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

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

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是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並被定為第二批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三江併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並肩在崇山峻岭中奔流。三江併流位於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橫斷山脈縱谷地區,包括怒江州、迪慶州、麗江市、大理州的部分地區。三江併流共同孕育了數千年的“江邊文化”。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

中文名稱:三江併流

英文名稱:ThreeParallelRiversofYunnanProtectedAreas

批准時間:2003年7月

遺產種類:自然遺產

三江併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並肩在崇山峻岭中奔流。三江併流位於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橫斷山脈縱谷地區,包括怒江州、迪慶州、麗江市、大理州的部分地區。三江併流共同孕育了數千年的“江邊文化”。

地址:西與緬甸、印度接壤,北與我國西藏、四川毗鄰。

榮譽: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三江併流”被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2003年7月根據自然遺產評選標準N(I)(II)(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簡介

“三江併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雲南省境內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崇山峻岭之間,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併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里。

地理描述

三江併流自然景觀由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內的山脈組成,涵蓋範圍達170萬公頃,它包括位於雲南省麗江市、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個自然保護區和10個風景名勝區。它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景區跨越麗江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個地州。

三江併流地區是世界上蘊藏最豐富的地質地貌博物館。4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大碰撞,引發了橫斷山脈的急劇擠壓、隆升、切割,高山與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獨有的三江並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觀。

三江併流景區內高山雪峰橫亘,海拔變化呈垂直分布,從760米的怒江乾熱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匯集了高山峽谷、雪峰冰川、高原濕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動物、珍貴植物等奇觀異景。景區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異的雪山。與雪山相伴的是靜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羅棋布的數百個冰蝕湖泊。海拔達6740米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上覆蓋著萬年冰川,晶瑩剔透的冰川從峰頂一直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明永村森林地帶,這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壯觀且稀有的低緯度低海拔季風海洋性現代冰川。千百年來,藏族人民把梅里雪山視為神山,恪守著登山者不得擅入的禁忌。

麗江老君山分布著中國面積最大、發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奇觀,它鑲嵌在莽莽原始森林的萬綠叢中,璀璨奪目。有不少紅色岩石表面風化形成龜裂狀構造,其中一座山坡形如千萬隻小龜又組成一隻大龜,排列自然而有序,仿佛向著太陽升起的東方行進。

三江併流地區被譽為“世界生物基因庫”。由於三江併流地區未受第四紀冰期大陸冰川的覆蓋,加之區域內山脈為南北走向,因此這裡成為歐亞大陸生物物種南來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難所,是歐亞大陸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區。

這一地區占我國國土面積不到0.4%,卻擁有全國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國25%的動物種數。目前,這一區域內棲息著珍稀瀕危動物滇金絲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頸鶴等77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和禿杉、桫楞、紅豆杉等34種國家級保護植物。

每年春暖花開時,這裡綠毯般的草甸上、幽靜的林中、湛藍的湖邊,到處是花的海洋,可以觀賞到200多種杜鵑、近百種龍膽、報春及綠絨馬先蒿、杓蘭、百合等野生花卉。因此,植物學界將三江併流地區稱為“天然高山花園”。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長期以來,三江併流區域一直是科學家、探險家和旅遊者的嚮往之地,他們對此區域顯著的科學價值、美學意義和少數民族獨特文化給予了高度評價。

景區概況

三江併流三江併流

景區有怒江、獨龍江、瀾滄江、金沙江等3個風景片區,8箇中心景區,60多個風景區(點),面積3500多平方公里。3條大江在滇西北橫斷山脈縱谷地區並流數百公里,三江相間最近處直線距離66.3公里,其中怒江、瀾滄江最近處只有18.6公里的怒山相隔。景觀主要有:奇特的“三江”並流,雄偉的高山雪峰,險要的峽谷險灘,秀麗的林海雪原,幽靜的冰蝕湖泊,少見的板塊碰撞,廣闊的雪山花甸,豐富的珍稀動植物,壯麗的白水台,獨特的民族風情,構成了雄、險、秀、奇、幽、奧、嘆諸特色。是雲南省面積最大,景觀最豐富、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極令人神往但尚示未開發的一個景區。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名調查,經國務院1988年批准,定為國家第二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三江併流”自然景觀位於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橫斷山脈縱谷地區,由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內的山脈組成,整個區域達4.1萬平方公里。它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由於三江併流地區特殊的地質構造,歐亞大陸最集中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人文資源、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觀使該地區成為唯一的、獨特的世界奇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在一張衛星遙感地圖上驚異地發現在地球位於東經98°—100°30′,北緯25°30′—29°的地區並行著三條永不乾涸奔騰的大江,這就是位於青藏高原南延至滇西北橫斷山脈縱谷之中的“三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地區。三江並行而流在雲南境內約一百七十餘公里,位於雲南省西部的麗江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整個區域四萬平方公里。

