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學記言》

《習學記言》

《習學記言》是中國南宋思想家葉適的學術著作。是對經史子書評論和研究心得的記述。經14卷,諸子7卷,史25卷,宋文鑒4卷,共50卷。為葉被奪官免職,返回原籍永嘉城外水心村後的晚年之作。此書對先秦以來的各種學派和學說,進行了廣泛的評論。

基本信息

書籍簡介

書籍作者:[宋]葉適/著

書籍內容

習學記言〗五十卷。宋葉適(1150一1223)撰。此書為南宋著名哲學家,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適的哲學著作。據其門人孫之宏《習學記言》序稱:“初,先生輯錄經史百家條目,名《習學記言》,未有述。自金陵歸,間研玩群書,更十六寒暑,乃成《序目》五十卷。”可知這部帶有批判性的學術著作,是作者於開禧三年(1207)被劾歸里後,於晚年寫成的。又據陳耆卿《□□集·上水心先生書》曰:“聞所著作有曰《習學記言》者,天下學子爭師誦之。”可見當時此書在社會上的重大影響。全書包括論經十四卷,論諸子七卷,論史二十五卷,論文鑒四卷。作者在書中闡述了自己的儒學思想。關於宇宙觀,葉適認為“天地陰陽之密理,最患於以空言測”,即是說,天地陰陽之理是奧秘的,人們只能根據實際材料來論證,不能憑空話來猜測;他批判了老聃的“道先天地”說,指出“夫有天地與人,而道行焉,未知其孰先後!”認為老聃雖為“虛無之宗”,但他所講的某些道理,還“有定理可驗”,至於莊周、列禦寇關於“太始”、“太素”、“青寧”、“程”、“馬”等等說法,則純以空言窺測天地陰陽之密理,不過是毫無“定理可驗”的臆說而已;對於《周易》“易有太極”的提法,持批判態度,並批駁了周敦頤、朱熹的“無極而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成套空談;對風水、占星、天人感應等傳統觀念,葉適進行了尖銳批判,認為朝代的興亡與五行生剋毫無關係,指出劉向寫《五行傳》,用意在規諷當時之世風,但卻使“《洪範》經世之成法降為災異陰陽之書,至今千餘年,終未有明者,殆可為痛哭耳,斷言國家治亂存亡,在人事而不在天理。上述諸論,反映了葉適的宇宙觀不失為簡單明了的樸素唯物主義自然觀。作者闡述了自己的人性論,承認人性天賦說,意識到人與生物的區別,在於人能“率性”,生物則不能“率性”,同意孟子的“性善”說。作者論證了自己的“功利之學”,“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財而為聖君賢臣者也”、“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此語初看極好,細看全疏闊。古人以利與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義光明。後世儒者行仲舒之論,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耳!”主張“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反對傳統的“重本抑末”,即只重農業、輕視工商的政策。

理論

《習學記言》序目《習學記言》序目

關於經學學風,葉適認為以鄭玄為代表的漢代章句訓詁之學只是折衷俗儒之是非,談不上學問;魏晉以來空疏狂放的學風,那是弄壞了世道;宋代道學家們高談天人性命、以功業為可略的風氣。葉適認為其空洞疏闊還甚於魏晉學風,指出“末世所謂度內者,皆愚儒也,所謂度外者,皆群不逞也;安得度內而非愚,度外而非不逞者!”此即為作者倡導的正確的以經世為目的學風。葉適懷疑《大學》中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程式,指出一個心末正、意未誠、國家天下之事都沒有接觸過的人,是談不上“格物窮理”的,認為怎樣格物窮理,《大學》本身即沒有講清,“以此知趨詣簡捷之地未能求而徒易惑也”;他自己認為,欲格物窮理,須耳目與心並用,“內外交相成”,對於孟子諸人過分強調“心”知,作者給予了指斥,“則執心既甚,形質塊然,視聽廢而不行,與前說大異。蓋辯士諸子之言心,其極未嘗不如此;而後學初不考驗,特喜其異而亟稱之,則為心術之害大矣”。

觀點

全書堅持氣一元論、道不離物說和“以利和義”的功利主義思想,對佛、老、莊及孟子、朱子、陸九淵等的唯心主義觀點進行了批判。此書既成,即標誌著宋學中以葉適為集大成者的永嘉學派與程朱理學、陸氏“心”學的鼎足而立;其同葉適的另一部著作《水心先生文集》互為表里,既是研究葉適儒學思想的重要參考材料,亦是研究浙東永嘉學派系統學說的最重要的參考文獻之一。明代有抄本傳世,清有《四庫全書》本。光緒十一年(1885)瑞安黃體芳刻本,民國十七年(1928)永嘉黃群校《敬鄉樓叢書》本,1976年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本,為目前最好的好的版本。

作者介紹

葉適葉適

葉適(1150~1223)南宋哲學家、文學家。字正則,號水心。浙江瑞安人(其祖上自處州龍泉黃南村徙於瑞安)。是溫州創業精神的思想發源!!淳熙五年(1178)進士第二名(榜眼)。歷仕於孝宗、光宗、寧宗三朝,官至權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他力主抗金,反對和議。南宋大臣韓侂胄伐金失敗,葉適以寶謨閣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軍政措置得宜,曾屢挫敵軍鋒銳。金兵退,他被進用為寶文閣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塢之議,實行屯田,均有利於鞏固邊防。後因依附韓侂胄被彈劾奪職。卒謚忠定。

葉適在哲學上是永嘉學派的代表,他持唯物主義觀點,反對空談性理,提倡"事功之學",重視商業,主張提高商人地位,觀點與朱熹、陸九淵對立。在詩文創作上,繼承韓愈"務去陳言"、"詞必己出"的傳統,從觀點到文字均力求新穎脫俗,提倡獨創精神,主張"片辭半簡必獨出肺腑,不規仿眾作"(《歸愚翁文集序》)。其文雄贍,才氣奔逸,尤以碑版之作簡質厚重而著名當世。他不滿江西詩派奇拗生硬和"資書以為詩"的詩風,而傾向於晚唐,尤其尊崇姚合、賈島的流利清淡。與"永嘉四靈"(見四靈體)徐照、徐璣、趙師秀、翁卷等人友善,曾刊印他們的詩集,並極力推崇,如在《徐文淵墓志銘》中說"四人之語遂極其工,而唐詩由此復行矣"。他的詩"用工苦而造境生","艷出於冷,故不膩,淡生於煉,故不枯"(《宋詩鈔·水心詩鈔》)。所作不限於五律,多五七言古,題材大於"四靈"。

葉適講究“功利之學”,認為“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主張“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學習記言》),反對傳統的“重本抑末”即只重農業、輕視工商的政策。強調“道”存在於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則在焉”。物由氣構成,五行八卦都是氣的變化形態。提出“一物為兩”、“一而不同”的關於事物對立統一的命題,認為事物對立面處於依存、轉化之中,但強調“止於中庸”。認識上主張“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對事物作實際考察來確定義理。反對當時性理空談,對於理學家們所最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進行了大膽的批判。認定《十翼》非孔子作,指出理學家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無極”、“太極”等學說的謬論。在哲學、史學、文學以及政論等方面都有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