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

《董存瑞》

《董存瑞》這是一部根據戰鬥英雄董存瑞的事跡創作的人物傳記片。

基本信息

故事梗概

《董存瑞》《董存瑞》

抗日戰爭臨近尾聲,解放區青年爭相參加八路軍。青年民兵董存瑞和好友郅順義因不到參軍年齡,未被允許參軍,懊喪不已。不久,在一次反“掃蕩”中, 區黨委書記王平犧牲, 臨終前,他把最後一次黨費托董存瑞轉交給組織上。董存瑞和郅順義再次向趙連長提出參軍,終於如願以償。初到軍隊,董存瑞因不知愛惜子彈,受到 隊同志的批評幫助。抗戰勝利後不久 ,又爆發了內戰,經受過戰火考驗的董存瑞,已成為真正的革命戰士,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8年5月,在解放隆化的戰役中,董存瑞被任命為爆破隊長,為了配合總攻,他們接連炸毀敵人的碉堡群。這時,總攻衝鋒號已經吹響,突然他們發現迎面的橋身卻是座經過偽裝的暗堡,從裡面掃射出來的子彈阻擋了解放軍的前進道路。為了減少戰友傷亡,在找不到炸藥支撐點的情況下,董存瑞在橋下高舉炸藥包以身殉國。

這是一部根據戰鬥英雄董存瑞的事跡創作的人物傳記片。該片真實、細膩地展示了董存瑞由一個普通農村少年成長為不朽革命戰士的過程,突出表現了董存瑞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精神風貌和執著、機警、頑強的個性特色。影片突破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束縛,大膽描寫英雄人物的成長過程以及人物精神世界中的追求、苦惱、激動和喜悅,展現其思想的升華和性格的完成。影片還突破了以往只在對敵鬥爭中描寫人物的單一形式,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在性格和內心的撞擊與衝突中揭示心靈,抒發感情,完成性格的塑造。該片豐富了革命戰爭影片的表現手段,為銀幕貢獻了一個鮮活的英雄形象,也為人們提供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新鮮經驗,堪稱革命戰爭題材影片劃階段的代表作。

精彩視點

《董存瑞》《董存瑞》

這是關於戰鬥英雄董存瑞的人物傳記片,但它突破了以往英雄人物傳記片的模式,注重通過展示日常生活反映人物性格,並大膽描寫了英雄人物成長過程中精神世界的苦惱、激動和喜悅,成功的實現了人物的思想升華。該片真實再現了董存瑞從普通農村青年到革命英雄的成長過程,突出表現了董存瑞機智勇敢、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和堅強、執著的個性。該片除很好地展示了一個鮮活的英雄形象,也為革命英雄題材類的影片提供了細膩刻畫人物的新鮮經歷...

為紀念董存瑞,把他出生地所在的鄉改為存瑞鄉(現在的存瑞鎮)中學也改成存瑞中學

誕生記

《董存瑞》《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黃昏,解放軍某部攻克了河北隆化縣城後,解放軍十一縱隊司令員程子華帶著秘書齊肅親臨戰地檢閱,在一片歡呼聲中,他突然聽到一陣撕心裂肺的哭聲。為什麼打了大勝仗還有人哭呢?他與齊肅循著哭聲來到一座被炸垮的斷橋下,只見幾名戰士擁在一起抱頭痛哭。戰士們見首長來了,便哭著向程子華講述了剛剛發生的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悲壯一幕。程子華聽了心情十分激動,他聲音哽咽地對齊肅說:“你要連夜收集有關董存瑞的事跡,專門寫一篇報導給《民眾日報》,還要寫一篇社論。”隨後程子華還專門打電話給縱隊政委陳仁麒要他儘量為齊的采寫提供方便。齊肅領命後來到董存瑞生前所在的96團6連對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事跡進行了調查了解,並在此基礎上寫了一篇《共產黨員奮不顧身,董存瑞犧牲使隆化戰鬥勝利完成》,該文經程子華審閱發表於1948年7月11日《民眾日報》第1版。文中這樣寫道:“……董存瑞為完成任務,置個人生死於度外,毫不躊躇地一手托著炸藥箱,一手拉導火索,在強烈的轟聲中敵碉毀滅,董同志也光榮犧牲了。”在這份報紙上還刊登了程子華寫的一篇題為《董存瑞永垂不朽》的文章,這也是董存瑞事跡第一次披諸報端。

