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母宵部

疑母宵部

”《箋》:“予,我也。 ”《傳》:“言,我也。 ”《箋》:“說,解也。

疑母宵部

古漢語中關於某些字是“疑母宵部”如“敖、遨”還有比如見母月部如“介、丐”;類似的還有“穎母魚部”如“牾、寤”;精母幽部的“蚤、早”

其他

這是我國古代漢字注音法,上古音與現代音出入很大。

“某母某部”是指某聲母某韻母,以音近的字音來為漢字注音。

“疑母宵部”就是說某個字讀“疑”的聲母、“宵”的韻母,合音而成。

《詩論》札記

王志平

疑母宵部疑母宵部

1.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詩亡吝志,樂亡吝情,文亡吝言

“吝”,《後漢書·黃憲傳》注釋:“吝,貪也。”下“其吝志必有以偷也”同。

2.時也,文王受命矣。《頌》,旁德也;多言後。其樂安而遟,其歌伸而惕,其思深而遠,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

《文王》:“有周不顯,帝命不時。”《傳》:“不時,時也。時,是也。”《箋》:“天命之不是乎?又是矣。”《文王》為《大雅》之始。

“旁”,原為從土旁聲之字,下“衡門”字同。《說文》:“旁,溥也。”“遟”,原作“屖”,讀為“遟”。《說文》:“屖,屖遟也。”《詩大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九歌·東皇太一》:“疏緩節兮安歌。”《禮記·樂記》:“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註:“嘽,寬綽貌。”疏:“,昌善反,寬緩也。”“惕”,原為從草易聲之字,讀為“惕”。《說文》:“惕,敬也。”

3.也,多言難,而怨懟者也。衰矣,少矣。《邦風》,其納物也,博觀人俗焉,大斂材(采)焉。其言文,其聲善,孔子曰:唯能夫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引淮南王劉安說:“《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鄭註:“觀,觀風俗之盛衰也。”皇侃疏:“可以觀者,《詩》有諸國之風,風俗盛衰可以觀覽而知也。”又孔註:“怨,刺上政也。”皇疏:“可以怨者。《詩》可以怨刺諷諫之法,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可以怨也。”

“斂材”,疑讀為“斂采”。“材”為從母之部字,而“采”為清母之部字。音近可通。《禮記·王制》:“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註:“陳詩,謂采其詩而視之。”(《白虎通·巡狩》引《尚書大傳》作:“太師陳詩,以觀民命風俗。”)《史記·樂書》:“故博採風俗,協比聲律。”《漢書·藝文志》:“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漢書·食貨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其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4.曰:詩其猶《衡門》與?賤民而怨之,其用心也將何如?曰:《邦風》是也。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將何如?

“旁”,讀為“衡”。《國語·齊語》:“以方行於天下。”註:“方猶橫也。”《漢書·地理志》:“旁行天下。”《荀子·修身》:“橫行天下。”註:“橫行天下,猶《書》所云‘方行天下’,言周流之廣。”《孟子·梁惠王下》:“一人衡行於天下。”註:“衡,橫也。”《韓詩外傳》卷2第29章:“子夏曰:‘……雖居蓬戶之中,彈琴以詠先王之風,有人亦樂之,無人亦樂之,亦可發憤忘食矣。《詩》曰:“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飢。”’夫子造然變容曰:‘嘻!吾子始可以言《詩》已矣。’”

“而”,用於主、謂之間,猶言“賤民怨之”。類似者如《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又《論語·八佾》:“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怨”本為從“谷”從古文“怨”(從兔從肉)之字,疑從“怨”得聲,故讀為“怨”。

5.是也。有成功者何如?曰:《頌》是也。《清廟》,王德也,至矣。敬宗廟之禮,以為其本,“秉文之德”,以為其業。“肅雍[顯相]”