三江併流特有景色三江併流特有景色

怒江與瀾滄江空中最短直線距離僅18.6公里,而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僅66.3公里,從海拔760米怒江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可謂是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金沙江由北東去,匯集雅礱江、大渡河、嘉陵江,於是中國便有了長江。瀾滄江由北南下緩緩而流,穿越國界便成了鄰國湄公河的上游。怒江由北南下奔騰急湍闖進緬甸便成了薩爾溫江的上游。三江同發源於青藏高原,三江攜手並肩在雲南崇山峻岭中奔流。而金沙江經石鼓鎮天造奇觀(長江第一灣)急轉回頭大江東去最終流入太平洋……而瀾滄江、怒江穿流緬甸、越南、寮國、泰國最終流入印度洋……。人們知道世界上有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充滿和平、安寧和幸福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其實美麗的香格里拉就在雲南三江併流地區。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奧籍美國人洛克在這一地區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撰稿、攝影、收集物種近二十多年。英國人希爾頓創作的《消失的地平線》將香格里拉影響了整個世界。這是中國著名的國際古商道——茶馬古道的發祥地。十六個少數民族千百年來和睦相處、生息與共。三江併流是一部地球演化的歷史教科書,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造成青藏高原的隆起,構成了在150公里內相同排列的獨龍江、高黎貢山、怒江、瀾滄江、雲嶺、金沙江等巨大的山脈和大江形成的橫斷山脈的主體,這是世界上“三江併流”這一絕無僅有的高山峽谷自然景觀。三江併流特有景色從大地演化的蛇綠岩、枕狀熔岩、占生化至第四紀的地質岩層紀錄到陸內造山帶變質變形的冰川雪峰,溶洞河流、喀斯特地貌等完全符合世界自然遺產提名的條款標準之一。

在動物多樣性方面,這一區域同樣是中國,很可能也是北半球中最令人矚目的地區。被提名區域內的動物群落區系中的三分之二屬於地方特有區系或是屬於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型的動物群。這一區域被認為擁有中國25%以上的動物物種,其中,許多是殘遺群落和瀕危物種。許多中國的稀有瀕危動物都生活在被提名區域範圍之內,其中:有80種動物列在中國動物紅皮書之上,這80種動物中有20種被認為是瀕危動物;有79種動物被列在1997年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之上;有57種動物被列在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IUCN)的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之上。在靠近東亞、東南亞和西藏生物地理分布區的邊界位置上,這一區域同時還為每一地區眾多的物種提供了一個滿足並達到它們各自分布界限的走廊。大多數稀有瀕危動物都生活在這一區域的西部地區,特別是緬甸邊界上狹窄而悠長的高黎貢山脈以及位於瀾滄江和金沙江之間的雲嶺山脈之中。

