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的心靈世界》

《李商隱的心靈世界》

本書為上、下兩編,凡十一章(上編三章,下編八章),每章下設若干節。上編概述作者對文學史和作家研究中一些理論問題的思考,從文學史學科和作家研究的關係講起,先確定作家研究在文學史體系中的位置,然後說明作家研究的真正核心乃揭示其心靈世界,最後簡論李商隱所處時代的文學、文化背景,使視線由散而聚地向李商隱匯集。下編從不同層面論述李商隱其人其詩,而目光所注則為詩人深邃微妙的心靈世界。其分析闡述是上編理論原則的具體化,而從篇幅上則構成本書的主幹和重點。這種邏輯次序所表現出的研究思路,既避免了某些文學史和作家評論著作擅長具體的藝術賞析、評判,而缺少必要的理論概括和方法論指導的弊病,又沒有導致個別作家作品的研究與文學史及作家研究理論的游離脫節。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董乃斌,筆名郝冰、紀偉。男,1942生,江蘇揚州人。中共黨員。196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同年10月,到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至1974年底,到西北大學(陝西西安),在中文系任教。1978年10月,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學習,1981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碩士論文題目《李商隱研究》,導師吳世昌先生。同年10月,仍回文學研究所工作。先在古代文學研究室,1985年,任新學科研究室主任。1988年,任古代文學研究室主任。1992年晉升為研究員,同時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4--1998,任文學所副所長,兼任《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編委、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及李商隱研究會會長等。

著有中篇歷史小說《波影珠》、《琴泉》、《菩薩彎》,人物傳記《李商隱傳》,研究著作《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文化紊流中的文學與文士》、《唐帝國的精神文明》等。

內容簡介

李商隱的心靈世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

李商隱詩歌問世以後,與他同時代的詩人便給予了高度評價。自北宋以來,其詩的鑑賞批評者和註解箋釋家代不乏人,而到清代形成了李商隱研究的繁盛局面,幾乎形成了一種“玉豁詩學”。古代的玉豁詩學,大都重直觀領悟而缺少邏輯分析,且受漢儒注經的影響,不無穿鑿附會之嫌。“五四”運動以來,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和西方文藝思想的次第輸入中國,在“玉豁詩學”領域出現了符合現代文化標準的長篇論述性的研究專著。近十餘年相繼問世的楊柳《李商隱評傳》、吳調公《李商隱研究》、董乃斌《李商隱傳》等,便是這類著作中有較大影響者。擺在我們面前的董乃斌的新著《李商隱的心靈世界》(1992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文藝思想,廣泛地吸收西方文論和中國古代、現當代文論的精華,以巨觀鳥瞰與微觀探勝相結合,充滿了文學史哲學的思辨色彩,全面、系統地論述玉谿詩和樊南文的一部佳作。

本書為上、下兩編,凡十一章(上編三章,下編八章),每章下設若干節。上編概述作者對文學史和作家研究中一些理論問題的思考,從文學史學科和作家研究的關係講起,先確定作家研究在文學史體系中的位置,然後說明作家研究的真正核心乃揭示其心靈世界,最後簡論李商隱所處時代的文學、文化背景,使視線由散而聚地向李商隱匯集。下編從不同層面論述李商隱其人其詩,而目光所注則為詩人深邃微妙的心靈世界。其分析闡述是上編理論原則的具體化,而從篇幅上則構成本書的主幹和重點。這種邏輯次序所表現出的研究思路,既避免了某些文學史和作家評論著作擅長具體的藝術賞析、評判,而缺少必要的理論概括和方法論指導的弊病,又沒有導致個別作家作品的研究與文學史及作家研究理論的游離脫節。

《李商隱的心靈世界》區別於時下流行的某些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著作的最突出特點在於,著意建構文學史學科理論,展現出文學史研究的多種視角。作者在文學史是作家系列的認識基礎上,強調將洞察作家不同於常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作為研究重點,即通過剖析作家的精神宇宙、心靈世界以切近人的本質。作者抓住古代作家的身心矛盾及其統一的特定角度去審視創作主體、提出包括李商隱在內的許多古代作家,由於身之困厄、思之迷惘所刺激和推動,而在審美環境和創美過程中獲得個人內心的超越與自由,也為社會提供出美的精神產品。作者還從剖析李商隱詩歌中“蝴蝶”語象系統出發,進而提出對更高層次的意境和風格的研究,闡明風格研究既指向作家個人,又指向他所屬的文化。作者對闡釋者的文化意識與心靈歷程也頗為重視,將其看作與作家研究同等重要的文學作品實現史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書將文學史研究系統為成若干子系統:從藝術文化起源發生和成長發展的角度來看文學史;從藝術思維與藝術表現交相刺激、相偕發育的角度來看文學史;文學史可以成為通過文學實踐、通過文學風格形態的變遷,揭示人類藝術文化心理嬗變演進的歷史;文學史又應當是讀者接受方式、接受程度的演變史等等。上述內容,豐富了文學史學科理論,具有當代文學觀念的方法論探索意義,為建構文學史哲學提供了新鮮經驗。

《李商隱的心靈世界》在具體地評判李商隱詩歌的風格特徵時,特別注意對微觀文學現象的巨觀哲思,揭示隱藏其中的深層意蘊。譬如論述玉谿詩的主觀化特徵,指出其體現了人類思維方式、心理狀態和靈魂世界的自我解放和精神創造力,並將這種自我解放和精神創造力,置於現代遺傳學、文化學、心理學的分析之中,描畫出異化和克服異化的人類永無休止的運作軌跡。又如剖析玉谿詩的悲感特徵,指出其源泉在於人類產生願望的能力與實現願望的能力之間的永不平衡性;同時強調詩人把握“悲之為美”、“悲易感人”的藝術規律的自覺性。作者對中晚唐與李商隱詩風不同的作家群體和受李商隱澤被的歷代作家的簡潔概括的描述,使本書益顯學術上的厚度。而另一方面,作者從中國文學史上被轉移到史學領域中的敘事能力開始重新回歸文學的視角、審視已經徹底爛熟、變成一種具有規範意義的工藝和技術的抒情詩歌藝術,在新舊文學樣式的更迭趨勢中,找到了李商隱充當中國詩藝總結者的崇高地位。並將李商隱詩歌作為中國古代文學陰柔之美的代表、中國傳統文化基本面貌的顯像。這些又都增添了本書學術上的深度。讀罷《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便產生一種強烈的感受:它一反文學史研究中“一時代、二生平、三思想、四藝術”的僵化的批評模式,在已經上升到哲學層次的大文學史觀的支配下,以對詩人心靈世界準確、細緻、生動的透視吸引讀者,作為文學史中作家系列研究的一種嘗試,它為即將出現的該系列的百花園,吹來清新的風。

本書還善於旁徵博引,對前人研究成果或改造、或駁難、或發指,顯示出學者的批判意識和銳意進取精神。譬如修正了美國文論家阿布拉姆斯、劉若愚(華裔)的某些觀點,強調作家與讀者之間的雙向聯繫。又如否定紀昀對《異俗二首》“選一代之詩則可刪”的看法,認為其可與《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相輝映。再如借鑑錢鍾書先生關於李商隱以駢文為詩的妙評,進一步論證說明了這一特點在形式上的根本標誌是典故的大量運用。此外,作者的玉谿詩風格演變四期說(模擬期、憤激期、感傷期、頹廢期),對樊南四大與散文的評析等,或自成一家之言、或開拓前人未引起足夠重視的研究領域,均很有特色。

李商隱研究著作

李商隱,晚唐著名詩人。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下面盤點一下有關李商隱研究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