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祭蕎神節

七月祭蕎神節,是一種食物的名字,是彝家人賴以生活的主糧,彝族把苦蕎當成五穀之王。

簡介

(果捏底①)
彝族蕎神祭祀節習俗
苦蕎是彝族人最早種植的五穀之一,是彝家人賴以生活的主糧,彝語稱為“作茲麻”。農曆七月初九日是楚雄市彝族傳統的“蕎神祭祀節”,彝家人則稱為“果捏底”。
由於苦蕎世代養育著彝家人,所以對苦蕎產生了深厚的感情,認為蕎有蕎神存在。每年苦蕎收成的欠豐,即是仰賴蕎神爺“施恩”。每年到七月苦蕎收穫的季節,彝族就要過一年一度的“果捏底”節。每逢節日到來,就要背上鑼鍋家什,帶上祭蕎神所需的祭品,來到蕎子成熟的蕎地邊,在附近選擇一裸馬櫻花樹或松樹作為“蕎神”並設祭壇,在祭壇上鋪上青松毛,擺上一升剛收穫的蕎籽,在盛滿蕎子的升子裡插上青松枝作為“蕎神牌位”,獻上酒水茶氣等祭品,燒起清香,磕頭跪拜。“白銀再好,比不上蕎子好,黃金再好,比不上蕎種好,家有黃金萬兩,比不上家有蕎種三升……”。等畢摩念完祭詞,青年男女就要拿起打蕎的彎棍開始打上一場蕎,還要唱上一段古老而優美的“打蕎調”。
彝族把苦蕎當成五穀之王,祈盼蕎籽豐收。對蕎的烹食也很有講究,特別是在“果捏底”節或其它節慶里,要拿出最好的蕎籽,磨成蕎面,兌水合面後,用少量麥面做包皮或餡,分層交替包裹,做成圓形或方形塊狀,蕎面在外層,麥面裹在內層的稱為“果特把”;麥面在外層,蕎面在裡層的叫“勺特把”。用蒸籠蒸熟後即可食用。如果蘸上核桃仁面和芝麻粒等佐料,吃起來更覺醉香可口,具有清喉潤肺,合胃健脾的功效,常食不厭。
彝家人外出狩獵或農耕時,還常常帶上幾塊蕎面煎炕或用栗炭火燒烤而製成的蕎把把,疲憊飢餓時即可享用。冷熱食用均可,甚為方便。要是到彝家做客,他們都會拿出苦蕎把把,端出蜂蜜招待你。彝族有句俗語:“苦蕎把把蘸蜜吃,甜在嘴上也甜在心”。
彝族人用苦蕎釀出的甜白酒,酸甜可口,餘味延綿,要是在炎熱的夏天來到彝家,熱情好客的彝家人會用清涼的高山泉水沖兌苦蕎白酒來款待你,香甜的蕎白酒喝起來清涼可口,具有避署解熱,消困解乏,解渴提神的作用。當晚人們還要唱著“關龍調”把養神接回家。彝族過蕎神祭祀節習俗年代久遠,充分表現了彝民渴望五穀豐收的美好心愿。

注釋:

①果捏底—果:苦蕎。捏:神。底:敬奉,祭拜。意即祭蕎神。
②作茲麻—作:糧食。茲麻:頭領,大王。意即眾糧之首的意思。
講述:羅開明
流傳地區:楚雄市三街、樹宜、八角等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