地貌特質

三江併流景色三江併流景色

“三江併流”區域是反映地球演化主要階段的傑出代表豐富多樣的地質遺蹟、地貌景觀和地質現象,向世人展示著這裡所經歷的極其複雜的地殼演變歷史及正在進行著的地質作用。“三江併流”地區內出露的晚古生代(距今4億年前)以來比較完整的古生物地層記錄,反映了這裡曾經是廣闊的特提斯古海洋的組成部分;由超基性岩(如蛇綠岩、橄欖岩)、基性岩(如輝長岩、輝綠岩、枕狀玄武岩、細碧岩等)與深海相沉積(如放射性矽質岩)組成的蛇綠岩,反映出這裡曾經是類似於現今大洋中脊附近洋殼的環境;類型多樣、成分複雜的岩漿類岩石(包括火山岩類、淺成岩類、深成岩類)記錄了這裡各時期岩漿活動的規模和特點,反映了不同階段的演化模式;區內的變質岩、混雜岩、構造岩與地層、岩石中的褶皺、斷裂、節理、劈理等構造變形及不同地塊間的深大斷裂系統,反映出這裡曾遭受的強烈擠壓活動。洋殼的消亡、地層地壓縮、地塊的拼合、地殼的降升等地質歷史過程,在地質學家對眾多信息的解釋中變得清晰起來:“三江併流”區域是特提斯大洋演化和消亡、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兩個大陸發生陸陸碰撞,造山運動致使喜馬拉雅隆升、橫斷山脈形成的地質演化歷史的典型代表區域和關鍵地段。在地球演化歷史中,海洋總是在地殼運動中開開閉閉,海洋的打開會促成洋殼兩側的陸地分離,海洋的閉合則驅動著兩側陸地的聚合。特提斯海洋就曾經歷過不同的打開與閉合過程,留下了許多證明該過程的地層、岩石、化石和地殼形變的地質遺蹟。特提斯海洋的閉合,最終驅動著印度板塊沖向歐亞板塊,使“三江併流”區域從大洋深海環境演變成大洋島弧、多島洋盆環境,再演變成大陸環境、高原環境,兩個大陸的強烈擠壓,將這裡的岩石擠碎、揉皺、變質,並引發大規模的岩漿活動。持續的碰撞活動,使這一地區大規模地抬升並產生強烈的構造變形,形成世界上壓縮最緊、擠壓最窄的巨型橫斷山複合造山帶即世界上獨有的“三江併流”奇觀。多樣的、複雜的地質構造背景,為形成“三江併流”區內多種多樣的地貌類型奠定了基礎。高大的褶皺山系和斷塊活動,控制了地表動力地質作用、河流的侵蝕塑造、山嶽冰川的刨蝕作用,刻鑿出深邃的大峽谷、冰川谷地、冰蝕湖群、瀑布、角峰、鰭脊、峰叢、絕壁,創造出具有世界第一流美感的地質地貌景觀區。“三江併流”典型的地貌景觀有高山峽谷組成的“三江併流”奇觀、冰川遺蹟及現代冰川地貌、高山丹霞地貌、花崗岩峰叢地貌、高山喀斯特地貌及高原、雪山、草甸、高山冰蝕湖泊群等等。複雜多樣的、特殊的地質演化歷史、地質地貌和地理環境特徵,控制了“三江併流”區的原始生物種群來源和水熱條件分布特徵,進而控制了這裡的生物演化過程、特徵及演化模式,形成多樣性的生物、生態景觀。

“三江併流”多樣的岩石類型、多樣的地質構造、多樣的地貌景觀,為詮釋特提斯海洋消亡、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機制和模型、陸內巨型複合造山帶的形成、青藏高原演化隆升等重要的地球演化歷史階段和重要地質事件提供了典型遺蹟,並展示著正在進行著的宏偉的各種動力地質作用和冰川地質作用等地形地貌塑造過程,是多種高山地貌景觀類型和演化過程的傑出發展地區。這些珍貴、罕見的地質地貌景觀和遺蹟,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共同財富,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意義和保護價值。

生存生物

金絲猴金絲猴
羚羊羚羊

“三江併流”地區被譽為“世界生物基因庫”。由於“三江併流”地區未受第四紀冰期大陸冰川的覆蓋,加之區域內山脈為南北走向,因此這裡成為歐亞大陸生物物種南來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難所,是歐亞大陸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區。這一地區占我國國土面積不到0.4%,卻擁有全國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國25%的動物種數。目前,這一區域內棲息著珍稀瀕危動物滇金絲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頸鶴等77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和禿杉桫楞紅豆杉等34種國家級保護植物。每年春暖花開時,這裡綠毯般的草甸上、幽靜的林中、湛藍的湖邊,到處是花的海洋,可以觀賞到200多種杜鵑、近百種龍膽、報春及綠絨馬先蒿、杓蘭、百合等野生花卉。因此,植物學界將“三江併流”地區稱為“天然高山花園”。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長期以來,“三江併流”區域一直是科學家、探險家和旅遊者的嚮往之地,他們對此區域顯著的科學價值、美學意義和少數民族獨特文化給予了高度評價。

