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與雞

豬與雞

《豬與雞》短篇小說,作者:巴金。1942年寫於成都。1946年,與《兄與弟》、《夫與妻》、《生與死》、《女孩與貓》被輯成於《小人小事》一書,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作者信息

豬與雞 豬與雞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原名李堯棠,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同時也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當代文壇的巨匠。巴金晚年提議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館。

姓名:李堯棠 別名:巴金、筆名佩竿、餘一、王文慧等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1904年11月25日(甲辰年) 逝世日期:2005年10月17日 職業: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 畢業院校: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 主要成就:1982年 義大利國際但丁獎
1983年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1990年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特別獎
2003年“人民作家”榮譽稱號 代表作品:《家》、《春》《秋》 原名:李堯棠 字:芾甘

寫作背景

抗日持久戰爭期,日本侵略軍在地面戰爭中不能征服中國,於是就對後方和平居民狂轟濫炸,想以此動搖中國抗戰到底的決心。時局動亂,1942年3月起,巴金從桂林到重慶,從重慶到成都,又從成都返回重慶,再返回桂林。顛沛流離七個月的時間中。他寫了三篇反映“小人小事”的短篇小說。分別是:《豬與雞》、《兄與弟》《夫與妻》。三篇小說寫抗戰時期市民生活的庸俗無聊,也寫出了小人物生活的艱難和不幸。

三篇小說,分量重一點的當數《豬與雞》,這是作家用純熟的四川方言寫成的抗戰時期四川都市的風俗畫。幾年戰爭帶來的通貨膨脹,物價高漲,民不聊生。據當年中央通訊社調查工人生活指數,1942年8月上半月合戰前指數,重慶是43倍。小說反映的正是這個時代,寫出了普通老百姓度日是如何艱難! 巴金本來想在“小人小事”這題目下寫十篇《豬與雞》一類的文章。1942年5月他由桂林去重慶的途中,在貴陽旅館裡又寫了一篇《生與死》《女孩與貓》。1945年在重慶著手寫的《女孩與貓》,到上海以後才完成。《生與死》寫的是貴陽一家煙紙店的年輕的老闆娘死於庸醫誤診的故事。《女孩與貓》寫的是一位從香港逃難到桂林的廣東籍小姐,對一隻貓產生了很深的愛憐。這隻“浪漫”的愛過流浪生活的貓和小姐都有一種落寞的情懷。1946年,他把這五篇作品輯成了《小人小事》一書,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在這書的“後記”中他說:“所謂‘小人小事’,並沒有特別的意義,不過說這是一些渺小的人,做過一些渺小的事而已。”幾十年之後,巴金說:“我始終認為正是這樣的普通人構成我們中華民族的基本力量。任何困難都壓不倒中華民族,任何災難都搞不垮中華民族,主要的力量在於我們的人民,並不在於少數戴大紅花的人。四十年代開始我就在探索我們民族力量的源泉,我寫了一系列的‘小人小事’,我也有了一點理解。”作者的這幾句表白,當有助於讀者對這一組作品的理解。

小說特點

豬與雞相關圖片 豬與雞相關圖片

《豬與雞》表現的是中國當時社會中一個小小的角落。一個居民大院裡住著因抗日戰爭雲集到一起的好幾戶 人家。其中一個寡婦馮太太,由於在公用天井裡養豬餵雞,有礙衛生,引起鄰居的不滿,以至發生糾紛。儘管馮太太蠻不講理,但最後她還是被趕出大院。在這個故事裡,作者一方面對馮太太只顧私利,不講公益的小市民的自私性進行了揭露和批評,另一方面對小市民生活的艱難也寄予了一定的同情,特別是當馮太太最後被房東太太用加貴房租的手段趕走之後,一個人孤苦伶仃地忙於搬家的情景,更容易喚起人們的憐憫與同情。巴金筆下,未寫出一點人間的溫暖,不是巴金不要給人溫暖,而是嚴峻的現實本身就沒有溫暖。如果說《豬與雞》的人物之間,是社會上一群人的偶然湊合,彼此間產生不了愛的話,那末兄弟之間,是應該具有手足之情的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