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五十》

《男人五十》

《男人五十》是由(德)萊納斯所著的一本勵志類書籍之一。

作者: (德)萊納斯 著,姜乙 譯
《男人五十》男人五十

出 版 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9-1 字數: 83000 版次: 1 頁數: 211 印刷時間: 2008/09/01 開本: 大32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2254152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自我實現/勵志 >> 人生規劃

編輯推薦

男人的50歲,黃金般的歲月。近50歲的,過了50歲的,抑或所有五字開頭的男人們,還持有兩張王牌:承諾過的未來,和歷經歲月雕琢的過去。
本書作者就是一位五十歲的男人,且是一位熱愛生命的男人。書中收錄了他三十六個篇章。
這些篇章談到了生活各個層面的問題,他以真誠的筆觸來激勵同齡人的勇氣和信念,或者他講出真相——因為他們彼此理解並了解。

內容簡介

作者萊納斯先生就是一位五十歲的男人,且是一位熱愛生命的男人。他在三十六個篇章中,幾乎談到了生活各個層面的問題,他以真誠的筆觸來激勵同齡人的勇氣和信念,或者他講出真相——因為他們彼此理解並了解。他說“每時每刻,都有幸福的方式可以選擇;五十歲,只是中場休息”。他也非常明確地說。這個間歇,他要與同齡的朋友們共同思考生活和未來。而他思考的意義就在於,生活每天都是新的,今天和未來更為重要,即便五十歲!他的文字不是主觀的、個人的說教和空洞的激勵,而是處在完全平等的位置,時而簡練嚴密、時而犀利幽默地圍繞題目侃侃而談。他沒有刻意煽情,也沒有老於世故,而是層層遞進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同時又給人思索和選擇的空間。他的文筆是男性的,卻毫不固執和褊狹,有時甚至坦率地說出自己經歷的生活——他把這本書的讀者們視為朋友——他談到衣食住行和健康,談到性和情人,談到輩代間的寬容和交流,談到讀書和藝術,談到信仰和政治,也沒有迴避財富和死亡,最後他談到幸福、愛情和希望……

作者簡介

霍爾格·萊納斯(HolgerReiners),生於1948年。建築師,企業顧問,成功的作家。曾出版過建築方面專著二十餘部。1998年成立萊納新基金會,致力於建築學和建築藝術的發展和研究。2002年他出版了著作《無家可歸的我—絕望中回歸生活》,至今已三次再版。萊納斯日前網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生活在漢堡。

目錄

五十歲的黃金歲月——真的嗎
憧憬——未來的動力
男人——其他的
他人的道路——不自己的明鏡
輩代更迭——關於時間的沉思
成功的徽章——不重要嗎
興趣——不可放棄的生命能源
染髮,抽脂,去皺——不鼓勵還是自我欺騙
堅持鍛焙——不永匣的青春
運動——不對敏捷靈活的愛戀
性——欲望的對話
情人——另一個自我及幻想
車——代步工具還是地位標誌
服裝——個性信息和個性的一部分
手錶——不地位象徵和計時裝置
住宅——自我的寫照
政治——參與還是旁觀
社交的利慾薰心——不也是嗎
社會約定——不責任問題
閱讀—一通過他人的經驗獲得自己的經驗
私人圖書館——不生活態度的寫照
藝術——不無風險的誘惑
收藏——不永恆的誘惑
信仰——不被輕視的依託
對後代的告誡——不塒常並不恰當
父輩的告誡——不不再合時宜嗎
財富——欲望與負荷之間的決定
精英——不個題目
死亡——一個新的旅伴
幸福——禮物還是勞作
愛情——幸福的宇宙
遠景——-行動的意義
夢想——活力的表達
遺產——不留下生命的作品
目標和期待——什麼還需到來,什麼肯定到來
我們信心十足——通向永恆之路
後記

