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陽溪夜行》

《耒陽溪夜行》

《耒陽溪夜行》是由唐朝的張九齡寫的。

作者

張九齡

詩詞正文

乘夕棹歸舟,緣源路轉幽。月明看嶺樹,風靜聽溪流。
嵐氣船間入,霜華衣上浮。猿聲雖此夜,不是別家愁。

作品鑑賞

耒陽溪,湘江支流耒水,在湖南省東南部,這首詩作於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詩人奉朝廷之命祭南嶽和南海的旅途中。詩人在秋夜行舟於耒陽溪上。清幽的溪山景色,觸動詩人的情懷,由此產生淡淡的旅愁。與《湞陽峽》相比較,詩人更著意融情入景。全詩幾乎句句寫景,結尾才以一個“愁”字,畫龍點睛般點出題旨。但詩中的明月、溪聲、嵐氣、霜華、猿啼,無不浸透著詩人的愁情。可以說,情與景高度融合,渾然一體,構成清幽的意境。張九齡這幾首山水詩,寫景狀物精細工麗,側重於客觀的刻畫,由景物觸發的情思沒有借直接傾訴和議論表達,而是融情於景。情景契合,在藝術技巧上,受謝靈運影響的痕跡較重,顯示了六朝山水詩向盛唐山水詩過渡的跡象。從寫景的角度來看,這首《耒陽溪夜行》,體現了陶淵明對張九齡的影響。張九齡一生積極入世,他沒有田園隱居的閒情逸緻。但他卻吸取了陶淵明田園詩對景物的描繪求神似而不拘泥形似,重意輕象、尚渾整不尚工細的藝術表現手法,將它們運用到山水詩的創作中。這首詩對明月、嶺樹、溪聲、嵐氣、霜華,猿聲的描繪,只以簡練的筆觸,輕淡地點染,並未作具體、細緻、逼真的刻畫,色彩也是淡淡的,卻產生了高度傳神達意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張九齡(673-740)唐代大臣、詩人。一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少聰慧能文,唐中宗景龍(707-710)初年進士,為校書郎。後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唐玄宗開元(713-741)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為唐代名相。張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其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後風格轉趨樸素遒勁。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