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有鵲巢》

本首詩選自《詩經·國風·陳風》。擔心有人離間自己的愛人,非常不安。

簡介

《防有鵲巢》 、《詩經·陳風》篇名。《詩序》:“《防有鵲巢》,憂讒賊也。宣公(陳宣公,編者注)多信讒,君子憂懼焉。”《詩集傳》則說是男女有私,憂懼被人讒間之詞。後來研究者或以為是“賢人”憂讒之作,但未必是宣公時詩。《詩集傳》之說,多以為不足為據。

原文

防有鵲巢,防有鵲巢,邛有旨苕。誰予美?心焉忉忉。中唐有甓,邛有旨鷊。誰侜予美?心焉惕惕。

注釋

1、防:枋樹。2、邛(瓊qióng):土丘。苕(條tiáo):紫雲英,野蠶豆。3、侜(舟zhōu):欺騙,說謊。予美:丈夫。此句意為有人在丈夫面前挑撥。4、忉忉(刀dāo):憂思貌。5、唐:道路。甓(僻pì):磚。《集傳》:“廟中路謂之唐。” 《通釋》:“甓為磚,亦得為瓦稱。” 6、鷊(意yì):草名。《毛傳》:“鷊,綬草也。” 7、惕惕:同“忉忉”,憂思貌。

譯文

堤上喜鵲來築窩,苕草長在土山坡。
誰在欺矇我愛人,擔驚受怕煩惱多。
院中通道鋪方磚,綬草長在土丘邊。
誰在欺矇我愛人,擔驚受怕多心煩。

賞析

把不協調的事物放在一起,引起危機的恐懼,是《防有鵲巢》一詩的情緒癥結。不過,由於歷代詮釋各異,引伸出許多有意思的觀點。《毛序》說這首詩是“憂讒賊也。宣公多信讒,居子憂懼焉”。至於這位宣公是否信讒遠賢,詩中並無實指。《毛詩序》仍然是一種揣想。朱熹則認為這是一首情詩,在《詩集傳》中說是“男女之有私而憂或間(離間)之詞”。朱熹的說法,抓住了詩歌情緒的焦點,又從“予美”二字引伸,才得出情詩的結論。
我們細味原詩,覺得落實為政治性的信讒遠賢之憂,或者感情性的背信棄愛之憂,都比較勉強。特別是政治性的揣測,更為虛幻。關鍵在“予美”二字。“予美”為“我所愛慕的”這個意思。在《詩經》中,美有美人、丈夫或妻子的意思,更有美麗、美好的意思。因為鍾愛,覺得這個人(丈夫或妻子或情人)很美。所以,美字應該是一種感情親愛的意思。如果這樣理解可以接受,那么,“予美”的對象,就不一定是已經與作者定情相戀的人,但一定是作者明白地或暗暗地相戀之人。從全詩結構上看,被愛之人並不十分清楚自己被誰暗中愛上了,而第三者悄然而至。於是,作者暗中焦急:自己暗戀的人要被人搶去了呀!那是不合適的,不協調的!只有自己與這個人才是完美的一對。但是,這一切似乎都是在暗中進行的。暗暗的愛,暗暗的擔憂,暗暗的感嘆,於是,便出現了這首暗中擔憂的歌。
從情緒上說,這首歌以猜測、推想、幻覺等不平常的心理活動,表達平常的愛慕之情。正因為作者愛之愈深,所以他也憂之愈切。有沒有第三者來矇騙所愛者的感情呢?並無實指,或者乾脆沒有。然而,作者不管有沒有第三者,就公開了他的擔憂,這正是愛得深也疑得廣。這一微妙的愛情心理,通過作者第一人稱手法的歌吟,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藝術手段上,大量的比喻是其特色。比喻中採用的是自然界不可能發生的現象,來比喻人世間也不可能出現的情變。喜鵲搭巢在樹上,不可能搭到河堤上;紫雲英是低濕植物,長不到高高的山坡上;鋪路的是泥土、地磚,決不是瓦片;綬草生長在水邊,山坡上是栽不活的。這些自然現象本是常識,可是作者偏偏違反常識地湊在一起:“防有鵲巢”、“邛有旨苕”、“中唐有甓”、“邛有旨鷊”,不可能的事物發生了。不過,自然規律不可違反,河堤上的喜鵲窩,山坡上的紫雲英等等,都是不長久的。這裡,顯示了比喻運用中的感情傾向性,意味著作者的擔心,也許是多餘的。“誰侜予美?”實在誰也不能橫刀奪愛,真正的愛情是堅貞不移的。這就是作者在擔憂懸念中寄託的堅定信念。

要義

《防有鵲巢》抒發失愛的憂慮。詩以樹有鵲巢,丘有花草取興,各言其所,反興“予美”所失的憂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