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168小時》

《汶川168小時》

《汶川168小時》聽起來像部紀錄片的名字,事實上卻是一部故事片,只不過到目前為止,故事的構架還沒有建好。但尹力表示,《汶川168小時》將是一部風格寫實、信息量很大的影片。“電影講述地震後7天內發生的故事,肯定會從真實事件中提煉。電影講求戲劇性,但這次地震中的很多事件本來就有很強的戲劇性,我想後期的加工不會太多。人為的成分太多的話反而會破壞觀眾的認同感,而我們這部電影就是要給觀眾一種親臨其境的寫實氛圍。”尹力還透露,為求真實,《汶川168小時》將使用川籍演員主演,絕大多數都是新人,明星反而沒有機會。“其實這些天我接到很多電話,很多明星都主動請纓要演這部電影。但是《汶川168小時》追求的是真實感,太熟的臉容易讓觀眾覺得他們還是在‘演’,所以明星出演的機會不大。”

基本信息

簡介

《汶川168小時》《汶川168小時》

災情發生後,中影領導率領製片、編劇攝影美術等一行17人的隊伍,於14日抵達了汶川並立即投入拍攝。由於該片是一部帶有紀實風格的故事片,沒有可供參考的樣片,以前的拍攝經驗也完全派不上用場。因此,攝製組只得一邊拍攝搶險場面,一邊編寫劇本。
據了解,除了《汶川168小時》外,目前還有3部以四川大地震為主題的電影和專題片在進行籌備。峨影集團將組織創作電影《汶川時間》,該集團還將與西影集團聯袂創作電影《5·12北川不相信眼淚》。《抗震救災》系列紀錄片則在地震後的第一時間提上議事日程,成龍、周星馳等也表示希望拍攝以四川大地震為題材的影片。

幕後製作

2008年5月24日,在成都等地帶隊搶拍素材的中影集團副總經理史東明在接受專訪時透露,《汶川》已經正式定名為《汶川168小時》,劇本正邊拍邊寫。他還說,目前電視螢屏上汶川的畫面,他們決定一個都不用。中影要拍出一部不應景、有血有肉,展示中國人民偉大精神品格的電影。該片預計6月1日開機,今年10月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
由中影集團、峨影集團和八一電影製片廠聯合投拍的《汶川》由尹力執導,錢濱、易丹編劇。據知,5月12日汶川地震後,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在第一時間與導演尹力通電話,商議投拍一部關於汶川大地震的影片《汶川》,從14日開始,40多人的攝製組抵達四川,這是國內第一個進入災區的電影攝製組。攝製組兵分三路,一路直奔綿陽,一路直奔汶川,另一路留守成都,分別搶拍軍隊集結、運送救援物資、搶救傷員等素材,並進行素材蒐集、劇本創作等大量文案工作。
奇蹟:劇組24小時成立
影片《汶川》由韓三平牽頭,以最快速度確立了故事框架和拍攝方案,並緊急組織人員設備趕往災區。尹力說:“我們在24小時之內組建了一支完整的攝製組,這也算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蹟。”5月14日,由導演、編劇、攝影、美術、錄音組成的攝製組,由中影集團副總經理史東明親自帶隊,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的都江堰北川映秀綿竹綿陽、漢旺等地。
奔襲:一天走8小時山路
據尹力介紹,連續一周的日夜拍攝,劇組很多工作人員也已經出現大量的體力透支,“這幾天我們走過的路趕得上好幾年了。”雖然異常辛苦,但尹力一再表示:“劇組上下沒一個人說累說苦,因為前面的工作是最重要的,電影里必須出現真實的搶險救援鏡頭,錯過了就沒有了,我們都是每分每秒地搶拍。”
風格:不會刻意地煽情
據介紹,《汶川168小時》是紀實風格的故事片。“它不應景,是一部認真負責的電影。感動不僅因為它是抗災題材,而是展示了中國百姓那種偉大的精神。它的生命力應該長久,絕對不是那種為了短期內做宣傳用的電影。”
據透露,劇組已經公開發出演員招聘啟事,“我們非常傾向於川籍演員,因為本片所有外景都將在四川拍攝。四川籍演員熟悉這裡,另外對家鄉的那份感情會讓表演更投入。”
史東明表示,“目前電視螢屏上,關於汶川的畫面,我們決定一個都不用。”他解釋,那些斷壁殘垣、生死離別都讓人不忍再睹,“我們不想再故意刺激觀眾。我們覺得吸引人的還是普通人之間,政府和人民之間的感情。”尹力也表示,絕對不會刻意地用慘烈的畫面讓觀眾流淚,而是用故事、細節,用人物打動觀眾