《詩大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清廟》:“於穆清廟,肅雍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清廟》為《頌》之始。《箋》:“《清廟》者,祭有清明之德者之宮也,謂祭文王也。天德清明,文王象焉。”

6.“[濟濟]多士,秉文之德。”吾敬之。《烈文》曰:“乍(亡)競唯人”、“不顯唯德”、“於呼,前王不忘”,吾悅之。《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貴且顯矣。《頌》

《清廟》:“於穆清廟,肅雍顯相。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烈文》:“念茲戎功,繼序其皇之。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不顯維德,百辟其刑之。於乎!前王不忘。”

《昊天有成命》:“昊天有成命,二後受之。”

7.“[予]懷爾明德”曷?誠謂之也。“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誠命之也。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雖欲已,得乎?此命也

李銳說:《大雅·皇矣》:“帝謂文王,予懷明德。”而《墨子·天志下》引《大夏》作“予懷而明德。”

《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漢書·劉向傳》:“孔子論《詩》至於‘殷士膚敏,裸將於京’(師古曰:“此《大雅·文王》之篇。……是天命無常,歸於有德。”)喟然嘆曰:大哉天命,善不可以不傳於子孫。是以富貴無常,不如是則王公何以戒慎,民萌何以勸勉?”

“已”,從劉樂賢說。

8.《十月》善言,《雨無正》、《節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恥之。《小旻》多疑矣,言不中志者也。《小宛》其言不惡,小有(仁?)焉。《小弁》、《巧言》,則言讒人之害也。《伐木》

《詩序》:“《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鄭《箋》:“當為刺厲王,作詁訓傳時,移其篇第,因改之耳。”又鄭玄《毛詩譜》:“又問曰:《小雅》之臣何以獨無刺厲王?曰:有焉。《十月之交》、《雨無正》、《小旻》、《小宛》之詩是也。漢興之初師移其第耳,亂甚焉。”今楚簡《詩論》與鄭玄所見相近。“諀言”,《廣雅·釋言》:“諀,訾也。”

《雨無正》,原作《雨亡政》。《詩序》:“《雨無正》,大夫刺幽王也。雨自上下者也,眾多如雨而非所以為政也。”《箋》:“亦當為刺厲王。王之所下政令甚多而無正也。”似《序》所見尚為“政”字。

《詩序》:“《節南山》,家父刺幽王也。”《孔叢子·記義》:“(孔子曰):(吾)於《節南山》見忠臣之憂世也。”

《詩序》:“《小旻》,大夫刺幽王也。”《傳》:“所刺列於《十月之交》、《雨無正》為小,故曰《小旻》,當為刺厲王。”

“宛”從兔從二肉,疑當隸定為“腕”,讀為“宛”。《詩序》:“《小宛》,大夫刺幽王也。”《箋》:“亦當為刺厲王。”

《詩序》:“《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小弁》:“民莫不穀,我獨於罹。”《傳》:“幽王取申女,生太子宜咎;又說褒姒,生子伯服,立以為後而放宜咎,將殺之。”《小弁》:“君子信讒,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箋》:“王不愛太子,故聞讒言則放之,不舒謀也。”《小弁》:“舍彼有罪,予之佗矣。”《箋》:“予,我也。舍褒姒讒言之罪而妄加我太子。”《小弁》:“君子無易由言,耳屬於垣。”《箋》:“由,用也。王無輕用讒人之言,人將有屬耳於壁而聽之者,知王有所受之,知王心不正也。”《小弁》:“我躬不閱,遑恤我後!”《箋》:“太子念王將受讒言不止,我死之後,懼復有被讒者,亦無如之何。故自決曰:我身尚不能自容,何暇乃憂我死之後也。”此《毛詩》之說。而《孟子·告子下》趙岐註:“《小弁》,《小雅》之篇,伯奇之詩也。”又:“伯奇仁人,而父虐之,故作《小弁》之詩曰:‘何辜於天?’,親親而悲怨之辭也。”此《韓詩》之說。《論衡·書虛》:“伯奇放流,首發早白。《詩》云:‘惟憂用老。’”(《小弁》:“假寐詠嘆,維憂用老。”)。

