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慢·中呂宮》

《揚州慢·中呂宮》

《揚州慢·中呂宮》是宋代詩人姜夔的詩詞之一。

揚州慢

《揚州慢·中呂宮》《揚州慢·中呂宮》

中呂宮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背景

二十二歲時沿江東下游維揚時作,今為編年詞第一首,為甫登詞壇即不同凡響的名篇。

宋高宗建炎三年、紹興三十年、三十一年,金兵屢次南侵,最近一次隆興二年,距白石作此詞時只十來年。焚掠蹂躪災禍之慘重,詞人記憶猶新,歌吹十里繁華揚州的荒涼殘破,痕跡也十分明顯。“閭里都非,江山略是,”(劉克莊)“任紅樓蹤跡,茅屋染蒼苔。”(趙希邁)白石所描寫的空城四顧蕭條,是當時使人心靈瑟縮抽搐的可怖實景。白石用詩的語言作了強烈對比,永恆駐留了歷史時空的淒涼一幕。

賞析

上下片章法相類,均是興廢、繁華衰落的對比。如主鏇律的反覆(貝多芬《命運交響樂》“命運的陰森重複”),表現金人屢屢南侵和宋民積壓的悲憤,效果甚佳。但非單純重複,下片形象、意境都較上片有深化,說見下。

上片記白石所見實景及實際感受。起筆飄灑輕快旅遊“淮左名都”,二韻的“春風十里”,都屬虛筆反襯,如《詩·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樂景寫哀。實白石過揚州是冬至雨雪時,季節上也根本談不到“春風十里”,不要說多次戰禍的破壞了。“春風十里”與“薺麥(野麥)青青”,一虛一實鮮明對比。以下便過渡到“廢池喬木”和黃昏空城“清角吹寒”(守兵吹號角)的淒涼實景與感受。

下片深化,主要在形象、感受和意境的擴大。晚唐杜牧,是一位有抱負、有氣節的天才詩人,白石一生甚敬重之。杜曾高歌“明月滿揚州”、“春風十里揚州路”,在揚盡情游賞。這裡白石說杜牧“重到須驚”,傷心慘目的殘破景象定使他無心勾欄尋夢,這就溝通了唐宋兩個時代和空間,詞意更顯沉重。唐代揚州有“二十四轎”,白石作詞時當然已不復存在,而偏說其在,又是反襯和樂景寫哀。“波心蕩、冷月無聲”或無上三下四間之逗,則可念成“波心蕩冷──月無聲”,是盪冷之波心如腐敗投降之朝廷及眈眈虎視之金國,而萬民及有識有為之士只好如被森冷圍困的水月無聲了。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擴展及於宇宙。煞尾,橋邊紅芍藥年年慘紅淒綠,難道此恨就無盡期么?

評價

小序末“千岩老人”指老詩人蕭德藻。蕭讚賞此詞是晚些年的事,故小序末句是後加的。“黍離”是《詩·王風》篇名,周大夫經西周舊都,見已荒廢作了莊稼地長了禾黍,故作詩吊之。首句“彼黍離離”,“離離”指莊稼繁茂也指心情憂傷。

轉折處多用去聲字,增加跌宕激情。
http://www.yuwen789.com/book/reading/reading_1749.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