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教

三一教

三一教是由明代哲學家林兆恩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創立的。三一教的教義主張儒、道、釋歸於一,即“三教合一”。這也是教名的由來。三一教是地方性的民間宗教,它最初流行於莆仙方言區,即莆田、仙遊兩縣境內以及惠安縣北部、福清縣南部地方,全盛時曾流行福建、江西、浙江、湖北、安徽、南京、北京、河南、陝西、山東等地。三一教的創立者為明代莆田人、哲學家林兆恩(1517—1598年),他倡教授徒始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大約至十七世紀中葉,“三一教”始逐漸發展完備。

創始人

三一教三一教

三一教的創立者為明代莆田人、哲學家林兆恩(1517—1598年),他倡教授徒始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大約至十七世紀中葉,“三一教”始逐漸發展完備。

性質

三一教三一教

三一教是地方性的民間宗教,它最初流行於莆仙方言區,即莆田、仙遊兩縣境內以及惠安縣北部、福清縣南部地方,全盛時曾流行福建、江西、浙江、湖北、安徽、南京、北京、河南、陝西、山東等地。近代隨著海外移民的足跡,流行於東南亞及我國的台灣省,並輾轉傳入歐美。現海內外擁有信徒近30萬人。在日本、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美國等研究哲學的學者對三一教很感興趣,對其進行廣泛而深入研究。

時代特徵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海外信徒十分關心三一教的發展,從1987年,海內外同胞紛紛慷慨解囊,在東岩山原林兆恩為門徒講學的“東山樵舍”舊址上,重建幾經摧殘而毀壞的東山祖祠。現東山祖祠已再復當年盛景。經批准成立了東山祖祠管委會,東山祖祠成為莆田市這座文化名城的主要歷史文物,海內外信徒前來這裡祭拜絡繹不絕。

所謂“三一教”,就是儒、道、釋歸於一。因其具有宗教的某些特徵,有的認為它是一種地方性的民間宗教。它是明嘉靖年間(1522~1566)由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今屬莆田市荔城區)諸生林兆恩創立的。

林兆恩

林兆恩,字懋勛,號龍江,道號子穀子、心隱子、常明先生、混虛氏、無始氏等,門徒尊稱其為三教先生、林三教、三一教主,又稱為夏午尼氏道統中一三教度世大宗師。他出生於明正德十二年(1517),卒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享年八十二歲。

林兆恩背景

林兆恩出生於一個十分顯赫的書香官宦望族。從林兆恩上推六代,這一家族在明代文風鼎盛,一共出了11名進士,平均11年就考中一個。尤其是其祖父林富,為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總制兩廣,為朝廷重臣,政聲頗著。出生於書香官宦門第的林兆恩,以功名為業當然是其最大的願望。他6歲入塾學,顯得愚鈍,林富以為他“才不稱貌”,深感失望。16歲時,文竅始通,下筆如流,撰《博士家言》,文詞華麗通暢,林富“大奇其才”。18歲時,督學潘潢校莆,閱其試卷,評為“見理之文”,拔置高等補邑弟子員。此時,他對功名充滿憧景。此後,他開始參加省試,卻連續三次名落孫山。特別是嘉靖二十五年(1546),他滿以為己學富五車,中個舉人是輕而易舉的。他對這次省試也十分認真慎重,曾委託族人到仙遊九鯉湖九仙祠為他祈夢。結果崐得了個“三骰子賽色,擲個么四四,一么鏇轉久而始住”的夢。親朋好友均以為這是個預兆他會考個八閩第一的好夢,他自己也滿懷著希望赴省城應試,結果卻大大出乎意料之外,再一次名落孫山。這次落第,無情地打破了他進取功名的美夢,他對前途感到迷惘,甚至絕望。落第後返莆,他立即放棄舉子業,轉而潛心研究儒、道、釋三教理論,併到處尋師訪道,或邂逅儒服玄奘之流,亦長跪求教,當時許多人都認為林兆恩狂顛。

