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文物,青銅製,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0厘米,製作於東漢時期,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墓,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又稱《馬超龍雀》、《銅奔馬》,青銅制,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0厘米,製作於東漢時期,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墓,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概述

《馬踏飛燕》《馬踏飛燕》
駿在中國古代是作戰、運輸和通訊中最為迅速有效的工具,強大的騎兵也曾經是漢朝反擊匈奴入侵,保持北部地區安定必不可少的軍事條件,所以漢人對馬的喜愛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並把駿馬看作是民族尊嚴、國力強盛和英雄業績的象徵。因此,大量駿馬的形象出現於漢朝雕塑和工藝作品中,其中最令人讚嘆的就是這件舉世聞名的《馬踏飛燕》。
這匹正撒開四蹄飛奔的駿馬體態矯健,昂首甩尾,頭微微左側,三足騰空,只有右後足落在一隻展翼疾飛的龍雀背上。駿馬粗壯圓渾的身軀顯示了它強大的力量,但其動作又是如此輕盈,以致於人們似乎忘記了它只是通過一足就將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隻小小的飛燕身上。它嘶鳴著,額鬃、尾巴都迎風飄揚,充滿了“天馬行空”的驕傲;飛燕似乎正回首而望,驚愕於同奔馬的不期而遇。這簡直就是古人“揚鞭只共鳥爭飛”詩句的真實再現!
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姿態動感強烈,同時也保持著精確的平衡。雕塑的重心顯然經過了極其周密的計算,穩穩地落在踏鳥的一隻足上。作為具有三維空間的圓雕作品能取得如此非凡的藝術效果,作者想像力之卓越、構思之新穎以及銅鑄工藝運用之巧妙,都令人驚嘆不已。
《馬踏飛燕》是漢代藝術家高度智慧、豐富想像,浪漫主義精神和高超藝術技巧的結晶,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稀世之寶。

相關條目

秦漢兩晉時期著名雕刻品
《跪射武士俑》
《將軍俑》
《陶馬》
《銅車馬》
《馬踏匈奴》
《躍馬》
《伏虎》
《長信宮燈》
《擊鼓說唱俑》
《馬踏飛燕》
《石麒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