景色景觀

三江併流景色景觀三江併流景色景觀

奇特的“三江”並流,雄偉的高山雪峰,險要的峽谷險灘,秀麗的林海雪原,幽靜的冰蝕湖泊,少見的板塊碰撞,廣闊的雪山花甸,豐富的珍稀動植物,壯麗的白水台,獨特的民族風情,構成了雄、險、秀、奇、幽、奧、嘆諸特色。是雲南省面積最大,景觀最豐富、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極令人神往但尚示未開發的一個景區。由於三江併流地區特殊的地質構造,歐亞大陸最集中的生物多樣性、豐富的人文資源、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觀使該地區成為唯一的、獨特的世界奇觀。“三江併流”地區是世界上蘊藏最豐富的地質地貌博物館。4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大碰撞,引發了橫斷山脈的急劇擠壓、隆升、切割,高山與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獨有的三江並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觀。“三江併流”景區內高山雪峰橫亘,海拔變化呈垂直分布,從760米的怒江乾熱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匯集了高山峽谷、雪峰冰川、高原濕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動物、珍貴植物等奇觀異景。景區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異的雪山。與雪山相伴的是靜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羅棋布的數百個冰蝕湖泊。海拔達6740米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上覆蓋著萬年冰川,晶瑩剔透的冰川從峰頂一直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明永村森林地帶,這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壯觀且稀有的低緯度低海拔季風海洋性現代冰川。千百年來,藏族人民把梅里雪山視為神山,恪守著登山者不得擅入的禁忌。麗江老君山分布著中國面積最大、發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奇觀,它鑲嵌在莽莽原始森林的萬綠叢中,璀璨奪目。有不少紅色岩石表面風化形成龜裂狀構造,其中一座山坡形如千萬隻小龜又組成一隻大龜,排列自然而有序,仿佛向著太陽升起的東方行進。

發現過程

三江併流雲南區域三江併流雲南區域

英國植物學家和地理學家金敦·沃德(F.KingdonWard)從1911年到1950年的40年間,曾八次考察藏東南、滇西北、川西南這些地勢險惡、難以通達的秘境。其中,1913年4月到翌年3月,金敦·沃德在川、滇、藏接壤的三江併流雲南區域橫斷山區,穿梭於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的三江流域,對河流歸屬、水系發育和地質、地貌進行了考察。他估計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年徑流量的比例大致為5︰3︰2;並對玉曲河“S”形河曲以下的三江之間距離進行了測定,從怒江經瀾滄江到金沙江,最小間距只有80.5公里,成為最早發現這一區段三條巨川平行並流這一世界地理一大奇觀的第一人。

流經區域

高黎貢山區

三江併流三江併流

這裡,是“三江併流”區域內植物物種多樣性的集中展示區。其中東西綿延的常綠闊葉林,是現今我國乃至東亞保存最完好的一片,是特有的植物類群最豐富的地區。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在《中國生物多樣性》中,將其列為“具有世界意義的陸地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和“重要的模式標本產地”。這裡,是展現怒江流域典型地貌特徵的博物館,包括了“怒江第一灣”及周邊地區為代表的怒江深切河曲地質景觀,其中的石月亮景點是怒江流域高山喀斯特溶洞景觀的典型代表。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是世界遺產提名地範圍內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梅里雪山區

它既有瀾滄江流域的典型地貌特徵、豐富地質遺蹟,更是“三江併流”的旗艦物種——滇金絲猴的原始棲息地。在橫穿保護區的滇藏公路延線及周邊地區,保存著大量的古深海大洋地質、生物遺蹟和冰川、造山運動遺蹟和廣泛的冰川及凍土地貌發育,是“三江併流”世界遺產提名地比較集中的地質遺蹟展示區域。滇金絲猴作為“三江併流”區域最具有典型意義的旗艦物種,以白茫雪山自然保護區最為集中。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為提名地範圍內的最高峰,由於獨特的地形和氣候因素,至今仍無人成功登頂。藏傳佛教宗教色彩濃郁。發育於卡瓦格博峰的明永冰川,其冰舌一直延伸至2650米海拔,周邊青山翠針闊混交濕性常綠闊葉林原生狀態保存良好,代表了瀾滄江乾熱河谷典型的多樣性自然地理特徵。是目前北半球海拔最低的冰川,同時也是緯度最低的冰川之一。

