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

《雍也》是《論語》的第六篇,和第五篇《公冶長》相銜接,繼續討論、印證和闡述如何行仁德。這篇同上篇一樣以夫子另一學生“雍”的名字來作篇名,把“雍也可使南面”為首章。表明夫子學問之道不僅日用之道,而且含治國安幫之理。

內容提要

冉雍冉雍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敬鬼神而遠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本篇里有數章談到顏回孔子對他的評價甚高。此外,本篇還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仁德”的一些主張。

原文+譯註+評析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譯文】
孔子說:“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去做官。”
【評析】
古代以面向南為尊位,天子、諸侯和官員聽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所以這裡孔子是說可以讓冉雍去從政做官治理國家。在《先進》篇里,孔子將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學科“德行”之內,認為他已經具備為官的基本條件。這是孔子實行他的“學而優則仕”這一教育方針的典型事例。
【原文】
6•2 仲弓問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簡(2)。”仲弓曰:“居敬(3)而行簡(4),以臨(5)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6)大(7)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釋】
(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簡:簡要,不煩瑣。
(3)居敬:為人嚴肅認真,依禮嚴格要求自己。
(4)行簡:指推行政事簡而不繁。
(5)臨:面臨、面對。此處有“治理”的意思。
(6)無乃:豈不是。
(7)大:同“太”。
【譯文】
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此人還可以,辦事簡要而不煩瑣。”仲弓說:“居心恭敬嚴肅而行事簡要,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但是)自己馬馬虎虎,又以簡要的方法辦事,這豈不是太簡單了嗎?”孔子說:“冉雍,這話你說得對。”
【評析】
孔子方張辦事簡明扼要,不煩瑣,不拖拉,果斷利落。不過,任何事情都不可太過分。如果在辦事時,一味追求簡要,卻馬馬虎虎,就有些不夠妥當了。所以,孔子聽完仲弓的話以後,認為仲弓說得很有道理。
【原文】

論語論語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1),不貳過(2),不幸短命死矣(3)。今也則亡(4),未聞好學者也。”
【注釋】
(1)不遷怒:不把對此人的怒氣發泄到彼人身上。
(2)不貳過:“貳”是重複、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誤。
(3)短命死矣:顏回死時年僅31歲。
(4)亡:同“無”。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評析】
這裡,孔子極為稱讚他的得意門生顏回,認為他好學上進,自顏回死後,已經沒有如此好學的人了。在孔子對顏回的評價中,他特別談到不遷怒、不貳過這兩點,也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學生,重在培養他們的道德情操。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
6•4 子華(1)使於齊,冉子(2)為其母請粟(3)。子曰:“與之釜(4)。”請益。曰:“與之庾(5)。”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6)急不濟富。”
【注釋】
(1)子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2歲。
(2)冉子:冉有,在《論語》書中被孔子弟子稱為“子”的只有四五個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與米連用時,粟指帶殼的穀粒,去殼以後叫做米;粟字單用時,就是指米了。
(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約等於六斗四升。
(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於二斗四升。
(6)周:周濟、救濟。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他六斗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周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是周濟富人的人。”
【評析】
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這是從儒家“仁愛”思想出發的。孔子的“愛人”學說,並不是狹隘的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認為,周濟的只是窮人而不是富人,應當“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這種思想符合於人道主義。
【原文】
6•5 原思(1)為之宰(2),與之粟九百(3),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4)乎!”
【注釋】
(1)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魯國人。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15年。孔子在魯國任司法官的時候,原思曾做他家的總管。
(2)宰:家宰,管家。
(3)九百:沒有說明單位是什麼。
(4)鄰里鄉黨:相傳古代以五家為鄰,25家為里,12500家為鄉,500家為黨。此處指原思的同鄉,或家鄉周圍的百姓。
【譯文】
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如果有多的,)給你的鄉親們吧。”
【評析】
以“仁愛”之心待人,這是儒家的傳統。孔子提倡周濟貧困者,是極富同情心的做法。這與上一章的內容可以聯繫起來思考。
【原文】
6•6 子謂仲弓,曰:“犁牛(1)為之騂且角(2)。雖欲勿用(3),山川(4)棒舍諸(5)?”
【注釋】
(1)犁牛:即耕牛。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農代替,系紅毛長角,單獨飼養的。
(2)騂且角:騂:音xīn,紅色。祭祀用的牛,毛色為紅,角長得端正。
(3)用:用於祭祀。
(4)山川:山川之神。此喻上層統治者。
(5)其舍諸:其,有“怎么會”的意思。舍,捨棄。諸,“之於”二字的合音。
【譯文】
孔子在評論仲弓的時候說:“耕牛產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捨棄它嗎?”
【評析】
孔子認為,人的出身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於自己應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幹。只要具備了這樣的條件,就會受到重用。這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作為統治者來講,選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拋棄賢才,反映了舉賢才的思想和反對任人唯親的主張。
【原文】

