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弘仁西岩松雪圖》

《清弘仁西岩松雪圖》

此幅作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時畫家52歲。畫面以局部特寫山峰雄偉之勢,以勾勒為主,畫雪景“借地為白”,略加渲染,山石陽面留白,陰面著墨,樹木墨色較濃。構圖繁密,筆法清健,意境高古。畫面著意刻畫了象徵高尚、純潔的松樹和白雪,形象簡潔,是作者精神高度淨化後的影跡,給人以偉峻、靜穆、聖潔、一塵不染的美感。

《清弘仁西岩松雪圖》清弘仁西岩松雪圖

此幅作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時畫家52歲。畫面以局部特寫山峰雄偉之勢,以勾勒為主,畫雪景“借地為白”,略加渲染,山石陽面留白,陰面著墨,樹木墨色較濃。構圖繁密,筆法清健,意境高古。畫面著意刻畫了象徵高尚、純潔的松樹和白雪,形象簡潔,是作者精神高度淨化後的影跡,給人以偉峻、靜穆、聖潔、一塵不染的美感。

【名稱】弘仁西岩松雪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紙本,設色,縱:192.2厘米,橫:104.8厘米。

從表面看,四位畫僧中,弘仁要算是一個出家後與塵世脫離得最徹底的,他涵養深厚,出家後,每日掛瓢拽杖,芒鞋羈旅,或長日靜坐空潭,或月夜孤嘯危岫,儼然一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西岩松雪圖》畫大山兀立,山石如刀削般險峻而清朗,岩石上的偃松則冷竣靜寂,整幅作品,布局精密,結構嚴謹,而無板滯之感,得風神懶散、氣韻荒寒的奇致。山石尚簡,用乾筆淡墨勾勒,線條爽利,轉折處或圓轉或露稜角,少皴擦而有山石方硬的形體。

一場繽紛的大雪之後,天與地之間的一切仿佛都變得一塵不染,聖潔而空靈。面對著弘仁的《西岩松雪》圖,我們的心靈似乎得到了一次淨化,變得平靜而又清爽。止咐此刻,已不覺都市的喧囂紛亂,取而代之的是那份久違了的靜寂與安寧。這就是藝術的神奇魅力。

弘仁的山水畫最初學習宋人,後來師法倪瓚董其昌,在這件作品中看到倪、董二家風格蹤跡的同時,更多的是看到作者的自家面貌。此圖縱192.5厘米,橫104.5厘米,水墨紙本,現藏故宮博物院。圖上題款為:“西岩松雪,辛丑春為象也居土圖,弘仁”。可見作品創作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是他藝術上的成熟時期。

這幅畫中,巍巍群峰,高聳雲際,十分壯觀。細細觀賞,整個畫面雖僅由樹、石構成,卻平添了簡潔洗鍊的韻味。構成這幅作品的主要元素是線條,淺淡的皴擦只是為了豐富畫面的明暗與質感。所有的線條無論長短都是那么的堅韌挺拔、剛勁凝重,即使是纖細如髮出沒有一絲一毫的柔媚。黃賓虹先生在《漸江大師事跡佚聞》中說:“歌泣聲沉,寄之於畫,偶然揮灑,無非寫其心史。”看這畫中的山岩,像是錚錚鐵骨的偉丈夫,傲立於天地之間,昂首挺胸,凜然不可侵犯,作品營造出的那種高潔曠達之意境,正是作者心境的寫照。

作者簡介

弘仁傳世作品,無論何種題材大多都蕭疏簡約,荒寒清冷。這不僅是受董其昌和倪雲林的影響,著重於繪畫當中的氣韻,主張意境蕭散清遠,筆墨蒼潤簡約,同時也與他身為明朝遺民的心境有關。弘仁繪畫最為明顯的特色就是具有一‘定的裝飾性,這種特色在當時的畫壇上不多見。他的繪畫在注重整體效果的同時,對局部的刻畫也有條不紊、細膩妥帖。在這件作品中,許多點綴在崖石之間的樹木,雖散散落落,但絲毫不顯凌亂,反而為畫面增添了勃勃生機。雪的清空與樹的簡疏使作品的虛實對比更加強烈,從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現出山川景物的渾厚與生動,可見作者在細節安排與處理上的確是獨具匠心的。另外,幾行款識寫在右側的石崖上,也是作者有意所為。這樣不僅避免了畫面中心部位過於沉重而影響作品的整體平衡,同時又保證了畫面虛處的襯托效果。

弘仁(1610—1663年),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出家後釋名弘仁,號漸江學人,又號無智、梅花古衲,安徽歙縣人。明亡後入武夷山為僧,雲遊各地後回歙縣,住西郊太平興國寺和五明寺,常往來於黃山、白岳之間。善畫山水,早年從學於孫無修,中年師蕭雲從。其畫取法元代倪瓚、黃公望,構圖洗鍊簡逸,筆墨蒼勁整潔,善用折帶皴和乾筆渴墨。他重視師法自然,善畫黃山、武夷山諸景,傳達山川之美,意境偉峻秀逸,“得黃山之真性情”,與石濤梅清同成為“黃山畫派”的代表人物。在安徽與查士標孫逸汪之瑞並稱“海陽四家”,形成“新安派”。為新安畫派的奠基人。同時,與石濤八大山人髡殘合稱“清初四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