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三江併流

雲南三江併流

它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三江併流地區是世界上蘊藏最豐富的地質地貌博物館。 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

概況

雲南三江併流雲南三江併流

雲南三江併流

三江併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雲南省境內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崇山峻岭之間,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併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 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里。

三江併流自然景觀由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內的山脈組成,涵蓋範圍達170萬公頃,它包括位於雲南省麗江市、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個自然保護區和10個風景名勝區。它地處東亞、南亞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區域的交匯處,是世界上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景區跨越麗江地區、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三個地州。

三江併流地區是世界上蘊藏最豐富的地質地貌博物館。4000萬年前,印度次大陸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大碰撞,引發了橫斷山脈的急劇擠壓、隆升、切割,高山與大江交替展布,形成世界上獨有的三江並行奔流170千米的自然奇觀。

三江併流景區內高山雪峰橫亘,海拔變化呈垂直分布,從760米的怒江乾熱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匯集了高山峽谷、雪峰冰川、高原濕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動物、珍貴植物等奇觀異景。景區有118座海拔5000米以上、造型迥異的雪山。與雪山相伴的是靜立的原始森林和星羅棋布的數百個冰蝕湖泊。海拔達6740米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上復蓋著萬年冰川,晶瑩剔透的冰川從峰頂一直延伸至海拔2700米的明永村森林地帶,這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壯觀且稀有的低緯度低海拔季風海洋性現代冰川。千百年來,藏族人民把梅里雪山視為神山,恪守著登山者不得擅入的禁忌。

麗江老君山分布著中國面積最大、發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奇觀,它鑲嵌在莽莽原始森林的萬綠叢中,璀璨奪目。有不少紅色岩石表面風化形成龜裂狀構造,其中一座山坡形如千萬隻小龜又組成一隻大龜,排列自然而有序,仿佛向著太陽升起的東方行進。

三江併流地區被譽為“世界生物基因庫”。由於三江併流地區未受第四紀冰期大陸冰川的復蓋,加之區域內山脈為南北走向,因此這裡成為歐亞大陸生物物種南來北往的主要通道和避難所,是歐亞大陸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區。

這一地區占我國國土面積不到0.4%,卻擁有全國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全國25%的動物種數。目前,這一區域內棲息著珍稀瀕危動物滇金絲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頸鶴等77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和禿杉、桫楞、紅豆杉等34種國家級保護植物。

每年春暖花開時,這裡綠毯般的草甸上、幽靜的林中、湛藍的湖邊,到處是花的海洋,可以觀賞到200多種杜鵑、近百種龍膽、報春及綠絨馬先蒿、杓蘭、百合等野生花卉。因此,植物學界將三江併流地區稱為“天然高山花園”。

同時,該地區還是16個民族的聚居地,是世界上罕見的多民族、多語言、多種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並存的地區。長期以來,三江併流區域一直是科學家、探險家和旅遊者的嚮往之地, 他們對此區域顯著的科學價值、美學意義和少數民族獨特文化給予了高度評價。

“三江併流”申遺大事記

——1998年2月5日,雲南省建設廳向省政府遞交了《關於滇西北“三江併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的報告》,申報工作正式啟動;

——1999年5月15日至6月15日,組織國內有關生態學、景觀學、地質學、動植物學、建築學專家和人民日報、雲南電視台記者對“三江併流”的第一次綜合考察和申報資料的調查蒐集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得到了建設部和學術界的肯定;隨後,6月17日至19日,“三江併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科學考察匯報研討會在麗江召開,會議邀請了國家及省內生態學、地質學、景觀學、動植物學等方面的著名學者、省直有關部門、“三江併流”區域內的麗江、迪慶、怒江三地州有關領導參加了會議;

——1999年5月12日,雲南省編制委員會批准成立“三江井流”風景名勝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辦公室”和“‘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管理辦公室”,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合署辦公。陳錫誠為主任,馬蘇紅、劉文、陳矼為副主任;

——1999年7月2日,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以牛紹堯副省長為主任委員、三地州和有關部門領導參加的雲南省“三江併流”國家風景名勝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聯席會議,負責申報的領導和組織協調工作;