《詩序》:“《巧言》,刺幽王也。大夫傷於讒,故作是詩也。”《說苑·政理》:“‘匪其止共,惟王之邛’,此傷奸臣蔽主以為亂者也。”(《孔子家語·辨政》略同。《巧言》:“匪其止共,維王之邛。”)

9.實咎於其也。《天保》,其受祿蔑疆矣,巽寡德故也。《祈父》之刺亦有以也。《黃鳴(鳥)》則困,天欲反其故也。多恥者,其病之乎?《菁菁者莪》,則以人益也。《裳裳者華》,則

《詩序》:“《天保》,下報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歸美以報其上焉。”《箋》:“下下,謂《鹿鳴》至《伐木》,皆君所以下臣也。臣亦歸美於王,以崇君之尊而福祿之,以答其歌。”《天保》:“天保定爾,俾爾戩穀;罄無不宜,受天百祿。”《傳》:“戩,福。谷,祿。罄,盡也。”《箋》:“天使女所福祿之人,謂群臣也。其舉事盡得其宜,受天之多祿。”又:“君曰卜爾,萬壽無疆。”《說文》:“巽,具也。”

《詩序》:“《祈父》,刺宣王也。《箋》:“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官非其人則職廢。祈父之職,掌六軍之事,有九伐之法。”“刺”從劉樂賢說。

《詩序》:“《黃鳥》,哀三良也。國人刺穆公以人從死,而作是詩也。”《箋》:“三良,三善臣也,謂奄息、仲行、針虎也。從死,自殺以從死。”《秦風·黃鳥》:“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詩序》:“《菁菁者莪》,樂育材也。君子能長養育人材則天下喜樂之矣。”《箋》:“樂育材者,歌樂人君,教學國人、秀士、選士、俊士、造士、進士養之,以漸至於官之。”“菁”,原為從缶青聲之字,讀為“菁”。《菁菁者莪》,而《文選》卷1班固《東都賦》李善注引《韓詩》作“蓁蓁者莪”。

《詩序》:“《裳裳者華》,刺幽王也。古之仕者世祿,小人在位則讒詔並進,棄賢者之類,絕功臣之世焉。”《箋》:“古者,古昔明王時也。小人,斥今幽王也。”

10.《關雎》之改(逑),《樛木》之時(待),《漢廣》之智,《鵲巢》之歸,《甘棠》之保(報),《綠衣》之思,《燕燕》之情曷?曰:動而皆賢於其初者也。《關雎》以色喻於禮

《說文》:“改,△(從殳亥聲)改大剛卯,以逐鬼也。從攴巳聲。讀若巳。”與訓“更也”之“改”字本為一字,同音古亥切。“改”讀為“逑”或“求”。“改”為見母之部字,“逑”、“求”均為群母幽部字,聲韻並相近。《關雎》:“君子好逑。”《鹽鐵論·執務》:“有求如《關雎》,好德如《漢廣》。”《關雎》為《國風》之始。

“樛”原作“梂”,而《韓詩》作“朻”。“時”疑讀為“待”。下文“《樛木》之待,則以其祿也”亦同。

《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諸“不可”為明智之舉,故云“《漢廣》之智。”

鵲巢》:“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保”疑讀為“報”。“保”、“報”並為幫母幽部字,可相通假。從“保”聲直字與“報”字有通假之例。《禮記·樂記》:“故禮有報。”鄭註:“報讀曰褒。”下“其報厚矣”同。《綠衣》:“我思古人。”