哈巴雪山區

區內擁有我國緯度最南的現代海洋性冰川、金沙江流域典型完整的高山垂直帶自然景觀。在很小的空間範圍內,集中了從亞熱帶乾暖河谷到高山寒帶的各植被類型。寒溫性針葉林是哈巴雪山自然保護區山地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這類森林以豐富複雜的中國——喜馬拉雅成分為特色,是“世界遺產提名地”最典型的高山針葉林保護區域。哈巴雪山主峰海拔5396米,是雲南著名的極高山之一。山頂發育有現代冰川,它和玉龍雪山的冰川一樣,同是我國緯度最南的海洋性溫冰川。高山冰磧湖(黑海、黃湖、灣海),體現了大理冰期時的古冰斗積水而形成的冰川遺蹟,是“三江併流”提名地內唯一的“大理冰期”冰川遺蹟分布區。

千湖山區

位於迪慶州香格里拉縣小中甸鄉包括小中甸鄉和上江鄉的局部地區,是金沙江流域原始植被、高原湖泊的集中展示區之一。千湖山片區遍布高山冰蝕湖。據不完全統計,大小不一的高原湖泊有一百多個。其中以碧古天池和三碧海為代表。具有獨特的高原森林湖泊景觀價值。千湖山景區具有完整而獨特的高山生態系統多樣性,高山草甸,杜鵑林及雲冷杉林最具特色。黃杜鵑、黑頸鶴等珍稀動植物棲息其間,是“三江併流”區域內高原生物多樣性集中體現的地區之一。

紅山區

包含了金沙江流域典型的高原夷平面,高山喀斯特等地貌特徵完整的古冰川遺蹟和豐富的植物生態系統、高原湖泊等多種景觀類型,是“三江併流”世界遺產提名地景觀資源價值的典型展示區。其中,以尼汝南寶草場、小雪山丫口高原地質景觀最具典型意義。尼汝——南寶草場集中了高原冰蝕湖——屬都湖,高山草甸——地基淌、南寶,硬葉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古冰川遺蹟(南寶),河穀人居環境(尼汝河)高原泉華瀑布(七彩瀑布)等類型多、範圍大、分布集中的景觀資源,是具有極高保護價值和開發潛力的原始景觀資源研究展示區域。同時,南寶河的古冰川地貌遺蹟是“提名地”範圍內發育最完整,展示最集中的第三期冰川地質遺蹟。

雲嶺片區

位於怒江蘭坪縣境內瀾滄江與其支流通甸河之間。主要保護以滇金絲猴為代表的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環境,是正在建設中的雲南省級自然保護區。據最近調查,棲息在本保護區內的滇金絲猴共有4群,約占滇金絲猴現存總數1500—2000隻的十分之一。這可能是我過特產的滇金絲猴分布區最南端的種群,有極其重要的保護價值。該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高達76%,大多保持原始狀態,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區內野生動物分布廣泛,據初步調查,共記錄到哺乳動物28種,隸屬7目13科。

老君山區

是“三江併流”範圍內金沙江流域下游,主要包含了金沙江流域的“高原冰蝕湖群”,高山杜鵑林、冰川溶洞地貌、高山草甸牧場和高山丹霞地貌等典型的景觀類型。其中,“黎明黎光丹霞地貌片區”作為“三江併流”提名地內典型的高山丹霞地貌集中發育區和金沙江流域景區展示和規範化保護管理示範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在金絲廠,九十九龍潭附近的高原湖泊周圍,在海拔3200米以上呈杜鵑純林生態系統,杜鵑種類多達100種,是金沙江流域杜鵑花種類最豐富的分布區。杜鵑林與高山湖泊共同構成了精彩的景觀畫卷。

老窩山區

位於瀾滄江流域下游,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瀾滄江西岸中挑和維登鄉境內,是瀾滄江流域的景觀資源類型補充片區,以高山湖泊、高原草甸和野生花卉資源為保護重點,主要景點包括新化湖、老窩山高山冰積湖群,瀾滄江二級支流拉洛河、紅岩洞溶洞、栗地坪野生花卉等,目前仍處在原始未開發階段。

