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孤女》

《盲孤女》

《盲孤女》是由張石川導演的一部大陸黑白電影。

基本信息

《盲孤女》《盲孤女》
導 演:張石川
編 劇:鄭正秋
主 演:宣景琳 鄭小秋 岑雪琴 趙琛趙慰三 (更多)
上 映:1925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黑白
類 型:劇情片

製作團隊

職員表

張石川 .... 導演
鄭正秋 .... 編劇
麥君博 .... 監製
董克毅 .... 攝影
董天涯 .... 置景
周劍雲 .... 解說
馬徐維邦 .... 美工

演員表

宣景琳 .... 李翠英
鄭小秋 .... 李海山
岑雪琴 .... 陳氏
趙琛 .... 王長根
趙慰三 .... 趙衡甫
黃筠貞 .... 朱氏
舒芸 .... 趙映娟
王獻齋 .... 褚國棟
周空空 .... 毛金奎
王吉亭 .... 毛小奎
趙中玉
黃君甫 .... 陸阿三
嚴仲英 .... 楊阿福

故事梗概

無錫商人李炳生貧病而死,留一子一女,女兒名叫翠英,是前妻所生,兒子名叫海山,為後妻陳氏所生。炳生死時囑咐兒子海山要善待翠英,但陳氏只鍾愛親生兒子海山,對翠英虐待有加。丈夫死後,陳氏便把翠英趕到絲廠做工。絲廠工頭王長根調戲翠英遭翠英拒絕後,惱羞成怒,藉故當眾羞辱翠英,扣其工資,並揚言要開除她。翠英回家,因工資少又遭陳氏責罵。翠英把停工的事告訴弟弟海山。海山勸慰一番後,第二天陪姐姐到絲廠,乞求王長根留翠英在廠工作。王長根以為翠英可欺,又欲非禮,海山忍不可忍,與王爭鬥,但終因身單力薄,被王趕出工廠。誰知姐弟倆出門時忘記鎖門,遭小偷盜竊。陳氏問明原由,對翠英一頓打罵,翠英每日以淚洗面。浙江富紳趙衡甫生一女名映娟,女婿褚國棟被委任為上海地方廳檢察官,行前來向岳父辭行,請求帶映娟一起去上任。趙衡甫因女婿上任,觸動13年前的傷心事。原來,趙衡甫當年將要上任之時,愛子突然失蹤,於是斷然絕意仕途。國棟答應願到上海後代為查訪。江洋大盜毛金奎與同夥陸阿三到處劫掠,早年過杭州時,拐走趙衡甫之子,後取名毛小奎,帶在身邊。後來,因分贓不均,毛金奎與陸阿三鬧翻,陸阿三離去前,將小奎的身世告訴小奎,小奎不辯真假,況且無其他謀生之路,仍舊追隨毛金奎。一天,他們路過無錫,把船停泊僻靜之處。恰巧翠英因哭失明,夜間摸到河邊想跳河自殺,卻正好落到毛的船上。毛金奎因翠英不願回家,收為養女,教其唱歌。小奎與翠英朝夕相處,萌生愛意。不久,三人來到上海,以賣唱這生。海山因姐姐失蹤,痛不欲生,逢人打聽。後來,因交不起房租,陳氏帶海山暗中出走上海,投靠一個在貨棧當經紀的親戚。海山在貨棧當了童工,陳氏因一直沒有工作,經常遭親戚的白眼。小奎和翠英感情日深,一天,三人到褚國棟家賣唱,被海山瞧見,認出翠英,狂呼追趕。毛金奎見狀,挾翠英而去。海山因背著東西在街上奔跑,被疑為小偷,扭送而去。毛金奎乘小奎不在,想對翠英非禮,小奎對毛金奎素有戒心,見狀大怒,一場爭吵,二人互扭到官。褚國棟作為檢察官審問這兩個案件,發現許多可疑之處。恰巧陸阿三悔過後,在檢察廳任警丁,出庭作證,毛金奎被捕入獄。小奎身世大白,回家見了父母,恢復原名為趙中玉,他對翠英愛戀如初。經醫生治療,翠英雙目復明,與中玉結婚。陳氏也因海山的緣故,得以安得晚年。

演員簡介

宣景琳,1907年出生,上海人,中國早期電影演員。幼年喪父,家境貧寒。9歲時,她開始在鄰居一京劇班學戲,因勤奮刻苦,很快就以青衣行當登台演出,這為她日後從事演員奠定了基礎。
1925年經人介紹她進入了明星影業公司做演員。她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最後之良心》 ,頗受歡迎。明星公司與其簽了長期契約。之後,她相繼主演了《上海一婦人》 、 《盲孤女》 、 《少奶奶的扇子》等影片。1925年在鄭正秋導演的影片《早生貴子》中,她非常出色地扮演了一位老婦人,從此,她的戲路得以開拓,既能飾演少女、少婦,又能飾演中、老年婦人。
1931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攝了中國第一部發音影片《歌場春色》 ,她擔任主演,影片公映後很轟動。1933年在有聲片《姊妹花》中她又成功地扮演了一位苦難的母親,受到專家、觀眾的好評,該片成為其電影代表作。1936年,她退出影壇。
新中國成立後,她曾參加《家(1956)》、 《地下航線》等片的拍攝。宣景琳是中國第一代女性職業電影演員,她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她於1992年1月去世,終年75歲。

導演簡介

張石川 ,中國電影導演。原名通偉,字蝕川。浙江寧波人。1913年任亞細亞影戲公司顧問,拍攝了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16年又導演了轟動一時的《黑籍冤魂》。1922年合作組織了明星影片公司,主張"唯興趣是尚",後主張藝術應"教化社會"拍攝了一些反映婦女命運的影片。在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中他首次運用了電影特技的手法,引起竟拍武俠神怪片之風。1931年美國有聲片進入中國後,他導演了中國第一部臘盤配音的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抗日戰爭期間,在左翼電影影響下,導演了表現抗日的左翼電影。1942年出任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分廠廠長兼導演。1946年後為香港大中華影業公司和上海大同影業公司任導演。一生導演長短故事片近150部,大部分為社會言情片,風格細膩,故事性強,受市民歡迎,其經歷從一個側面反應了中國早期電影發展史。

編劇簡介

鄭正秋,中國編劇、導演。原名鄭芳澤,號伯常。原籍廣東潮州,生於上海。曾任亞細亞影戲公司編、導、演業務,1913年改名正秋,與張石川合作編導了中國第一部無聲短故事片《難夫難妻》。1923年由他編劇、張石川導演的《孤兒救祖記》上映後在社會上引起轟動。1922年合作創辦了明星公司和明星影戲學校。在此後的幾年裡,出現創作高峰,編、導、演了幾十部影片,漸漸走向商業化。然而經過自己對人生、藝術的不懈追求,又重新回到現實主義題材上。30年代初,他的思想發生明顯變化。1932年,發表《如何走上前進之路》一文,總結和回顧了他一生的感受,提出"反帝、反資、反封建"口號,歡迎新文藝工作者參加電影工作。同年編導了《自由之花》、《春水情波》、《姊妹花》和參加了《女兒經》、《熱血忠魂》的部分工作。其中以《姊妹花》為他後期的代表作。他一生共編導40多部作品,情節曲折感人,對中國早期電影事業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盤點鄭正秋的作品

鄭正秋(1889-1935),導演,編劇。原名鄭芳澤,號伯常,廣東潮州人,生於上海。中國電影事業的開拓者,我國最早的電影編劇和導演之一。主要編導作品有《勞工之愛情》、《玉梨魂》、《姊妹花》等共53部影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