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哀公

魯哀公

魯哀公為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二十六任君主。

人物簡介

魯哀公(?-前468)名蔣,為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二十六任君主。他為魯定公兒子,承襲魯定公擔任魯國君主,公元前494-前468年在位,共在位27年。

魯哀公與孔子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孔子曰:“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仰視榱棟,俯見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魯哀公親誄孔子。誄文說:“旻天不弔,不慭遺一老,俾屏餘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左傳·哀公十六年》)
哀公二十七年,想請越國討伐三桓,八月,哀公到了有山氏。三桓攻公,公逃到衛國,又逃到鄒國,最後到了越國。國人迎哀公復歸,卒於有山氏。子寧立,是為悼公。
前任:
魯定公
前494年-前468年
繼任:
魯悼公

荀子·哀公

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漢族,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周朝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原文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治國,敢問何如取之邪?”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哀公曰:“然則夫章甫、絇、紳帶而搢者,此賢乎?”孔子對曰:“不必然,夫端衣、玄裳,絻而乘路者,志不在於食葷;斬衰、菅屨、杖而啜粥者,志不在於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雖有,不亦鮮乎!”哀公曰:“善!”
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賢人,有大聖。”哀公曰:“敢問何如斯可謂庸人矣?”孔子對曰:“所謂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不知選賢人善士托其身焉以為己憂,勤行不知所務,止交不知所定,日選擇於物,不知所貴,從物如流,不知所歸,五鑿為正,心從而壞,如此則可謂庸人矣。”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士矣?”孔子對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率也;雖不能遍美善,必有處也。是故知不務多,務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務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務審其所由,故知既已知之矣,言既已謂之矣,行既已由之矣,則若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故富貴不足以益也,卑賤不足以損也,如此則可謂士矣。”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君子矣?”孔子對曰:“所謂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義在身而色不伐,思慮明通而辭不爭,故猶然如將可及者,君子也。”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賢人矣?”孔子對曰:“所謂賢人者,行中規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傷於身,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如此則可謂賢人矣。”哀公曰:“善!敢問何如斯可謂大聖矣?”孔子對曰:“所謂大聖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辨乎萬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遂成萬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捨也。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月,總要萬物於風雨,繆繆肫肫,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識,百姓淺然不識其鄰,若此則可謂大聖矣。”哀公曰:“善!”
魯哀公問舜冠於孔子,孔子不對。三問,不對。哀公曰:“寡人問舜冠於子,何以不言也?”孔子對曰:“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其政好生而惡殺焉。是以鳳在列樹,麟在郊野,烏鵲之巢可俯而窺也。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也。”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孔子曰:“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仰視榱棟,俯見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紳、委、章甫有益於仁乎?”孔子蹴然曰:“君號然也!資衰、苴杖者不聽樂,非耳不能聞也,服使然也。黼衣黻裳者不茹葷,非口不能味也,服使然也。且丘聞之,好肆不守折,長者不為市,竊其有益與其無益,君其知之矣。”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請問取人。”孔子對曰:“無取健,無取詌,無取口啍。健,貪也;詌,亂也;口啍,誕也。故弓調而後求勁焉,馬服而後求良焉,士信愨而後求知能焉。士不信愨而有多知能,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尒也。語曰:桓公用其賊,文公用其盜。故明主任計不信怒,暗主信怒不任計。計勝怒則強,怒勝計則亡。”
定公問於顏淵曰:“東野子之善馭乎?”顏淵對曰:“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失。”定公不悅,入謂左右曰:“君子固讒人乎!”三日而校來謁,曰:“東野畢之馬失,兩驂列,兩服入廄。”定公越席而起曰:“趨駕召顏淵!”顏淵至。定公曰:“前日寡人問吾子,吾子曰:‘東野畢之馭,善則善矣!雖然,其馬將失。’不識吾子何以知之?”顏淵對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於使民,而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以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也。今東野畢之馭,上車執轡,銜體正矣;步驟馳騁,朝禮畢矣;歷險致遠,馬力盡矣。然猶求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可得少進乎?”顏淵對曰:“臣聞之,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自古及今,未有窮其下而能無危者也。”

題解

本篇通過魯哀公與孔子的對話,反映了儒家的一些主張。在文中,孔子提出“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的觀點,並認為“古之王者好生而惡殺”,“明主任計(信任計謀)不信怒,暗主信怒不任計”。篇末還記錄了顏淵的言論。

