工藝品經營部位於大門東側,面積162平方米,經營各種工藝品和旅遊紀念品,並在園內設了4個銷售點。

體育活動

魯迅公園原是一個以體育活動為主的綜合性公園,在民國24年江灣體育場建成以前,是上海最主要的體育活動場所。公園在局部開放時就設有網球場,不久陸續增設曲棍球、草地滾木球、高爾夫球、板球、足球、壘球等球場。

宣統二年入園打高爾夫球的有5845人次,還有高爾夫球以外的其他球類比賽共742場。民國3年,共有3.29萬多人次來園參加各類運動,占年遊人量的18.5%。

民國4年,以規銀1627.05兩建造了一條寬18英尺(5.49米)的運動跑道東亞運動會的前身遠東運動會於抗日戰爭前在上海舉辦過三屆,其中民國4年的第二屆和民國10年的第五屆都在虹口公園舉行。民國10年還舉辦了上海日本體育協會田徑運動會。

民國11年,在園西北建造了混凝土結構的露天游泳池,池長53.34米,寬22.86米,耗資規銀2.35萬兩。此後,又陸續在游泳池周圍增添了更衣室、休息棚、淋浴和消毒設備等附屬設施。民國13年參加各項運動的人數增加到4.55萬多人次,約為年遊人量的30%。民國16年,建造了移動式木架看台,可容納5000名觀眾。

到民國21年,公園有足球場2個、草地滾木球場4個、草地網球場83個、硬地網球場5個、九穴高爾夫球場1個。

民國22年開展了運動節活動,全年共有5.19萬多人次參加這項運動。共舉辦20次小型運動會,僅足球、曲棍球的正式比賽就有405場,民國23~25年間,上海和日本城市的兩次棒球比賽、美國與日本的職業棒球賽等也在虹口公園舉行。

民國30年底,日軍占領公共租界後,公園的體育活動逐步減少。1951年建虹口體育場,從此結束虹口公園體育活動的歷史。

改造工程

上海魯迅公園上海魯迅公園

建成後的百年中,公園的面積發生過多次重大變化。光緒三十二年公園局部開放時,位置在今公園和虹口體育場南部,面積為250.92畝(16.73萬平方米)。民國11年在擴展到299.21畝(19.95萬平方米)之後,又逐步有所減少。

民國32年,汪偽政府將園東部原租界萬國商團靶場等用地劃入園內,使全園面積達318.08畝(21.21萬平方米)。

1951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建虹口體育場,從公園西部劃出146.3畝(9.75萬平方米),全園面積減少為168畝(11.2萬平方米)。

1956年是魯迅逝世20周年、誕辰75周年,經中共中央批准,上海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將魯迅墓從萬國公墓遷葬於虹口公園,公園地界向北擴展。工程於是年7月動工,當年10月竣工,總投資87.7萬元。1956年10月14日魯迅靈柩遷葬於虹口公園,並舉行墓前魯迅塑像揭幕儀式,10月25日遷墓工作全部完成,公園向公眾開放。

1958年下半年又著手進行公園擴建改造工程。

1959年6月,虹口區人民委員會發動社會各界來園參加挖湖堆山的義務勞動,累計達15萬人次。至是年底,共挖土5萬立方米,形成了一個面積約1.6萬平方米、最深處為3米的湖,堆起了一座占地約4000平方米、高約22米的土山。此外,在魯迅紀念館北部的百花園中挖了一個面積約50平方米的水池,四面堆砌太湖石,池中設汀步。

1960-1964年,先後在魯迅墓園和擴建部分全面調整綠化布局;在湖西側的百鳥山上壘石,建立鶴亭、鳥房;大土山西南疊石3600噸,築水簾洞,後又拆除洞體改為瀑布。1956年和1960年的改造工程先後將北部共209.1畝(13.94萬平方米)劃入公園,使園界北抵大連西路,全園面積達到377.1畝(25.14萬平方米)。此後仍有少量增減,到1995年全園面積為22.33萬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期間,公園大門屏障式樹叢被廢而改成林蔭大道,牡丹亭、音樂台、喇叭廳等被拆除,加上在園內到處挖掘防空洞,使不少景觀大為遜色。在這十年間,改建了兒童園和北大門,五曲橋改建為拱橋,在原喇叭廳處建造了四角亭,將竹亭長廊拆除而建造跳傘塔,在湖北岸山腳下新建了水邊長廊等。

1978年以後,將茶室改建為“百花餐廳”,拆除閱覽室建“藝苑”展覽館,拆除跳傘塔建兒童大型電動遊樂設施,新建船塢300平方米,改建了柳堤。

1985年因大連西路拓寬而占用公園土地1612平方米,大山北端山體須削去一小段,為此又重整地形,築環山路,山腳重新駁石,圍牆改建成鋼結構的透牆。

2013年8月28日起,魯迅公園開始閉園改造,預計工期一年。為服務周邊居民,園方將留出南部2萬平方米綠地繼續開放。

遊覽指南

上海魯迅公園上海魯迅公園

開放時間:9:00-16:00

門票:魯迅紀念館:成人9元,學生6元。

交通:上海市內明珠線虹口足球場站、18、52、139、939、機場四線魯迅公園終點站,70、97、597路多倫路終點站,854、虹川專線甜愛路終點站,途經虹口體育場的有51、101、502、508、531、537、541、942路、旅遊10號線,途經大連西路(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有79、222、529、937、853、875路,途經四川北路(多倫路)的有21、47、592、848、863路等可以到達魯迅公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