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詠橘》

這是一首詠橘子的詞。作者巧言物狀,體物細微,屬“純用賦體,描寫確尚”的詠物佳作。上片描寫竹籬茅舍,掩映於青黃相間的橘林之中,可見橘樹生長之盛,人家環境之美,一年好景,正當此時。過片寫嘗橘的情狀。初嘗新橘,汁水齒舌間如泉般流淌,活畫出女子嘗橘時的嬌態。“三日手猶香”,著意誇張,盡得吳橘之味矣。

基本信息

原詞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綠葉照林光,竹籬茅捨出青黃。

香霧噀人驚半破,清泉流齒怯初嘗。吳姬三日手猶香。

注釋

浣溪沙·詠橘浣溪沙·詠橘

一夜霜:經霜之後,顏色開始變黃而味道也更美。白居易《揀貢橘書情》:“瓊漿氣味得霜成。”

“新苞綠葉”句:沈約《園橘》詩:“綠葉迎霜滋,朱苞待霜潤。”新苞:指新橘,橘經霜變黃,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黃色花苞。

青黃:指橘子,橘子成熟時,果皮由青色逐漸變成金黃色。屈原《橘頌》“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香霧”二句:蘇軾《食柑詩》“露葉霜枝剪寒碧,金盤玉指破芳辛。清泉蔌蔌先流齒,香霧霏霏欲噀人。”宋·韓彥直《橘錄》卷上《真柑》:“真柑在品類中最貴可珍……始霜之旦,園丁采以獻,風味照座,擘之則香霧噀人。”

噀(xùn):噴。 清泉:喻橘汁。 吳姬:吳地美女。

詞意

浣溪沙·詠橘浣溪沙·詠橘

一夜秋霜過後,菊花凋謝荷葉枯萎,而新橘卻在經霜之後變得更加鮮亮,整個橘林都閃著光亮。原來是橘子由青色逐漸變成金黃色了。
摘下一個剝開之後,香味噴人,初嘗新橘,汁水齒舌間如泉般流淌。據說,吳地產的橘子女孩子剝後,手上三日仍留有餘香。

詞牌知識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沙溪》。上下片三個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兩體。平韻體流傳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韓偓詞,是正體。上片三句全用韻,下片末二句用韻。過片二句用對偶句的居多。仄韻體始於南唐李煜。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韻位不變。
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為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又有《小庭花》、《減字浣溪沙》等二十餘種異名。

格律

平韻格詞牌 浣溪沙
雙片四十二字,前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後片前二句多用對仗。另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雙片四十八字,前片三平韻,後片兩平韻。
格式一:
(前片)
⊙●⊙○⊙●△,
⊙○⊙●●○△。
⊙○⊙●●○△。
(後片)
⊙●⊙○○●●,
⊙○⊙●●○△。
⊙○⊙●●○△。
格式二(攤破格):
(前片)
⊙●○○⊙●△,
⊙○⊙●●○△。
⊙●⊙○○●●,(可作●○●)
●○△。
(後片)
⊙●⊙○○●●,
⊙○⊙●●○△。
⊙●⊙○○●●,
●○△。

作者簡介

蘇軾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 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 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 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 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 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 ”。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認為“論 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 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存世書跡有《答謝民師論文帖》、《 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畫跡有《枯木怪石圖》、《竹石圖》等。

賞析

這首詠橘詞,巧言物狀,體物細微,屬“純用賦體,描寫確尚”的詠物佳作,頗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環境,以使下文有餘地抒發。“菊暗荷枯”四字,是東坡《贈劉景文》詩“荷狙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的概括。“一夜霜”,經霜之後,橘始變黃而味愈美。晉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又白居易《揀貢橘書情》詩:“瓊漿氣味得霜成。”皆可參證。“新苞”句,輕輕點出題目。新苞,指新橘。橘有皮包裹,故稱。又,橘樹常綠,凌寒不凋。《楚辭。橘頌》:“綠葉素榮,紛其可嘉兮。”沈約《橘》詩:“綠葉迎露滋,朱苞待霜潤。”東坡用“新苞綠葉”四字,形象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繪之,可謂盡得橘之神。“竹籬茅捨出青黃”,好一“出”字。竹籬茅舍,掩映於青黃相間的橘林之中,可見橘樹生長之盛,人家環境之美,一年好景,正當此時。
過片二句,寫嘗橘的情狀。擘開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霧般噴濺,初嘗新橘,汁水齒舌間如泉般流淌。“香霧”、“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稱絕妙。而“驚”、“怯”二字,活畫出女子嘗橘時的嬌態。驚,是驚於橘皮迸裂時香霧濺人,怯,是怯於橘汁的涼冷和酸葉。末句點出“吳姬”,實際也點明新橘的產地。吳中產橘,尤以太湖中東西兩洞庭山所產者為最著,洞庭橘唐宋時為貢物。“三日手猶香”,著意誇張,盡得吳橘之味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