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廣東]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廣東]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廣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區,由西湖[廣東省惠州市西湖]和紅花湖景區組成,總面積20.9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13平方公里。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是以山水為特徵、以休閒和觀光為主要功能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五湖、六橋、八景等景點。2002年5月17日,國務院審定惠州西湖為第四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3年1月,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被評為4A級旅遊區。2009年10月22日,祥雲掛榜(高榜山)、玉塔微瀾(泗洲塔)、西湖蘇跡(東坡園·蘇堤)、豐渚孝感(豐渚園)、碧湖書香(豐湖書院)、留丹點翠(點翠洲)等景點被選為“惠州十大名勝”。2018年10月,惠州西湖確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1912年,葉舉駐軍惠州,派秘書利春芳浚湖,成西湖縱橫水道以通舟。
1916年,設西湖經理局,局址倉聖廟,主要管理西湖和湖區園林綠化工作。
1917年,組成董事會,改西湖經理局為西湖整理委員會。
1931年1月16日,設立惠州西湖管理局,下設兩課。1931年9月,西湖管理局因經費異常竭蹶,報準改為西湖管理委員會。
1937年,成立西湖整理委員會。
1956年成立西湖管理委員會領導小組。
1958年4月,西湖管理委員會改為西湖建設委員會。屬下單位有園林管理隊、養魚專業隊。開始清理西湖區內被占作農田的水域230畝,測定五湖水面為2500畝(約1.67平方公里)。
1960年將西湖建設委員會改為惠州鎮西湖管理委員會。
1964年改惠州鎮西湖管理委員會為惠州市西湖管理委員會。
1968年上半年成立西湖管理處革命委員會。
1969年,撤銷西湖管理處革命委員會,成立惠州市工程建築第二隊。
1971年,撤銷惠州市工程建築第二隊,成立惠州市淡水養殖場革命委員會,屬下有園林管理隊、魚苗場、大魚養管隊三個基層單位。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1972年9月,恢復惠州市西湖管理委員會,屬下有園林管理隊、魚苗場、大魚養管隊,後又增加西湖旅行社、苗圃場、石場、綠化隊等基層單位。
1979年3月成立惠州市園林管理局,原西湖管理委員會名稱還保留(即兩個牌子一套班子)。
1982年3月,撤銷園林管理局和西湖管理委員會,成立惠州市西湖建設委員會。
1986年2月,撤銷西湖建設委員會,成立惠州市園林管理局、西湖風景區管理局(兩個牌子一套班子),屬惠州市建設委員會系統。
1988年5月,原惠陽地區改為惠州市建制,原惠州市改為惠城區建制,原惠州市園林管理局及西湖風景區管理局劃歸惠州市管轄(屬副處級建制)。
2002年5月17日,國務院審定惠州西湖為第四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3年1月,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被評為4A級旅遊區。
2018年10月17日,文化和旅遊部對全國9個達到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準要求,擬確定為國家5A級的旅遊景區進行公示,其中,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在列。

2018年10月,惠州西湖確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區,總面積20.9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3.13平方公里。 中心位置位於東經114°19′40″—114°24′00″,北緯23°02′40″—23°06′35″之間。

地貌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屬低丘陵河谷地貌,西北部紅花嶺景區山巒起伏,但山體平緩,海拔多在50~80米之間,海拔最高山峰為高榜山,海拔227米。

氣候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平均氣溫為19.5℃一22.5℃,年均降雨量1731毫米。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
截至2004年,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有浮游植物8門68屬117種,其中綠藻門76種,占64.95%;硅藻門12種,占10.26%;藍藻門11種,占9.40%;其餘為裸藻門9種,甲藻門6種,金藻門、黃藻門和隱藻門各1種。
截至2006年,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木本植物共有48科127種,其中蘇鐵、南洋杉等裸子植物有6科8種,白蘭、含笑、荷花玉蘭等被子植物有42科118種,重陽木、一品紅、月季等雙子葉植物40科103種,假檳榔、刺葵、大王椰子、棕竹、黃金間碧竹等單子葉植物2科15種。

動物資源

截至2004年,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有鯉魚、鯽魚、羅非魚、鰱魚、鯪魚、鱅魚等魚類和輪蟲、橈足類、枝角類浮遊動物。
截至2014年,惠州西湖風景名勝區有大白鷺、小白鷺、蒼鷺、牛背鷺、翠鳥、長尾縫葉鶯等鳥類30多種,數量超萬隻。除了常見的麻雀、白鷺、斑鳩,新發現了苦惡鳥、小鷿鷈等新的種類。

景區景點

景點名稱 景點介紹 配圖
豐湖 豐湖是北宋時期對惠州西湖的泛稱,後來的平湖區是指形成五湖之後,在平湖以南,南湖以北的水域及其有關山地界域而言。總面積0.9平方公里,湖水面積 0.29平方公里。湖西緣叫小黃塘,湖中有北宋陳稱創建的陳公堤,有明聖橋橫臥其間並與城區相連;湖東緣與城區相望,湖邊有數里深宅大院,開門見湖;南有圓通橋與南湖相界,北與蘇堤相隔。
豐湖 豐湖

