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苦[植物]

三叉苦[植物]
三叉苦[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叉苦,學名Evodia lepta (Spreng.) Merr. ,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省區。芸香科植物。具有藥用價值。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三叉苦[植物] 三叉苦[植物]

高2~8m,全株味苦。樹皮灰白色,有長圓形皮孔。葉為三數複葉,對生;葉柄長3~10cm,基部略脹大;小葉片長圓狀披針形,長6~12cm,寬2~6cm,紙質,先端鈍尖,全緣或不規則淺波狀,葉上面深綠色,下面黃綠色,有腺點,小葉柄短。傘房狀圓錐花序腋生,花軸及花梗初時被短柔毛,花後漸脫落。花小,單性,黃白色,略芳香;萼深裂,廣卵形,長約0.5mm;;花瓣4,卵圓形至長圓形,長1.5~2mm,有腺點;雄花有雄蕊4,較花瓣長,花絲線形,花葯卵狀長圓形,退化子房短小;雌花子房密被毛,退化雄蕊4,較花瓣短,花葯不育。蓇葖果常2~3,稀1或2,外果皮暗黃褐色至紅褐色,有乳點;種子黑色有光澤,卵狀球形。

生長環境

生長於丘陵、平原、溪邊,林緣的灌從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省區。

主要價值

中藥名稱

三叉苦[植物] 三叉苦[植物]

【別名】:三丫苦(嶺南採藥錄),三叉虎(福建),三椏苦,斑鳩花,小黃散,三岔葉(雲南、廣西),三枝槍,跌打五(廣西),雞骨樹(廣東)。

產地分布

【來源】芸香科吳茱萸屬植物三叉苦Evodia lepta (Spreng.) Merr.,以根及葉入藥。全年可采,根洗淨,切片曬乾備用;葉陰乾備用。

藥理藥效

【性味歸經】苦,寒。

三叉苦(三椏苦) 三叉苦(三椏苦)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治咽喉腫痛、風濕骨痛、瘧疾、 黃疸、濕疹、皮炎、跌打損傷及蟲蛇咬傷等症。

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根15~50克,葉15~25克。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或煎湯洗患處,也可陰乾研粉調製軟膏搽患處。可與其他主治皮膚的草藥混入水中燒成洗澡水,可治療皮膚病(如具有傳染性的疹、瘡)。也可治療胃病,為三九胃泰重要成分。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選方

三叉苦的圖片 三叉苦的圖片

①治腦炎初期:三叉苦葉二兩,水煎服。(《廣西中草藥》)

②治外感痧氣:三丫苦葉二至三兩,煲水分數次服。(《廣西中藥志》)

③治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鮮三丫苦葉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④治蟲蛇咬傷,癤腫,跌打,扭傷:三丫苦鮮葉搗爛外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耳內生癤:主丫苦鮮葉搗爛取汁,滴耳。(《廣西中草藥》)

⑥治創傷,止血埋口:三丫苦葉適量,搗爛外敷。(《廣西中藥志》)

⑦解鉤吻中毒:三丫苦葉,乾者用二兩,生者酌加,煎水服。(《嶺南草藥志》)

⑧治鼠咬傷發作,引起淋巴腺腫:三丫虎葉二錢,黃糖酌量,共搗爛沖滾水服,連服數次。外用黑葉荔枝肉敷患處,連敷數次。(《嶺南草藥志》)

⑨治濕疹、皮炎、痔瘡:三丫苦葉煎水外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植物數據

中文種名 三叉苦
拉丁學名 Evodia lepta (Spreng.) Merr.
科名 芸香科
採集時間 2009年07月29日
採集地點 海南省瓊中縣黎母山鄉黎母山
採集人 秦新生
採集樣品類型 果實、
引種材料類型 果實、
生活型 小喬木、中性、
生態環境 疏林、
種子顏色
花期 5—8月
果期 7—9月
平均鮮重(kg/m2) 50
單位面積株數估算(株/ha) 250
分布 普遍、
地區蘊藏量評估 植株數量多,種子量多
油脂含量初檢 30%
當地利用情況 多用來做中藥
標本鑑定人 秦新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