史籍記載

十五年,定公卒,子將立,是為哀公。
哀公五年,齊景公卒。六年,齊田乞弒其君孺子。
七年,吳王夫差強,伐,至,征百牢於季康子使子貢吳王及太宰嚭,以禮詘之。吳王曰:“我文身,不足責禮。”乃止。
八年,伐魯,至城下,盟而去。齊伐我,取三邑。十年,伐齊南邊。十一年,齊伐魯。季氏用冉有有功,思孔子,孔子自歸魯。
十四年,齊田常弒其君簡公於徐州孔子請伐之,哀公不聽。十五年,使子服景伯子貢為介,適齊,齊歸我侵地。田常初相,欲親諸侯。
十六年,孔子卒。
二十二年,越王句踐滅吳王夫差
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夏,哀公患三桓,將欲因諸侯以劫之,三桓亦患公作難,故君臣多間。公游於陵阪,遇孟武伯於街,曰:“請問余及死乎?”對曰:“不知也。”公欲以越伐三桓。八月,哀公如陘氏。三桓攻公,公奔於衛,去如鄒,遂如越。國人迎哀公復歸,卒於有山氏。子寧立,是為悼公。

在位期間諸侯年表

前494 丁未敬王26年 哀公元年 惠公七年 湣公八年 昭侯25年 聲公七年 景公23年 楚昭王22年 齊景公54年 定公18年 燕惠公11年 衛靈公41年
曹曹陽八年 杞僖公12年 吳夫差二年 越勾踐四年
前493 戊申 周敬王27年 魯哀公二年 秦惠公八年 陳湣公九年 蔡昭侯26年 鄭聲公八年
宋景公24年 楚昭王23年 齊景公55年 晉定公19年 燕惠公12年 衛靈公42年
曹曹陽九年 杞僖公13年 吳夫差三年 越勾踐五年
前492 己酉 周敬王28年 魯哀公三年 秦惠公九年 陳湣公十年 蔡昭侯27年 鄭聲公九年
宋景公25年 楚昭王24年 齊景公56年 晉定公20年 燕獻公元年 衛出公元年
曹曹陽十年 杞僖公14年 吳夫差四年 越勾踐六年
前491 庚戌 周敬王29年 魯哀公四年 秦悼公元年 陳湣公11年 蔡昭侯28年 鄭聲公十年
宋景公26年 楚昭王25年 齊景公57年 晉定公21年 燕獻公二年 衛出公二年
曹曹陽11年 杞僖公15年 吳夫差五年 越勾踐七年
前490 辛亥 周敬王30年 魯哀公五年 秦悼公二年 陳湣公12年 蔡成侯元年 鄭聲公11年
宋景公27年 楚昭王26年 齊景公58年 晉定公22年 燕獻公三年 衛出公三年
曹曹陽12年 杞僖公16年 吳夫差六年 越勾踐八年
前489 壬子 周敬王31年 魯哀公六年 秦悼公三年 陳湣公13年 蔡成侯二年 鄭聲公12年
宋景公28年 楚昭王27年 齊孺公元年 晉定公23年 燕獻公四年 衛出公四年
曹曹陽13年 杞僖公17年 吳夫差七年 越勾踐九年
前488 癸丑 周敬王32年 魯哀公七年 秦悼公四年 陳湣公14年 蔡成侯三年 鄭聲公13年
宋景公29年 楚惠王元年 齊悼公元年 晉定公24年 燕獻公五年 衛出公五年
曹曹陽14年 杞僖公18年 吳夫差八年 越勾踐十年
前487 甲寅 周敬王33年 魯哀公八年 秦悼公五年 陳湣公15年 蔡成侯四年 鄭聲公14年
宋景公30年 楚惠王二年 齊悼公二年 晉定公25年 燕獻公六年 衛出公六年
曹曹陽15年 杞僖公19年 吳夫差九年 越勾踐11年
前486 乙卯 周敬王34年 魯哀公九年 秦悼公六年 陳湣公16年 蔡成侯五年 鄭聲公15年
宋景公31年 楚惠王三年 齊悼公三年 晉定公26年 燕獻公七年 衛出公七年
杞閔公元年 吳夫差十年 越勾踐12年
前485 丙辰 周敬王35年 魯哀公十年 秦悼公七年 陳湣公17年 蔡成侯六年 鄭聲公16年
宋景公32年 楚惠王四年 齊悼公四年 晉定公27年 燕獻公八年 衛出公八年
杞閔公二年 吳夫差11年 越勾踐13年
前484 丁巳 周敬王36年 魯哀公11年 秦悼公八年 陳湣公18年 蔡成侯七年 鄭聲公17年
宋景公33年 楚惠王五年 齊簡公元年 晉定公28年 燕獻公九年 衛出公九年
杞閔公三年 吳夫差12年 越勾踐14年