鱷湖 鱷湖位於平湖西北,冬至煙霞堤,西至新村觀榜橋, 南至鳳山,北至白鶴含書,面積約0.4平方公里。它包括小新村嶺、紫薇山、鳳山等。鱷湖是西湖五湖中唯一以動物命名的一個湖,據說早年這裡曾有鱷魚出沒。如今鱷湖的名稱雖存,卻早已不見了鱷魚的蹤跡。
鱷湖 鱷湖

平湖 平湖位於西湖北部,北有拱北橋與東江相通,南有蘇堤為平、豐兩湖為界;西至孤山、準提閣;西北至桃花溪,東與城區相連。湖區周長3.6公里,面積約1.06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0.57平方公里。
平湖 平湖

菱湖 菱湖位於平湖北,面積約0.6平方公里,湖水面積約0.26平方公里。西湖的最大水源——橫搓溪,由半徑、游塘經游龍山西北注入菱湖。遊人泛舟溯湖而上,湖灣曲折,可至杜田、半徑。
菱湖 菱湖

南湖 南湖過去面積很大,與豐湖相通,自古以來山丘、洲渚交錯。現湖區北到圓通橋、市一中一帶,東枕長壽路,西銜飛鵝嶺,面積約0.37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積0.17平方公里。
南湖 南湖

拱北橋 拱北橋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二橋,位於平湖與東江之間。北宋惠州太守陳稱圍湖築堤時創建,後歷代均有修築。 原功能為西湖湖水滿時通過此橋放水入東江,後橋面上亦通車做交通之用。由於惠州四周群山環繞,城中西湖雨水充沛,加之當時水利甚差,此橋在西湖北岸起著泄洪和拱衛西湖的作用,故稱拱北橋。
拱北橋 拱北橋

西新橋 西新橋位於蘇堤之上,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一橋。蘇堤和西新橋都是蘇東坡資助建造的,始建於宋昭聖二年(1095年),所以西新橋也被叫做“蘇公橋”。當時橋用石鹽木(柚木)築成,堅如鐵石,橋上有飛樓九間。後曾多次重修。現橋是1983年修築後的面貌。
西新橋 西新橋

圓通橋 圓通橋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六橋,明正德中惠州知府甘公亮始建,南湖與豐湖以此為界,歷代幾經興廢。新中國成立後,於1969年和1983年兩次修建。現除原舊橋外,在東側湖面上又建一新橋,與舊橋合為圓通雙橋。
圓通橋 圓通橋

煙霞橋 煙霞橋與鱷魚島遙遙相對,蘇東坡滴居惠州時,曾在鱷湖開闢放生池,並修煙霞堤。當時堤上不曾築橋。煙霞橋是後人在堤上加築的,明代中期始見於記載,現在這座橋是1992年重建的。煙霞橋是西湖六橋中的第三橋,曾與永福寺一起構成西湖古八景之一“野寺嵐煙”。
煙霞橋 煙霞橋
迎仙橋 迎仙橋是連線芳華洲與元妙觀的通道,始建於宋代,清代廢,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四橋,1986年重建。相傳由此赴元妙觀接神迎仙,可心遂願成,故得名迎仙橋。
迎仙橋 迎仙橋

明聖橋 明聖橋又稱黃塘橋,在陳公堤中,是西湖六大名橋中的第五橋,為北宋太守陳稱築堤時同建,當時為石門木橋,明惠州太守李幾嗣改為石橋,民國又將橋孔改高可通遊艇。建國後政府兩次修建。現為一座上可通車、下可通船水泥平橋。
明聖橋 明聖橋

東坡園 東坡園占地面積為32000平方米,孤山居其中,東坡紀念館及朝雲墓位於孤山。園內建有啖荔亭、杯酒亭、歸醉亭、小圃五味軒、景賢祠、相宜居等景點,並在廊前亭畔設東坡詩詞石刻以供吟誦賞析,設《東坡居士》、《造福》等六座雕塑,展示東坡寓惠生活。
東坡園 東坡園

豐湖書院 豐湖書院在豐湖西畔,南宋惠州太守劉克剛始建。惠州辦教育始於隋朝,《隋書》有州守柳旦開設學校,“大變其風”的記錄。豐湖書院曆元、明、清、屢有興廢,清康熙年間遷至現址至今,750多年來,一直是惠州最主要的學府,留下不少名人遺蹟。2009年重建為綜合性園林,成為了當代西湖勝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碧湖書香”入選鵝城十景。
豐湖書院 豐湖書院

湖心亭 湖心亭位於西湖之豐湖上,因亭築於湖心,四面環水,故名。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由郡守吳騫倡議,惠城文武官員捐俸修茸。亭為六角形,石木結構,上覆綠 瓦,高3.5米。於亭中可望蘇堤橫臥於湖水之上,玉塔屹立於西山之巔。
湖心亭 湖心亭

