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療法治百病》

《拔罐療法治百病》

《拔罐療法治百病》本書為“中國民間傳統療法叢書”之一,內容豐富,介紹了拔罐療法的基本知識、治療範圍,和170餘種常見病的拔罐治療經驗。

基本信息

作者: 程爵榮 編著
《拔罐療法治百病》拔罐療法治百病

出 版 社: 人民軍醫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4-1
字數: 366000
版次: 3
頁數: 447
印刷時間: 2008/04/01
開本: 大32開
印次: 1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09116418
包裝: 線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保健/心理健康 >> 中醫保健

編輯推薦

本書為“中國民間傳統療法叢書”之一,是作者長期臨床實踐和四代家傳、師授經驗的總結,並參考大量的文獻資料,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可供基層醫務人員及城鄉家庭自療者閱讀參考。 本書內容分上下兩篇。上篇介紹拔罐療法的基本知識,包括拔罐療法的作用機制、治療範圍、經絡與穴位、罐具與操作方法、常見反應與處理等;下篇介紹了內科、兒科、婦科、創傷外科、皮膚科、五官科等170餘種常見病的拔罐治療經驗。

內容簡介

本書在前兩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分上下兩篇。上篇介紹拔罐療法的基本知識,包括拔罐療法的作用機制、治療範圍、經絡與穴位、罐具與操作方法、常見反應與處理等;下篇介紹了內科、兒科、婦科、創傷外科、皮膚科、五官科等170餘種常見病的拔罐治療經驗。本書是作者長期臨床實踐和四代家傳、師授經驗的總結,並參考大量的文獻資料,內容豐富,實用性強,可供基層醫務人員及城鄉家庭自療者閱讀參考。

目錄

上篇 總論
 一、拔罐療法的歷史
 二、拔罐療法的理論依據、作用機制和功用
(一)理論依據
(二)作用機制
(三)功用
 三、拔罐療法的治療範圍
 四、經絡與常用穴位
(一)經絡概述
(二)腧穴部位與主治
(三)特殊穴位與主治
(四)定位取穴法
(五)取穴原則
(六)常用穴位的作用與主治
 五、罐具
(一)罐具的種類
(二)罐具的製作要求
 六、罐法
(一)留罐法
(二)閃罐法
(三)走罐法
(四)響罐法
(五)鏇罐法
(六)動罐法
(七)彈罐法
 七、操作方法
(一)拔罐前的準備工作
(二)排氣方法及分類
(三)拔罐方法
(四)起罐
 八、拔罐療法的常見反應與處理方法
(一)正常反應
(二)異常反應
 九、禁忌證與禁忌部位
(一)禁忌證
(二)禁用部位
 十、拔罐療法的優點與注意事項
(一)優點
(二)注意事項目錄拔罐療法治百病
下篇 疾病的拔罐療法
 一、內科疾病
感冒
頭痛
三叉神經痛
偏頭痛
中暑(發痧)
瘧疾
支氣管炎(咳嗽)
肺炎(風溫)
胸膜炎
肺結核(肺癆)
病毒性肝炎
高血壓病(眩暈)
冠心病(胸痹)
關節炎(痹證)
坐骨神經痛(痹證)
肩周炎(肩凝證)
肋間神經痛(胸脅痛)
頸臂股神經痛
風濕性肌肉痛(痹證)
腦血管意外後遺症(腦卒中後遺症)
面神經麻痹(面癱)
運動神經麻痹
胃炎(胃脘痛)
胃下垂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胃痙攣
發作性膈肌痙攣(呃逆)
顏面、頸項、腓腸肌痙攣
嘔吐
急性胃腸炎(吐瀉)
痢疾(滯下)
腸炎(泄瀉)
腹痛
腹脹
糖尿病(消渴)
肥胖症
神經衰弱
腎炎(水腫)
陽痿
遺精
尿瀦留(癃閉)
腎盂腎炎(淋證)
前列腺炎(白濁)
前列腺肥大
膀胱炎
泌尿繫結石
膽絞痛
便秘
精神分裂症(癲狂)

