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車廂

三等車廂

《三等車廂》是畫家通過速寫完成的油畫。畫面中的前景中,一位懷抱孩子的年輕母親坐在左邊,一位貧窮的老婦人坐在中部,她那滿是皺紋、歷盡滄桑的面部,似乎總是充滿愁思。杜米埃的這幅油畫素描略施薄彩,頗有版畫趣味,從一個角度反映那個時代的平民的生活,簡練而具深意。

世界名畫

三等車廂三等車廂

【畫作名稱】《三等車廂》

【創作者】奧諾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法國)【創作年代】1862年

【類別】帆布油畫【風格】現實主義

【題材】風俗

【規格】66cm×91cm

【材質】 布 油彩

【現存藏處】紐約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作品賞析

杜米埃的風俗題材作品,大都是描繪他親身經歷過的事。三等車廂的狀況,就是記錄畫家經常外出乘車的經歷。畫面擁擠的狹小空間裡,突出描繪前排三個人物,概括表現後面一群人,以坐椅靠背分隔前後,這是生活中極平常的現象,但揭示了法國社會的等級制,在這三等車廂里坐著的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公民。三個主體特寫人物中,最突出的是位滿臉皺紋的老婦人,人們從她的神態可見她的生活經歷。靠著她左右的兩個人,一個入睡的少年和一位帶嬰兒的母親,他們的形象本身可明白表現出他們的社會地位,背後的人群可從不同面貌的頭像中體現不同人物的地位和個性。這有限的畫面空間,成了法國下層社會的一個縮影。

這幅畫好象既表現了短暫旅途生活,也象徵著人生漫長的道路。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表情,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各自有著不同的遭遇。在這類作品中,既沒有幽默,更沒有諷剌,而是十分嚴肅地表現了畫家對勞動人民命運的關心。在杜米埃的畫面上常有著流暢的輪廓線,所以頗有版畫的特點。

創作背景

《三等車廂》作於1862 年,當時法國正處於第二帝國時期,社會矛盾尖銳,土地兼併嚴重,物價上漲,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廣大勞動人民不堪重負,生活困苦艱難。基於這種背景,苦悶中的畫家創作了這幅反映普通人們生活的風俗畫。畫面內容描繪的是一輛三等車廂里窮苦的人民大眾。