雍也雍也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違仁,其餘則日月(2)至焉而已矣。”
【注釋】
(1)三月:指較長的時間。
(2)日月:指較短的時間。
【譯文】
孔子說:“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只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而已。”
【評析】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他對孔子以“仁”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將“仁”貫穿於自己的行動與言論當中。所以,孔子讚揚他“三月不違仁”,而別的學生“則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
6•8 季康子(1)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2),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財也達(3),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4),於從政乎何有?”
【注釋】
(1)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繼其父為魯國正卿,此時孔子正在各地遊說。8年以後,孔子返回魯國,冉求正在幫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孔子於是對此三人做出了評價。
(2)果:果斷、決斷。
(3)達:通達、順暢。
(4)藝:有才能技藝。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事理,對於管理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又問:“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於管理國家政事有什麼困難呢?”
【評析】
端木賜、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在從事國務活動和行政事務方面,都各有其特長。孔子所培養的人才,就是要能夠輔佐君主或大臣從事政治活動。在本章里,孔子對他的三個學生都給予較高評價,認為他們已經具備了擔任重要職務的能力。
【原文】
6•9 季氏使閔子騫(1)為費(2)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3)者,則吾必在汶上(4)矣。”
【注釋】
(1)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15歲。
(2)費: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一帶。
(3)復我:再來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東大汶河,當時流經齊、魯兩國之間。在汶上,是說要離開魯國到齊國去。
【譯文】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邊去了。”
【評析】
宋代人儒朱熹對閔子騫的這一做法極表讚賞,他說:處亂世,遇惡人當政,“剛則必取禍,柔則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從都要受害,又剛又柔,剛柔相濟,才能應付自如,保存實力。這種態度才能處亂世而不驚,遇惡人而不辱,是極富智慧的處世哲學。
【原文】

論語論語

6•10 伯牛(1)有疾,子問之,自牖(2)執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釋】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孔子的學生。孔子認為他的“德行”較好。
(2)牖:音yǒu,窗戶。
(3)亡夫:一作喪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ú,語氣詞,相當於“吧”。
【譯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面握著他的手說:“喪失了這個人,這是命里注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啊!”
【原文】
6•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在陋巷(2),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3)。賢哉回也。”
【注釋】
(1)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2)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3)樂:樂於學。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啊!”
【評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讚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裡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裡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原文】
6•12 冉求曰:“非不說(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2)。”
【注釋】
(1)說:音yuè,同悅。
(2)畫:劃定界限,停止前進。
【譯文】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
【評析】
從本章里孔子與冉求師生二人的對話來看,冉求對於學習孔子所講授的理論產生了畏難情緒,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認為,冉求並非能力的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做怪,所以對他提出批評。
【原文】
6•13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評析】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區別,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貴、通曉禮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則指地位低賤,不通禮儀,品格平庸的人。
【原文】
6•14 子游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爾(2)乎?”曰:“有澹臺滅明(3)者,行不由徑(4),非公事,未嘗至於偃(5)之室也。”
【注釋】
(1)武城:魯國的小城邑,在今山東費縣境內。
(2)焉爾乎:此三個字都是語助詞。
(3)澹臺滅明: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徑:小路,引申為邪路。
(5)偃:言偃,即子游,這是他自稱其名。
【譯文】