觀念萌發

科場失意,使林兆恩產生懷才不迂的失落感。在林兆恩的思想陷入極端苦悶的關鍵時候,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卓晚春闖進了他的生活圈子,對林兆恩棄名學道的思想轉變起著重要的催化作用。據《福建通志》載:“卓晚春,莆田人,生嘉靖間,自號無仙子,亦曰上陽子,人稱為小仙。”莆田民間傳說,卓晚春具有超驗的特異功能,言休咎事皆奇中,被視為“活神仙”。林兆恩與卓晚春的交遊始於嘉靖二十七年(1548),那年道士卓晚春登門拜訪,與林兆恩一見如故,結為方外游。數年間,形影不離,晨夕談討,縱飲行歌,言行與世人迥異,人稱“卓狂林顛”。卓晚春平時所言,多深奧難懂,只有林兆恩才能理解其中的含意。以後,林兆恩將卓晚春同他交談的話整理成書,名為《寐言錄》。可見,卓晚春這位“小仙”對林兆恩棄名學道的思想影響是十分深刻的。

自師提名

嘉靖三十年(1551),林兆恩自稱“路遇明師,授以真訣”,倡立三一教。他宣稱:“明師”告以三教合一之大旨。但是,“明師”是誰?林兆恩卻始終守口如瓶,以致當時許多人就紛紛猜測。時至今日,許多學者也企圖揭開這個秘密,但均無結果,成為三一教史上的一個謎。不過,林兆恩不說出“明師”的真實姓名也是有道理的,或許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明師”。為了使他所創立的理論更加神秘化,以便感召更多的信徒,他假藉由所謂的“明師”指點,這也許是林兆恩的明智之所在,也是歷史上許多民間宗教創立者貫用的手法。林兆恩創立三一教後不久,其友黃州率先入教,隨後黃大本、蕭應麟、黃 、林 、朱崐廷柱、鄭泳、林兆居、林兆誥、林兆瓊等相繼受業,成為林兆恩的第一批追隨者,三一教在莆田創立了起來。

林兆恩創立三一教後,鐵心終身從事於倡導三教合一的理論。他在嘉靖二十五年雖然放棄舉子業,但名份上仍然屬於縣學的生員,其言論仍今受到官方的種種限制。為了擺脫官方的限制,嘉靖三十一年他向官府提出取消其生員學籍的請求,督學朱衡不予批准,他就在督學住宿的門前焚燒青衿以表示他徹底放棄舉子業的決心,但這種舉動在封建社會裡是對傳統權威的一種挑戰。朱衡因之大怒,欲下令拘捕。由於郡守董士衡進言周鏇而免禍。次年,他身著小民服往省城參見督學,力請削去學籍。朱衡仍不允,非要林兆恩“衣巾講學,為諸生式”,否則,將按“焚衣巾違聖制”加以治罪。林兆恩無奈而屈從之,同意朱衡“以山林之隱隱於學校”的意見結束了這場震動社的“請削學籍”風波。至嘉靖四十五年之前,林兆恩以教書先生的身份吸收門徒,灌輸其三教合一的理論。

民間宗教

明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年),興化府(今莆田市)布衣林兆恩創立了一種宗教——名曰“三一教”。它有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思想體系,有自己的經典著作和教義,有自己的祖師和崇拜聖像,有自己相當嚴格的教規及其組織,有傳播經典義理和供奉聖像的場所——祠堂等,有信徒獨特的修道方式,還有教主的誕辰和逝世紀念日等。三一教具備全國性許多宗教的基本要素,不僅是興化(莆田)地區一種具有廣泛影響的民間宗教,而且在海內外也是有一定影響的一種宗教。