董存瑞事跡見報後,由於解放戰爭正在激烈進行中,媒體並沒有對董存瑞事跡進行深入報導。但董存瑞的戰友們卻無時不懷念著這位曾經朝夕相處的戰友。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中央軍委指示在全軍評選一批戰鬥英雄。董存瑞生前戰友32師96團2營6 連3排7班班長郅順義由於在解放戰爭中榮立四次大功被列為後候人。其所在部隊四十六軍文工團編劇趙寰奉軍政治部命令採訪這位戰鬥英雄。然而令趙寰感到意外的是,郅順義在接受採訪時一再叮囑趙寰要多宣傳董存瑞,並向他詳細講敘了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經過。郅順義本人在被評為全軍戰鬥英雄,參加全軍英模大會回來後到各單位作巡迴報告時也總是用大量篇幅介紹董存瑞的英雄事跡,將大會變成了董存瑞事跡報告會,他在報告中在敘及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這樣描述道:

“……隆化戰鬥,我是突擊組長,董存瑞是爆破組長。5月25日中午,我帶著突擊組給董存瑞開闢道路,一連炸掉了三個敵炮樓。在爆破第四個炮樓時,突然,橋形碉堡的瘋狂火力阻止了我們前進。看到這個情況,我們找郭指導員和白副連長請戰。連長不讓我們去。董存瑞急了:“隆化沒解放,我的爆破任務就沒完成!”董存瑞的決心改變了連首長的想法,郭指導員握著董存瑞的手說:“好!再把這個爆破任務交給你,你一定要炸掉它,為部隊掃清前進的障礙!”董存瑞扭過頭,握著我的手說:“老郅,如果我完不成任務,你要替我炸掉它!”我說:“你放心,我就是死也要完成任務!”隨後,董存瑞夾起炸藥包就沖了出去。 董存瑞在距橋型碉堡十幾米的地方,突然停了下來。原來,他的左腿負了傷,鮮血染紅了軍褲。他全然不顧這些,徑直跑到了橋形碉堡下。我離他只有四五十米遠,清清楚楚地看到他急得瞅瞅這,看看那。沒有三角架了,炸藥沒地方放,他團團轉,真是急人啊!突然間,董存瑞猛地托著炸藥包,就手拉下了導火索。我見到這個情景,驚呆了,就奔著董存瑞跑去,邊跑邊喊:“你放下,你放下……”董存瑞瞪著我喊:“臥倒!臥倒!快趴下……”接著,一聲巨響,橋是炸斷了,敵人的機槍也啞巴了,可我們的戰友,卻壯烈地與敵人同歸於盡了,我的心像刀絞一樣,半晌說不出一句話……”

每當郅順義講到這段情節,台下總是一片寂靜,大家都被董存瑞英勇壯舉深深地感動了。而每每此時,作為報告團成員的趙寰心裡總是升騰起一股對英雄的崇敬之情。一次,當他看到郅順義在報告中舉起左手,模仿董存瑞炸碉堡動作時,突然萌發了將董存瑞炸碉堡事跡搬上藝術舞台的念頭。他當即將自已想法告訴了同事、四十六軍文工團編劇董曉華,兩人一拍即合。經過兩個多月的辛勤勞動,他倆拿出一部關於董存瑞英雄事跡的歌劇劇本《捨身炸碉堡》,該劇本經四十六軍文工團排演練於1951年5月下連隊演出,受到戰士們的一致好評,董存瑞生前六連指導員郭成華和戰友郅順義等觀看時也激動萬分,郅順義還帶頭高呼“向董存瑞學習”。同年六月,歌劇在北京匯報演出中也受到好評。八月歌劇《捨身炸碉堡》被推薦參加了在匈牙利舉行的“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演出。