幕後花絮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零4秒左右,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災害。災難發生之後,中影集團韓三平董事長就以他特有的藝術嗅覺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在第一時間與導演尹力通電話,商議投拍一部關於汶川大地震的影片,雙方一拍即合。隨即在接下來的24小時之內,由韓三平董事長牽頭,以最快速度確立了故事框架和拍攝方案,並緊急組織人員設備,成立了攝製組。

2008年5月14日,由導演,編劇,攝影,美術,錄音組成的一支17人的攝製組,由中影集團副總經理史東明親自帶隊,奔赴抗震救災的第一線,開始拍攝軍隊集結,運送救援物資,傷病員等素材。攝製組兵分三路,一路直奔綿陽,由史總帶隊;一路直奔汶川,由尹力導演帶隊,另一隊留守成都,進行蒐集素材,劇本雛形,項目文案等大量文案工作。

在連續多日的拍攝工作中,全體人員都是凌晨出發,深夜才能得以休息,他們冒著山體滑坡和滾石、以及損毀建築倒塌的危險,克服種種困難,除了抓緊一切時機搶拍到那些珍貴的畫面之外,還積極參與協助受災現場的救援工作,幫助運送救出的傷員。

廣電總局領導對於本片的拍攝也給予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5月19日晚上23:00多,電影局張宏森副局長與中影集團韓三平董事長一起從北京飛赴成都親臨現場指導拍攝工作。各位領導與尹力導演等主創人員共同討論安排影片拍攝的各項事宜,一直工作到凌晨4:30分。

目前,影片正在緊張的拍攝當中,參與影片拍攝的工作者們均表示:在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記錄這一段重大歷史事件,我們即是目擊者同時又應該是參與者。作為電影人應該通過我們的藝術作品,真實的記錄國家面臨重大自然災害時,中華民族所迸發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人們戰勝自然災害的重大決心。

峨影集團和八一電影製片廠也與中影集團一起參與影片的拍攝製作。影片計畫於2008年下半年在全國上映。

2008年5月24日,在成都等地帶隊搶拍素材的中影集團副總經理史東明,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原暫定名為《汶川》的影片,已經正式定名為《汶川168小時》,劇本正邊拍邊寫。他還說,目前電視螢屏上汶川的畫面,他們決定一個都不用。中影要拍出一部不應景、有血有肉,展示中國人民偉大精神品格的電影。

史東明還介紹,這樣快地組建攝製班子,對於中影來說是第一次,“我們(2008年5月)13日在一起開會討論,當天就拉出了劇本框架,14日就進川拍攝。”據悉,攝製組已經在四川工作10多天,現在主要是搶拍珍貴素材,“這期間我們不斷地完善劇本,先後有5個編劇參加了劇本寫作。爭取在5月底一定拿出劇本來。電影正式在6月初開拍,屆時演員將陸續到崗。”該片預計今年10月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

《汶川168小時》導演尹力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搶拍任務緊張、艱巨,“我們必須爭分奪秒,把能拍攝的都收進鏡頭。”尹力說,劇組考慮,拍攝應服從救災和重建的大局安排,“我們是來抗災的,不是來添亂的”。

史東明強調,《汶川168小時》是紀實風格的故事片。他說:“它不應景,是一部認真負責的電影。感動不僅因為它是抗災題材,而是展示了中國百姓那種偉大的精神。”

史東明說,它的生命力應該長久,絕對不是那種為了短期內做宣傳用的電影,一定會精心拍攝,“該片一切製作都和傳統故事片一樣,惟一不同的就是免去以往那些複雜的程式和環節,從廣電總局到中影各部門,一路綠燈。”

史東明透露,劇組已經公開發出演員招聘啟事,“我們非常傾向於川籍演員,因為本片所有外景都將在四川拍攝。四川籍演員熟悉這裡,另外對家鄉的那份感情會讓表演更投入。”

史東明不願透露更多拍攝細節,不過他明確表示,“目前電視螢屏上,關於汶川的畫面,我們決定一個都不用。”為什麼“很簡單,就是要避免常態思維。”他解釋,觀眾已經通過電視看到了太多災區的畫面,那些斷壁殘垣、生死離別都讓人不忍再睹,“我們不想再故意刺激觀眾。那么吸引他們來看這部電影的將是什麼呢我們覺得還是普通人之間,政府和人民之間的感情。”

尹力完全同意史東明的想法,他表示絕對不會刻意地用慘烈的畫面讓觀眾流淚,而是用故事、細節,用人物打動觀眾,一切以災區為重。“其實非典期間,中影有過類似的拍攝經歷。這次我們會吸取以往災難片的經驗,不會為拍攝而拍攝。”史東明說:“我們需要的是一部有啟迪、感人至深、滲透出濃濃暖意的藝術精品。”聽聞有多個劇組入川拍攝,史東明表示,“這肯定是好事,在大災難面前,電影人用攝影機記錄下來這一切,讓世界都知道,我們的人民是如何在災難面前不屈不撓,勇敢面對。這樣的電影都是良心之作。”