孔子孔子

子游做了武城的長官。孔子說:“你在那裡是到了人才沒有?”。子游回答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從來不走邪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裡來。”
【評析】
孔子極為重視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他問子游的這段話,反映出他對舉賢才的重視。當時社會處於大動盪、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都重視接納人才,尤其是能夠幫助他們治國安邦的有用之才,這是出於政治和國務活動的需要。
【原文】
6•15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注釋】
(1)孟之反:名側,魯國大夫。
(2)伐:誇耀。
(3)奔:敗走。
(4)殿:殿後,在全軍最後作掩護。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誇耀自己。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後掩護全軍。快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跑得不快。’”
【評析】
公元前484年,魯國與齊國打仗。魯國右翼軍敗退的時候,孟之反在最後掩護敗退的魯軍。對此,孔子給予了高度評價,宣揚他提出的“功不獨居,過不推諉”的學說,認為這是人的美德之一。
【原文】
6•16 子曰:“不有祝鮀(1)之佞,而(2)有宋朝(3)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注釋】
(1)祝鮀:鮀,音tuó。字子魚,衛國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辯受到衛靈公重用。
(2)而:這裡是“與”的意思。
(3)宋朝:宋國的公子朝,《左傳》中曾記載他因美麗而惹起亂的事情。
【譯文】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也沒有宋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處世立足就比較艱難了。”
【原文】
6•17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譯文】
孔子說:“誰能不經過屋門而走出去呢?為什麼沒有人走(我所指出的)這條道路呢?”
【評析】
孔子這裡所說的,其實僅是一個比喻。他所宣揚的“德治”、“禮制”,在當時有許多人不予重視,他內心感到很不理解。所以,他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原文】
6•18 子曰:“質(1)勝文(2)則野(3),文勝質則史(4)。文質彬彬(5),然後君子。”
【注釋】
(1)質:樸實、自然,無修飾的。
(2)文:文采,經過修飾的。
(3)野:此處指粗魯、鄙野,缺乏文彩。
(4)史:言詞華麗,這裡有虛偽、浮誇的意思。
(5)彬彬:指文與質的配合很恰當。
【譯文】
孔子說:“質樸多於文采,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俗:文采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浮誇。只有質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是個君子。”
【評析】
這段話言簡意賅,確切地說明了文與質的正確關係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質思想。文與質是對立的統一,互相依存,不可分離。質樸與文采是同樣重要的。孔子的文質思想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極大地影響了們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原文】

孔子孔子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注釋】
(1)罔:誣罔不直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生存是由於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隻他僥倖地避免了災禍。”
【評析】
“直”,是儒家的道德規範。直即直心腸,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虛偽、奸詐是對立的。直人沒有那么多壞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與此相對,在社會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們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這只是他們僥倖地避免了災禍,並不說明他們的不正直有什麼值得效法的。
【原文】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評析】
孔子在這裡沒有具體指懂得什麼,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有句話說: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原文】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譯文】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問,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問。”
【評析】
孔子向來認為,人的智力從出生就有聰明和愚笨的差別,即上智、下愚與中人。既然人有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學過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則,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即根據學生智力水平的高低來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這對我國教育學的形成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原文】
6•22 樊遲問知(1),子曰:“務(2)民之義(3),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注釋】
(1)知:音zhì,同“智”。
(2)務:從事、致力於。
(3)義: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
【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於(提倡)老百姓應該遵從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穫的結果,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評析】
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問題。面對現實,以回答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為中心,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他還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否定了宗法傳統的神權觀念,他不迷信鬼神,自然也不主張以卜筮向鬼神問吉凶。所以,孔子是力求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否定鬼神作用的。
【原文】
6•23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1);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注釋】
(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音zhì,同“智”;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評析】
孔子這裡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
【原文】