歌劇《捨身炸碉堡》演出成功後,為了更好地宣傳董存瑞的英雄事跡,國家電影局副局長陳荒煤等領導決定將董存瑞形象搬上銀幕,並由趙寰、董曉華與中南軍區部隊藝術劇院創作室主任丁洪三人組成了一個《董存瑞》劇本創作班子。三人領命後就劇本整體構思進行了反覆研究,決定從董存瑞參軍一直寫到他英雄犧牲,並就創作素材的收集進行了分工。趙寰與丁洪到董存瑞所在部隊深入生活、採訪,董曉華則到董存瑞的家鄉河北省懷來縣南山堡村採訪董存瑞的父親、母親、弟弟、妹妹,了解董存瑞參軍之前的生活。趙寰、丁洪來到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隊後從團首長到連、排、班,先後採訪了十多位董存瑞英雄事跡的見證者,掌握了大量的創作素材。趙寰還用了二十多天到長城附近,延慶、懷柔、十三陵一帶,沿著董存瑞戰鬥過的地方,走采了十幾處舊戰場。而董曉華在董存瑞家鄉則生活了半年之久。

經過實地採訪,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礎上,三人便開始了劇本的構思與創作。大家一致認為,銀幕上的董存瑞應該是一代軍人形象的縮影,因此在他身上應當充分反映出這個時代特有的一些關於軍人的故事情節。陳荒煤也再三叮囑他們:要使董存瑞形象在銀幕上立起來,就必須正確處理藝術真實與生活真實的關係,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藝術加工和創造。經過一番努力,三人終於完成電影《董存瑞》劇本的創作。劇本精心構思了“救火”“參軍”“王平犧牲”“子彈問題”“請戰”等一系列故事情節,這些故事情節生動地揭示了董存瑞的性格特點以及他在黨組織和同志們幫助下不斷成長的過程。編劇們在創作中沒有迴避英雄成長過程中的內心矛盾和他與外部的矛盾,反而通過這些矛盾的揭示,展示出英雄人物鮮明的性格和英雄品質。如董存瑞參軍不成的苦悶心情,摔跤不服輸的個性,戰鬥中與逃兵搏鬥的勇敢行為,參軍後發現子彈不足時的激憤情緒,第一仗打下來子彈打光了而沒有消滅一個敵人的內心慚愧等等都很好地刻畫了他的內心世界。正是這樣一些鮮活的細節描寫,使董存瑞這個人物在捨身炸碉堡前實際已成長為具有英雄品質的一名戰士,這就使得他在最後緊急關頭,高舉炸藥包拉燃引火線的英雄行為顯得順理成章、真實可信。而且,由於這些故事情節大多是從生活中移植、提煉出來的,具有濃厚的時代特徵和生活氣息,使得影片中的董存瑞成為一個具有強烈時代感的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如“個子沒有槍桿高”的董存瑞為了能參軍找連長“泡蘑菇”的事就發生在編劇董曉華身上(董存瑞個子比槍高)。董存瑞先交黨費後“入黨”的情節則是趙寰“自已的事兒”(因為那時他認為當兵就是入黨)。董存瑞在戰鬥中“十發子彈沒打著一個鬼子”並為此受批評的故事是從營長吳恩慶那裡移來的。

由於劇本中關於董存瑞軍營生活“虛構的成份較多”,以致當時有人提出修改電影名稱。但編劇們卻堅持用《董存瑞》的名字,趙寰在談及當時創作時說:“電影《董存瑞》是源於生活而又回歸生活的,英雄捨身炸碉堡的壯舉是任何一個編劇、導演也創作不出來的。因為,世界上只有一個董存瑞。我在創作董存瑞系列作品時始終堅持兩個基本原則:必須用董存瑞原名,必須表現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英雄壯舉。別的地方可以進行藝術加工,這兩個基本原則不能改變。” 丁洪也稱:“戰鬥故事片董存瑞是根據原型,在捨身炸碉堡的人民英雄董存瑞生平事跡的基礎上,經過藝術加工創作出來的。它是文藝作品,有虛構的成分,但是構成電影故事的中心事件和影片所著力表現的主人公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來說,又是真實的。”