邊拍邊寫

在成都等地帶隊搶拍素材的中影集團副總經理史東明,在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汶川》已經正式定名為《汶川168小時》,劇本正邊拍邊寫。他還說,目前電視螢屏上汶川的畫面,他們決定一個都不用。中影要拍出一部不應景、有血有肉,展示中國人民偉大精神品格的電影。
搶拍珍貴素材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後,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在第一時間與導演尹力通電話,商議投拍一部關於汶川地震的電影。隨後24小時,韓三平牽頭,中影集團快速確立了故事框架和拍攝方案。14日,17人攝製組趕赴災區拍攝。昨天,史東明介紹,這樣快地組建攝製班子,對於中影來說是第一次,“我們13日在一起開會討論,當天就拉出了劇本框架,14日就進川拍攝。”據悉,攝製組已經在四川工作10多天,現在主要是搶拍珍貴素材,“這期間我們不斷地完善劇本,先後有5個編劇參加了劇本寫作。爭取在5月底一定拿出劇本來。電影正式在6月初開拍,屆時演員將陸續到崗。”該片預計今年10月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
《汶川168小時》導演尹力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搶拍任務緊張、艱巨,“我們必須爭分奪秒,把能拍攝的都收進鏡頭。”尹力說,劇組考慮,拍攝應服從救災和重建的大局安排,“我們是來抗災的,不是來添亂的”。
傾向於川籍演員
史東明強調,《汶川168小時》是紀實風格的故事片。他說:“它不應景,是一部認真負責的電影。感動不僅因為它是抗災題材,而是展示了中國百姓那種偉大的精神。”
史東明說,它的生命力應該長久,絕對不是那種為了短期內做宣傳用的電影,一定會精心拍攝,“該片一切製作都和傳統故事片一樣,惟一不同的就是免去以往那些複雜的程式和環節,從廣電總局到中影各部門,一路綠燈。”
史東明透露,劇組已經公開發出演員招聘啟事,“我們非常傾向於川籍演員,因為本片所有外景都將在四川拍攝。四川籍演員熟悉這裡,另外對家鄉的那份感情會讓表演更投入。”
不會刻意地煽情
史東明不願透露更多拍攝細節,不過他明確表示,“目前電視螢屏上,關於汶川的畫面,我們決定一個都不用。”為什麼“很簡單,就是要避免常態思維。”他解釋,觀眾已經通過電視看到了太多災區的畫面,那些斷壁殘垣、生死離別都讓人不忍再睹,“我們不想再故意刺激觀眾。那么吸引他們來看這部電影的將是什麼呢我們覺得還是普通人之間,政府和人民之間的感情。”
尹力完全同意史東明的想法,他表示絕對不會刻意地用慘烈的畫面讓觀眾流淚,而是用故事、細節,用人物打動觀眾,一切以災區為重。“其實非典期間,中影有過類似的拍攝經歷。這次我們會吸取以往災難片的經驗,不會為拍攝而拍攝。”史東明說:“我們需要的是一部有啟迪、感人至深、滲透出濃濃暖意的藝術精品。”聽聞有多個劇組入川拍攝,史東明表示,“這肯定是好事,在大災難面前,電影人用攝影機記錄下來這一切,讓世界都知道,我們的人民是如何在災難面前不屈不撓,勇敢面對。這樣的電影都是良心之作。”

曉劍加盟劇本創作

“這是我前所未有的一次創作,不管最後我的劇本能不能被選用,這都是一段難以忘卻的經歷”。今天下午,我省著名作家曉劍在四川成都接受了記者的電話採訪。據介紹,他是應著名導演尹力的邀請,於26日趕往四川,參與正在災區搶拍資料的抗震電影《汶川168小時》的劇本創作。
曉劍告訴記者,連日來他也和眾多的觀眾一樣,收看電視關於災情的轉播、也流了很多的眼淚。但是真正進入到災區,才發現現場的情況比電視中反映的還要慘烈。曉劍說他這兩天先後去了彭州市和北川縣的多個受災鄉鎮,幾乎所有的房屋都垮塌了,有的地面憑空隆起3、4米高,災情的嚴重可見一斑。
談到劇本創作的情況,曉劍稱這是他數十年編劇生涯中前所未有的一次:“目前沒有任何框架、沒有人物、沒有故事”。據介紹,這部《汶川168小時》是由中影集團牽頭組織,北影、上影和八一電影製片廠聯合攝製的一部大型影片,由於時間很緊、要表達的內容又很多,所以目前還是沒有頭緒。曉劍說,在他來四川前,已經有兩批編劇參與其中,但都沒有通過。至於自己,曉劍表示他和尹力是電影學院的同學,又是多年的好朋友,而且還一起合作過海南題材的電視劇《紅虎符》,應該說彼此很有默契,但是自己的構思最終能否被採納,還是沒有把握。曉劍說,這樣的題材和情形,注定是一部集體創作的作品,每個參與的編劇都會對影片做出一定的貢獻。作為一名劇作家,曉劍說自己除了捐款之外,也一直想有機會親臨災區,為抗震救災做點什麼,這次能夠參與到這部舉世矚目的電影創作中,也算是圓了自己的一個心愿。
儘管還沒有形成初步構思,曉劍還是向記者談起了他的感受:那就是這部電影要擺脫悲傷的基調,傳達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鼓勵的溫暖之情。