飛鵝嶺 飛鵝嶺在今西湖南湖和豐湖之間,因山形似飛鵝臥於西湖南、豐二湖間得名。山頂可鳥瞰西湖,飽覽湖光山色,為西湖名景“飛鵝覽勝”;飛鵝嶺又為惠城南要塞,成兵家必爭之地,在“辛亥革命惠州光復”、“國民革命軍兩次東征”、“抗日戰爭”多段歷史中均留下紀念遺址。
飛鵝嶺 飛鵝嶺

平湖門 西湖東大門,因為是在五湖中的平湖區,惠州人也叫平湖門。東門的這座牌坊是2001年建成的,是一座仿古牌坊,正面“惠州西湖”四個字是廖承志的墨寶,背面“山水秀邃”四個字是集蘇東坡的字。
平湖門 平湖門

南門公園 南門公園位於西湖南岸,與南湖融為一體,是當代新建的西湖南湖大門公園,占地1萬平方米,有蓮池、假山等;有東坡引泉塑像,以紀念其在宋代引山泉水為老百姓解困的貢獻。湖區為水生植物種植示範區,有新景“南庭碧芊”。
南門公園 南門公園

掛榜閣 掛榜閣,位於紅花湖景區高榜山山頂,規劃用地6000平方米。於2008年4月8日奠基,2009年1月正式動工,2010年月2月21日對外開放。樓高7層、39.99米,建築面積4600平方米,仿明清官式建築風格,花崗石牆面,黑色琉璃瓦,主樓檐角懸掛鎏金風鈴。高榜山原名掛榜山,取意於金榜題名、高中榜首之意,掛榜閣因此而得名。掛榜閣的修建主要是為突顯惠州崇文厚德、感恩勵志的理念。二層安放了從山東曲阜請回來的孔子像以及孔廟微縮景觀模型、孔子聖跡圖;三層擺設大屏風1座,正面題刻國學大師饒宗頤撰寫的《掛榜閣記》;四層用作演出大廳;五層展覽名家書畫和雕塑藝術珍品,還有掛榜閣新增的人文新景——惠州清代古城模型;六層則可觀賞惠州的市容市貌和紅花湖的秀麗山水;七層用於藏書, 包括《四庫全書》和饒宗頤先生的著作等。
掛榜閣 掛榜閣

三大殿 三大殿在高榜山的北廣場,位於高榜山腳下,於2009年4月修成開放。廣場上有3棟仿古建築,一棟主房,兩棟側房,用作茶藝館,既有上等好茶出售,也為市民提供了一個環境清雅的喝茶好去處。
三大殿 三大殿

故鄉園 故鄉園位於紅花湖景區的中心位置,背依高榜山,面朝紅花湖,集紀念、休閒、旅遊於一體。該園於2007年12月動工修建,2008年4月完工,占地面積 3.2萬平方米,分為入口區、紀念廣場區和悼詩碑區等。2008年9月27日,在故鄉園舉行了紀念廖承志同志誕辰100周年祭拜活動,並將廖承志同志 的靈骨從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遷至故鄉園墓園處安葬。故鄉園內的紀念廣場區設有廖承志半身銅像,兩座黑金剛花崗岩石碑上刻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先生於1983年撰寫的《廖承志副委員長輓詩》及《懷承志同志》。
故鄉園 故鄉園

永福寺 永福寺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是惠州西湖歷史最為悠久、也是最為著名的的寺廟之一,舊有“野寺嵐煙”的西湖古景,歷朝歷代香火頗盛,文人題詠很多。寺址原在西湖豐山南麓,臨湖而築,抗戰時毀於戰火。2000年12月,易地重建永福寺,座落高榜山下紅花湖景區內,占地56400平方米,建築面積7328平方米,於2011年12月11日開光。新永福寺重建設計構思源於敦煌石窟中的第17窟《無量壽經變》圖。
永福寺 永福寺

歷史文化

惠州西湖在東漢時期是荒野之地,東晉在湖邊建有龍興寺,唐朝改名為開元寺,唐中宗年間,位於西山上的泗洲塔建成。北宋張昭遠居於惠州的舍人巷時,將湖命名為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重山復嶺,隱映岩谷,長溪帶蟠,湖光相照”之句則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陳稱對西湖進行了治理,稱築了平湖堤、拱北橋,以及點翠洲上的孤嶼亭、湖光亭等建築,並養魚灌田,西湖也因此而被稱為豐湖。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朝廷貶至惠州安置,攜妻妾王朝雲和兒子蘇過在惠州度過了三年,期間時常遊覽西湖,寫下了許多詠吟西湖山水的詩詞。他在紹聖二年(1095年)寫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為主題的詩,當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名句。同月,他在《贈曇秀》詩中,將豐湖稱作西湖,是“西湖”這一名稱最早的來源。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蘇軾詩詞的傳播下得以揚名。

景區活動

惠州長走節,一年舉辦一次,至2015年已舉辦四屆。2015年的惠州長走節於11月14日在紅花湖景區舉行,參加活動的人數達到上千人。跟2014年不同的是,2015年的長走路線為環湖18公里。活動全程共設定5個簽到點,從景區東門停車場紅花山莊前出發——故鄉園(第二簽)——童心拙趣(第三簽)——雲濤夢筆(第四簽)——紅花湖環湖綠道終點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