《燕燕箋》:“今我送是子乃至於野者,舒己憤,盡己情。”《詩序》:“衛莊姜送歸妾也。”《箋》:“莊姜無子,陳女戴媯生子名完,莊姜以為己子。莊公薨,完立而州吁殺之,戴媯於是大歸。莊姜遠送之於野,作詩見己志。”此《毛詩》說。劉向《列女傳·衛姑定姜》:“衛姑定姜者,衛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公子既娶而死,其婦無子。畢三年之喪,定姜歸其婦,自送之,至於野。恩愛哀思,悲心感慟。立而望之,揮泣垂涕,乃賦詩曰:‘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送去,歸,泣而望之,又作詩曰:‘先君之思,以勖寡人。’君子謂定姜為慈姑。”此《魯詩》說。《禮記·坊記》鄭註:“定姜無子,立庶子衎,是為獻公,畜孝公也。獻公無禮於定姜,定姜作此詩。”又:“言孝公當思先君定公,以孝於寡人。”此《韓詩》說。

11.情愛也,《關雎》之改(逑),則其思益矣。《樛木》之待,則以其祿也。《漢廣》之智,則智不可得也。《鵲巢》之歸,則惠者

《鵲巢》:“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惠”,下“《鵲巢》出以百兩,不亦有惠乎?”、“惠其所愛,必曰:吾奚舍之?賓贈是已。”同。此“惠”訓愛,《詩·北風》:“惠而好我。”《傳》:“惠,愛也。”

12.好,反入於禮,不亦能改(逑)乎?《樛木》,福斯(禠)在君子,不

《詩大序》:“《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又《詩序》:“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此《毛詩》之說,與簡文不合。而《漢書·匡衡傳》:“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故《詩》曰:‘窈窕淑女,君子好仇。’言能致其貞淑,不貳其操,情慾之感介乎容儀,宴私之意不形乎動靜,夫然後可以配至尊而為宗廟主。此綱紀之首,王教之端也。”此為《齊詩》之說。

《後漢書·明帝紀》注引薛君(漢)《韓詩章句》曰:“詩人言雎鳩貞潔慎匹,以聲相求,隱蔽於無人之處。故人君退朝入於私宮,妃後御見有度。應門擊柝,鼓人上堂,退反宴處,體安志明。今時大人內傾於色,賢人見其萌,故詠《關雎》說淑女正容儀以刺世。”《後漢書·馮衍傳》注引薛夫子(漢)《韓詩章句》曰:“詩人言雎鳩貞潔,以聲相求,必於河之洲蔽隱無人之處。故人君動靜,退朝入於私宮,妃後御見去留有度。今人君內傾於色,大人見其萌,故詠《關雎》,說淑女正容儀也。”此為《韓詩》之說。

《史記·屈原列傳》:“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春秋繁露·天道施》:“故君子非禮而不言,非禮而不動;好色而無禮則流,飲食而無禮則爭。”依此,當從三家詩之說。

《樛木》:“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傳》:“履,祿也。”“斯”疑讀為“禠”,《廣韻》並音息移切,上古音並為心母支部字,可通假。《左傳·襄公十年》:“狄虒彌。”陸德明《音義》:“虒音斯。”《漢書·古今人表》作“狄斯彌”。《說文》:“禠,福也。”《匡謬正俗》卷7:“禠,張衡《東京賦》雲‘祈禠禳災’,蓋謂求福而除禍耳。案:《說文解字》曰:‘禠,福也。’《字林》音弋爾反,字本作禠,從示從虒,音斯。”

13.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智恆乎?《鵲巢》出以百兩,不亦有惠乎?《甘[棠]》

《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鵲巢》:“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14.兩矣。其四章則喻矣。以琴瑟之悅,擬好色之願。以鐘鼓之樂

《關雎》第四章:“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15.及其人,敬愛其樹,其報厚矣。《甘棠》之愛,以卲公

《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箋》:“召伯聽男女之訟,不重煩勞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聽斷焉。國人被其德,說其化,思其人,敬其樹。”

