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閭廟古街

三閭廟古街

三閭廟古街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市區西北人民公園對岸,昌江與西河交匯處,昌江河兩岸的山嘴上,與鎮上“里市渡”隔河相望,整個三閭廟古街分為明街、清街和古碼頭三部分,是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三閭廟古街三閭廟古街
早在明朝,三閭廟街已初具規模,三閭廟碼頭是昌江河西岸的主要集鎮碼頭,紳士富商、平民百姓,紛紛雲集,主要有波陽、徽州、黟縣、祁門、屯溪、東至等地人,這裡地理條件優越,碼頭依山傍水,河東岸是全國四大名鎮之一:景德鎮,當時木排順江而下,漁船溯水而上,兩岸貨船停靠,百舸爭流,魚翔淺底,集市貿易興旺。商業的繁榮也促使了城鎮建設發展,開作坊,修路面、建碼頭,立廟字、開商鋪,紅紅火火,將一條古街修飾得古樸繁華。尤其是那街道,用燒制的青磚鋪設,並排砌成龜殼形狀,放眼看去恰似活烏龜,從村口一直通到河邊碼頭,蜿蜒如龍,河邊的碼頭則山麻石條砌成。古街總長約90米,寬3米左右,街道兩旁的古建築隨著歲月流逝與社會的變遷,雖歷遭損毀,但仍有不少保存尚好。這些明代的建築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已被市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清代中期,三閭廟集鎮已發展成為較有影響的繁華商埠碼頭,那條明代古街已不能適應發展的要求。於是,人們又在緊靠西山腳下,另闢了一條商業大道直通河邊,並以舊碼頭進行了改造,用大塊的麻石條,從岸邊一直砌到水下,比原來的那條又大又寬又直。清代古街總長231米,寬處達4米。兩旁是木製結構的板壁房屋,一家緊挨一家。街面上鋪設的儘是麻石板塊,石板條中間都留有明顯的凹槽,那是被舊式獨輪車輾壓出來的。在這堅硬的麻石條上滾過了多少歲月,才造成了今天這歷史回味的痕跡與迷人的景象。

建築結構

三閭廟古街三閭廟古街
整個三閭廟古街分為明街清街古碼頭三部分,是著名的歷史文化街區

三閭廟的明街長84.7米,寬4.5米,為明朝中晚嘉靖年間(1522-1566年)所建,有歷時500年仍保存完好的青磚街面,路面呈拱形,兩側有排水明溝,整條街道不如清街保存完整,平時的氣氛也比較冷清。

三閭廟的清街全長231米,寬約3米,街口有“三閭古柵”的石牌,街面用長石條、青石板鋪成,清街兩旁為各式商鋪和民宅,曾是清代時期十分繁華的商貿街,經1998年修復後,古樸中透露這一絲現代氣息。

古碼頭則是用青石條壘成的,共三層,以適應不同水位的要求,非常科學,在古碼頭上還建有一座紀念著名詩人屈原的“忠潔侯廟”,即“三閭大夫廟”,三閭大夫廟的北側就是清街的入口。

明街、清街兩條古街,分別為明、清兩個朝代所建。街道各具特色,充分顯示了當時的繁榮景象。

特點

三閭廟古街三閭廟古街
三閭廟古街曾出現過四大旺族,分別是劉、陳、王、汪,有的還入朝為官,一邊為官、一邊經商,大大促使了三閭廟古街的興旺繁榮,使之達到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街上有米行、棉花行,鮮貨行,竹木行、飯店、藥店、豆腐店、屠宰店等等,應有盡有。各種貨物琳琅滿目,品種齊全。河西的住戶根本不要過河購物,而河東鎮上的人家和商人,都得過河到三閭廟古街採買辦貨。可見,三閭廟古街早已成為景德鎮的重要商貿集散地。

三閭廟古街中還有幾處保存較為完好的民宅,大多為明朝中期到清朝初期所建,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最為出名的是明朝中期所建的劉家弄3號住宅,從布局到雕飾,都展現出我國古代工匠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