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

《良友》

《良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生活類大型畫報,由出版家伍聯德於1926年創辦於上海。在一系列有效行銷手段推動下,《良友》迅速成為風靡全球華人世界的雜誌,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畫報。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良友》雜誌封面《良友》雜誌封面

《良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份生活類大型畫報,由出版家伍聯德於1926年創辦於上海。在一系列有效行銷手段推動下,《良友》迅速成為風靡全球華人世界的雜誌,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畫報。

簡介

盧溝橋事件後,刊登在上海《良友》畫報上的作品 抗戰資料圖片盧溝橋事件後,刊登在上海《良友》畫報上的作品 抗戰資料圖片

中國出版的歷史較久的大型綜合性畫報。1926年2月15日在上海創刊。創辦人伍聯德,歷任主編有伍聯德、周瘦鵑、梁得所、馬國亮、張沅恆等。此刊為月刊。印刷精良, 內容豐富。曾及時以大量圖片反映“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獄中“七君子”、江西蘇維埃政府、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等重大政治時事以及孫中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馮玉祥、魯迅、蔣介石等人的活動情況。還刊出孫中山、于右任等人的墨跡和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劉海粟、高奇峰等著名書畫家的作品。也刊登文藝創作和名家回憶錄,如馮玉祥的《我的入伍前後》、戈公振的《報業回憶》、徐悲鴻的《悲鴻自述》。銷行國內外,最初每期發行7000冊,後增至4萬冊。1941年末,因太平洋戰爭爆發停刊。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5年10月曾續出一期,共出版172期和兩個特刊。1954年在香港復刊,仍由伍聯德主編。1968年停刊。1984年由伍聯德之子伍福強再度在香港復刊。

白手起家創刊

《良友》雜誌封面《良友》雜誌封面

1936年11月,美國《生活》雜誌創刊。創刊詞說道:“1936年以前,從來沒有一本大型的、以圖片為主的、大眾化而又便宜的刊物。”《生活》雜誌錯了。
早在1926年,《良友》誕生於上海。這正是一本大型、以圖片為主、大眾化而又便宜的刊物。這本雜誌的創辦者是中國現代出版史上傳奇人物伍聯德。雜誌問世時,伍聯德26歲,在上海灘全無背景,完全是白手起家。
據良友文化基金會的負責人之一伍凌回憶,祖父伍聯德1900年出生於廣東台山。早在19世紀,廣東台山人就有到西方強國謀生的傳統。伍聯德的父親伍禮芬在美國當洗衣工人,後來自開洗衣店,把收入寄回國內,贍養妻兒。伍聯德小時由伯父帶到廣州嶺南大學附屬國小讀書,讀了10年,一直讀完大學預科。當時嶺南大學尚未設本科,父親來信要他到美國讀大學,他卻另有想法。

在念書時伍聯德對美術就很感興趣,這一愛好貫穿他一生辦雜誌的全部過程中。在嶺南大學讀預科時,他和一位同學共同翻譯了一本關於美術的書,名叫《新繪學》,賣給了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兩人拿了300元稿費,到上海玩了一個月,參觀了商務印書館。上海一游改變了伍聯德的一生,出版事業在他心底牢牢紮下了根。

