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液經法》

兩者皆力主《傷寒論》是由張仲景論廣《湯液經法》而來。 笫二,《傷寒論》主要內容來自《湯液經法》,張仲景是由《湯液法》“論廣”而成。 仲景書本為《廣湯液論》,乃就《湯液經》而論廣之者。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記載,屬經方十一家之一。證明漢前確有《湯液經法》一書,並簡述了經方醫學特點:“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齊,以通閉解結,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傷,不見於外,是所獨失也。”即說明,經方的複方也是用藥物的寒熱溫涼,治療疾病的寒熱虛實,並根據疾病症狀反應在表還是在里的不同,治用不同的方法,使人體陰陽平衡。這裡的基本理論即用八綱,是與《神農本草經》一脈相承的。不過對該書的著成、年代、作者,至今亦無定論,但章太炎的考證有著重要價值:“神農無文字,其始作本草者,當在商周間。皇甫謐謂:‘伊尹始作《湯液》’或非誣也。”是說《湯液經法》的成書在《神農本草經》後,但相差無幾,有人認為《湯液經法》或即是《神農本草經》一書,此論有待考證。由《神農本草經》到《湯液經法》,反映了經方方證積累漫長的歷史過程,《湯液經法》標誌經方發展到了一定水平。豐富的方證積累,影響著醫藥學發展,亦影響到政治、文化等。

《湯液經法》原書已軼失,現由兩方面的考證可洞觀其內容,一是見於馬繼興等《敦煌古醫籍考釋·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記載60個方證,在《傷寒論》可找到相類方證。二是參見楊紹伊的考證之作《伊尹湯液經》。兩者皆力主《傷寒論》是由張仲景論廣《湯液經法》而來。上世紀30年代,楊紹伊更以文字功夫考證,認為《傷寒論》的原文大部出自《湯液經法》,他以“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為據,認為《湯液經》出自殷商,原文在東漢巋然獨存,張仲景據此論廣,故原文一字無遺存在於《傷寒論》中。又分析《傷寒論》條文,據“與商書商頌形貌即相近,其方質廉厲之氣比東漢之逸靡、西京之宏肆、秦書之譙譙、周書之諤諤”,分辨出《湯液經法》原文、張仲景論廣條文及遺論,因撰成《伊尹湯液經》一書。這種考證,且不論是否確切,但明確提示了:第一,《湯液經法》確實存在於漢前,商周已有積累,眾多方證皆以八綱為理論,病位分表里,病性分陰陽。應當說明的是,與《神農本草經》一樣,不是一朝、一代、一個人所完成,託名《伊尹湯液經》只是標誌時代背景而已。笫二,《傷寒論》主要內容來自《湯液經法》,張仲景是由《湯液法》“論廣”而成。笫三,從張仲景論廣條文中,看到了張仲景對經方的發展。
“論廣”二字非常珍貴,是認識經方、解讀《傷寒論》的關鍵字。皇甫謐出生時張仲景尚在世,可以說是對張仲景最了解者,其在《針灸甲乙經序》云:“伊尹以元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對於“論廣”,胡希恕先生講得最精煉:“謂為論廣者,當不外以其個人的學識經驗,於原書外或亦有博採增益之處”;而楊紹伊論述精詳:“據士安言,則仲景前尚有任聖創作之《湯液經》。仲景書本為《廣湯液論》,乃就《湯液經》而論廣之者。《湯液經》初無十數卷,仲景廣之為十數卷,故云‘論廣《湯液》為十數卷’,非全十數卷盡出其手也。茲再即士安語而詳之,夫仲景書,既稱為論廣《湯液》,是其所作,必為本平生經驗,就任聖原經,依其篇節,廣其未盡;據其義法,著其變通。所論廣者,必即以之附於伊經各條之後。必非自為統紀,別立科門,而各自成書。以各自為書,非惟不得雲‘廣’,且亦難見則柯,勢又必將全經義法,重為敷說。而仲景書中,從未見稱引一語,知是就《湯液經》而廣附之者。”不用“撰”字,而用“論廣”,反映了經方、《傷寒論》發展史實。這裡不得不說一下,《傷寒論原序》用了“撰用”二字,不過,經揚紹伊先生、錢超塵先生、李茂茹先生等考證證實“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23字為王叔和加入。進一步證實了《傷寒論》主要內容來自《湯液經法》,張仲景是“論廣”,而並不是據“當時流行病、傳染病、傷寒病”、家族多患“傷寒“而死,於是“渴而掘井,鬥而鑄錐”,一個人由無到有而寫成。一些史籍記載更是佐證,如“趙開美仲景全書》所收《傷寒論》,對該書作者題曰‘漢張仲景述’;南宋趙希弁《郡齋讀書後志》卷二沿其說:‘仲景傷寒論十卷,漢張仲景述’;明著名藏書家及刻書家毛氏《汲古閣毛氏藏書目錄》亦云:‘仲景傷寒論十卷,漢張仲景述’”。說明《傷寒論》的主要內容,在張仲景前多已存在,並不是一人由無到有而撰成。皇甫謐謂“論廣湯液”,是張仲景撰成《傷寒論》的主要方式、方法。《湯液經法》是經方醫學發展的重要階段,是由單方發展至複方,並形成方證積累的著作,它不但標誌了方證的發展,而且是《傷寒論》的惟一藍本。
確認《湯液經法》是《傷寒論》的藍本,意義非常重大。一是說明了《傷寒論》不是由張仲景一人據《內經》撰成;二是由《神農本草經》到《湯液經法》一脈相承的不僅僅是方藥、方證,更重要的是八綱辨證理論,是經方自成體系的理論。經方發展至《湯液經法》,由於方證積累的豐富、臨床實踐經驗不斷豐富,促進了八綱辨證的發展,孕育著六經辨證論治體系的形成

參考文獻:中國.北京 百拇醫藥網 原文連結:http://www.100md.com/html/200807/3063/5946.htmhttp://www.100md.com/html/200807/3063/5946.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