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張葉

三張葉

三張葉,中藥名。為報春花科植物三葉香草Lysimachia insignis Hemsl.的全草或根。分布於分布於廣西、雲南、貴州等地。具有祛風通絡,行氣活血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脘腹疼痛,跌打腫痛。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全草或根。

性味

味辛、苦,性溫。

歸經

歸心、肺經。

功效

祛風通絡,行氣活血。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脘腹疼痛,跌打腫痛。

相關配伍

1、治風濕腰痛:三張葉全株30-60g。泡酒500ml,3d後,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5-10ml。(《雲南中草藥》)

2、治高血壓頭昏:鮮三張葉全株15-30g。煎水頻飲。(《雲南中草藥》)

3、治黃疸型肝炎:三張葉全株15-30g。紅糖為引,水煎服。(《雲南中草藥》)

4、治虛勞咳嗽,胃腸寒痛,風濕骨痛:三塊瓦根6-9g。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5、治跌打腫痛,骨折:三塊瓦根9-12g,水煎服;並用鮮全草搗爛,或用全草研粉調酒炒熱,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鮮品15~30g;或泡酒。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乾品研末酒調敷。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淨,切段,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三葉香草:又名三葉排草。 多年生草本。全株平滑無毛。根圓柱形,肉質,表面赤褐色。莖直立,高50-80cm,表面灰綠色,有細縱紋。葉通常3枚輪生莖端,葉柄短,長約5mm,上面有細縱紋;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8-20cm,寬5-13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微呈波狀,兩面葉脈明顯。總狀花序側生於莖上,長6-9cm,多數,每一花序通常具3-10花,花梗長6-10mm;苞片條狀鑽形,長約3mm;花萼5-6裂,裂片卵形,長約2mm,兩面均有無柄腺體,內面尤密;花冠白色或黃色,徑約1cm,5深裂至基部,近分離,裂片狹長圓形,長約6mm;雄蕊5,花絲極短,花葯長約4mm,頂孔開裂;雌蕊1,子房上位,1室,花柱線形,柱頭頭狀或平截,先端有棕色斑點。蒴果球形,白色,直徑約5mm。種子細小,棕紅色。花期5-6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潮濕的雜草及灌木叢中。分布於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常彎曲,長5-15cm或更長,直徑2-5mm。表面較平滑,淡紅褐色,有眾多棕紅色小斑點,並有稀疏的細根痕。質脆,易折斷,斷時有粉塵。斷麵皮部較木部厚,類白色,易與木部分離;木部淡黃色。氣無,味微辣。

相關論述

1、《雲南中草藥》:“疏風通絡,平肝。”

2、《文山中草藥》:“祛風除濕,舒筋活血。”

附註

《四川中藥志》將酢漿草科植物山酢漿草的全草或根,也命名為“三塊瓦”,其性味,功能與本品不同,不可混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