文質文質

6•24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譯文】
孔子說:“齊國一改變,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變,就可以達到先王之道了。”
【評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範疇。此處所講的“道”是治國安邦的最高原則。在春秋時期,齊國的封建經濟發展較早,而且實行了一些改革,成為當時最富強的諸侯國家。與齊國相比,魯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比較緩慢,但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保存得比較完備,所以孔子說,齊國改變就達到了魯國的樣子,而魯國再一改變,就達到了先王之道。這反映了孔子對周禮的無限眷戀之情。
【原文】
6•25 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釋】
(1)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圓下方,有棱,容量約有二升。後來觚被改變了,所以孔子認為觚不像觚。
【譯文】
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評析】
孔子的思想中,周禮是根本不可更動的,從井田到刑罰;從音樂到酒具,周禮規定的一切都是盡善盡美的,甚至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在這裡,孔子概嘆當今事物名不符實,主張“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講,現今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這種狀況,是不能讓人容忍的。
【原文】
6•26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2)也,不可陷(3)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注釋】
(1)仁:這裡指有仁德的人。
(2)逝:往。這裡指到井邊去看並設法救之。
(3)陷:陷入。
【譯文】
宰我問道:“對於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裡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評析】
宰我所問的這個問題的確是比較尖銳的。“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對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認為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邊尋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這就為君子不誠心救人找到這樣一個藉口。這恐怕與他一貫倡導的“見義不為非君子”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了。
【原文】

雍也雍也

6•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1)之以禮,亦可以弗畔(2)矣夫(3)。”
【注釋】
(1)約:一種釋為約束;一種釋為簡要。
(2)畔:同“叛”。
(3)矣夫:語氣詞,表示較強烈的感嘆。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評析】
本章清楚地說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當然不主張離經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認為應當廣泛學習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禮”來約束自己。說到底,他是要培養懂得“禮”的君子。
【原文】
6•28 子見南子(1),子路不說(2)。夫子矢(3)之曰:“予所否(4)者,無厭之!天厭之!”
【注釋】
(1)南子:衛國靈公的夫人,當時實際上左右著衛國政權,有淫亂的行為。
(2)說:音yuè,同“悅”。
(3)矢:同“誓”,此處講發誓。
(4)否:不對,不是,指做了不正當的事。
【譯文】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孔子發誓說:“如果我做什麼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評析】
本章對孔子去見南子做什麼,沒有講明。據後代儒家講,孔子見南子是“欲行霸道”。所以,孔子在這裡發誓賭咒,說如果做了什麼不正當的事的話,就讓上天去譴責他。此外,孔子在這裡又提到了“天”這個概念,恐怕不能簡單地說,孔子的觀念上還有宗教意識,這只是他為了說服子路而發的誓。
【原文】
6•29 子曰:“中庸(1)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注釋】
(1)中庸: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
【譯文】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缺少這種道德已經為時很久了。”
【評析】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為一種道德觀念,這是孔子和儒家尤為提倡的。《論語》中提及“中庸”一詞,僅此一條。中庸屬於道德行為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於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中庸又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氣質、作風、德行都不偏於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中庸是一種折衷調和的思想。調和與均衡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相對的、暫時的。孔子揭示了事物發展過程的這一狀態,並概括為“中庸”,這在古代認識史上是有貢獻的。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講中庸,講調和,就否定了對立面的鬥爭與轉化,這是應當明確指出的。
【原文】
6•30 子貢曰:“如有博施(1)於民而能濟眾(2),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3)其猶病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6),可謂仁之方也已。”
【注釋】
(1)施:舊讀shì,動詞。
(2)眾:指眾人。
(3)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的兩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樣。儒家認為是“聖人”。
(4)病諸:病,擔憂。諸,“之於”的合音。
(5)夫:句首發語詞。
(6)能近取譬:能夠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雍也雍也

【譯文】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評析】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後面的章節里,孔子還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這些都說明了孔子關於“仁”的基本主張。對此,我們到後面還會提到。總之,這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社會基本倫理準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讀後感想