畫作賞析

《三等車廂》正是畫家表現普通市民生活的代表作品。漫長的旅途中,只能坐在三等車廂里的都不是有錢人,這裡空氣憋悶、人群擁擠,但卻是觀察大多數人真實生活狀況的最佳場所。就像今天學畫的學生特別喜歡去火車站練習速寫一樣,來自不同背景的人集中在一起,呈現出迥異的姿態和面容。杜米埃在構圖上處理得很巧妙,他利用車廂里一排排對面相向的座位,自然地將人物安排在空間裡面。有的可以看到正面,有的只有背影,有的則露出側臉,但至少,每一個人都能保證被觀眾看見。當你逐一去認真凝視的時候,便會覺得在每個人的身後,都有一番人生的故事,即使只看到背影,似乎也能猜測出他的性格。靠窗戶、戴高禮帽的老人看上去謙遜而自尊,可能儘管生活清貧但仍然富有教養,而另外一位戴圓頂帽子的男士則像開朗而風趣的人,他的談話吸引了周邊的乘客。這只是生活中偶然而短暫的一瞬,卻濃縮了千千萬萬人的身影。這時,再讓我們整體地來看一下這張畫,儘管相比傳統油畫,它的色彩又髒又暗,用筆也顯得很是粗糙,有許多邊線還露在外面,可它卻通過這種樸實、不加過多修飾的手法,帶給觀眾一種無以比擬的真實感受。這種真實不是在描繪精緻、內容風雅的作品中所能感受到的,反過來說,你也無法想像用布歇、弗拉格納爾那樣的宮廷畫師的熟練技巧,來描繪眼前的平民生活,會是一番怎樣矯揉造作的情景。不同的藝術家尋求不同的技法,去表現他們對現實世界的看法與感受,最後的結果或許都如同盲人摸象般觸到了“真實”的一角,但彼此間卻很難達成共識。不過,對於觀眾而言,我們卻是可以享有眼福了,就如同生活中需要酸、甜、苦、辣的調味品,不同趣味、追求的藝術品豐富了我們對於審美的鑑別力,何況一件作品與一件作品之間的差別遠要比調味品細膩而深刻得多。《三等車廂》這幅畫作其實杜米埃根本還未畫完,但那奔放的線條與朦朧的光影,已忠實地把底層的民眾袒露出來,畫中的人物彼此冷漠地沉思著,若非畫面最前面那位抱著孩子的婦人,微微沖淡了孤單的氣氛,整體的氛圍壓得人快喘不過氣來。不過也因為那位懷抱嬰兒的婦人,更加深了人們對生活的無奈之感。母親懷抱孩子的溫暖,是三等車廂里唯一的光芒,好象也是人生唯一的希望,只是這希望不知是母親的,還是孩子的?杜米埃營造的暖流,是一場孤單的奮戰。一如他一系列《洗衣婦》的畫作,光線永遠落在身後,眼前只有陰影,連孩子也隱進陰影里,是受保護的,也是灰暗的,孩子胖胖的身子成為一種可愛的安慰,是母親沉重負擔下最簡單的歡愉。杜米埃有著過人的敏銳,畫面里畫龍點睛的映襯總能刺入觀者心坎,像胖孩子那么可愛。連埋在陰影里的臉都好像在笑,身為母親本來就是辛苦的,沒什麼了不起呀。

畫家簡介

杜米埃(1808-1879年)是一位典型的法國現實主義畫家,出生於馬賽一個有文學修養的玻璃匠家庭,6歲時全家遷居巴黎,由於生活貧困,杜米埃少年時就自謀生計,曾當過聽差、店員。除了畫家、版畫家和雕刻家的身分之外,他還是政治與社會的諷刺作家,曾被政府監禁,死前默默無聞,死後才受到重視。不過他尖刻的畫風,流利又血淋淋的筆觸,很受當時畫家的喜愛,他們賞識並且收藏杜米埃的畫,如印象派大師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 )就是其中一個。

他的代表作品有:《卡岡杜亞》、《司法人員》、《特朗斯諾寧街的屠殺》、《高康大》等

藝術生涯

1825年起專門從事繪畫,起初只是創作石版畫、漫畫和雕刻,並創作諷刺畫。

1832年因為諷刺國王路易·菲利普的漫畫《高康大》而入獄6個月,1833年出獄,仍然以作品繼續攻擊君主政體和當時的社會制度,並描繪各種底層人物。

1834年裡昂工人起義失敗,杜米埃發表《立法肚子》、《出版自由》、《唐斯諾南街的屠殺》等大型石版畫,對統治者表示抗議。

1848年杜米埃開始研究新技法,趨向印象派藝術,其作品獲得著名印象派畫家如馬奈和莫奈的讚賞,巴爾札克稱讚他的作品“有米開朗基羅的神髓”。

1871年他參加了巴黎公社的起義。

1877年,畫商杜蘭·魯爾為他的作品在巴黎舉辦畫展,但這時他已經雙目幾乎失明了, 居住在索姆省小鎮瓦爾蒙杜瓦(Valmondois),由畫家柯羅負責他的事物和生活,翌年在家中逝世。

社會評價

奧諾雷·杜米埃油畫創作多以普通勞動者和賣藝人的生活以及他喜愛的文學作品為題材,運用強烈的明暗對比,遒勁的線條,來突出人物形象,粗獷潑辣,富有獨創性。

法國詩人夏爾·波德萊爾曾評價說他是:“一位最重要的人物,不僅是他的諷刺畫,而且包括他的現代風格的作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