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閭廟

三閭廟

三閭廟位於市中心昌江河西岸,是景德鎮當年商船雲集、人聲喧譁的水運碼頭。明清之際景德鎮“工匠人夫不下十萬餘眾”,總人口就更多,所以當時的景德鎮號稱“日耗千頭豬萬擔米”的都市,三閭廟碼頭當年則主要承擔城鎮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的供應和運輸。整個三閭廟古街分明街和清街,明街長80餘米,由明代中期和晚期的建築群組成,清街長231米,保存有清代店鋪、糧行、民居等建築,街中青石板路面上留下了深深的獨輪車印。三閭廟碼頭為青石條壘成的三層碼頭,可以適應不同季節、不同水位的運輸要求,國內十分罕見。

三閭廟 【作者】:戴叔倫
【朝代】:
【體裁】:五言絕句
【作者小傳】: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代宗廣德初任秘書省正字,後在度支鹽鐵諸使幕府任職,授監察御史銜。德宗建中初出任東陽令, 後以大理寺司直入江西觀察使幕,不久以祠部郎中銜授撫州刺史,後改容州刺史兼容管經略使,卒於任所。其詩多寫農村生活,構思新穎。謂“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講究韻味,為後世神韻派詩論先導。
【內容】:
沅湘流不盡,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煙起,蕭蕭楓樹林。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 ▲仄韻
沅湘流不盡,屈宋怨何深。
○○○⊙●,●●⊙○△
日暮秋煙起,蕭蕭楓樹林。
●●○○●,○○○●△
【注釋】:
三閭廟,是奉祀春秋時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廟宇,據《清一統志》記載,廟在長沙府湘陰縣北六十里(今汨羅縣境)。此詩為憑弔屈原而作。
【賞析】:
詩人圍繞一個“怨”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詩句,抒發對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懷。
沅、湘是屈原詩篇中常常詠嘆的兩條江流。《懷沙》中說:“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湘君》中又說:“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詩以沅湘開篇,既是即景起興,同時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何似?有如屈子千年不盡的怨恨。騷人幽怨,何以形容?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前一句之“不盡”,寫怨之綿長,後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兩句都從“怨”字落筆,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廣,錯綜成文而迴環婉曲。李瑛《詩法易簡錄》認為:“詠古人必能寫出古人之神,方不負題。此詩首二句懸空落筆,直將屈子一生忠憤寫得至今猶在,發端之妙,已稱絕調。”是說得頗有見地的。
然而,屈子為什麼怨?怨什麼?詩人自己的感情和態度又怎樣?詩中並沒有和盤托出,而只是描繪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圖景,引導讀者去思索。江上秋風,楓林搖落,時歷千載而三閭廟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後,而今卻到哪裡去呼喚他的冤魂歸來?“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這是屈原的《九歌》和《招魂》中的名句,詩人撫今追昔,觸景生情,借來化用為詩的結句:“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季節是“秋風起”的深秋,時間是“日暮”,景色是“楓樹林”,再加上“蕭蕭”這一象聲疊詞的運用,更覺幽怨不盡,情傷無限。這種寫法,稱為“以景結情”或“以景截情”,畫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詩意雋永而不晦澀難解,深遠的情思含蘊在規定的景色描繪里,使人覺得景物如在目前而餘味曲包。試想,前面已經點明了“怨”,此處如果仍以直白出之,而不是將明朗和含蓄結合起來,做到空際傳神,讓人於言外得之,那將會何等索然寡味!此詩結句,歷來得到詩評家的讚譽。《詩法易簡錄》又贊道:“三、四句但寫眼前之景,不復加以品評,格力尤高。凡詠古以寫景結,須與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則流於寬泛矣。”鍾惺《唐詩歸》則說:“此詩豈盡三閭,如此一結,便不可測。”施補華《峴傭說詩》評道:“並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種悲涼感慨之氣,五絕中此格最高。”無不肯定其意余象外、含蓄悠永之妙。
詩歌,是形象的藝術,也是最富於暗示性和啟示力的藝術。明朗而不含蓄,明朗就成了一眼見底的淺水沙灘;含蓄而不明朗,含蓄就成了令人不知所云的有字天書。戴叔倫的《三閭廟》兼得二者之長,明朗處情景接人,含蓄處又喚起讀者的想像鼓翼而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