飲食文化

三疊水三疊水

三疊水”是歷代木氏土司接待貴賓的一種傳統佳肴,當年地理學家徐霞客游麗江時,土司曾用“三疊水”招待他。“三疊水”是木氏先祖一代傳一代,從歷史沿習至今。這裡包融了納西族傳統的待客之道和美德,是極具代表納西族熱情待客一疊勝過一疊,熱熱鬧鬧的氣氛一浪高過一浪。不是桌面上的菜餚有多美及品種的多少而論,是根據納西族傳統的節日和一年中不同的季節、氣候、自然條件。如:春季有哪些菜,夏天該用什麼菜,秋天適應吃什麼?紅事用什麼菜,白事又怎樣,滿月客用什麼接待客人,彈經班(古樂隊)的接待用什麼菜餚都是很講究的,更是有名堂的。“三疊水”是納西族接待貴賓時的一種熱情氣氛和好客的三套餐,也可說是三步曲,納西飲食文化“三疊水”不是順水而下的三疊水,相反,“三疊水”的真正含義是,關鍵在於節奏,普通三疊水和風味三疊水是不能和傳統三疊水相提並論的,因為傳統三疊水是與24個節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注重的是實用,不是華而不實。所以傳統的三疊水原料也就來之不易,也不是可能很隨便就能得到,傳統三疊水原料的配製是很考究的,首先,它講究的是從健康出發:所需要的是無公害的蔬菜(沒有經過化學施肥及化肥、農藥)等加工的農家菜,無論社會發展到何種程度,納西族自家飼養的年豬,雞是無公害的,因為老百姓也知道,用混合飼料添加劑或激素餵出來的豬與雞沒有質量,吃起來不香,更吃不到營養,所以,傳統“三疊水”講究的是無公害,講究生態型。目前要在市場上能買到無公害的蔬菜太難了,特別是肉類,必須要到偏遠的農村、山區才能購買到純正的,一塵不染的“三疊水”原料,就這樣,原料的成本自然而然地提高了,特別是市場競爭喻是激烈的今天,普通三疊水和風味三疊水就應運而生地充當了傳統“三疊水”的角色。

傳統的“三疊水”無論從做工、原料、程式的要求極嚴外,它集合來賓或主與客之間的容恰、千方百計用待客的氣氛不讓主與客之間有一鴻溝,拉近距離,融為一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句話里:傳統“三疊水”分為四次上菜,也就是三步曲:第一疊、四碗甜品一蜂蜜蒸白芨、蒸皂角、八寶飯、蒸蘋果。分別代表:春夏秋冬、甜甜蜜蜜。白芨或作白及,又名白芨子,地螺絲。以根入藥,具有斂肺止血,清腫生肌的功能。用於治療肺結核咳血,支氣管擴張咯血,胃潰瘍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傷出血,燒燙傷,手足破裂等症。白芨野生於海拔500—3000米的丘陵和高山區的山坡。雲南、四川、廣西等地都有,在麗江的山區普遍,它為蘭科多年生草本。株高30—20百米。塊莖肉質,白色具有2—3叉呈菱角狀、有鬚根,常數個並生其上有多個同心環形葉痕,像“螺絲”。葉3—6片,披針形或廣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下延成鞘狀槍莖。總狀花序頂生,常有花3—8朵,花淡紫紅色、花瓣不整齊。白芨及藥膳中不可多得的佳肴。皂有為豆科落葉喬木植物皂英,主產於江蘇、湖北、山東、河南等地,雲南麗江山區都有。以質堅、性味、歸徑:辛平。歸肺(潤肺)肝經。實用於排膿消腫,祛風殺蟲,癰疽瘡毒,尤宜於瘡瘍將潰末。八寶飯是由糯米和枸杞、棗、豆沙合成。枸杞又名札子。為茄科落葉灌木寧夏枸札的成熟果實。生於寧夏、河北、甘肅。以粒、大紅色、肉厚、質潤、粒少、味甜。主要用於滋劑肝腎:善補肝血、滋腎陰。用於肝腎陰虛所致的頭目眩暈,腰膝酸軟、遺精、消渴者。再者用於潤肺止咳:陰虛燥咳等虛勞喘咳者。蒸蘋果:蘋果為麗江老蘋果最佳。有對內積不消,腹脹腹痛,便溏泄瀉、活血、行氣散瘀,特別對治療冠心病、高血壓等。蜂蜜蒸蘋果最大的優點是美容食品,對年青益壽及對年輕人特有食療作用。第二疊、大拼盤周圍四中盤(冷盤)分別代表:民族團結、和和睦睦。大拼盤一頂紅番茄皮、葫蘿蔔片、肚子、雞胃、竹筍片、香腸、瘦肉片、大頭菜里包麵條。。四中盤一鹹鴨蛋、核桃仁、火腿片、炸理肉、煎薄荷墊底。第二疊的原材料或上述所提到的都來自大自然的恩賜。第三疊、四碗扣碗六盤熱菜,四碟小泡菜山藥扣雞、百合丸子、扣肘子、扣蓮藕(撒蔥花)。分別代表為:四季平安(發財),熱熱鬧鬧,年年福祿。六盤熱菜一酸辣鯽魚、青豆炒肉片、炒蕨菜、胡椒牛肝菌、韭菜炒粉皮、胡椒炒肉絲。泡菜四小碟一醃大蒜、醃蘿蔔、醃大頭菜、醃辣椒(四季菜) 納西飲食文化“三疊水”一方面在待客中所起的作用是:調節氣氛一疊勝過一疊,一浪高過一浪。另一方面,納西族在飲食上忌浪費吃完一道菜再上第二道茶,根據客人的需要和食慾,目的是既不浪費,又能吃飽補身,吃到健康、吃出文化、吃出美麗。

