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的大多數》

《沉默的大多數》是中國作家王小波最初發表於1996年第4期《東方》雜誌的雜文,並於1997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發行,後來又有多家出版社出版了該書,目前最新版由是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9年7月發行。作者在該作品中傾注了其對中國民眾命運的關注,以反諷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從一個輕鬆的角度來解析身邊複雜的事態。此書的作者王小波,他所虛構的藝術之美,以及他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批評所傳播的自由主義理念,已經在這個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寶庫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小波批評的對象有些還活得好好的。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沉默的大多數沉默的大多數
王小波的作品一直盛行不衰,王小波的小說在世界文學之林中創造出屬於他的美,這美就像一束強光,刺穿了時間的阻隔,啟迪了一代又一代剛剛開始識字讀書的青年的心靈。
身為一位現代知識分子,王小波推崇從人類的立場,從科學的立場,從理性的立場討論社會問題,保持價值中立,在他看來,知識分子最大的罪惡是建造關押自己的思想監獄。王小波的隨筆雜文幽默有趣,堪稱典範,他告訴讀者,“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一個沉默的大多數……人只要爭到了論是非的權力,他已經不戰而勝了。”
其次,這個現象也表明,王小波批評的對象有些還活得好好的。而到今天,這些話語、這些思想仍是我們的社會所需要的。我們從王小波的長盛不衰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中國,自由主義理念的傳播還任重而道遠。
王小波所虛構的藝術之美,以及他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批評所傳播的自由主義理念,已經在這個世界的文化和思想寶庫中占據了一席之地,雖然並沒有一個像諾貝爾文學獎之類的證書來印證這一點,但是,我們相信,時間就是他作品價值的證書。

內容目錄

沉默的大多數
思維的樂趣
中國知識分子與中古遺風
知識分子的不幸
花剌子模信使問題
積極的結論
跳出手掌心
道德墮落與知識分子
論戰與道德
道德保護主義及其他
我看文化熱
文化之爭
“行貨感”與文化相對主義
極端體驗
洋鬼子與辜鴻銘
我看國學
智慧與國學
理想國與哲人王
救世情結與白日夢
百姓·洋人·官
警惕狹隘民族主義的蠱惑宣傳
對中國文化的布羅代爾式考證
人性的逆轉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有關天圓地方
優越感種種
東西方快樂觀區別之我見
肚子裡的戰爭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椰子樹與平等
思想和害臊
體驗生活
皇帝做習題
拒絕恭維
關於崇高
謙卑學習班
荷蘭牧場與父老鄉親
京片子與民族自信心
高考經歷
盛裝舞步
有關“錯誤的故事”
迷信與邪門書
科學與邪道
科學的美好
生命科學與騙術
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者

作者簡介

王小波王小波
1952年5月13日出生於北京。
1968~1970年雲南農場知青。這段經歷成為他最著名的作品《黃金時代》的背景。
1971~1972年山東牟平插隊;後作民辦教師。
1972~1973年北京牛街教學儀器廠工人。
1974~1978年北京西城區半導體廠工人。工人生活是他《革命時期的愛情》等小說的寫作背景。
1977年與當時在《光明日報》做編輯的李銀河(著名社會學家)相識相戀,後結合。
1978~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經濟系學生。就讀於貿易經濟商品學專業。
1982~1984年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教師。開始寫作《黃金時代》
1984~1988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研究生,獲碩士學位。開始寫作以唐傳奇為藍本的小說,其間得到許倬雲先生的指點。
1988~1991年北京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1991~1992年中國人民大學會計系講師。
1992~1997年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逝世於北京(遺體解剖後證實死因是心臟病突發)。其後,他的作品盛行於世,他的文體成為無數青年仿效的目標,而他的思維方式亦影響了不少人。