書摘

五十歲的黃金歲月——真的嗎
20世紀70年代末,圍繞“中年危機”問題,曾展開過無休無止的討論:飲食對緩解“危機”的重要作用,已退居其次。它無助於那些四十歲,對生命還充滿期待的男人,突然面對令人畏懼的艱難時刻,精神上、靈魂上和肉體上所承受的沮喪失落。曾經執著期待的,此時看來,像個不合時宜的電影劇本,讓人無可奈何……過了四十歲的男人。前景看上去似乎不那么樂觀。
而另一個時代的今天哪?客觀地說,中年人的情況,甚至更糟糕了——當然,僅依照從職業角度的統計來說——一些行業,拒絕接納年齡在三十八歲以上的員工;另外一些行業,也打算跟超過四十五歲的員工們告別。因為他們不再是業績上升的保障,據稱,也不能再有卓越的貢獻;沒有足夠的能動性、靈活性;或者一些年輕人,他們甘願拿更少的薪水來從事“老男人”們的工作。過了四十歲的男人,真的不容易重新鼓起勇氣,幾乎他們中的每個人,當然也包括職員和公務員,在職業生涯中,都已經積累了過多的憤懣。
儘管如此,“黃金歲月”的意義對於過了五十歲的男人來說,卻並不像打牌作弊時耍的鬼把戲,只是謊言而已;相反,那些近五十歲的,剛過了五十歲的,抑或所有五字開頭的人們,還特有兩張王牌:承諾過的未來和經歲月雕琢的過去。最美的時光。是生命的巔峰,是站在至高的嘹望台上,欣賞、享受那動人的景致,那是經過辛勞歷練的個人頂點所散發的光輝。此刻既是了嗎?不,那張寫著“我經歷了我的生活,我的任務已完畢”的清單,還需耐心地保存。五十歲,並不是每個人不可迴避的轉折點——或許,我們可以活到一百歲,甚至更長!
五十歲的日子當然可以通過美食變得更有趣兒,但卻同那個“危機”的說法毫不相干。通常情形正是如此:諸如此類的“危情”被最大限度地自製出來,接著便輕而易舉地被擴散了;或者,我們拒絕去懷疑那個長時間習慣了的認知,拒絕去尋找事物重要的本質;因為這樣一來,我們就不得不面對新的抉擇,並採取新的態度。在短時間內,這讓人感覺不適,但從長遠考慮,對我們生活的狀態來說卻是絕對必要的。認真對待個人生活的人,會在五十歲時作一個必要的“中期總結”,權衡個人和生活的“借貸關係”——我給予了什麼,我得到了什麼?終有一天,它不再僅僅是一個結果,而是出色生活過的證明……一個滿足,平靜,而幸福的人!填滿這張結算單時,記憶躍然紙上,真實的個性也浮現出來。我們都想在生命的天空中,留下僅屬於自己的標示,而不想——哪怕僅有一天是這樣——糊裡糊塗地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我曾經有幸在過去的歲月中,遇見許多仍舊展望前景的五十歲的人:我的朋友、熟人、同事、下屬、上司或顧問,也是我觀察的對象。他們把曾經的一些失誤視為潛在能量:有哪些可能性被忽視了?為何曾非常猶豫、躊躇地處理一些事情?為什麼相比之下一些方式讓人對生活充滿無盡的勇氣、行動力和熱情;而另外一些方式,則持續著無目的的消耗,最終敗下陣來?我同樣想清楚地知道這些,作為我自己的五十歲——這個重要的中場休息時間,思考接下來的人生之路的指南。
幸福的人,是那些熱愛生活的人。他們沒有逃避過對自己和他人該負擔的責任。他們的共同點是:擁有一個鑄造而成的生活意志。以理智和自我反省為基礎的清晰的生活目標——清醒地活著,而非任其發展;不斷地、或多或少地,但卻認真而幽默地思索走過的路。人生這塊多棱寶石的每一個閃光的平面,都是耐人尋味的。藉由此方式,我們擁有主動權,去實現設定的目標。走在自決的路上,將來就不必埋怨說:“如若當時……可惜暮色將近。”
當然任何時候都算不得晚。時時刻刻,都有幸福的方式可供選擇,都可以有新的目標,去完善我們自己的藍圖——我們只需要去做。泰然卻不慍怒地;心平氣和卻不帶妒嫉地;自我批評,卻並非盲目地……總之,生活就像個舞台,對我們來說,每天都是一次重要的登場。五十歲,黃金歲月,不是嗎?
憧憬——未來的動力
“憧憬”是個“重量級”的詞語。但為什麼一定要我們謙虛地做個容易滿足的人呢?我們只是對自己不滿,而不是對別人。“憧憬”是個講究的措辭,它和現實的生活目標或對生活的預測有所不同;它包含了兩者,卻並非其全部;更多的是來自個人生活的經驗。在我的經驗中,精心策劃好的往往和突如其來的或出乎意料的事件相遇,一些看起來南轅北轍的,卻時常交疊於一處。突發的、互為矛盾的,這一切構成了今天的生活——有空中樓閣,也有堅固基石。當然生活亦不盡全然如此,我的履歷還未結束,我還得接著建造那生命之屋!只是,它不再單單出自一張建築圖紙,而是方案、計畫,人為的和順其自然的組合。留一些自由的空間,它可以被隨意完善、改變,或乾脆煥然一新——一個令人愉快的結局,或索性顛覆了那些疏忽的和錯誤的。生命的畫卷既沒有千篇一律的明確形式,也不可能是充分被實現的固定計畫。它是一個基於真實經驗的發散的綜合體。生存有形的和無形的保障,對善於探索和發現的我們來說,依然如此陌生!是啊,一切都那么神秘,讓人困惑。生命的基石,要每個人親手去搭建,最終它的意義存在於第一次自然而然的收穫當中;接踵而來的生命力,讓我們獲得那必需的生存保障,並有餘力去塑造自己和他人的幸福。