建教歷史

三一教自創立以來,已有450多年的歷史。它同儒教、道教、佛教一樣,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努力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經典和義理,信教的目的,自己的祖師,共同的戒律,修道的方式,傳教的場所,崇拜的聖像,還有傳教士等。儒教的經典是儒家的《四書五經》;義理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信教的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祖師爺是孔子;崇拜的聖像是孔子、孟子、朱子等;傳教的場所是文廟(即孔子廟)及古代學校;傳教士是教書先生;修道的方式是苦讀《四書五經》、修身、克己復禮、參加科舉考試;戒律是恪守仁、義、禮、智、信五德,當忠臣烈士,不做亂臣賊子。道教的經典是《道德經》和莊子等的道家著作,義理是宇宙間的天地萬物都來源於一個神秘玄妙的母體——“道”。而“道”是“虛無之親,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它能修身治國。信教的目的是求得“長生成仙”;祖師爺是老子;崇拜的聖像是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天神、地祗、八仙等;傳教的場所是宮觀廟宇;傳教士是道士;修道的方式是拜師學道,授徒傳經,出家或不出家,修行、煉丹、製藥、練功等;戒律有“五戒”,即是:目不貪五色,誓止殺,學生。耳不貪五音,願聞善,從無惑。鼻不貪五氣,用法香,遺俗穢。口不貪五味,習胎息,絕惡言。身不貪五采,履勤勞,以順道,行善除惡。佛教的經典是《六祖壇經》、《般若波羅多心經》、《法華經》、《大涅盤經》等;義理為“四聖謗”、“八正道”、“十二因緣”,認為世人本性都是苦的,任何生命都必須在“三世”、“六道”中生死輪迴,永無終期;信教的目的是達到擺脫生死輪迴,獲得正果,到達極樂世界;祖師爺是釋迦牟尼;崇拜的聖像有佛祖,如燃燈佛、彌勒佛、觀音菩薩等;傳教的場所是寺、庵;傳教士是高級僧尼;修道的方式有剃度受戒出家、吃齋念經、積德行善等;其戒律有“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行善排惡。

傳播歷程

明末清初,三一教通過興化人及門徒漂洋過海經商和移民,傳播到我國的香港、澳門、台灣和東南亞等國家。港澳台和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等國有三一教的祠、堂、書院、洞和宮等。新加坡著名的三一教祠堂有九鯉洞、瓊三堂、天性祠、興勝堂等。馬來西亞有三一教祠堂1000多座,其中較大的有吉隆坡三教堂、宗聖堂、宗賢堂、三聖堂等。祠堂內奉祀林龍江、張三峰、卓晚春、盧文輝、林至敬、朱慧虛、張洪都的神像,也有奉祀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的塑像。

近代(清末至民國以來),三一教還輾轉傳入歐美許多國家。現在,法國、德國、美國、俄羅斯等國,有研究三一教的專家學者。美國學者丁荷生曾多次來到莆田,調查考察三一教,撰寫了論文進行介紹。日本、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的專家學者,也有興趣進行學術研究,有的還成立了三一教的研究機構,發表了許多學術論文。尤其是日本,在國內許多文庫、院校藏有《林子全集》數百卷。學者鈴木清一郎,於1934年研究三一教在台灣的傳播情況,在他所著的《台灣舊慣習俗信仰》中作了介紹。當代學者間野潛龍酒井忠夫等的研究成果也相當突出,影響也較大。

