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徑山大覺禪師影堂》

是唐代詩人張祜所作詩詞之一。

作者

張祜

詩詞正文

超然彼岸人,一徑謝微塵。見相即非相,觀身豈是身。
空門性未滅,舊里化猶新。謾指堂中影,誰言影似真。

注釋

①彼岸:超離生死之處。《智度論·十二》日:“以生死為此岸,涅檗為彼岸。”一徑:一直。微塵:色體(即物質)之極少為極微,七倍極微為微塵。以微塵言大幹世界所聚之物極小。謝微塵:離世。

②舊里:故所。化:教化。《法華經·方便品》:“化一切眾生,皆令人佛道。”

③影:繪像。又物體遮光所生之暗色。

作品譯文

你本超然彼岸人,斷然出世脫紅塵。

眼見萬相即非相,細觀自身豈是身。

既入空門性不滅,雖離故里教化存。

奠為空指堂中影,誰說影相似真形?

作品鑑賞

徑山大覺禪師即禪宗牛頭系名僧法欽(亦作道欽)。法欽禪師28歲發心入道,拜玄素禪師為師,修習牛頭禪法。後至浙江餘杭徑山,結庵獨處,而參學者眾,德譽遠聞。公元769年(大曆四年),唐代宗慕其為人,下詔賜其“國一禪師”號,並於其庵址建徑山寺。其後歷代均有高僧住於徑山。張祜此次游於江淮,來到徑山大師影堂,見到了徑山大師的繪像,他在這位著名禪師的遺像前,道出了不一般的感悟。首先對於徑山大師的謝世,他表示了他自己的看法:徑山大師本來就不是此岸的凡夫俗子,現在他不過是辭世歸去。接著,他表述了大覺禪師的禪法思想:相即非相,身乃非身。這也是牛頭宗的禪法思想。一切都是空虛。既然如此,無所謂生與滅、去與存。徑山大師既已離去,又未離去。他的道性、他的教化永存。至於眼前的畫像,那不過是捕風捉影,且會改變。留神而略形,這是徑山給張祜的啟迪。

作者簡介

張祜,字承吉,清河(今屬河北)人。約生於德宗貞元初,宣宗大中中棄世。祜舉進士不第,元和中,赴許州投忠武軍節度使李光顏幕。既而游於淮海。令狐楚重其才,曾親草荐表,祜至京。為內臣所抑,失意東歸。祜性耿介不容物,數受幕府召,輒自劾去。自後沉浮人間,多在江湖。晚年慕曲阿(今江蘇丹陽)風物,遂移家卜築於此終老。祜在元和中即以宮詞聞於時,傳人禁中,宮女譜唱。長慶中,其詩名尤甚。與白居易、杜牧善,吟詠唱和,其詩清麗而深婉。有《張承吉文集》11卷本存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