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教主林兆恩

三一教主林兆恩

這個階段的林兆恩,主要接受的是傳統儒學的薰陶。 嘉靖二十七年,兆恩三十二歲。 嘉靖三十年,兆恩三十五歲。

人物簡介

林兆恩,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人,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穀子、心隱子、常明先生、混虛氏、無始氏等。 門徒尊稱其為三教先生,後改稱三一教主,又稱夏午尼氏道統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師。生於明正德十一年(1517),卒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享年八十二歲。

三一教主林兆恩三一教主林兆恩

家學淵源

林兆恩出生於書香官宦門第,其宗族“莆田林氏”自唐代開始即為福建的望族,唐代林披生九子,同為刺史,世稱“九牧林家”。
林兆恩為林披長子端州刺史林葦之後,世居莆田城東的赤柱巷。林兆恩為林葦第七代孫,七代之間,林家共出了十二位進士,第七代有進士三人,其中林兆金為兆恩胞兄、林兆珂為兆恩堂弟。可見林家文風鼎盛。
這樣的家庭背景,對於林兆恩的影響自然是非常大的,“明代士子的思想形態與行為模式,普遍受到家族與科舉的影響,尤其是家族與科舉結合所形成的階層化體系,以既有的財富、權勢,取得社會中上層縉紳的地位,並經由知識的傳授,以知書識禮承續了文明教化,在主觀的條件與客觀的形勢下,成為領導社會的知識階層”,這為林兆恩後來設教傳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然,家族裡對於林兆恩影響最大的是他的祖父林富。
林富為人生性耿直,不畏權勢。在與其叔林塾同榜中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後,官授大理寺評事,時值閹宦劉瑾弄權。正德元年,林富因忤逆劉瑾而遭廷杖入獄。入獄雖然是仕途的一次坎坷,但是對於林富來說也是其人生的一個重要的際遇。在獄中,林富結識了同樣因為得罪劉瑾而入獄的王陽明,兩人在獄中患難與共,時常一起談學論道,頗為相知。隨後,王陽明謫為龍場驛丞,林富貶為廣東潮陽縣丞。劉瑾被誅後,兩人均得昭冤。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林富任廣西右布政使,王陽明任兩廣御史,嘉靖七年(1528),林富協助王陽明鎮壓了八寨瑤族起義。
王陽明病重後,推薦林富接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制兩廣。
嘉靖十一年(1532)林富以部下收剿海盜敗績,落職家居,在東岩山設立講壇,宣揚陽明心學。林兆恩一直是在林富的教導下習舉子業,直到嘉靖十八年林富去世。陽明心學是林兆恩思想體系中的一個核心,正是在此基礎之上,林兆恩才完整地建立起其三教合一的理論框架。這個影響最初來自其祖父林富。耳濡目染的親職教育,使得林兆恩對心學的基本觀念駕輕就熟,這從後來林氏思想的發展來看是非常明顯的。
關於林兆恩的一生,依青年、中年、晚年以及人生的重大轉變來劃分,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求學與落榜

這個時期,林兆恩和當時一般士子一樣勤奮讀書,致力於科舉考試。不過童年的林兆恩似乎比較遲愚,“每讀書數行,須數十遍方能認識”。十六歲時他“文竅始通”,撰寫了《博士家言》,文詞華麗通暢,其祖父讀後,“大奇其才”,開始對其悉心教導;十八歲時,其文章被督學潘潢評為“見理之文”。林兆恩首次應考是在嘉靖十九年(1540),兆恩二十四歲之時。這年督學田汝成校莆,首拔林兆恩,但是同年秋天他赴福州應省試,卻落選而歸。到了嘉靖二十二年(1543),兆恩二十七歲,到福州重考省試,再度落第。嘉靖二十五年(1546),兆恩三十歲,在莆田已是“文名籍甚”,第三次應省試,“眾鹹以閩解期之”。他自己也信心百倍,不料竟又名落孫山。這樣的結果對林兆恩而言,是一個相當嚴重的打擊。科舉的失敗,阻斷了林兆恩進入官僚體系參與政治、社會運作的可能。
這個階段的林兆恩,主要接受的是傳統儒學的薰陶。兆恩三十歲時,曾為了替其去世的叔父林萬潮乞求墓志銘,前往江西拜見羅洪先。之後二人常有書信往來。據此推測,兆恩之接觸王學思想,除了受祖父的教導,還有可能源於羅洪先的影響。

