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公園

上海交通公園

上海交通公園位於新馬路262號,坐南朝北,東西為工廠及民宅,南近滬寧鐵路,北臨新馬路。公園東西長,南北狹。

基本信息

簡介

上海交通公園位於新馬路262號,坐南朝北,東西為工廠及民宅,南近滬寧鐵路,北臨新馬路。公園東西長,南北狹。1995年全園面積1.58萬平方米,職工7人,年遊人量35.45萬人次。

歷史

園址原是棚戶區,習稱“炒米浜”,民國26年八一三事變中,棚屋大多毀於日軍炮火。以後難民又陸續在此重建家園,但1953年一場大火,再次把這裡的棚屋燒成灰燼。市人民政府決定易地安置災民,將此地闢建為公園。1953年10月由市工務局園場管理處造園科設計並組織施工,當年年底竣工。公園於1954年1月1日開放,不收門票。由於公園南牆外原系交通路,故定名為交通公園。

上海交通公園公園初建時用竹籬笆作圍牆,園內建草亭兩隻,竹廊一座,並有水池和花壇。職工生活區設在公園大門西側,是面積約為40平方米的竹瓦簡易房,1958年後又增建了約80平方米的同類房屋。為了建設地下防空工事,公園從1972年起關閉。在施工中,園內的道路、亭廊、兒童遊樂設施和植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1974年與公園相鄰的上海針織三廠為擴建廠房,將該廠267平方米土地與交通公園等面積土地調換,園界作了相應改變。

重建

1977年開始進行公園的重建工作,由上海市園林處設計室章怡維負責總體規劃,市園林處綠化工程隊負責施工。工程於同年9月9日開始,主要項目有:重建園內道路、上下排水道、圍牆、大門、廁所;拆除簡易房,在原地基上建造休息廊、報廊、售品部;在防空洞的堆土上建

上海交通公園上海交通公園
雕塑和棚架;為職工生活區建工具間、車庫;為兒童園建休息廊、滑梯、攀架;園內綠化除保留原有少數的懸鈴木、白臘樹、楓楊等大樹外,全部重新種植。重建工程於1978年底如期完成,計畫投資30萬元,實際使用24.2萬元,公園面積由原1.5萬平方米擴大為1.58萬平方米。1979年1月1日公園重新開放,並改為售票入園。

公園大門西側的休息廊為半廊,長30米,寬12.1米,磚木結構,小青瓦歇山頂,廊牆上有形狀各異的漏窗。廊外有青石製作的圓桌、圓凳五組,兩隻花壇中散點湖石,植羅漢松、十大功勞和木香等花木。廊前後有高大喬木,使全廊盡在濃蔭覆蓋之中。公園中部有翩翩起舞的兩個少女塑像,以漢白玉雕就,像高1.8米,底座高0.5米。塑像下為冬青大花壇,旁邊還有3隻略高一點的小花壇,壇內植月季五針松黃楊。園西部有座紫藤棚架,混合結構,長16.6米,寬6.5米,面積78平方米,地坪用彩色大理石碎片鋪成。

早期沿圍牆種植的懸鈴木、白臘樹、楓楊已有40多年樹齡,足以屏障園外的不良景觀。園門內為一條由懸鈴木、香樟組成的林蔭道,兩邊配植廣玉蘭、雪松、青楓、垂絲海棠桃葉珊瑚等,以大葉黃楊作綠籬,麥冬為地被,高低錯落有序。全園種植喬灌木65種共2432株,喬木與灌木之比1∶2.92,常綠樹與落葉樹之比1∶0.28。

兒童園設在公園的東端,有大象、魚形滑梯、組合攀登架、單雙槓等設施,為兒童免費開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