申遺過程

三江併流三江併流

一九八八年,國務院批准設立“三江併流”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一九九三年,“三江併流”正式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的預備清單;一九九八年,雲南省政府為實施中共雲南省委提出的“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大省、中國連線東南亞國際大通道”的戰略,並出於通過創世界遺產品牌推動雲南旅遊業發展,決定加快“三江併流”申報世界遺產的工作進度。當年,經省委、省政府同意,雲南省建設廳正式向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和國家建設部提出了申報申請。申報申請得到了支持,並同意雲南省正式開展申報工作。二00二年一月十七日,經國務院原副總理李嵐清、溫家寶、錢其琛等領導分別簽字批准,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外交部、建設部聯合發文同意,“三江併流”成為中國唯一的世界遺產申報項目,並正式報送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二00二年十月八日至十月二十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專家對雲南“三江併流”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二00三年六月,該聯盟向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推薦,建議將“三江併流”按滿足世界自然遺產全部四條標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自然遺產價值

土地歷史和地質特徵

這一區域在展現最後5千萬年和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碰撞相關聯的地質歷史、展現古地中海的閉合以及喜馬拉雅山和西藏高原的隆起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價值。對於亞洲大陸地表的演變以及正在發生的變化而言,這些是主要的地質事件。這一區域內岩石類型的多樣性記錄了這一歷史,而且,高山帶的喀斯特地形、花崗岩巨型獨石以及丹霞砂岩地貌覆蓋了若干世界上最好的山脈類型。

生態過程

三江併流景色三江併流景色

三江併流區域中激動人心的生態過程是地質、氣候和地形影響的共同結果。首先,該區域的位置處於地殼運動的活躍區之內,結果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岩石基層,從火成岩到各種沉積岩(包括石灰石、砂岩和礫岩)等不一而同。卓越的地貌範圍:從峽谷到喀斯特地貌再到冰峰,這種大範圍的地貌和該區域正好處於地殼構造板塊的碰撞點有關。另外一個事實就是該區域是更新世時期的殘遺種保護區並位於生物地理的會聚區(即:具有溫和的氣候和熱帶要素),為高度生物多樣性的演變提供了良好的物理基礎。除了地形多樣性之外(具有6000米幾乎垂直的陡坡降),季風氣候影響著該區域絕大部份,從而提供了另一個有利的生態促進因素,允許各類古北區的溫帶生物群落良好發展。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三江併流自然景觀位於雲南省西北山區的三江國家公園內,包括八大片區,面積170萬公頃,是亞洲三條著名河流的上游地段,長江(金沙江)、湄公河和薩爾溫江三條大江在此區域內並行奔騰,由北向南,途徑3000多米深的峽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這裡是中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同時也是世界上溫帶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三江併流”世界遺產提名地由八大片區組成。“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四山夾三江的典型地貌奇觀將八大片區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它們中的每一個都是世界的“迷題”,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流域、不同地理環境下的各具特色的生物多樣性、地質多樣性、景觀多樣性的典型特徵,相互之間存在著在整體價值上的互補性和在典型資源上的不可替代性,由此構成了“三江併流”世界遺產提名地資源價值的“唯一性和完整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