林兆恩在傳播三一教的過程中,被其追隨者不斷神化,逐漸由原來的講學者、教書先生、慈善家、隱士演變為萬眾奉祀的宗教主。從明隆慶六年(1572年)起,就有信徒把林兆恩奉為神明;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浙江方士扶鸞畫三教合一圖,詭稱:“近諸神朝天見玉皇天尊,所事者乃三教合一像,即今之三教先生也,可傳祀之。”從此林兆恩被稱為三一教主。三一教也開始由學術團體向宗教方面轉化。 林兆恩病逝後,三一教立即分裂為兩大派別,分別從各自立場繼承和發展了林兆恩在學術與宗教兩方面的理論遺產。一派從學術立場上繼承了林兆恩的理論遺產。他們把林兆恩看作有成就的理學家,對三一教徒的宗教迷信活動公開予以抨擊。由於這一派恪守三一教的學術傳統,因此只是在知識界有些影響,清朝入關以後,便湮沒無聞了。另一派則從宗教立場繼承林兆恩的理論遺產。奉林兆恩為三一教主,尊三一教為“夏教”,進一步發展了三一教的宗教哲學和宗教倫理,完善了三一教的教規、教儀、教階制度。到明末清初,已經成為一個跨越福建、江蘇、浙江3省,並遠及北直的大教派。然而,在清朝嚴禁各種“邪教”的專制政策下,三一教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和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兩次遭到清政府的查禁。經過兩次打擊,三一教從興盛急劇走向衰微。福建以外的三一教均已泯滅,只有莆田、仙遊一帶的三一教得以潛伏下來,在民間秘密流傳。

19世紀中葉,清政府內外交困,無暇顧及各種“邪教”活動,於是在民間秘密流傳了100多年的三一教,在三一教傳人的努力下,於清末民初又在莆田、仙遊一帶公開流行起來,並隨著海外移民而傳入我國台灣省和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在當地華人世界傳播,至今不衰

林龍江

450多年來,林龍江先生的思想、觀念、精神和三教合一大旨,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並形成一種獨特的意識形態,這就是林龍江文化,或叫做三教先生文化。現在,莆田市有三一教祠堂、書院1300多座,門人8萬多人,約占全市民間信仰總數的三分之一,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莆田是林龍江先生的故鄉,三一教的發祥地,又是三一教祖祠的所在地;林龍江先生遺留下來數百萬字的著作——《林子三教正宗統論》36冊、《林子全集》、《夏午真經》等,對現代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應進一步提高對三一教和林龍江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認識,加強研究的力度和深度,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海外影響

三一教不僅在國內一些地方流行,而且在十九世紀末隨著華人到海外謀生的浪潮,也傳到了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為部分華僑所信仰。解放前,晴山先生曾介紹說:“(南洋)雪蘭峨方面,如吉隆坡之十五枝石、巴都律、巴生、巴生港口,各處皆有三教祠之設,或稱“宗孔”,或稱“儒興”。崇祀之者,多為莆仙二邑之鄉僑,其所奉神,為三一教主,亦稱三教先生。”1972年,西德漢堡大學教授傅吾康先生通過實地調查也撰文介紹了三一教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現狀,摘要如下:

傅吾康先生介紹說,在今天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都有很多的三教堂,這些三教堂與道教、佛教不同,不叫寺或觀,而稱為堂、祠、院、洞、宮等。在這些三教堂中除了供奉孔子、老子、釋迦牟尼外,更主要的還供奉著三一教主林兆恩和卓晚春、張三峰以及盧文輝、林至敬、張洪都、朱逢時等神象。

在新加坡,最大的三教堂是九鯉洞,較小的是瓊三堂,其它的還有天書堂、天性祠、興勝堂等等。這些三教堂絕大多數由興化人興修,宗教活動也是由興化人主持的。極少數教堂源於福州府的福清縣和泉州府。

在馬來西亞的三教堂比新加坡更多,全國的三教堂可能超過一千座,僅在吉隆地區據統計就有一百二十座左右。這些教堂大多集中在興化人聚居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三教堂有宗賢堂、宗聖堂、玉山祠、三聖堂、三教堂、宗孔堂、珠興祠、玉蘭堂、普仙書院、崇聖堂、殊光書院等等。從這些教堂的碑匾紀年來看,最早的是珠興祠,建於1894年;其次是宗孔堂,建於1918年,大多數教堂建立於二戰以後,即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也修建了不少規模宏大的三教堂。這說明了三一教至遲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就傳入了東南亞地區,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以後,迅速傳播開來,教徒數以萬計,影響相當大。