除了基於事實基礎上的合理構思之外,編劇們在創作中還非常注重通過董存瑞與周圍人物衝突來揭示董存瑞內心世界。如在隆化戰役的誓師大會上,董存瑞當選爆破隊長之後,由他點將誰來擔任火力掩護隊長的時候,他出乎意料地選擇了與他素不友好的王海山,這使王海山大出意外,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一個行將衝進槍林彈雨的爆破隊長,將掩護自已生命的重任交給一位與自已矛盾重重的人,董存瑞的寬廣的心胸由此得到完全的展示。著名電影評論家鍾惦裴對此評論稱:“我以為並不是一定要董存瑞在後來的戰鬥中犧牲,他才可以叫做偉大的戰士,在這一場戲中,他的偉大的戰士的性格便已經確定形成了。”“董存瑞在授旗給王海山而又在炸橋中犧牲,這就加深和發展了他的作為一個共產主義者的偉大性格。”

事實證明,編劇們關於劇本的思路和探索是很有意義的,電影文學劇本《董存瑞》實現了新中國電影文學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上的第一次較大突破,為電影《董存瑞》的拍攝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董存瑞》電影劇本完成後,國家電影局將拍攝任務交給了長春電影製片廠。長影廠決定由著名導演郭維執導這部影片。 郭維在此之前拍攝了反映解放戰爭體裁的電影《智取華山》,對拍攝軍事電影有著豐富的經驗。由於《智取華山》描繪的是英雄群體形象,因在藝術上受到很大限制。郭維本人當時也非常想拍攝一部突出英雄個人的影片,廠領導的決定可謂正合其意。郭維接受任務後,便立即開始演員的挑選。當時來到長影候選試鏡的演員很多,郭維一眼看中了來自華北軍區文工團的張良。當時董存瑞生前存留的惟一一張烈士遺像是從日本人頒發的“良民證”上摳下來的,張良的形象不但與董存瑞有些相似,而且試鏡效果也不錯。電影局領導在審看樣片後也認可了由張良來扮演董存瑞。

郭維選定了張良來扮演董存瑞,但張良在看到自已的樣片時卻沒了底氣。在他的心目中英雄都是頂天立地,高大威武的,而自已小鼻小眼,象個長不大的頑童能擔當起這么一個大英雄的角色么?他於是找到郭維說:“我雖然熱愛董存瑞,但我不敢演。”郭維感到很奇怪:“這么好的角色,你為什麼不願演呢?”張良說:“要是我演的這個‘董存瑞’是這個樣子,全國人民都不會饒過我。”郭維一聽樂了,說:“英雄不是二郎神,董存瑞是普通一兵,他來自人民,來自生活。關鍵是要把董存瑞的思想、品質通過表演展示出來,形象是次要的。我相信你能演好這個角色。”其實,郭維挑選董存瑞扮演者時要的就是張良的那股子“嘎巴勁”,一笑一個酒窩,一看就是普通老百姓、農村的嘎孩子,而且董存瑞的小名就叫“四嘎子”。郭維一席話解除了張良的顧慮,從此他便一門心思撲到了董存瑞這個英雄人物上。為了體會英雄人物的內心世界,他扛起行李,打起背包,來到老百姓家中體驗生活。用他自已的話說就是“要用董存瑞的精神去拍董存瑞”。