憧憬看來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它不僅耽於現實利益,並付諸行動;它挑戰個人的力量和潛力,拋棄以往經驗範疇的局限,拋棄僅僅為了自我滿足而選擇的大多數毫無意義的方向。恰恰因為這樣,或許有一天,在自己和別人的眼中,憧憬的,已經變成了現實。
 憧憬的,無須提前去尋訪。一切在憧憬之中發生的,我們已經準備好去經歷,或者它會像一處寶藏在生命的某個時刻與我們不期而遇。憧憬如同美麗的閃電、風馳電掣的雷暴,那轟隆聲,我們已經很久沒有或從不曾聽到。我們只是在它周圍思索它,除了那閃耀光影的魅惑力之外,它最初是沒有意義的——抑或我們曾拒絕了它。正如我們無法預期下一次風暴來臨的時間,等待一個幻象是荒謬的——它在那兒或者不在,重要的是,當那個至今對我們來說並不熟識的希望乍現的時刻,我們是敞開胸懷的。 憧憬首先將生活的邏輯規則一一拿走,它們對生活的影響,總是事後讓我們去權衡、思量。有一些看起來虛幻的,其實只是我們早已認定了那不可更改的結局;實際上,我們憧憬的很多東西,只是無法符合現實,在我們感受到閃光的那一剎那,它就已經指引了我們的未來,並斥責了現在。我們從中獲悉,有一天,憧憬的,對我們的生活來說意味深長。
  憧憬也是極端無節制的,它動作迅捷。誰在憧憬著,誰就脫離了當下,且拒絕去思考那迫近的未來——至今從未想過去激發的那迫近的未來。它是生活中最後的嚮導,我們感受到它的效果,或者眺望了一下便回歸現實。我們可以把它視為命運的首次來訪,它是長久遺忘或封存的記憶,自它,我們隱約預感到,需要賦予那些憧憬最特殊的含義。
此刻,我關於“憧憬”的這些話是多么自命不凡!它恰巧是憧憬的內涵中那些狂妄的、自以為是的部分。狂妄是我們所能見到的最不美好的特性——是的。為此我認為說說那些我知道的事兒,比說我個人的經驗要好得多:那是些令我十分驚訝的事情:關於兩個多年來非常要好的、值得信任的朋友的故事。其中一個朋友非常肯定而明確地告訴過我,他感覺到他被召喚,倘若沒有一個根本的信仰狀況的改善,他總有一天會去為之付諸行動。幾天以後,另一個朋友同樣非常肯定地說,在他的有生之年,他還需要、並且也能夠在一個醫學的關鍵問題上作出重要貢獻。憧憬的幻象一直完整地立於他們生命軌跡的遠方,是對生活的猜測,還是瘋狂的思想遊戲?現實、夢想和臆想之間的界限,對於我們來說既是存在的,又是不確切的。但如果沒有這些時常被局外人嘲笑、認為根本不存在的預感,人類就不會成功地推動和改變偉大的歷程。僅有簡單的夢想、渴望,甚至目標都不足以成就那一切。我的兩個朋友,真的負責任地履行了他們傳說中的使命!即便在憧憬的幻象中預示著深刻的含義,他們也根本不確信,這在未來的某一天會成為真實的經歷,但他們預感到,這一切會來的——並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幾乎是幸福地期待著和那個非凡的憧憬相遇。
作為他們的朋友,當我看見這一切,我是如此心醉!他們該多么興奮地經歷憧憬的一切,或許那個幻象中的預言非常簡單:生活是不可預料的,我們無須做自己人生的賬房先生,而要做生活的藝術家,它不要求你的天賦和優勢,只要你以儘可能正確的方式,心平氣和地去和那個非同尋常的“唯一”靠近——只要去做。
也許我們會走入生命的沼澤。那時需要去創造的,是一個真正屬於自己、而非他人的嶄新生命。有一天,我們會感受到,那不可替換的生命,是那么獨具意義。我們還需拿出勇氣來,接受很多的失落和失敗。最終生活是個通往死亡的單行道,而眼下縱橫交錯的路卻允許我們駛往任何一方。憧憬是一本旅行手冊,必要的發動機也已為我們中的每個人準備就緒——我們要做的,唯有起程。
男人——其他的
一節里,我有意避免去談論女人,因為對於男人來說,她們是豐富的多面體——我們似水中望月;我們看女人的角度,永遠是單一的、男性的。而看待同性則不然,我們能作出評判,尤其是對同齡人,因為我們了解彼此生活的軌跡。其實幾乎每天,我們都不由自主地去估價周圍的同齡男人。