前483 戊午 周敬王37年 魯哀公12年 秦悼公九年 陳湣公19年 蔡成侯八年 鄭聲公18年
宋景公34年 楚惠王六年 齊簡公二年 晉定公29年 燕獻公十年 衛出公十年
杞閔公四年 吳夫差13年 越勾踐15年
前482 己未 周敬王38年 魯哀公13年 秦悼公十年 陳湣公20年 蔡成侯九年 鄭聲公19年
宋景公35年 楚惠王七年 齊簡公三年 晉定公30年 燕獻公11年 衛出公11年
杞閔公五年 吳夫差14年 越勾踐16年
前481 庚申 周敬王39年 魯哀公14年 秦悼公11年 陳湣公21年 蔡成侯十年 鄭聲公20年
宋景公36年 楚惠王八年 齊簡公四年 晉定公31年 燕獻公12年 衛出公12年
杞閔公六年 吳夫差15年 越勾踐17年
前480 辛酉 周敬王40年 魯哀公15年 秦悼公12年 陳湣公22年 蔡成侯11年 鄭聲公21年
宋景公37年 楚惠王九年 齊平公元年 晉定公32年 燕獻公13年 衛出公13年
杞閔公七年 吳夫差16年 越勾踐18年
前479 壬戌 周敬王41年 魯哀公16年 秦悼公13年 陳湣公23年 蔡成侯12年 鄭聲公22年
宋景公38年 楚惠王十年 齊平公二年 晉定公33年 燕獻公14年 衛莊公元年
杞閔公八年 吳夫差17年 越勾踐19年
前478 癸亥 周敬王42年 魯哀公17年 秦悼公14年 陳湣公24年 蔡成侯13年 鄭聲公23年
宋景公39年 楚惠王11年 齊平公三年 晉定公34年 燕獻公15年 衛莊公二年
杞閔公九年 吳夫差18年 越勾踐20年
前477 甲子 周敬王43年 魯哀公18年 秦悼公15年 蔡成侯14年 鄭聲公24年 宋景公40年
楚惠王12年 齊平公四年 晉定公35年 燕獻公16年 衛出公16年 杞哀公元年
吳夫差19年 越勾踐21年
前476 乙丑 周元王元年 魯哀公19年 秦厲公元年 蔡成侯15年 鄭聲公25年 宋景公41年
楚惠王13年 齊平公五年 晉定公36年 燕獻公17年 衛出公17年 杞哀公二年
吳夫差20年 越勾踐22年
前475 丙寅 周元王二年 魯哀公20年 秦厲公二年 蔡成侯16年 鄭聲公26年 宋景公42年
楚惠王14年 齊平公六年 晉定公37年 燕獻公18年 衛出公18年 杞哀公三年
吳夫差21年 越勾踐23年
前474 丁卯 周元王三年 魯哀公21年 秦厲公三年 蔡成侯17年 鄭聲公27年 宋景公43年
楚惠王15年 齊平公七年 晉出公元年 燕獻公19年 衛出公19年 杞哀公四年
吳夫差22年 越勾踐24年
前473 戊辰 周元王四年 魯哀公22年 秦厲公四年 蔡成侯18年 鄭聲公28年 宋景公44年
楚惠王16年 齊平公八年 晉出公二年 燕獻公20年 衛出公20年 杞哀公五年
吳夫差23年 越勾踐25年
前472 己巳 周元王五年 魯哀公23年 秦厲公五年 蔡成侯19年 鄭聲公29年 宋景公45年
楚惠王17年 齊平公九年 晉出公三年 燕獻公21年 衛出公21年 杞哀公六年
越勾踐26年
前471 庚午 周元王六年 魯哀公24年 秦厲公六年 蔡聲侯元年 鄭聲公30年 宋景公46年
楚惠王18年 齊平公十年 晉出公四年 燕獻公22年 衛出公22年 杞哀公七年
越勾踐27年
前470 辛未 周元王七年 魯哀公25年 秦厲公七年 蔡聲侯二年 鄭聲公31年 宋景公47年
楚惠王19年 齊平公11年 晉出公五年 燕獻公23年 衛出公23年 杞哀公八年
越勾踐28年
前469 壬申 周元王八年 魯哀公26年 秦厲公八年 蔡聲侯三年 鄭聲公32年 宋景公48年
楚惠王20年 齊平公12年 晉出公六年 燕獻公24年 衛出公24年 杞哀公九年
勾踐29年
前468 癸酉 周貞定王元年 魯哀公27年 秦厲公九年 蔡聲侯四年 鄭聲公33年 宋昭公元年
楚惠王21年 齊平公13年/晉出公七年/燕獻公25年/衛悼公元年/杞哀公十年
越勾踐30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