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書籍]

《教父》[書籍]
《教父》[書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教父》是美國文學創作中的一個轉折點,1969年美國出版的長篇小說,出版後使黑手黨問題引起舉國上下的普遍注意,它是一部揭示黑社會的成功之作,史上的頭號暢銷書,早在七十年代初就已經拍成電影,發行世界各國,受到普遍的歡迎。其作者馬里奧·普佐的生活也發生重大轉折,他名利雙收本書被認為是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黑社會現象的最具權威的作品。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圖)馬里奧·普佐馬里奧·普佐

作者馬里奧·普佐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而且是長期生活在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心臟——紐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美軍中服役。復員後,先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文藝創作,後來又在社會調查學院專門研究美國社會的各個方面。他的第一部小說《明爭暗鬥》被認為是描寫戰後被占領的德國的最佳小說;他的第二部小說《幸運的香客》被《紐約時報》稱之為“小經典作品”。《教父》是作者的第三部小說。他所創作的電影劇本《教父》第一、二集先後獲得奧斯卡獎,此外他還創作了包括《教父》第三集。普佐的一舉成名使他得以出版他想發表的一切作品。1972年他的短篇小說和散文集《教父外傳》問世。1978年又發表了《愚人之死》,其背景為拉斯維加斯、好萊塢和紐約出版界。《教父外傳》僅簡裝本就賣了220萬美元,在當時是個創紀錄價格。

馬里奧•普佐的作品,普佐是一位嚴肅、莊重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小說,不是在現代派作品裡所常見的那種以撲朔迷離的荒唐的渲染作為噱頭來誘使讀者陶醉於虛無縹緲之中,而是以引人入勝的真實可信的素描作為楔子來啟發讀者認識美國社會的本質。

內容提要

(圖)<<教父>>電影劇照<<教父>>電影劇照

美國紐約五大黑勢力集團之一的維托•考利昂一家採用多種極端手段,實現了在整個美國黑勢力團體中的獨尊地位。在這場鬥爭中有黑團伙之間的火拚;有走私販毒的囂浪;有賭場的煙雲;有紅燈區的人慾橫流。

具體情節

(圖)教父教父

1945年夏天,美國本部黑手黨柯里昂家族首領,“教父”維托·柯里昂為小女兒康妮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教父”有三個兒子:好色的長子桑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剛從二戰戰場回來的小兒子邁克。其中桑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邁克雖然精明能幹,卻對家族的“事業”沒什麼興趣。“教父”是黑手黨首領,常乾違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他還有一個準則就是決不販毒害人。為此他拒絕了毒梟索洛佐的要求,並因此激化了與紐約其它幾個黑手党家族的矛盾。聖誕前夕,索洛佐劫持了“教父”的養子、家族參謀顧問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

“教父”中槍入院。索洛佐要湯姆設法使桑尼同意毒品買賣,重新談判。桑尼有勇無謀,他發誓報仇,卻無計可施。邁克去醫院探望父親,他發現保鏢已被收買,而警方亦和索洛佐串通一氣。各家族間的火併一觸即發。邁克制定了一個計策誘使索洛佐和警長前來談判。在一家小餐館內,邁克用事先藏在廁所內的手槍擊斃了索洛佐和警長。

邁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裡他娶了美麗的阿波蘿妮亞為妻,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而此時,紐約各個黑手党家族間的仇殺卻越來越激烈。桑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賣,被人打得千瘡百孔。“教父”傷愈復出,安排各家族間的和解。聽到噩耗的邁克也受到了襲擊。被收買的保鏢法布里奇奧在邁克的車上裝了炸彈。邁克雖幸免於難,卻痛失愛妻。邁克於1951年回到了紐約,並和前女友凱結了婚。

日益衰老的“教父”將家族首領的位置傳給了邁克。在“教父”病故之後,邁克開始了醞釀已久的復仇。他派人刺殺了另兩個敵對家族的首領,並親自殺死了謀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奧。同時他也命人殺死了卡洛,為桑尼報了仇。仇敵盡數剪除。康妮因為丈夫被殺而衝進了家門,瘋狂地撕打邁克。邁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進了瘋人院。他已經成了新一代的“教父”——邁克·唐·柯里昂 。

寫作背景

(圖)教父教父

無論在美國國內或在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都有不少人在考慮這樣的問題:美國社會究竟怎么樣?它是不是理想社會?

