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蹟·蜀主窺吳幸三峽》

《詠懷古蹟·蜀主窺吳幸三峽》

《詠懷古蹟·蜀主窺吳幸三峽》是盛唐時期杜甫的一首七言律師。

作品信息

【名稱】《詠懷古蹟·蜀主窺吳幸三峽
【年代】盛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詠懷古蹟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注釋譯文

【注釋】

⑴蜀主:指劉備。
伏臘:伏天臘月。指每逢節氣村民皆前往祭祀。

【譯文】

劉備攻打東吳駕臨三峽,駕崩那年也是在永安宮中。在空山里還可以想像他的行仗,野寺中還能隱約回憶起行宮。古廟的杉松上,有野鶴作巢,每逢節氣,村裡的人來祭祀。武侯祠緊緊相鄰在一起,君臣一體祭祀相同。

作品鑑賞

《詠懷古蹟五首》是杜甫於公元766年(大曆元年)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蹟,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蹟,懷念古人,同時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這是第四首。
這首詩詠懷了劉備,讚頌諸葛亮與劉備生前一體的親密關係,寄予了自己境遇的苦悶。全詩平淡自然,寫景狀物形象明朗。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像 杜甫像
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