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真理》

《論真理》

《論真理》,作者:弗蘭西斯·培根,真理是“赤裸裸的”就是沒有夾雜,沒有形容與修飾如“人有生就有死”這是真理其中生與死是兩種現象但並沒有對其加以相續(生就是生死就是死很直白)。

培根在人類的各種情慾中,有兩種最為惑人心智,這就是愛情與嫉妒。這兩種感情都能激發出強烈的欲望,創造出虛幻的意象,並且足以蠱惑使人心神迷惑。人的心靈——如果真有巫蠱這種事的話。

作者簡介

(圖)培根隨筆集培根隨筆集

培根隨筆集培根隨筆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面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後者收入58篇隨筆,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精妙、有哲理,擁有很多讀者。

作者生平

培根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尼古拉·培根(1510年12月28日——1579年2月20日)是伊莉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他思想傾向進步,信奉英國國教,反對教皇乾涉英國內部事物。母親安尼是一位頗
培根作品集有名氣的才女,她嫻熟的掌握希臘文和拉丁文,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親職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各方面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才智。12歲時,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在校學習期間,他對傳統的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在劍橋大學學習三年後,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埃米阿斯.鮑萊爵士的隨員來到了法國,在旅居巴黎兩年半的時間裡,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接觸到不少的新鮮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這對他的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親突然病逝,他要為培根準備日後贍養之資的計畫破滅,培根的生活開始陷入貧困。在回國奔父喪之後,培根住進了葛萊法學院,一面攻讀法律,一面四處謀求職位。1582年,他終於取得了律師資格,1584年當選為國會議員,1589年,成為法院出缺後的書記,然而這一職位竟長達20年之久沒有出現空缺。他四處奔波,卻始沒有得到任何職位。此時,培根在思想上更為成熟了,他決心要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驗觀察、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這一偉大抱負是他的科學的“偉大復興”的主要目標,是他為之奮鬥一生的志向。1602年,伊莉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繼位。由於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併,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讚賞。培根因此平步青雲,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存在與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並出版了多部著作。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四萬磅,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後來罰金和監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1626年3月底,培根坐車經守倫敦北郊。當時他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套用問題。當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一次實驗,他宰了一隻雞,把雪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於他身體孱弱,經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於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培根死後,人們為懷念他,為他修建了一座紀念碑,亨利·沃登爵士為他題寫了墓志銘:聖奧爾本斯子爵如用更煊赫的頭銜應稱之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經典之作

善戲謔的彼拉多曾說:“真理是什麼呢?”說了之後並且不肯等候回答。世上盡有一般人喜歡把意見變來變去,並且認為固定了一種信仰即等於上了一套枷鎖;在思想上和在行為上他們都一樣地要求意志底自由。並且雖然這一流的各派哲學家已成過去,然而仍有些心志游移的說者和他們同聲同氣,——雖然這般人比起古人來血氣薄弱一點。但是使人們好偽說的原因,不僅是人們找尋真理時的艱難困苦,亦不是找尋著了真理之後真理所加於人們底思想的約束,而是一種天生的,雖然是惡劣的,對於偽說本身的愛好。希臘晚期哲學學派中有人曾研究過這個問題,他不懂得偽說之中有什麼東西竟會使人們為偽說底本身而愛它,因為偽說既不能如詩人之所為,引人入勝;亦不能如商人之所為,導人得利。我亦不懂得這是什麼緣故:可是“真理”這件東西可說是一種無隱無飾的白晝之光,世間的那些歌劇、扮演、慶典在這種光之下所顯露的,遠不如燈燭之光所顯露的莊嚴美麗。真理在世人眼中其價值也許等於一顆珍珠,在日光之下看起來最好;但是它決夠不上那在各種不同的光線下顯得最美的鑽石和紅玉底價值。攙上一點偽說的道理總是給人添樂趣的。要是從人們底心中取去了虛妄的自是,自諛的希望,錯誤的評價,武斷的想像,就會使許多人底心變成一種可憐的、縮小的東西,充滿憂鬱和疾病,自己看起來也討厭。對於這一點會有人懷疑么?早期的耶教著作家中有一位曾經很嚴厲地把詩叫做“魔鬼底酒”,因為詩能占據人底想像,然而詩不過是偽說底影子罷了。害人的不是那從心中經過的偽說,而是那沉入心中,盤據心中的偽說,如前所言者是也。然而這些事情,無論其在人們墮落的判斷力及好尚中是如何,真理(它是只受本身底評判的)卻教給我們說研究真理(就是向它求愛求婚),認識真理(就是與之同處),和相信真理(就是享受它)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當上帝創造宇宙的那幾日中,他所創造的頭一件東西就是感官底光明;他所創造的末一件東西就是理智底光明;從那以後直到如今在他工作完畢而休息的期間內,他底作為全是以他底聖靈昭示世人。最初他在物或渾沌底面上吹吐光明;然後他由人底面目中吹入光明;到如今他還在往他的選民面目之中吐射光明。有一派哲學在別的方面都不如他派,可是有一位詩人為這派哲學增光不少。這位詩人曾說:“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蕩是一件樂事;站在一座堡壘底窗前看下面的戰爭和它底種種經過最一件樂事;但是沒有一件樂事能與站在真理底高峰(一座高出一切的山陵,在那裡的空氣永遠是澄清而寧靜的)目睹下面谷中的錯誤、漂泊、迷霧和風雨相比擬的”;只要看的人對這種光景永存惻隱而不要自滿,那末以上的話可算是說得好極了。當然,一個人底心若能以仁愛為動機,以天意為歸宿,並且以真理為地軸而動轉,那這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 從教義中的真理和哲學中的真理再說到世事上的真理。即使那些行為並不坦白正直的人也會承認坦白正直地待人是人性底光榮,而真假相混則有如金銀幣中雜以合金一樣,也許可以使那金銀用起來方便一點,但是把它們底品質卻弄賤了。因為這些曲曲折折的行為可說是蛇走路的方法,蛇是不用腳而是很卑賤地用肚子走路的。沒有一件惡德能和被人發現是虛偽欺詐一般使人蒙羞的。所以蒙泰涅在他研究為什麼說人說謊算是這樣的一種羞辱,一種可恨之極的罪責的時候,說得極好。他說:“仔細考慮起來,要是說某人說謊就等於說他對上帝很大膽,對世人很怯懦”。因為謊言是直對著上帝而躲避著世人的。曾經有個預言,說基督重臨的時候,他將在地上找不到信實;所以謊言可說是請上帝來裁判人類全體的最後的鐘聲。對於虛假和背信底罪惡再不能比這個說法揭露得更高明了。

評價

《論真理》,是一篇用典豐富、充滿激情的文章,寫法優美動人,可感受到培根作為真理探求者的那份坦率的激情,是《培根隨筆》中流傳最廣的一篇文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