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時代》[法國電影]

《黃金時代》[法國電影]

法國超現實藝術電影《黃金時代》,譯名:The Golden Age,導演:路易斯布努埃爾(LuisBuñuel),編劇:路易斯布努埃爾(LuisBuñuel)/SalvadorDalí,1930年上映。

基本信息

影片介紹

《黃金時代》法國電影
《黃金時代》法國電影

布紐爾與達利的另一部電影《黃金年代》也是著名的超現實電影。這部片子對宗教有更強烈的批判。《黃金年代》的片頭中海灘上兩個毒蠍斯殺拚鬥之景與幾個坐在岩石上的主教跳接,十分諷刺地指涉宗教引起的鬥爭如同毒蠍一般,雖然表面上不露聲色,骨子裡卻狠毒異常。而片尾男主角把燃燒中的聖誕樹、主教、牛軛等物件一個一個扔出窗外,更是荒謬而不可思議,這處理強烈的呈現布紐爾對宗教壓抑人性的批評。有意思的是,達利把自己的畫作「燃燒中的長頸鹿」也以拼貼的方式放入這部電影中。

探討人性情慾是《黃金年代》的另一個主題。片中女主角發現自己的臥室床上躺著一頭牛,這是很具有幽默意味的超現實處理,影射女子的欲望如同牛一般巨大,不須修飾。當她坐在梳妝檯前思念情人,她強烈的情慾被反映在鏡中,如同狂風,如同混亂流動的雲天。這一個鏡頭令我們聯想起超現實畫家馬格利特的畫:畫面、視窗或是鏡子反映出的是觀者的心境,而不是模擬的現實世界。

超現實主義慣用的風格之一是不以現實原則為依歸,違反基本物理原則,壓縮空間關係,逆轉或是加速時間進程,而達成其所要求的象徵效果。例如片中男女主角求愛過程中,年輕貌美的女子在瞬間之內轉變為白髮蒼蒼的老嫗,似乎是說男女之間情慾的強烈如同在一刻之間耗盡一生的精力。

《黃金年代》中另一個超現實主義者關切的主題是對中產階級社會的批判。片中牛車出現在衣冠革履、雲鬢香肩的貴賓之中,這種無理性拼貼的例子藉著並置凸顯中產階級與下產階級的差距。中產階級的社會與下產階級的社會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安逸舒適的生活中的人不會理會貧窮人家的痛苦,也不會關心內戰中死傷的人群。片中小孩被園丁持槍射殺而死,酒會中的賓客毫不以為意,繼續他們的談話,好像是兩條故事線各自發展,這是典型的超現實電影的風格。而酒會中樂團演奏進行的同時,西班牙內戰正在進行當中。西班牙領事接到電話聽說內戰的情況,卻無動於衷。這種對中產階級與西班牙內戰的批判,在布紐爾晚期的電影《自由的幻影》 、《天使滅亡》中也看的到。

本片導演

路易斯·布努艾爾Luis Bunuel(1900--1983)西班牙

1900年1月22日,路易斯·布努艾爾出生於西班牙阿拉貢地區的卡蘭達,他的父母都信奉基督教,家境殷實。1917年,布努艾爾到馬德里學習藝術,並在這裡認識了羅卡和薩爾瓦多·達利。1925年他來到巴黎,並於1928年拍攝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一條安達魯狗》

《黃金時代》法國電影
《黃金時代》法國電影

1930年,布努艾爾拍攝了第二部電影《黃金時代》,試圖用弗洛伊德和馬克思的學說以及存在主義來說明世界,該片的上映引發了群毆、謀殺和示威遊行,引起當局極大的憤慨。12天后,《黃金時代》被巴黎警察局禁演,直到1980年才解禁。這部電影標誌著超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的結束。布努艾爾也與他的朋友和合作者薩爾瓦多·達利分道揚鑣。不過,超現實主義並未就此消亡,而是影響了包括布努艾爾在內的許多導演後來的創作。這兩部電影顯示了布努艾爾營造夢境的能力,也開創了他後來日趨成熟的“託夢敘事”的超現實主義電影風格。他對夢幻的執著以及對這一電影手段的天才套用,幾乎成了布努艾爾電影的標籤。西班牙內戰開始後,布努艾爾流亡到美國,在那裡他無法發揮導演的才能,只能在博物館打工或者為電影配音。

1940年代後期,美國出現了瘋狂的反共產主義運動,為了躲避迫害,布努艾爾來到了墨西哥。1961年,布努艾爾返回歐洲,在西班牙拍攝了《比麗迪安娜》 ,此片獲得坎城電影節的金棕櫚獎。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布努艾爾導演了自己最成功的幾部電影,從《毀滅天使》(1962)到《白日美人》(1966),從《資產階級審慎的魅力》(1972)再到《朦朧的欲望》 (1977),布努艾爾在後來的電影中始終發揚超現實主義的傳統,憑藉天才的想像力和狂放的激情,通過一個個美麗而殘酷的夢,探索人類欲望和現實的矛盾,對宗教的腐敗和資產階級的虛偽進行無情揭露和辛辣的諷刺。

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的好朋友--布努埃爾,一位與"超現實主義"分不開的電影大師。他的影片《一條安達魯狗》中最為稱道的雲遮月即刀子割破眼皮和爬滿螞蟻的手兩個場景就是他和達利的兩個夢,他的故事片永遠帶給觀眾預料之外的激動。這位在超現實主義中游弋的大師突然出轍,詭異的目光變得炯亮,開始關注西班牙一個鮮為人知的落後村莊,靠著朋友中的不大的彩票,他真實地記錄了這片貧瘠的,充滿瘧疾和死亡的土地——《無糧的土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