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經鄉

識經鄉

仁壽縣識經鄉地處榮威山脈中段,與資中、威遠三縣交界。全鄉幅員面積29.23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144個經濟社,總戶數4662戶,總人口17089人。耕地面積451.9公頃,土92.8公頃,退耕還林5434.98畝。主要盛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礦石、碰柑,脆紅李等。

基本信息

自然條件

識經鄉識經鄉退耕還林一景

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單元處於川西台陷龍泉褶皺車與川中台拱、威遠穹隆的接合部位。龍泉山自東北向西南斜貫,背斜以西基底屬川西台陷熊坡──鹽井溝雁行帶,東南廣大地域屬川中台拱、南端為威遠穹隆構造

地貌:地貌以丘陵為主,境內地勢西北高東部低,龍泉山脈自境東北角走向西南斜貫,榮威山脈矗立南端。

土壤:土壤類型多,宜種性廣,有粘沙適中,深厚肥沃。

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基礎設施

識經鄉識經鄉

識經鄉村村通公路電話有線電視。村道硬化5.37公里,鄉道硬化4.5公里。全鄉開通程控電話900部,有線電視810戶。

識經鄉有商貿和個體工商戶200餘戶,農貿市場1個,中國小6所,在校學生2733人,有鄉衛生院1所。場鎮設施基本完善,人民生活安康。

文教衛生

教育設施:國中2所、國小4所、幼稚園3所。

衛生醫療設施:識經鄉衛生院、識經計畫生育服務站、村醫療服務站8個。

社會福利設施:識經敬老院、白鳳敬老院

農業經濟

識經鄉農業經濟結構合理,形成了傳統項目和優勢項目的互補。其中優質碰柑2000畝,脆紅李500畝、蠶桑3000畝,年產繭15萬公斤、集約化養魚500畝,退耕還林5434.98畝,主要以藏柏和美松為主。

仁壽縣識經鄉位於眉山市東南邊界地帶,地處榮威山脈中部尾段仁壽、資中、威遠三縣交界的結合部,素稱“雞鳴三縣之地”。識經崗,因傳說一位老和尚在此處山崗上識讀經書至死不渝而得名。識經鄉總人口1.8萬人,幅員面積29平方公里,轄15個農經社。如果以識經場為圓心劃一個半徑25公里的圓,在這個圈上的“衛星鄉鎮”大概有:峽谷街市、百年貢鹽古鎮——資中縣羅泉鎮,川東南冶金重鎮、森林中的鋼都——威遠縣連界鎮,還有仁壽縣的汪洋鎮祿加鎮禾加鎮。境內有儲量豐富的石灰石礦山、茅草溝煤田、天然氣田和地下溶洞暗河。用農家石磨、漩渦溝黃豆、龍祖山泉和羅泉古鹽井鹵水做出的豆腐,綿軟細嫩,清香誘人,豆腐包子、豆腐全席堪稱天下一絕。常規農業、外出務工、柑橘種植、栽桑養蠶、荒山造林、林下養畜、礦石開採、農用運輸,成為當地農民取得收入的八個途徑。

工業發展

識經鄉屬山鄉,小城鎮建設是後起之秀,發展勢頭強勁,人才資源豐富。黨委政府優質服務,優惠招商政策,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鑄就識經的蓬勃發展。識經現有機磚廠2個,機械採石廠1個,文化石廠1個等等,力爭在2010年實現工業興識經。

識經鄉2005年底,工業產值210萬元,主要以礦產建材為主。該鄉大小企業10餘家。

特色產業

識經鄉處於亞熱帶季風濕潤型氣候圈,土壤、氣候特別適宜栽桑養蠶,“識經繭”曾在中國評比中獲過獎。2005年識經農村又種植良桑800多畝,識經鄉小桑園、“四邊桑”擴大到1800畝。七里、白泉、石印、船型、新榮等蠶桑業發展先進村,四個蠶季共發放蠶種1150,張生產優質繭800多擔。

識經鄉周圍有眉山市和內江市的五、六個發達鄉鎮。然而,它似乎從來就沒有享受到多少輻射與優越感,反倒越發相形見絀了。禾(加)沙(灣)公路是這裡的進出要道,因年久失修而已成交通瓶頸。青壯年農民80%外出打工尋找生活,“386199”(婦幼老弱)部隊成了耕種兩萬畝田土的主力。

這樣的山,這樣的水,識經鄉黨委書記黃明安說“不搞蠶桑又搞啥?”他告訴世代種糧為生的識經百姓樹葉子也能生金子。栽桑養蠶,成為這個完全農業鄉步入市場的第一個選擇。2003年,鄉上把仁壽匯源公司引進來,建立了白鳳蠶繭站,常年提供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服務,並公開承諾實行保護價收購,給廣大蠶農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黃明安稱,蠶桑業投資省、見效快、風險小、易調整。2005年冬明春要大規模種植良桑,成片開發七里溝、漩渦溝、吊水洞、貓兒埡等15個桑葉基地,良桑種植面積擴大到3500畝,力爭五年內形成以業主規模化種養為主的蠶桑業發展格局,養蠶1.8萬張,蠶繭年產量達到3萬擔,該鄉蠶業人均收入實現500元,使識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蠶桑之鄉。