——1999年10月8日至29日,組織省內外有關專家及新聞工作者6人組成科考隊,對“三江併流”風景區範圍內的麗江、維西、香格里拉、德欽、蘭坪風景區進行秋季補充考察;

——1999年12月27日,省政府第91號令,發布實施《雲南省三江併流國家重點風景區管理規定》;

——2000年1月,寫出50萬字的申報文本初稿,經反覆修改完善,3月形成了25萬字的徵求意見稿,4月11日,在北京組織了“三江併流”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文本審查論證合,與會領導和專家對申報文本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基本達到了聯合國遺產中心和《世界遺產公約》的要求,一致予以通過;建議作進一步修改完善後,可作為正式文本上報;

——2000年8月7日,成立雲南省世界遺產管理委員會,管委會下設辦公室,掛靠省建設廳。主任委員為副省長牛紹堯,常務副主任為副省長陳勛儒;省建設廳廳長程政寧等有關部門和地州領導為副主任委員、陳錫誠等有關部門和地州領導為委員,管委會辦公室主任為省政府副秘書長施天駿,陳錫誠為常務副主任;

——2000年10月18日,陳勛儒副省長主持召開了省世界遺產管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主要內容是研究“三江併流”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整治和管理項目,提出突出重點,整治項目計畫應緊緊圍繞“三江併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偽專家考察路線束確定;

——2000年12月21日,省政府向國家建設部、教科文組織中國委員會遞交(關於上報“叢江井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文本的請示》;同時,“三江併流”中英文申報文本正式上報國家建設部和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會;

——2001年3月14日至25日,建設部、中國聯合園教科文組織全委會、雲南省人民政府,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聯合成功舉辦了“三江併流”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大型圖片展;

——2001年6月12日至27日,組織了來自清華、北大、中科院動物所、中科院植物所、武漢華中農大、昆明理工大學、雲南師範大學的省內外專家完成對“三江併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線路的專項考察,其內容為:自然資源申報條件、考察線路安排及環境整治工程檢查等;

——2001年12月7日。國家建設部將“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2002年申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函正式送交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合;12月21日,國家教育部、外交部、建設部以《關於推薦“三江併流”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請示》,將“三江併流”風景名勝區申請列入世界自然遺產項目的函正式上報國務院;12月29日,李嵐清副總理等國家領導人批示同意“三江併流”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作為我國2002年申報自然遺產的意見;

——20028年1月9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張崇禮副秘書長為“三江併流”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正式致函聯合國世界遺產中心主任Francesco Bandarin先生,並於1月13日派專人赴法國巴黎,將“三江併流”申報文本送到世界遺產中心;1月17日,聯合國世界遺產中心致函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三汪並流”作為我國2002年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唯一的申報項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計畫於10月份派專家進行實地考察。要求雲南省做好下一步工作,迎接聯合國專家的考察;

——2002年4月1日起,省“三江併流”申報世界遺產管委會辦公室再次組織了地質、動物、植物、景觀等有關專家,對聯合國專家考察線路作進一步考察,歷時25天;

——2002年7月13日至28日,建設部左小平處長率國家專家組對聯合國專家的考察路線進行最終審定考察,最後確定了IUCN專家“實走三江”的考察方案。

——2002年8月9日。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牛紹堯及陳勛儒副省長,主持召開了雲南省世界遺產管理委員會第六次會議;

——2002年9月2日,雲南省政府發出《關於認真做好迎接聯合國專家評估考察“三江併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的通知》,敦促做好迎接聯合國專家考察的工作;9月30日,雲南機構編制委員會下文,將“雲南省‘三江併流’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管理辦公室”更名為“雲南省‘三江併流’名勝區管理局”;

——2002年10月20日,聯合國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吉姆桑塞爾和萊斯莫洛依兩位專家抵達昆明,從10月9日至20日,分別對迪慶、怒江、麗江“三江併流”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區域進行實地評估考察。10月20日,常務副省長牛紹堯在麗江主持會議,專題聽取了兩位專家的考察反饋意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