專訪導演尹力

尹力在災區汶川創作尹力在災區汶川創作
《汶川168小時》可能是中國電影史上行動最為快速的劇組,因為有關這個電影的拍攝啟動方案在地震後的第二天便提上日程。2008年5月14日下午,影片的第一支攝製組在導演尹力的帶領下踩著餘震深入到了災區一線。
據尹力後來回憶,影片可謂突破了以往的“常規程式”,籌備會議的討論過程還不到10分鐘,甚至連劇本也是邊拍邊寫、邊修改,演員也是最近才確定的,“省略”了以往電影導演必須先向電影局交大綱,等待立項才可拍攝的正常程式。“剛開始籌拍時,方向是不明確的,要拍什麼?拍成什麼樣?但是,作為一名電影人,我不能缺席,這可以說是一種本能,更是一種擔當和責任。”14日,尹力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或許可以用攝影機做些什麼
“我的職業敏感提醒我,或許可以用攝影機做些什麼。”回想起剛到災區的情形,尹力仍心有餘悸,“這是我人生中見到的最震撼,同時也是再也不希望見到的場面,不到災區,可能你這輩子都不會明白什麼叫滿目瘡痍,我們總共40多個人,借了9輛車,分兩組向災區突進,所有的人幾乎忘記疲憊,一天只吃一頓飯,所看到的景象都是刻骨銘心的”,尹力如此形容他進入災區都江堰的第一感受。隨後,他語氣舒緩且感慨地告訴記者,有一天他站在北川的一條街道上,望著四周的殘垣斷壁及店鋪牌匾,想像著從前發生在這條街道上的繁榮景象,心中湧現出無限感慨,“生命在災難面前是如此的脆弱。靈魂的價值、生命的歸屬這類在以往看似很龐大的命題在當下都會油然而生,促使你去思考。”
由熱衝動到冷思考
在尹力看來,從最初在災區搶拍素材,到現今創作的初具雛形,影片劇組經歷了由最初“熱”的衝動,慢慢地沉澱下來,開始進行“冷”的思考,他坦言,“思考創作曾經令我一度處於十分焦灼的狀態,從災區回到北京後,看到的所有景象,所有的人與物似乎都不同了,心裡有種沉甸甸的思緒總是揮之不去。拿什麼來呈現給觀眾?我認為,這部電影不僅僅是部抗震救災影片,還可以從更多地點關注它、升華它。”
記者向尹力詢問影片拍攝的最新情況,他介紹說目前影片正在緊張的創作和搶拍中,每日都要開會商討拍攝方案。20多天過去了,影片攝製組已經在災區拍攝素材總長度超過2000分鐘,記錄下很多感人的故事。而且,自從《汶川168小時》劇組成立後,尹力已經收到不少明星的“請戰書”,但他卻不希望由大牌明星來擔任主角,甚至希望電影裡沒有一個“熟面孔”,因為太熟的臉很容易讓觀眾覺得演員是在“演”。
尹力認為,電視媒體往往是紀錄一個事件、一種結果,影片的創作則不必應時應景,而是一種不同的藝術表達,以上的這個小故事也可以用藝術的角度傳達給觀眾,如果能夠把故事主題升華,那么就會直抵人心、叩問靈魂。
呈現親臨其境的寫實氛圍
《汶川168小時》聽起來像是一部紀錄片的名字,事實上卻是一部故事片。“盡精微,致廣大”,可以說是尹力作品風格的所在。尹力表示,《汶川168小時》將是一部風格寫實、信息量很大的影片,“電影講述地震後7天內發生的故事,肯定會從真實事件中提煉。電影講求戲劇性,但這次地震中的很多事件本來就有很強的戲劇性,我想後期的加工不會太多,人為的成分太多的話反而會破壞觀眾的認同感,而我們這部電影就是要給觀眾一種親臨其境的寫實氛圍。電影人應該用自己的視角,把那些感動、溫暖和震撼我們內心的東西用藝術的形式呈現給觀眾。”據悉,該片計畫於2008年10月份上映。

盤點著名的地震電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