建設

“經濟要大幹快上、首先觀念要更新”。2008年以來,仁壽縣識經鄉黨委在幹部思想作風整頓中,緊緊圍繞“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加快發展”這個主題,在該鄉掀起了用好“五盆水”、“洗刷”舊觀念、實施“思想暢通”工程的熱潮。解放思想,更新幹部民眾思想觀念,以抓住機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識經鄉是仁壽縣最偏遠、地理自然條件都很差的鄉。一個時期以來,特別是實行“村民自治”後,部分鄉幹部下鄉的時間少了,村民到鄉上辦事還存在著“門難進、人難找、臉難看、事難辦、話難聽”的現象,引起村民不滿。在新農村建設中,不少鄉村幹部“等、靠、要”的思想非常嚴重,“上面不給錢我就不動手”是這些人的普遍心理。如何引導他們轉變工作作風,突破這些舊的思維方式,以跨越式的精神狀態和全新的思維方式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鄉黨委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中借用鳳陵鄉“三盆水”解決幹部難題的經驗,在該鄉提出“用好‘五盆水’,實施‘思想暢通’工程”的措施。

頭盆水:先洗幹部腦袋,強化理論學習。鄉黨委利用3天時間,集中全體鄉幹部、村幹部和學校單位負責人收聽收看了,縣委召開的幹部作風整頓及治理經濟環境動員大會和市委加強內部建設,改善發展環境電視電話會議,讓與會者進一步明白幹部作風整頓的目的、意義,提高其認識和決策水平,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和方法,以帶領民眾抓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沒的大好機遇真抓實幹。

二盆水:促進觀念大更新。在鄉機關和行業單位中廣泛開展了“我能為你做什麼”、“識經鄉大發展的出路在哪裡?”的大討論,促進了思想觀念大更新,破除了資源貧乏、區位邊遠、等、靠、要觀念,增強了機遇意識,市場意識和爭先創優意識。另一方面,教育並引導幹部民眾正視當前的困難,發揚和弘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連續作戰”的黑龍灘精神,突出抓好今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當前的大春備耕工作,創建出名、優、特、新農產品開拓市場,傾力營造社會主義新農村硬環境。

第三盆水:澆好科技興鄉之花。該鄉緊緊圍繞“科技興鄉、科技富鄉、對外開放”戰略,在大力發展以白鳳片區蠶桑為主、識經片區水果蔬菜為主的農業產業結構凋整中,以“技術創新、科技增效為重點,大力發展有廣泛的市場前景的名、優、特、新、早農副禽畜產品。

第四盆水:強化宣傳。利用各種形式,加大中共中央5個“一號檔案”和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大會儀精神的宣傳力度;並書寫標語口號。在開展“三下鄉”活動的同時,還及時組織幹部民眾學習黨報黨刊有關文章、在中國小舉行形勢報告會、企業老闆座談會、走訪回鄉創業務工人員、文藝演出等等途經,把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傳到千家萬戶。

第五盆水:動員民眾主動參與新農村建設。該鄉黨委深刻體會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果沒有廣大民眾的主動積極地參與,新農村建設就是一句空話。該鄉在做好對廣大民眾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下,以抓文明鄉村組為載體,以開展各種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龍頭,從解決民眾的實際問題入手,做好廣大村民的思想工作。在鄉村組水泥路面工程中,鄉上堅持只搞好宣傳發動、不包辦代替,堅決支持“村民自治、一事一議”。路修不修、好久修、讓哪個來主持修、人平籌措多少錢這些等等問題,全部由村民大會討論決定。

“五盆水”為識經鄉帶來了新的變化。到2008年3月,到鄉上辦事的村民都紛紛反映幹部對村民熱情得多了,來有“請坐”走有“請慢走”的問候聲,讓人感到十分高興。由於實施了“村民自治”,2008年全鄉將完成13.5公里的村社水泥路也全面落實。

新農民培育

以時代精神塑造農民。識經鄉注意培育農民的創新意識、市場意識、開放意識和品牌意識。鄉農業服務中心在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對市場前景好、推廣價值大的新品種、新技術如優質蠶桑生產等給予了資金支持,對創新成績突出的先進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

現代科技武裝農民。識經鄉把實施“綠色證書工程”和實用技術培訓作為提高農村勞動者科技素質的重要途徑,對鄉村培訓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形成了覆蓋全鄉的社會化綜合培訓網路。同時,充分利用各村遠程電化教育設備廣泛,開展了“科普村村通”和“三下鄉”活動,送科技進村入戶。

文明風尚引導農民。識經鄉以提高農民誠信意識為目標,紮實開展了“信用戶”、“信用村”的創建活動。各村普遍建立了民事糾紛調解小組和紅白理事會,制定了村規民約,對不文明現象進行公開批評和勸誡。深入開展了“十星級文明戶”評選、“好媳婦、好婆婆、好丈夫、好女婿”評選,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進村入戶到人。

特色文化薰陶農民。立足於“蠶桑之鄉”實際,識經鄉精心打造“蠶桑之鄉”文化品牌。在每年的元旦、春節等舉辦文化藝術演出,既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又培育了一批農民文藝骨幹。有6個村結合遠程電化教育,開展了不定期的“計畫生育文化大院”的全民讀書讀報活動和文藝活動。

以優美的環境影響農民。該鄉在加大村道水泥路建設的前提下,在經濟條件好,村民普遍收入高的村,加快建設現代文明型新村;從改善村容村貌入手,倡導文明生活方式,建設村容整潔型農村;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以生態特色為依託,建設自然生態型農村。龍主村已實現戶戶通水泥路、戶戶飲上了由集中供水站供應的自來水,對垃圾也實行了以院壩為單位的集中處理。

鄉機關

該鄉機關幹部共有39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22人,35歲以下幹部12人,機關內設黨政辦、農業服務中心、宣傳文化服務中心,財政所、安全辦等。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