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七里灘》

《經七里灘》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所作詩詞之一。

作者

孟浩然

詩詞正文

予奉垂堂誡,千金非所輕。
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
五嶽追向(尚)子,三湘吊屈平。
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
復聞嚴陵瀨,乃在此川路。
疊障數百里,沿洄非一趣。
彩翠相氛氳,別流亂奔注。
釣礬平可坐,苔磴滑難步。
猿飲石下潭,鳥還日邊樹。
觀奇恨來晚,倚棹惜將暮。
揮手弄潺湲,從茲洗塵慮

注釋

⑴五嶽:泰山、華山、衡山、恆山、嵩山。
⑵新安:指新安郡。晉太康元年改新都郡置新安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縣西)。按,新安江乃浙江之源,流至建德,入富春江,至桐廬,或稱桐廬江,而總名浙江也。沈約有(新安江水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游好》詩。
⑶茲湍路:指自桐廬縣至於潛縣的水路。茲湍,全詩校:“湍,一作川。茲湍,一作此行。”
⑷沿:順水而下。洄:溯水而上。
⑸別流:支流。
⑹釣磯:《元和郡縣誌·江南道·睦州》:“嚴子陵釣台,在(桐廬)縣西三十里,浙江北岸也。”
⑺倚棹:猶言停船。
⑻潺湲:水流不斷貌。謝靈運《七里瀨》:“石淺水潺湲。”

創作背景

《經七里灘》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59卷第50首。此詩為孟浩然游越旅途中所作。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年四十,游長安,應進士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後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遊歷東南各地。詩與王維並稱“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