雍,這個詞本身有和諧的含義,也就是當人類聽到真正的救度生命的大道大法,哪怕你和上這個時機,都能看到天理的奧秘。中國人講天時地利人和。不同的天象會帶來不同的社會變化,這是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價值觀看待問題得出的結論,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
那么,要雍和到什麼地方?這就是雍也篇的第一句:
1, 孔子說:“雍也可使南面。”含義就是:即使支持和諧天道,也會看到天理的存在。這裡的南面,取自周易八卦中的乾居南,乾:天干。關於雍,在通常歷史上的翻譯中,這裡的雍指冉雍,孔子的一個弟子。但是,孔子論語裡的每一句話,是孔子借用周圍的一切表達對各種事物的看法,因此,這裡的雍不作名字使用。

論語論語

2, 仲弓問子桑伯子這個人。孔子說:“用一個字概括:簡。”仲弓說:“心存敬畏而行事上很簡單,這樣面對那些要聽聞道理的人,不也可以嗎?身居簡而行事上也簡,天理才是大道之簡嗎?”孔子說:“人的思想和上這樣的大道才是對的。”
子桑,這裡的桑,暗喻桑葉,歷史上有春蠶之說,暗喻這個伯子是一個給蠶供食的神,也就是這個子桑伯子掌握著天理。這就是南。
3, 悲哀的王問:“弟子中怎樣才算上好學?”孔子說:“有返本歸真修煉大道的才叫好學。不把暴力遷怒到父母文化上,不背叛祖宗傳統文化,不寵幸那些觸犯天理短命往死之徒!我所師承的這些道理也會面臨著滅亡 (今也則亡),到了天使羔羊來到世間的時候,人們會重新看到那些好修道的人。”
論語第六篇是雍也篇,應該講的是天時地利人和篇的人和。那么人不和上天大道,從而踐踏了天理,戰天鬥地,因此用哀公暗喻上蒼對執迷不悟之人的哀痛。這一章里的哀公,在歷史上的翻譯中,人們通常翻譯成魯哀公。在這裡用作悲哀傷痛解。顏回,也叫顏淵,史書記載孔子對這個學生的評價很高,在這裡暗喻那些矢志不渝返本歸真的意志堅強的修煉者。這一段里的“今也則亡”。因為今和古相對,地和天相對,因此這裡的今是指孔子自己當時說的道理,即歷史上的儒家。
4, 公西華出使到齊國,冉子因為孔子是師承“有“即萬物之母的使命而請求一些道理。孔子說:“給他鍋吧(釜)。”公西華還要更多。孔子說:“給他一個沒有蓋的穀倉吧。”冉子於是給他用五角標誌的糧食,並被他掌握著。
孔子說:“赤也就是這個紅色的公西華到了齊小人的境地,卻乘坐肥馬,( 坤地為馬,)披著羔羊的衣服。我聽說,真正的君子會很著急追詢天理“真”,卻不會承繼萬物的富有。”
這一段的含義,要從這個公西華的志向來明白,在第十一章,共西化曾經說他的志向是要在人類這個大廟堂里做一個小人之相,此人不辨天理是什麼,當孔子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時候,這個公西華竟然要向孔子請求道理,於是孔子把地上萬物的理給他了。這就是馬列資本論以及他們所秉承的進化論的由來。
關於肥馬,在周易中,坤地為馬,肥馬,也就是大地上的理。粟,當米講。這裡暗喻道理。因為後來的這個馬列黨教把自己的理論就叫精神食糧。這裡孔子給他的釜和庾暗喻這個黨教從一開始就沒有掌握天理宇宙。這鍋(釜)的概念大概暗喻這個赤要燃起紅色的火焰天地。

雍也雍也

人類這裡,天在上,天生萬物,天理在為人類開闢生存的道,而這個公西華卻向孔子尋求道理。孔子說那就讓他擁有沒有蓋的穀倉,即沒有天理的道理。這就使歷史上唯物主義的由來。
孔子也說:君子尋求天理真。而這個公西華擁有的卻假的虛幻的一切。因此當唯物主義的假說橫行的時候,天理就已經為她選擇了一個小人的位置。這個公西華在先進篇里也說自己要為小人之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