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尼亞舅舅》

《萬尼亞舅舅》

《萬尼亞舅舅》改編自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小說《萬尼亞舅舅》(1897年),主要講述鄉紳萬尼亞二十五年中放棄個人幸福,與外甥女索尼雅辛勤經營莊園,供養妹夫謝列布利雅可夫教授。但他終於發現妹夫只是個華而不實的庸才,他於激怒中槍擊妹夫,幸未擊中。最後在友人勸解下不得不與妹夫言歸於好。1971年蘇聯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AndreiKonchalovsky將其搬上銀幕,成為新浪潮電影代表作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萬尼亞舅舅專心在鄉間經營土地買賣,無暇光顧莫斯科以及其它一些大城市。這並不是他無奢望,而是他認為自己在莫斯科的妹夫——塞來普利亞教授是位天下奇才,在各地頗有名望,他去了定會打擾他。為了不擾亂別人的生活,他才獨自一人守著家鄉的田舍。為此,他忍受了漫長而又難熬的歲月。

妹夫塞來普利亞教授年近六十,因患風濕病,辭去了大學教授的工作,帶著年輕而又妖艷的後妻艾蘭娜回到了鄉間田舍養病。其前妻即萬尼亞的妹妹已經去世。

塞來普利亞來了以後,萬尼亞每當看見花枝招展的艾蘭娜朝妹夫撒嬌,便心裡不舒服。他宛如大夢初醒似地朝塞來普利亞嘆道:“我一直以為你是個正人君子,一個眉清目秀的才子,想不到,你也是個凡夫俗子。”然而美麗端莊、智慧超群的外甥女索尼亞,多少給了他精神上的安慰。

住在一起沒多久,萬尼亞發現自己已深深愛上了艾蘭娜;但一直難於啟齒。此時,艾蘭娜不僅不關心教授的病,反而出自嫉妒,偷偷地愛上了女兒索尼亞的男朋友——年輕的醫生阿斯特諾夫。教授得知其用心之後,便決定賣掉這老屋,在他鄉另蓋別墅,以此來躲避這無聊的紛擾。

萬尼亞得知老層將賣,第一次迸發出久積在心中的憤懣之情。他想,自己含辛茹苦,不時地資助妹夫搞學術研究,並和妹妹慷慨地把這幢祖傳的房子贈給他。如今,他卻要無情地把老屋賣掉。於是,萬尼亞伸出拳頭,欲揍他一頓來解心頭之恨;但被眾人勸阻了。

教授和艾蘭娜一看情況不妙,只好告辭離去。家裡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可是萬尼亞常常悶悶不樂。每當這時,溫柔而又善良的索尼亞總會輕輕地來到他身旁勸他:“可憐的萬尼亞舅舅,你不要哭,再稍稍地忍耐一下吧,你定能萬事如意的。”

工作人員

導演: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AndreiKonchalovsky

編劇:契訶夫AntonChekhov....play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AndreiKonchalovsky

主演:

IrinaAnisimova-Wulf....MariyaVasilievnaVoinitskaya

謝爾蓋·邦達爾丘克SergeiBondarchuk....Dr.MikhailLvovichAstrov

VladimirButenko....Apeasant

片長:104min

國家/地區:蘇聯

對白語言:俄語

色彩:彩色黑白

評析

《萬尼亞舅舅》《萬尼亞舅舅》

《萬尼亞舅舅》(1897)描寫沒有真正理想和嚴肅目標的知識分子的可悲命運,他們的正直無私的勞動終成無謂的犧牲。《帶狗的女人》(1899)以愛情為題材,暴露庸俗和虛偽,喚起讀者“對渾渾噩噩的、半死不活的生活……的厭惡”。《帶閣樓的房子》(1896)和《我的一生》(1896)否定80至90年代流行的、用日常工作代替社會鬥爭的“小事”論,批判自由主義者的漸進論思想,認為需要一種“更強大、更勇敢、更迅速的鬥爭方式”,要走出日常活動的狹隘圈子,去影響廣大民眾。他的創作中逐漸響起了“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的呼聲。

在《套中人》(1898)里揭示80年代反動力量對社會的壓制及他們的保守和虛弱,並鞭撻當時存在的套中人習氣。

在《醋栗》(1898)和《姚內奇》(1898)里他刻畫自私自利、蜷伏於個人幸福小天地的庸人的心靈空虛和墮落,並指出“人所需要的不是三俄尺土地,也不是一座莊園,而是整個地球,整個大自然,在那廣大的天地中,人才能盡情發揮他的自由精神的所有品質和特點”。

意義

《萬尼亞舅舅》《萬尼亞舅舅》

《萬尼亞舅舅》中的萬尼亞舅舅和他的侄女,為了照顧一個老教授,犧牲了個人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婚姻和愛情。他們認為,自己是個凡人,沒有知識沒有能力為社會和他人做些什麼,便將自己的一切無私地獻給那個老教授,使老教授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清,沒想到,那個老教授,竟是一個偽君子

該影片蘊含的意義很深,講述的道理也很大。解放初期,它曾在北京上演過,卻沒有多少人看得懂。影片於1971年上映,實際是暗指蘇聯政權的“偽善”性,這在蘇聯解體後,一些老的布爾什維克看到了公布出來的檔案,大吃一驚,他們感到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政權,竟然是這種樣子,思想上接受不了,不少人自殺了。

作者簡介

《萬尼亞舅舅》契訶夫

契訶夫,А.П.(АнтонПавловичЧехов1860~1904)俄國小說家、戲劇家。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祖父是贖身農奴。父親曾開設雜貨鋪,1876年破產,全家遷居莫斯科。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

契訶夫在世界文學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他以短篇小說和莫泊桑齊名。歐美許多作家談到契訶夫的創作對20世紀文學的影響。在中國,在契訶夫逝世後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說就被譯介過來。他的劇本《海歐》、《萬尼亞舅舅》、《三姊妹》和《櫻桃園》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後由鄭振鐸和曹靖華等譯成中文。以後,魯迅藝術學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貨》、《求婚》和《紀念日》。瞿秋白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對契訶夫都有過論述。他的小說和戲劇幾乎全部有中譯本。契訶夫(1860—1904),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生於小市民家庭,靠當家庭教師讀完中學,1879年入莫斯科大學學醫,1884年畢業後從醫並開始文學創作。

他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說,如《胖子和瘦子》(1883)、《小公務員之死》(1883)、《苦惱》(1886)、《萬卡》(1886),主要再現“小人物”的不幸和軟弱、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瑣。而在《變色龍》及《普里希別葉夫中士》(1885)中,作者揭露了忠實維護專制暴政的奴才及其專橫跋扈、暴戾恣睢的醜惡嘴臉,揭示出黑暗時代的反動精神特徵。

契訶夫及其作品

契訶夫的小說短小精悍,簡練樸素,結構緊湊,情節生動,筆調幽默,語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人和事,通過幽默可笑的情節進行藝術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