點評鑑賞

十年,是一個小小的輪迴,足夠我們忘記許多人或者事,真摯的愛情都難以保持如此之恆久,但王小波憑著四卷文集,戰敗了時間。
1997——2007,在王小波離去的十年間,生活有何改變?無非是天增歲月人增壽,大家都老了十年。比較明顯的變化是,上網費從一小時8元,降到了一個月80元,我們擁有了更多的表達機會,論壇QQMSN部落格,口水橫流,方顯出話癆本色,網路上充滿了喧囂之聲。如果說,十年前的網路是幾頭蒼蠅蚊子嗡嗡嗡,現在的網路則基本上相當於仲夏夜的池塘,充斥了青蛙高分貝的聒噪。
十年前,王小波說,“我正在出一本雜文集,名為《沉默的大多數》。大體意思是說:自從我成人以來,所見到的一切全是顛倒著的。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既然精神核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裡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係——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中國要有自由派,就從我輩開始。”
十年後,他的願望有一部分得到了實現。托網路發達之福,說話的人比以前多了,聲音也響亮,草根階層開始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彪悍一點的像芙蓉姐姐,精明一點的像史上最牛釘子戶,美妙一點的像超級女聲,都喊出了自己的聲音,並且影響了公眾。但不能忽略的是,上網費固然從一小時8元,降到了一個月80元,但是房價也從一平米1000元漲到了8000元,大家活得依然疲憊,許多人因此也就不怎么想說話,埋頭掙錢要緊,大多數還是在沉默著。
從前,我也是個沉默的人。我在某機關做公務員,負責宣傳,每天扛著一台攝像機,拍攝熱火朝天修路的場面,回來後寫篇小短文,“我市掀起了公路建設的新高潮”。然後送到當地的電視台剪輯播映。施工單位總是熱情洋溢地招待我們,臨走的時候再奉送土特產。我滿懷著豐收的喜悅,打著酒嗝拎回家。收到的土特產如此之豐富,令我基本不需要光顧菜市場。這樣幸福的日子過了好幾年,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好,唯一的遺憾是,依照所掌握的漢字辭彙而言,我似乎可以寫點更有趣的東西,一味“高潮”來“高潮”去,自己都覺得冷淡乏味,心情遂漸漸墜入了低谷。
當時,正在修一條高速公路,每隔十天半個月就會有各級領導來視察工程進度。某一日,聽說交通部部長要來,局長便命令我扛著攝像機早晨8點就跑到邊界去等著。等到10點,部長的車隊才浩浩蕩蕩地開過來。讓我鬱悶的是,這條路快跑到頭了,車隊也沒停下來。那我豈不是白來了,還拍個鳥去。突然,部長的車停下了,他推開車門出來,走向路邊。我大喜,動如脫兔,扛起攝像機向他衝過去,卻見部長緩緩地解開了皮帶,稀里嘩啦地小便起來。那個場景很是壯觀:一行人等紛紛走下車,效法部長,一泄為快。是日,春風駘蕩,陽光明媚,眾領導無私地給沃野施肥,定然為日後的大豐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只有我很鬱悶,果然是拍了個鳥。
這個偶然事件,令我對自己的生活產生了懷疑,懷疑它是否有價值。我開始感到隱隱的不安了。後來,在書店裡看到一本書《我的精神家園》,信手翻到了那篇《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讀完了,心裡有一種遭了閃電般的震動。我摸摸日漸隆起的小腹,醒悟自己就是那種被設定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覺得自己有必要跳出來,或許是掉入另一個豬欄,好歹有點變化。
我做過一些深感悔恨的事情,但永遠都不後悔離開了機關,儘管喪失了免費的土特產,從此需要自己上街買菜。起碼,我可以寫這樣的文章為生,總比偽裝“高潮”有趣一些。一篇文章可以改變人的一生,這簡直近乎神跡。這個神跡在我的身上發生了。
當然,我對留在機關的人並無鄙夷之意。英國隨筆作家查爾斯·蘭姆是東印度公司的一個小會計,他克盡厥職,一直做到退休。任何一個飯碗,只能扣留某個人的肉體,卻不能局限他的精神如天馬行空般來去。中國人口如此繁多,大家都去做特立獨行的豬,豈不是要天下大亂。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是那種生活不適合我。
此種心態也是王小波所努力提倡。他絕不一味高蹈,總是在不遺餘力地普及常識。所謂常識,其實是一種平和自由的心態,能夠對自己不了解的東西報以寬容,能夠對自己不贊同的觀點報以理解,能夠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報以尊重。
除此之外,王小波還努力在普及“智慧”、“有趣”、“詩意”。你看看他的雜文就曉得,十年前他寫下的東西,如今讀來亦不過時。在此,我有個懇切的建議,對於普通的讀者而言,唯讀他的雜文便已足夠,他的小說就不必碰了。尤其是《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白銀時代》,汪洋恣肆,光怪陸離,若非訓練有素的純文學愛好者,很容易陷進雲裡霧裡。
王朔復出,把文壇上的袞袞諸公罵了個遍。有記者問:“在你不寫的那段時間,出來一個王小波,有人說把王朔蓋了。”王朔答:“王小波是好樣的,我也是好樣的。我們不存在誰蓋了誰的問題。王小波要是活著,我覺得他會更牛。他好並不意味著我不好,我們交相輝映可以吧。”
同王朔的痞氣相比較,王小波的小說儘管很狂放,為人卻是異常低調的。他的身上有一種乾淨的,甚至可以說是高貴的名士氣,不是余秋雨那樣的偽名士,他是真名士。
艾略特說過:“四月是一個殘忍的月份。”死於四月的還有張國榮,他也依然被記得。每年的此時都有許多人在默默悼念這兩個人。或許,他們都代表了一些彌足珍貴的東西。可不可以這樣解釋,張國榮代表了美,而王小波代表了智慧。他說過:“我看到一個無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無性的世界,但是性愛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個無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
十年的光陰就這么過去了,我依然記得,最初遭遇王小波的那種驚喜,因此滿懷感謝,感謝曾經有過這么一個人擊破混沌,給我的頭腦一點清明。