這部小說繼承批判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對這類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提供了一個極其生動、形象、具有說服力的回答。作者忠於藝術規律,既不抽象地肯定,也不概括地否定,而只是客觀地把美國社會最隱蔽的本質赤裸裸地揭示了出來。作品是通過引人入勝的場面和扣人心弦的情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剝開富麗堂皇、令人眼花繚亂的遮羞布,人們不難看出:這裡絕不是無憂無慮的人間天堂,而是地地道道的爾虞我詐的冒險家的樂園;這裡處處布滿了陷阱、明槍、暗箭;這裡人人自危;這裡,除了表面文章以外,骨子裡根本沒有什麼“自由、平等與博愛”。

作者以藝術家的手法讓我們看到的,不是美國社會生活中漂浮於表面的璀璨奪目的現象,而是隱匿於深層的陰森恐怖的本質或本質的某些方面:以維持社會治安為己任的警官、警察;以維護法律尊嚴為己任的法官、律師,以及身為合法民意代表的議員;以“公正、客觀”自詡的報刊編輯、記者,儘管有時在同自己或自己的集團無關的問題上也能信誓旦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但因為他們大都暗中隸屬於各個地下勢力集團,所以背地裡卻幹著同自己的公開職責大相逕庭的見不得人的勾當。從小說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就社會組織關係來說,美國人大都有雙重身份:一種是公開的社會成員身份,例如警官、警察、法官、律師、議員、報刊編輯、記者,以及演員、店主、工會頭目等等,辦起事來“公事公辦、鐵面無私”,各人按照自己對社會的貢獻領取合法報酬,這一面實在無可指責;另一種是秘密的集團成員身份,他們暗中分屬於各個地下勢力集團,各人又必須以公開的身份、合法的形式,為自己所屬的地下勢力集團效忠,從而定期獲得額外報酬,這一面是絕對“保密”的,甚至對自己的妻子兒女也是要守口如瓶的。

人們在公開社會受到了委屈,往往得不到正義的保護。原因是:人們在公開社會受到了委屈,根據不合理的法律條文,總是顯得“活該”;而徇私舞弊者總是可以利用法律的靈活性來歪曲本來就不合理的法律,而形式上仍然是在維護法律的嚴肅性,是在秉公辦事,結果也總是顯得“應該”。因此,人們為了在競爭中生存下去,為了預防有冤無處伸、有苦無處訴的悲楚,也都紛紛投靠地下勢力集團,要求必要時為他們伸張正義,為此他們甘願定期預交“保護費”。地下勢力集團買通有關當局,有恃無恐地進行各種非法活動——走私、販毒、擺賭場、開妓院等。通過這些活動,積聚了大量財富之後又可暗中串通公開的政治上的權貴勢力,或者把他們自己的親信安插到國家要害部門。這樣,上面有了強大的保護傘,再加上他們所掌握的輿論工具的附和,他們不但可以為所欲為,而且能夠無往而不勝。他們都有嚴密的組織:有核心領導班子、有單線聯繫的內部系統,也有層層外圍組織;有自己的法律顧問,也有自己的“軍隊”,還有自己的情報網。一旦自己人受到了侵害、欺壓、委屈,能談判的就談判解決,無法談判的就採取破壞以至暗殺手段解決。甚至議員選舉,最佳演員的選舉,儘管表面上冠冕堂皇,無懈可擊,但大都操縱在地下勢力集團的手中。他們一插手,就可以出冷門,出乎意料地使某些人堂堂正正地當選。