內容五花八門的第一期《良友》畫報內容五花八門的第一期《良友》畫報

當時的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對伍聯德到上海辦出版的想法十分支持,寫信把他介紹給上海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菊生。張菊生知道他是《新繪學》譯者,馬上錄用了他。當時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王雲五分配他主編《兒童教育畫》,工作了3年。伍聯德先後草擬了許多計畫給王雲五,均沒有被採用。他感到在商務印書館無法發展他的抱負,決心離開。離開後,伍聯德和原商務印書館一同事合作創刊了《少年良友》。這是一張四開單張兒童刊物,內容主要是連環圖畫,包括德育故事、歷史故事、科學常識、益智遊戲等。《少年良友》沒有獲得預期的成功,讀者寥寥。
伍聯德有個同學的父親是香港的廣東銀行總經理。他到香港去求這位伯父幫忙,後者介紹他到上海找廣東銀行上海分行經理。伍聯德告訴經理說借5000元就夠了。經理告訴他,借錢不只是寫一張欠單,還需要抵押或是擔保。這時的伍聯德兩手空空,沒有任何可供抵押的物業。但他想起從香港返回上海輪船上認識的一位女士,於是問經理:“歐彬夫人可以擔保嗎?”經理回答:“你若能請她擔保,不說借5000,借50000也可以。”
歐彬夫人是上海先施公司總經理歐彬的夫人譚惠然,也是當時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的董事長。這位前輩和伍聯德只有一面之緣,但她樂於成人之美,願意支持年輕人,不僅幫助伍聯德向銀行借了款,還在印刷廠開辦初期不斷予以經濟支持。
伍聯德精益求精,印刷所生意蒸蒸日上。1926年2月15日,印刷所開辦了7個月後,一本新型畫報面世了。這就是《良友》。

發展策略

《良友》雜誌封面《良友》雜誌封面

第一期《良友》雜誌的封面是一位名不見經傳、在電影界初露頭角的新人胡蝶。胡蝶在電影界躥紅後,經常在《良友》雜誌上出現,登上封面或內頁,或以特約作者身份發表旅行報導。伍凌告訴記者,當時流行一種說法是《良友》捧紅了胡蝶。胡蝶本人也對《良友》在她出道之初的大力支持心存感激。晚年定居加拿大後,胡蝶依然和《良友》雜誌以及伍聯德常有來往。
《良友》創辦之初,伍聯德想了不少辦法來推廣宣傳。第六期雜誌上出現了一則美國Brewer公司的奶粉廣告:年輕漂亮的母親抱著白胖可愛的嬰兒,嬰兒坐在一個奶粉罐上。旁有一篇名為“僱傭奶媽之危險”的文章云:“世界各處,殆無華人之隨意僱傭奶媽者。雖講究衛生之家庭,所用奶媽,亦未經醫生之檢驗……苟僱傭之奶媽,患有隱病,則活潑可愛之嬰兒,一經哺乳,勢必傳染,喪失健康。”文章還指出雇奶媽每個月至少需要付8元工資,餵奶粉則不需要這么多。文章讀來妙趣橫生,對了解當時的社會習俗也有幫助。
接下來第7期和第8期的《良友》雜誌發布了一個嬰兒競賽的廣告。廣告以“看良友有四百元大獎的希望――嬰兒競賽會”為題,闡明了比賽的宗旨乃在於強國必須強民,強民必須從強嬰兒做起,並發布了具體辦法。接下來的四期《良友》雜誌一共刊登了544幅嬰兒照片,並接受讀者的投票。最後由四次競賽選出的40名獲獎嬰兒參加總競選,在第14期《良友》雜誌上公布了3名票數最高的獲獎嬰兒照片。

品牌策略

《良友》畫報創刊號的封面女郎胡蝶女士,題名“胡蝶戀花圖”《良友》畫報創刊號的封面女郎胡蝶女士,題名“胡蝶戀花圖”

《良友》畫報作為一份時尚雜誌,從1926年2月創刊至1945年10月停刊,在中國內地出版了20年,其品牌的力量使雜誌從中國走向了世界,且至今還有極大的影響力。
《良友》畫報是新聞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綜合性時尚新聞畫報。《良友》百分之九十多的封面都是都市時髦女郎、貴婦人或電影女明星照片,而封面之後占據顯著位置的,是國內外政治新聞的圖文介紹,其中政壇風雲人物的照片占了絕大篇幅,這種政治報導的角度也帶有明顯追求時尚的用意。《良友》後來政治報導對象有所擴大甚或轉變,但那仍然是由一種時尚意識所決定的;;政治報導之後,就是更具時尚氣味的比如世界風俗寫實、旅行游散記、中外體育、中外電影、名人婚宴、明星行蹤乃至都市日常生活指南等,這些內容實際上和政治報導一起構成了《良友》獨特的時尚報導體系。