儘管為演好董存瑞,張良作了充分準備,但一旦真正演起來感覺就不象那么回事了。張良雖演過不少戲,但畢竟那是在舞台上,一開始總是找不到感覺,最多的一個鏡頭排練了三十多次。單單是為參軍“蘑菇”趙連長那場戲就一連拍了兩天。當時膠片稀缺,上級給的比例是1比1.5,所以大多數戲只能一次通過。為了拍攝一次過關,一個動作需要做上幾十遍,直到導演認可時才正式拍。在拍攝董存瑞搶救玉蘭子這場戲時,董存瑞一遍遍地從很遠的拐角處跑來,衝過爆炸的煙霧,臥倒在鏡頭前。手腳都擦破了,頭腦昏眩,差點暈倒,但是在英雄精神的鼓舞下,他硬是咬牙堅持將這場拍到“逼真”的程度才罷手。

演員辛苦,導演也不輕鬆。在拍搶救玉蘭子這場戲,場面硝煙瀰漫,很是危險,郭維因怕出意外,不放心讓別的小孩來演,就用了自己的女兒郭玲玲。《董存瑞》拍攝外景地是在十三陵和長城,當時正值盛夏,氣溫最高時達到四十二度,天熱得難受,而且一伙食也很差。當時當時糧食統購統銷,北京的糧食到了昌平就被截著了,所以劇組人員天天吃小米飯。一些身體不太好的在悶熱的天氣里拍著拍著就抗不住了。拍敵人進村那場戲時,郭維也暈倒了。但為了趕進度,他被送到醫院醫治了兩天又回來了。

當時拍片資金很緊張,郭維在拍片時總時精打細算。能省的儘量省。看過董存瑞電影的人對片中那千軍萬馬壯觀的場面一定印象很深。其實片中的不少場景都是在長影廠搭景拍的,用的兵力實際上也只有一個連,但由於布置到位,給人的感覺就是千軍萬馬的場面。再加上參加拍戲的都是從解放戰爭的硝煙中走來的,演起來也都非常逼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郭維在影片中對電影節奏的有效把握,使整個影片有著一種獨特的韻律美。如在開場《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歌聲中,入伍新兵走過來,隊伍的行進節奏與歌曲的鏇律達到了完美的配合,從而使簡單的行走場面產生了美感,並由此傳達了新兵自豪幸福的心情,為後面董存瑞鬧著參軍做了很好的鋪墊。影片尾部,董存瑞炸完碉堡後,戰場的喧囂迅速轉為沉寂,靜場達四秒之多,隨後,就是郅振標躍起高呼:“為了新中國,前進!”戰士也跳出戰壕高呼“前進!”,這幾個重複將董存瑞犧牲後的情緒推到了極致,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經過一番艱苦的努力,電影《董存瑞》總於收鏡了。該片在全國一經上映,好評如潮。但影片放映後也有人提出董存瑞在拉燃導火線時喊出的 “為了新中國,前進!”與事實不符的問題。事實上,這種基於事實基礎上的虛構是完全符合當時的情節的,並對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對這一情節設計的批評並沒有引起人們的共鳴。趙寰在談及此點時說:“1948年正是解放戰爭處於大反攻階段,黨中央發出‘五一’號召,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為了新中國,前進!’這句話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出來的。”

電影《董存瑞》在全國公映後,董存瑞的英名也由此傳遍全國。為了紀念這位英雄,1956年冬,經國家民政部批准,隆化縣決定修建董存瑞紀念碑。由於此前毛主席曾為英雄劉胡蘭題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隆化縣通過民政部也請毛主席為紀念碑題詞。但毛主席將題詞一事交給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朱德元帥,朱德於是為董存瑞紀念碑題寫了“捨身為國,永垂不朽”八個大字。據民政部領導說:毛主席認為劉胡蘭是民眾,董存瑞是軍人,所以由朱總司令為董存瑞題詞比較合適。

1957年,電影《董存瑞》獲文化部1949-1955優秀影片一等獎。

中國紅色經典電影之一

歲月流金,斗轉星移,一部部或黑白、或彩色的紅色經典電影,曾經並依然深深感染著無數電影觀眾,它們描繪了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歷程,再現了為黨的事業英勇奮鬥的共產黨人形象。當記憶的紐帶連結起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已紮根腦海里的經典電影便又一一浮現,那些生動的、激發人們情感共鳴的經典台詞便又脫口而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