這部小說通過對美國地下勢力集團之間真刀真槍的“戰爭”的敘寫,淋漓盡致地揭示了美國社會的表層下面的最隱蔽的本質。作者講故事的方法也別開生面。故事發展,當然有一條主線。但常見的是,主線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暫停下來,分岔伸延開去,形成支線,支線發展到盡頭,然後再回到主線上來,繼續發展主線。根據需要,支線可多可少。整個故事的主線與支線的發展脈絡,很像一棵大樹的樹幹與樹枝的關係。而《教父》中許許多多的支線都不是從主線上分岔出去的,而是各有自己的源頭,自己的流程,到末了才自然而然地匯攏到主線上來。整個故事的主線與支線的發展脈絡,很像一條大河的主流與支流的關係:各有源,最後聚成洪流,一瀉千里。因為可以另外重新起頭,所以故事繼續發展可以不受前一個階段發展的制約。作者有更大的迴旋餘地,海闊天空,縱橫捭闔。這個方法值得借鑑。

“教父”是美國社會的靈魂,是美國社會的精神之父,他和他的精神影響是這部小說的主角,也是美國社會的主角。 整個小說出現的人物將近一百個,著重刻畫的有二十多個,大都是美國那個社會裡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他們既是美國社會的產兒,又是美國社會的締造者,也就是說,沒有美國社會,也就沒有他們;沒有他們,美國社會也就不成其為美國社會了。

藝術魅力

(圖)教父教父

《教父》這部小說的不同凡響的藝術魅力就在於:儘管描寫的全是壞蛋,但作者曲盡妙筆,竟然能讓讀者不痛恨個別壞蛋,而痛恨整個齷齪的社會結構。教父及其繼承人——他的小兒子麥可本來都是壞透了的壞蛋,但是卻並不顯得令人痛恨,因為他們殺人是整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出來的,因為他們殺的也都是更壞的人。他們同那些在幕後“坐地分贓”的政客比較起來,在“壞”的程度上,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影視劇目

1972年美國根據劇本《教父》第一、二集拍成了電影,影片講述了教父唐·科里昂的小兒子麥可如何成為新教父的故事,把小說中虛構的紐約黑手黨塑造成一個實現美國夢的家族奮鬥史。 被評價為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成功之作,一部最具史詩氣魄的揭露黑社會明爭暗鬥內幕的影片,一幅氣勢恢弘的“社會圖卷” ,本片榮獲第4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

評價

(圖)教父教父

這部作品的故事情節波瀾起伏。一出版就轟動了整個美國,引起了廣泛的評論和讚揚。

美國社會的出路在哪裡?這就是小說里全體人物的所作所為必然要引起讀者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小說中所描寫的人和事,儘管在我們看來有點陰陽怪氣、荒誕不經,但在美國卻比比皆是,屢見不鮮,也就是說,這是一部有堅實的現實基礎的現實主義作品。這是一部認識美國社會本質的理想的讀物。值得人們深思的是作者在小說正文的前面特別聲明說:“這本書裡面的一切人物都是虛構的,若書里的描寫同現在還活著的或已經死了的真人有相似之處的話,那也純屬巧合。” 作者的這一聲明,酷似“此地無銀三百兩”,從反麵點明了這部小說的現實社會意義和社會價值。它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又是一部生動形象的社會風俗史。

這樣通過生動的故事所揭示的政治社會的真理,比起所有的政治家、政論家和一切新聞報導合起來所揭示的還要多,從這裡所能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所有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統計學家以及報刊雜誌那裡所能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這本書,對譯者來說,之所以值得一譯,對讀者來說,之所以值得一讀。

美國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霍爾·伯登在《星期六評論報》上對這部小說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闢的評價。他是這樣寫的: “馬里奧·普佐的新小說是一種對準頑固堡壘猛烈攻擊的攻城錘,其主旨在於振聾發聵。這是一部內容充實的家史,記錄的是一個家庭不惜用槍、用斧、用絞刑具、用攻心戰來實現自己對整個美國地下勢力集團體系的獨霸控制的詳細過程。