媒體評論

沉默的大多數沉默的大多數
王小波的文字無意間迎合了都市閱讀的時尚與品味,游離於主流的意識形態之外,極具個人色彩,充滿了戲謔與調侃的精神。
1997年,一本名為《沉默的大多數》的散文集風靡了讀書界,直到那時,我才知道了王小波這個名字,而他本人則在半年以前就已經去世了。
當初我讀《沉默的大多數》,最大的震撼就是作者對傳統話語的顛覆,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使我目瞪口呆,似乎自己多年一直在信守著的東西,那么輕易地就被王小波的文字給化解掉了。與王小波年齡相仿的那代人大致都經歷過一個同樣的時代,他們都有某種看起來堅不可摧的高尚信仰,看待事物黑白分明、非好即壞,既沒有隱私、也沒有壓力,唯獨缺少的就是豐富多彩的個人生活,以及面對世俗社會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識。在那個類似“烏托邦”的實驗場中,王小波既然明言要與“過去的話語”一刀兩斷,那么他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傳統社會這個“巨無霸”,他想在顛覆傳統話語的同時,來確立一種更加接近生活本原的說話方式。事實上,王小波文字最大的優點即是坦誠,他對社會上的許多事情均有自己的看法,隱忍既久,故能痛下針砭,並充滿了幽他一默的精神。
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在“曲”不在“直”,最忌諱揭開人所共知的秘密,在這樣的社會中,無論王小波怎么貧,他的文字都是可疑的,不符合溫柔敦厚的傳統文風,當然也很難為當時的主流社會所認同,這是王小波的文字之所以遭到長期冷落的原因之一。現實社會中的很多道理其實都是非常簡單的,但我們一直習慣於單向度的思維,從不能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同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一經王小波點破,自然就會讓人產生一種耳目一新的效果。說實話,我個人雖然很喜歡王小波的文字,卻並不認為他是一個有深度的思想家,因為他文字中過多的調侃雖然不乏針砭時弊之功效,有時卻也會對思想深度產生一定的消解作用。所以,我覺得與其說王小波是一位思想家,不如說他是一位啟蒙者——說王小波是思想家,想必他本人都不會同意,因為王小波只是說出了一些生活常識,而這些生活常識卻長時間被我們有意無意地遮蔽了,他不過是重新發現了它們,並勇敢地說了出來,如是而已。
讓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王小波身後的名氣竟然越來越大起來,這一方面固然得力於媒體的炒作之功,另一方面也在於王小波的文字無意間迎合了都市閱讀的時尚與品味。都市閱讀的實質只是消費生活的一部分,都市人的興趣大多沉溺在精神的智力遊戲層面,王小波的文字游離於主流的意識形態之外,極具個人色彩,充滿了戲謔與調侃的精神,特別是他對一些生活常識的撥亂反正,對都市人而言可謂正中下懷,他們對王小波的文字趨之若鶩,當然也就不值得大驚小怪了。

王小波作品

大學裡曾流傳一句話:“男生不可不讀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讀周國平。”王小波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贏得了無數讀者的青睞,無論花季還是老年,都能從他的文字中收穫智慧和超然。王小波用他短暫的生命給世間留下了豐厚的遺產。有人欣賞他雜文的譏誚反諷,有人享受他小說的天馬行空,有人讚揚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獨行。在這些表象的背後,他一生最珍貴的東西,是對自由的追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