《左傳·定公九年》引君子謂:“《詩》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思其人,猶愛其樹,況用其道而不恤其人乎!”《孔子家語·好生》:“孔子曰:‘吾於甘棠,見宗廟之敬也,甚矣。思其人,必愛其樹;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又《漢書·韋玄成傳》:“《詩》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邵伯所茇。’思其人,猶愛其樹,況宗其道而毀其廟乎!”此《魯詩》說。又《漢書·王吉傳》:“昔召公述職,當民事時,舍於棠下而聽斷焉,是時人皆得其所。後世思其仁恩,至虖不伐甘棠,《甘棠》之詩是也。”此《韓詩》說。《後漢書·盧芳傳》:“周人之思召公,愛其甘棠,又況其子孫哉?”

16.卲公也。《綠衣》之憂,思古人也。《燕燕》之情,以其獨也。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氒?)初之詩(時),民性固然。見其美,必欲反一(丌?)本。夫葛之見歌也,則

《綠衣》:“我思古人。”

“燕”,原為從鳥妟聲之字,而阜陽漢簡《詩經》作“匽”。《燕燕》:“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箋》:“戴媯思先君莊公之故,故將歸,猶勸勉寡人以禮義。寡人,莊姜自謂也。”

《詩序》:“《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則志在於女功之事,躬儉節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師傅,則可以歸安父母,化天下以婦道也。”《葛覃》:“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箋》:“此因葛之性以興焉。興者,葛延蔓於谷中,喻女在父母之家,形體浸浸,日長大也。葉萋萋然,喻其容色美盛。”《葛覃》:“是刈是蒦,為絺為綌,服之無斁。”《箋》:“女在父母之家,未知將所適,故習之以絺綌煩辱之事,乃能整治之無厭倦,是其性貞專。”《葛覃》:“言告師氏,言告言歸。”《傳》:“言,我也。師,女師也。古者女師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氏”疑為“氒”字之誤。“一”疑為“丌”之誤。

17.《東方未明》有利(戾?)詞,《將仲[子]》之言不可不畏也。《揚之水》,其愛婦,(戾?)。《采葛》之愛婦

《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東方未曦,顛倒裳衣。倒之顛之,自公令之。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詩序》:“刺無節也。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掌其職也。”“利”疑當讀為“戾”。“利”、“戾”並為來母質部字,可相通假。《爾雅·釋詁》:“戾,也。”

《將仲子》:“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又:“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又“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詩·王風·揚之水序》:“《揚之水》,刺平王也。不撫其民,而遠屯戍於母家,周人怨思焉。”此“戾”字本為從心利聲之字,疑亦當讀為“戾”。

18.因《木瓜》之報,以喻其捐者也。《杕杜》,則情喜其至也

《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說文》:“捐,棄也。”與“投”義同。《詩序》:“《木瓜》,美齊桓公也。衛國有狄人之敗,出處於漕。齊桓公救而封之,遺之車馬器服焉。衛人思之,欲厚報之而作是詩也。”

《詩序》:“《杕杜》,刺時也。君不能親其宗族,骨肉離散,獨居而無兄弟,將為沃所並爾。”

19.(?)志,既曰“天也”,猶有怨言。《木瓜》有藏願而未得達也。交

《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木瓜》:“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傳》:“孔子曰:吾於《木瓜》見苞苴之禮行焉。”《孔叢子·記義》:“孔子讀《詩》,及《小雅》,喟然嘆曰:‘吾於《周南》、《召南》見周道之所以盛也;……於《木瓜》見包且之禮行也。’”

20.幣帛之不可去也,民性固然,其吝志必有以俞(偷)也。其言有所載(采)而後納,或前(親?)之而後交,人不可(解?)也。吾以《杕杜》得爵

《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傳》:“氓,民也。蚩蚩者,敦厚之貌。布,幣也。”“匪來貿絲,來即我謀。”《箋》:“匪,非。即,就也。此民非來貿絲,但來就我,欲與我謀,為室家也。”又《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傳》:“愆,過也。”《箋》:“良,善也。非我欲過子之期,子無良媒來告期時。”又《氓》:“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傳》:“將,願也。”《箋》:“將,請也。民欲為近期,故語之曰:請子無怒,秋以與子為期。”