普佐的表現技巧頗見功力:在他的筆下,一個本來令人感到義憤的情節都十分入情入理。一切感情衝動,一切殺戮,一切粗鄙的兩性關係,都同他所刻畫的人物所處的情境協調一致。但同時他又能把他所塑造的人物的令人不寒而慄的氣質烘托得具有人情味,真實可信。

“《教父》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成功之作……是揭露陰險的犯罪集團的權威性的小說。” 普佐之所以能寫出這樣的成功之作,主要是因為他熟悉美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階層的秘密,也熟悉各種各樣人物的生活隱秘。對美國社會的本質,他洞見癥結,因而最有發言權。對美國社會的本質進行如此入木三分的剖析,是美國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

電影《教父》是根據美國作家馬里奧·普佐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好萊塢青年導演科波拉執導的一部經典黑幫片。影片描述了黑手黨的產生、發展的全過程:外來移民為生活所逼,鋌而走險,靠走私、賭博、販毒、謀殺而在美國社會中爭得一席之地。他們依賴非法營生而逐步發展壯大,其勢力也滲透到各個領域,在政府樞紐部門也有了他們的代理人。當他們羽翼豐滿時,便不滿足於現有的非法地位,力求融入合法社會,毫無恐懼地享受他們的財富。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由非法社會向合法社會的過渡卻偏偏是依靠非法的暴力行為得以完成的。影片的深層意義在於它為美國電影史上一個十分悠久的經典類型——犯罪片開拓了寬廣的前景,它不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現領域,其思想意義和內涵也遠遠超越了暴力的範疇,並將主題升華為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權力與罪惡的關係。影片在70年代初曾轟動一時,取得了商業和評論上的雙重成功,片中“教父”的扮演者馬龍·白蘭度帶動的“馬龍·白蘭度熱”像鏇風一樣幾乎波及整個世界,而導演科波拉也從此奠定了他在好萊塢中的“教父”地位。

馬里奧·普佐當年創作的小說《教父》是美國文學創作中的一個轉折點,它使黑手黨問題引起了舉國上下的普遍注意,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反映黑手黨的作品就如雨後春筍一般繁盛起來,但是我們認為,沒有一部能同《教父》相提並論。

——美國《舊金山時報》

科波拉的《教父》以精細的筆墨描述了黑手黨全盛時期的家族恩怨,在這部格局龐大、情節複雜、人物眾多的大製作中,科波拉把整部影片處理得有條不紊、扣人心弦,其高超的專業技巧不得不令人嘆服。科波拉在選角方面的獨到之處也叫人刮目相看,他大膽起用在影壇沉寂多年的馬龍·白蘭度飾演教父一角,不僅使其成為奧斯卡影帝,也讓他再次成為超級巨星。《教父》系列共拍了3部,它的續集也得以進入美國百部經典電影之中,它是惟一一部擠進“百大”的續集電影。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

《教父》是自《公民凱恩》以來最出色的一部美國影片,它把黑手黨作為一個隱喻,不僅暗指非法生意的腐朽,而且暗指著所有的權力中心——其中主要包括政府的腐敗。

——《紐約時報》

在《教父》里,自然與文明的對立似乎已不存在,銀幕上呈現的是一個單一的世界,科萊昂早已通過暴力建成龐大的家族,獲得了穩固的社會地位,匪幫也已從過去對商業組織的模仿變成了真正的企業,並向社會各領域滲透,在這裡,自然與文明已經不知不覺地融為一體了。

——著名影評人 馮凱 國勝連

馬里奧·普佐的黑手黨三部曲

美國著名作家馬里奧·普佐以創作黑手黨小說聞名於世,他在洞察社會中的種種惡行的同時,依舊抱持對生活的美好希望,帶給小說一抹浪漫的亮色。

《教父》 被認為是描寫資本主義社會中黑社會現象的最具權威的作品,後拍成電影。
《西西里人》 作者向其故鄉義大利的致敬之作,包含了對歷史的思考與剖析,後拍成電影。
《烏默它》 “烏默它”是黑手黨在西西里的榮譽守則,故事設在20世紀90年代,黑手黨衰落之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