每天我都觀察迎面走來的男人,並且從各方面對照自己,去猜測、評價、思考他們。就像大多數人一樣,我身不由己地這樣做了。複雜的人性被下意識地區分為善和惡——這個預先設定好的概念,迫使我們每天都在潛意識中,將他人視為朋友或者敵人。
我們是如何對照自己,去看待他人的?生活中的男人們:老人、青年或男孩兒,總之,會把關注點最先聚焦在同齡人身上——因為知己知彼。恰好一些頗具權威性的報紙,時常在“老年之友”之類的版面上登些照片。我們可以暫且拿來參看一下,時常,能看見一些神采奕奕的面孔,他們看上去比我們年輕得多。
  我也同樣希望別人覺得我更年輕嗎?值得一提的是,那些被拘捕、指控或被人揭發的騙子、殺手,看起來起碼要比他們的實際年齡老上十歲——難道要刻意製造些什麼,只為同他們保持距離、加以區別嗎?我寫的書需要在勒口上,加上一張能“給人好感”的照片。照片上的我至少看起來不能蒼老得讓人生厭,要有吸引力和說服力。我沒有花工夫去粉飾自己,只是找了一張普通的生活照,我並不想用這張照片達到什麼特殊效果:讓人以為我多有魅力,或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儘管這一招十分靈驗。我刻意這樣做,是因為我把那視為一種公開而有效的“自我欺騙”!努力去給人一個錯覺,那真是再老氣不過了,我視之為衰老的表現;要不然,我就一定是年輕的,像我自己感覺的那樣。坦率的男人,給人一個與年齡吻合的印象,卻往往得到相反的效果,年齡,其實只是數字而已。
區別於自我膨脹、自欺欺人和自我編排的,便是進入另一番生命狀態的秘密通道。根據一些統計數字來看,沒有什麼是能被美化的。人們越是停留在這種假象中,就越要更大程度地面對這種不安和憂慮。儘管大多數人,在粉飾自己的過程中得到庇護,獲得暫時的安全感,但卻錯過了當下的生活,付出了昂貴的代價:那就是在生命中,那些看上去還未實現的、我們作為一個真正的人最終所追求的,靈與肉的高度和諧。幻想一個永不流逝的青春,只是不安的內心深處的痛苦掙扎以及肉體上、精神上的空虛。
讓我們僅停留在目前的感覺之中,去回想多年前——在我們二十歲或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遇見的那些人。當時他們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對我們的影響一直持續至今:自己的父親、朋友的父親、老師、郵差、鄰居、中學校長或某位演員,他們當時的樣子印刻在我們的腦海中。當年,雖然是他們生命中的黃金歲月,但在我們看來,他們已經很老了。可能有些人曾經是我們的榜樣,有些人糟糕的生活方式,也讓我們思緒萬千。其實,很大一部分年輕人都認為,五十歲是個不再有吸引力的年齡;但或多或少讓他們感興趣的是,某種力量帶來的威望。他們會想到,為自己五十歲的時候如何展現這種威望。
年齡是相對的,自己的感覺和給予他人的感覺,最終還是取決於我們自己。
其實在十年或者十五年之後,我們必須面對的“養老”問題,也在我們的心理層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當然,這取決於國家政策的調配。但是在德國,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在自己曾經的職業生涯中,是否承受過巨大的壓力,是否每天付出了辛勤的勞動。這是經過之前的兩三代人,在社會體系中的鬥爭,獲得的勞工法方面的勝利。在我的記憶中,也曾經有這樣的經歷——父親周六晚上要去上夜校,每天起碼要在辦公室中辛勤地工作到傍晚。而目前這種標準化的養老保險制度,讓人在面對即將到來的老年生活時不免心情沮喪——那是我們看得見的一個景象,沒有什麼再值得去挑戰,我們幾乎沒有對手;因為我們和別人所面臨的老年生存狀態幾乎是相似的。也許我們真的更需要有人,可以讓我們欣賞和羨慕。
我試圖改變即將面臨的這種沮喪,並嘗試寫作,直到我沒資格再寫什麼為止。這並非僅僅是一種選擇,而是我設定的一個生活目標。選擇一個少風險、多自由,在退休之後能夠一直從事的工作,並且負責任地工作,是我生活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從合適的時間開始,調動自己的興趣,充實接下來的生活。
如何將同齡人視為自己的鏡子?五十歲意味著一個間歇,在這個間歇中,有自己和其他人。而如何同他們相處?誰來欣賞我們?誰來注意我們?
……

插圖

《男人五十》插圖

相關詞條

圖書小說文學教育書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