“俞”讀為“偷”。《國語·齊語》:“則民不偷。”註:“偷,苟且也。”《禮記·坊記》:“子云:禮之先幣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後祿也。先財而後禮,則民利。”註:“財,幣帛也。利猶貪也。”

“其言”,謂“《詩》言”。“載”疑讀為“采”,“載”為精母之部字,而“采”為清母之部字,音近可通。“此或謂昏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之“納采”。《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採用雁。”註:“達,通達也。將欲與彼合昏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後使人納其採擇之禮。”《穀梁傳·莊公二十二年》:“禮有納采,有問名,有納徵,有告期,四者備而後娶,禮也。”“納采”注云:“採擇女之德性也。”《禮記·曲禮上》:“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禮記·坊記》:“故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相見,恐男女之無別也。”

“前”疑讀為“親”。“親”為清母真部字,“前”為從母元部字。兩字聲母相近,韻母真、元旁轉。從“前”之“箭”字為精母元部字,而《周禮·夏官·職方氏》:“其利金錫竹箭。”鄭註:“故書箭為晉。杜子春曰:‘晉當為箭,書亦或為箭。’”此或謂“親迎”之禮。《禮記·哀公問》:“大昏既至,冕而親迎,親之也。”(《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同。而《孔子家語·大婚》作:“大昏至矣,冕而親迎者,敬之也。”)《禮記·郊特牲》:“男子親迎,男先於女,剛柔之義也。”《公羊傳·隱公二年》:“何譏爾?譏始不親迎也。”註:“禮所以必親迎者,所以示男先女也。”

“解”,疑為從角從牛之字。《氓》:“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箋》:“說,解也。”《淮南子·泰族》:“待媒而結言,聘納而取婦,紱而親迎,非不煩也,然而不可易者,所以防淫也。”

21.貴也。《將大車》之謷也,則以為不可焉。何也?《湛露》之益也,其猶酡與?孔子曰:《宛丘》,吾善之。《猗嗟》吾喜之,《鳲鳩》吾信之,《文王》吾美之。《清[廟]》

《詩序》:“《無將大車》,大夫悔將小人也。”《箋》:“周大夫悔將小人。幽王之時,小人眾多,賢者與之從事,反見譖害。自悔與小人並。”“囂”疑讀為“謷”,“囂”為曉母宵部字,“謷”為疑母宵部字。“謷”字從“敖”得聲,“囂”、“敖”頗多通假之例。《詩·大雅·板》:“聽我囂囂。”而《潛夫論·明忠》引《詩》作“敖敖”。《說文》:“謷,不肖人也。”

“酡”原為從車它聲之字,整理者讀為“酡”。此與《韓詩》相近。《初學記》卷26《服食部·酒》引《韓詩》曰:“夫飲之禮,不脫屨而即序者謂之禮;跣而上坐者謂之宴;能飲者飲之,不能飲者已,謂之。”又卷14《禮部下·饗禮第五》引《韓詩外傳》云:“不脫屨而即席謂之禮;跣而上坐謂之燕;能飲者飲之,不能飲者止,謂之醧。”今本《韓詩外傳》無。此或為《韓詩內傳》之誤。

《詩序》:“《宛丘》,刺幽公也。淫荒昏亂,遊蕩無度焉。”

疑母宵部疑母宵部

《詩序》:“《猗嗟》,刺魯莊公也。齊人傷魯莊公有威儀、技藝,然而不能以禮防閒。其母失子之道,人以為齊侯之子焉。”

《詩序》:“《鳲鳩》,刺不壹也。在位無君子,用心之不壹也。”