清末民國時期

莆仙一帶相繼修復

清末民國時期,莆仙一帶相繼修復,還新建不少。如莆田涵江鯨山悟本堂原建於同治五年(1866)至民國三年從悟本堂派生出來的新建三教祠有20多座,民國五年增到30座以上。仙遊榜頭玉輝祠重建於清末,從這裡衍生的新建三教祠也有33座,據清末進士張琴說:“今莆仙二邑,先生專祠數百,香火薪傳不絕”。旅瀘興化商人也建有一座名叫興安宗孔堂的三教祠堂。

重印三一教著作

針對“代遷年久,印板既亡,真本罕見,傳抄不免遺錯”的問題,陳智達、梁普耀等人“力搜往籍,凡諸孤本,漸次印行”。清末重刊的有《林子三教正宗統論》、《夏午真經》、《夏午真經纂要》、《九序摘言內景圖》、《林子年譜》、《林子本行實錄》、《林子門賢實錄》等。民國時重刊的有《林子四書正義》、《卓午實義》、《陳子會規》、《明夏集》、《東山集草》、《三一教主本體經、四尼大宗師寶經》等等,今天能看到的三一教著作大多是清末民國時的重刊本。

編纂簡明通俗讀本

梁普耀等人認為三一教徒之所以出現“離經背道,敗教誣民”的現象,“揆厥由來,大抵皆不究經書之過也”。除有些人“不嫻文字”外,更重要是經書浩繁而深奧,望而生畏。因此,陳智達編輯《三教初學指南》梁普耀著《林子本體經釋略》對《林子本體經》加以詮釋。郭嗣周、林兆麟等編寫的《林子三教正宗易知錄》、《龍江、張、卓真人經史》等是極簡明通俗的著作。

設立賑濟會。

民國初和十九年,莆田城廂函三堂和涵江善經堂分別設立賑濟會,施米、施藥、施棺,賑濟貧苦民眾。施米:“調查極貧之戶素無不正行為者,每月施米5斤,國幣數元,此為常年救濟,年終施米不限人數,由貧民自由往領。”施藥:“貧民得病,由鄰右介紹,藥鋪付藥不給資,年終由堂付還。暑月施藥茶,聽人自由往取。”施棺:“貧民死亡由鄰右領棺木或葬費,其他臨時救濟。”福清尚陽祠也有類似的慈善活動,至今未曾間斷。

整理修訂教儀

由於三一教長期被取締,三一教的儀軌多殘缺不全,且不統一。陳智達、梁普耀、林兆麟等人著手整理修訂,把莆仙一帶的三一教儀軌統一起來,清末民國初主要有幾方面的內容。

入教儀式和規則

悟本派規定,欲入教者須有奉教門人引證,經掌教師同意後,擇吉日於三教祠內舉行入教儀式,當空焚化《入教啟章》、《俗稱上小啟》男女各一式。後由主持入教儀式的掌教師面授艮背心法。還需交納贄儀八十一文,作為情禮相款之需。入教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修持,再請求舉行“上大啟”儀式,焚化大啟後,總持師授以修道法名,按“普道妙·傳悟本宗,先天清靜自圓光,仁存至善常觀照,覺得真如萬法空”二十八字排列輩份,同時授予“周天心法”,並告之《周天鏇轉乾坤秘訣》。

函三派的入門規則有六條:

“入門者以倫紀無虧、品行端正者,方為合格”。

“入門者須得同三人以上介紹,必經掌教認可,方得焚啟告天”。

“入門者須就自己心病上,先呈《誓戒啟章》,然後筮日齋沐介贄,行入門儀式。”

入門者於焚啟告天后,宜恪恭靜聽掌教宣講入門規則及存善省察工夫”。

“入門者對於度世大宗師(林兆恩)行九叩首禮,對於掌教行三揖禮”。

入門者須遵守入門規則,如有不正當之行為,介紹人應盡規勸之道,俏不悔改,既行斥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