學道與倡道

林兆恩三十歲科考失利之後,決定放棄科考,專心致力於心身性命之學的探求,開始四處尋師訪道,出入儒、釋、道三教。數年間,如痴如醉,如顛如狂。後悟“三教合一”之理,於是開始宣講三教精義、提倡“三教合一”思想。
嘉靖二十七年,兆恩三十二歲。某日莆田道士卓晚春登門拜訪,兆恩與之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遂成莫逆之交,自此二人經常相與論道、縱飲行歌,人稱“卓狂林顛”。卓晚春精通道教內丹之學,道教內丹學乃道教的心性、精神修煉理論,林兆恩素好心身性命之學的探求,在卓晚春的影響下,亦開始重視內丹之修煉。
嘉靖三十年,兆恩三十五歲。受其友黃州之請,開始收受門生,逐步組織成一個學術、文化、教育團體,講學著述立說。收受的對象主要是親友中的讀書人,其學以儒家倫理綱常之教為本,三教心性之學為主;亦教之以讀經、作文、作詩之道以及各種禮節、禮儀、禮學;並訂定明經堂、崇禮堂規條,列明讀書、生活、應對進退等應注意的事項,供諸生遵行。由此可以看出,這個團體事實上所進行的是書院教育,林兆恩所扮演的是教書先生和講學者的角色。
嘉靖三十四年以後,莆田地區連年遭受倭寇侵掠,林兆恩積極捐錢捐米、賑災勞軍。倭寇的侵略和瘟疫的流行,造成莆田地區人民死亡無數,貧者無力為親人購棺安葬,且飢病交迫。兆恩變賣田產,購制棺木為貧者安葬死難親人,並捐米、錢賑濟災戶、貧民。此後,兆恩持續賑災濟貧,義舉不斷,而家產幾乎散盡。林兆恩的義舉,使其名聲大振,受到當時與後世的交口稱讚。
這個階段的林兆恩因科舉失敗而棄去舉子業,遍覽二氏之教,以尋求心身性命之真意。這種懇切求道的熱情,雖然包含著仕途失望之後的無奈,但是更多的是對於真“道”的渴望和探求。林兆恩最後返回了儒家思想,重新確定了儒家思想在自己理論中的核心位置。當然,此時的儒家思想與傳統或者世俗所理解的儒家思想已經不太一樣,其中加入了很多釋道的要素,這是林兆恩自身思想探求的結果,也是其宗教思想的理論基礎所在。由儒家思想出發,最後返回到儒家思想,這個過程的完成,也標誌著林兆恩本身思想的成熟。

創教與傳教

這個階段是林兆恩一生活動的最主要時期,他做的事情主要有三個方面:創教授徒、傳教倡道以及著書立說。隨著以林兆恩為核心的知識分子學術團體的不斷壯大,其宗教性不斷加強,開始向民間宗教的方向發展。這個轉變是一個過程,明顯的轉折點出現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林兆恩開始雲遊天下,四處傳教,信徒則“人人肖像以祀”,至萬曆十五年(1585)被門人奉為“三一教主”。這樣,林兆恩的角色發生了改變,他所開創的學術團體,也因此開始演變為宗教組織——三一教。三一教修道的工夫進階,分為立本、入門和極則三個部分。以儒家的綱常禮教為立本,以道教內丹修煉為入門,以佛教的涅槃寂靜境界為極則。而三一教“三教合一”的本旨,則是“三教歸儒”,即主三教的修行根本上都應以“孔子之儒”為遵歸,而其所謂的“孔子之儒”則是指以儒家三綱五常為至德,以士農工商為常業,以心本體的體證為最終目標的思想。三一教收受的門徒也由讀書人擴及社會大眾,各地紛紛建立祠堂。兆恩傳教的足跡幾乎遍及了整個福建,還多次到江西、浙江、廣東、南京等地。而兆恩學說亦隨著三一教的傳布,流傳更為廣遠。

主要著作

林兆恩在其授徒傳教過程之間,勤於著述,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開始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去世的四十五年間,幾乎每年都有好幾種著作問世。這些著作成為研究林兆恩和三一教思想的基本依據。後來彙編成集,主要有《聖學統宗》、《林子聖學統宗三教歸儒集》、《三教分內集》、《聖學統宗非非三教心聖集》、《林子全集》、《林子三教正宗統論》、《林子會編》等。
萬曆二十五年,兆恩八十一歲。由於年事已高,又身患重病,雖平時熟悉者來訪,亦多不憶其姓名。次年正月十四日,兆恩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二歲。萬曆三十年正月,葬於莆田華亭石門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