《詩序》:“《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

22.之。《宛丘》曰:“詢有情,而亡望”,吾善之。《猗嗟》曰:“四矢弁,以御亂”,吾喜之。《鳲鳩》曰“其義一”,氏(示)“心如結也”,吾信之。《文王》[曰:“文]王在上,於卲於天”,吾美之

《宛丘》:“洵有情兮,而無望兮。”《傳》:“洵,信也。”《箋》:“此君信有淫荒之情,其威儀無可觀望而可則效。”“洵”原作“詢”。

《猗嗟》:“四矢反兮,以御亂兮。”“猗”(影母歌部),簡文作“於”(影母魚部)。《毛詩》中嘆詞一般作“於嗟”,如《氓》:“於嗟女兮。”而《魯詩》、《韓詩》一般作“吁嗟”。“於”,匣母魚部;“吁”,曉母魚部。“反”,陸德明《音義》:“《韓詩》作‘變’,變易。”《傳》:“四矢,乘矢。”《箋》:“反覆也。禮射三而止,每射四矢,皆得其故處,此之謂。復射必四矢者,象其能御四方之亂。”楚簡“變”字多作“弁”,簡文所引之《詩》與《韓詩》相近。

《鳲鳩》:“其儀一兮,心如結兮。”《箋》:“言執義一則用心固。”“氏”讀為“示”。《周禮·天官·大宰》:“祀大神示,亦如之。”《釋文》:“示本又作只。”

《文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傳》:“在上,在民上也。於,嘆辭。昭,見也。”《箋》:“文王初為西伯,有功於民,其德著見於天,故天命之以為王,使君天下也。”

23.《鹿鳴》以樂始而會,以道交(效),見善而學,終乎不厭人。《兔罝》,其用人則吾取

“會”訓合。《鹿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又:“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

《詩序》:“《鹿鳴》,燕群臣嘉賓也。”《孔叢子·記義》:“(孔子曰):‘(吾)於《鹿鳴》見君臣之有禮也。’”《鹿鳴》為《小雅》之始。

《詩序》:“《兔罝》,后妃之化也。《關雎》之化行,則莫不好德,賢人眾多也。”

24.以葉(?)萋(?)之故也。“后稷”之見貴也,則以文武之德也。吾以《甘棠》得宗廟之敬,民性固然。甚貴其人,必敬其位。悅其人,必好其所為。惡其人者亦然

《詩序》:“《生民》,尊祖也。后稷生於姜,文武之功起於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說苑·貴德》:“孔子曰:‘吾於甘棠,見宗廟之敬也。甚尊其人,必敬其位。’”《孔子家語·好生》:“孔子曰:‘吾於甘棠,見宗廟之敬也,甚矣。思其人,必愛其樹;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韓詩外傳》卷3第13章:“太公曰:‘愛其人者,及屋上烏,惡其人者,憎其胥余。’”《說苑·貴德》:“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藝文類聚》卷92《鳥部下·烏》引《太公六韜》曰:“武王登夏台以臨殷民,周公旦曰:‘臣聞之:愛其人愛其屋上烏,憎其人者憎其餘胥。’”(《太平御覽》卷920《羽族部七·烏》同。)

25.《[君子]陽陽》,小人。“有兔”,不奉(逢)時。《大田》之卒章,智言而有禮,《小明》不

《詩·王風·君子陽陽序》:“《君子陽陽》,閔周也。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而已。”《兔爰》:“有兔爰爰,雉離於羅。我生之初,尚無為。”《箋》:“尚,庶幾也。言我幼稚之時,庶幾於無所為,謂軍役之事也。”又:“我生之後,逢此百罹。尚寐無

相關連結: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13288.html?si=22.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F%D7%D7%D3&z=03.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9%C5%D7%B0%CA%E9%C9%FA&in=1295&cl=2&cm=1&sc=0&lm=-1&pn=3&rn=1&di=1429386681&ln=35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