準確的市場定位牢牢鎖定目標

時尚雜誌也是一種商品,為了能在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時尚雜誌也要像其他商品一樣打造;品牌;,以求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一種特殊的偏愛。準確的市場定位是媒介品牌建構的第一步。《良友》一開始並沒有明確的定位,正如《良友》第100期紀念特刊上所說,《良友》無人不讀。主婦、現代女性、工人、巡捕、老頭子、掌柜先生、戲院的顧客、茶室里的茶客、學生、小學生;《良友》無所不在,在茶几、在廚房、在梳妝檯、在收音機旁、在旅行唱片機上、在公園裡,但到30年代中期, 《良友》的售價增至4角時,就已經顯示出它的讀者定位了——主要是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小眾讀者群,集中於資本家、職員兩大數量並不占優的中產階級群體, 這為《良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良友》在後來的發展中不斷從生活、感情、工作以及審美、認知等各種角度出發編排,以滿足小眾需求,這可以說是良友遍天下的巨大推動力。

《良友》畫報各期封面女郎《良友》畫報各期封面女郎

多種方式培養讀者的忠誠度

雜誌的品牌體現了雜誌的水準和內容,品牌的維護需要用多種多樣的有效手段。《良友》在創建自己的品牌時,除了準確的定位外,它還不斷地向著更新、更美、更符合客群需求的方向努力,用多種方式,鞏固和發展讀者。
1.製作考究,體現時尚精神《良友》非常注意雜誌的形象包裝。它無論是封面設計,還是版式和紙張都精益求精,力求成為當時印刷得最為精美的一份雜誌,許多讀者首先是被這精良的形式所吸引,感到物有所值。後來良友圖書印刷公司成為一個較大規模的文化出版機構,它的出版物都是以排印漂亮、紙張考究、裝幀精美著稱於世。《良友》精選封面,第一時間抓住客群的眼球。第一期封面是一幅套色照片,一個手捧鮮花、笑靨迎人的少女,這就是日後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胡蝶女士。在琳琅滿目的報刊雜誌面前,讀者第一時間注意到的就是封面,考究的封面無疑是吸引客群的重要手段。而時尚類刊物以性感元素為訴求的封面已成為刊物在視覺傳播中常用的模式,這種模式從《良友》開始。曾任主編的馬國亮回憶:《良友》的封面,從創刊開始,一直以年輕閨秀或著名女演員、電影明星、女體育家等的肖像作封面的。它出版的172期刊物中,只有11期的封面是男性(分別為孫中山、蔣介石、馮玉祥、朱德、李宗仁、張發奎、白崇禧、無名士兵和無名少數民族青年等),剩下的各期全以女性為封面,占大多數的女性則是出身上層社會,年輕漂亮,打扮得體的摩登女郎。《良友》從客群審美需求的角度選擇圖片,第一時間抓住客群無疑是精明之舉。產品的包裝直接體現了產品的質量,突出了雜誌的時尚元素。《良友》除了在封面選擇上精益求精外,對版式或者紙張的要求也近乎苛刻。從第37期開始,《良友》印刷全部用銅版紙代替原用的道林紙,人像照片改用彩色膠印,更收到良好的市場銷售效果。

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爭相閱讀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爭相閱讀

2.內容充實,彰顯時尚魅力作為一家畫報,運用圖片進行報導是《良友》最突出的特色之一。20年它所刊登的彩圖400餘幅,照片達32000餘幅,展現出一幅幅世界局勢的動盪不安、中國軍政學商之風雲變換、社會風貌、文化藝術、戲劇、電影、古蹟名勝的巨大畫卷,為後人通過精彩的圖片了解社會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3.融入社會,提升時尚品質
時尚雜誌要與社會融為一體,使倡導的時尚生活能夠被更多的人接受,就必須從社會文化、社會發展出發,在宣傳中體現對社會民生的關懷。有人評價《良友》:不是一份關於思想的雜誌,而是一份關於生活的雜誌。《良友》是通過多種方式實現時尚與社會生活對接的:其一,策劃活動,讓更多的社會生活與文化融入到時尚中。《良友》自104期起約請文學名家寫上海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曹聚仁寫回力球及其賭球、茅盾寫證券交易所、穆木天寫弄堂、郁達夫寫茶樓等。此前的人行道上的上海系列圖片,之後的《都會的人馬 ——人力車夫生活》等都是反映民眾生活的。這與報導高層次的時尚,共同在讀者腦海中建構了一幅完整的上海都市圖像。其二,使人們從時尚的視角看社會。畫報基本上選擇那些具有時尚元素又透著普通特質的女性進行報導,或電影明星或時髦女郎、或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均體現了這一視覺。新時期女性,能使更多的讀者產生共鳴,讓更多的人追趕時尚。《良友》用大眾的視角,觀察世界,報導世界,使其成為越來越多人喜歡的品牌。

在當時《良友》無人不讀在當時《良友》無人不讀

4.精選廣告,跟上時尚潮流
選擇時尚雜誌的讀者,一定也是選擇時尚雜誌廣告宣傳產品的消費者,選擇合適的廣告也至關重要,其中最基本的原則是要讓廣告及其宣傳的產品跟得上時尚。從最早幾期《良友》連續刊登廣告的客戶,可看出其趣味。連續登當時上海最豪華的電影院——奧迪安電影院(Odeon Theatre)廣告,這與《良友》盛極一時的電影報導相得益彰。它還刊載電影製作,1926年雜誌上刊載了幾家差不多與良友公司同時創立影片公司的廣告,讓人們更多地了解新的時尚和新的生活方式。另外,《良友》還刊登過超級百貨公司、人壽保險、照相器材、雪茄、電熨斗、鮮奶、奶粉、牙醫、香菸、白蘭地等廣告。這些廣告產品所面向正是《良友》讀者,體現了《良友》的定位和時尚,同時這些廣告又能更真切地體現良友讀者的所需。

品牌延伸

《良友》有良友遍天下的美譽,這與它的創始人伍聯德的品牌延伸,擴展經營意識分不開。伍聯德為了擴充業務,在1926年11月、1927年4月,先後去新加坡、檳城、吉隆坡美國考察,了解當地的發行情況和讀者的需要及印刷業情況,為良友發展奠定了基礎。
《良友》畫報取得一定的成功以後,良友公司也開展了其他方面的經營項目。開展印刷業,印製中外影星的彩色圖片、外國名曲及流行歌曲等;還有針對性地出版了《北伐畫史》、《孫中山紀念畫冊》、《歷屆運動會特刊》、《故宮圖錄》、《西陲壁畫集》、《世界遺蹟大觀》、《世界人種風俗大觀》等畫冊;此外還有良友文庫,出版多種文藝作品。良友公司無論是在品牌塑造,還是在品牌的經營和維護上都為現代的時尚雜誌提供了很多可資借鑑的經驗。 

社會影響

《良友》畫報前前後後延續了近80年之久,在民國時期的畫報中刊行時間最長,又最富有歷史文獻價值。它是首家大量刊登攝影照片的現代畫報,強調“圖配文”而非“文配圖”,重視攝影和美術,至今仍不無啟發意義。

創刊人伍聯德資料

伍聯德伍聯德

伍聯德(1900—1972),廣東台山縣人。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繁華的上海文化街頭,出入書業這個行當的,江浙籍人士居多。廣東人自然會做生意,在上海就頗有勢力,特別是餐飲和百貨業,一時稱雄。而搞出版,似乎不是廣東人重點著力的強項。良友圖書公司老闆伍聯德,則是個例外,不僅自創良友出版印刷公司,還做出了可驚的成績。他一手創辦的《良友》畫報,高峰時發行4萬餘份,全國銷量排名僅次於《生活》周刊,位列第二,人稱“良友遍天下”。阿英說,中國的畫報發展,從晚清到1940年代分為四個時期,1926年2月創刊的《良友》畫報,則作為第四個時期的中堅,代表著畫報的影寫版時代。

解讀代表老上海的50個符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