癔症
肺水腫
低血壓症
紅斑性肢痛症
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股外側皮神經炎
多發性神經炎
雷諾現象
缺鐵性貧血
脂肪肝
癌症疼痛
保健與其他疾病
 二、兒科疾病
小兒麻疹
小兒肺炎(肺熱喘咳)
支氣管哮喘
百日咳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
急性腸炎(小兒腹瀉)
小兒遺尿
小兒厭食症
小兒積滯
小兒麻痹後遺症
腦膜炎後遺症
小兒脫肛
小兒咳嗽
疳積
小兒高熱
 三、婦科疾病
月經不調
痛經
崩漏
帶下症
妊娠惡阻
慢性盆腔炎
慢性宮頸炎
子宮脫垂(陰挺)
產後尿失禁
產後腰、腿、腹痛
產後缺乳
產後尿瀦留
更年期綜合徵
經前期緊張綜合徵
產後惡露不絕
 四、外科疾病
落枕
頸椎病
軟組織損傷
腰痛
肢關節扭挫傷
梨狀肌綜合徵
肱骨外上髁炎(肘痛)
股外側皮神經炎(皮痹)
骨質增生病(骨贅)
腱鞘囊腫
手術後腸粘連
急性乳腺炎(乳癰)
乳腺增生症
膽道蛔蟲病
闌尾炎(腸癰)
瘡癤
毛囊炎
蜂窩織炎
慢性潰瘍
痔瘡
 五、皮膚科疾病
白癜風
蕁麻疹
帶狀皰疹
銀屑病(牛皮癬)
玫瑰糠疹(風癬)
痤瘡(粉刺)
黃褐斑
丹毒
神經性皮炎
濕疹
白塞綜合徵(狐惑)
瘰癧

脫髮
凍瘡
毒蟲咬(蜇)傷
其他皮膚病
 六、五官科疾病
麥粒腫
結膜炎(天行赤眼)
溢淚症(迎風流淚)
鞏膜炎
青光眼
電光性眼炎
近視
斜視
急、慢性鼻炎(傷風、鼻窒)
過敏性鼻炎(鼻鼽)
萎縮性鼻炎(鼻藁)
酒糟鼻
鼻衄
耳鳴耳聾
扁桃體炎(乳蛾)
慢性咽炎(喉痹)
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
綜合徵
梅尼埃綜合徵(眩暈)
牙痛
口瘡
喉喑

書摘插圖

上篇 總論:
拔罐療法,就是利用熱力或其他方法排除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具牢牢吸附在人體施治部位,從而產生治療作用的一種醫療方法。
拔罐療法,民間稱為“打吸筒”,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同疾病的鬥爭中發現、發展並逐步完善的經驗總結。它的特點是操作簡便、取材容易,見效快、安全可靠,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普通民眾,不花錢或少花錢,也能治好病。民間長期流行著一句俗話:“扎針拔罐子,病好一半子”。足見該療法在民間的影響。因此,這種療法在我國能夠廣泛流傳和套用。
一、拔罐療法的歷史:
拔罐療法,古稱“角法”。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就利用牲畜的角(如牛角、羊角等)磨成有孔的筒狀,刺激癰疽後,以角吸出膿血,這便是最早的拔罐療法。湖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即有以獸角進行治療的記載。至唐代,又有用“竹罐”治療疾病的記載。如唐代王燾在《外台秘要》中進一步闡述了拔罐療法的套用:“取三指大青竹筒,長寸半,一頭留節,無節頭削令薄似劍,煮此筒子數沸,及熱,出筒籠,墨點處按之,良久,以刀彈破所角處,又煮筒子,重角之,當出黃白赤水,次有膿出……數數如此角之,令惡物出盡,乃即除,當目明身輕也。”這是用竹罐水煮排氣法拔罐治病的記載。
……

插圖

《拔罐療法治百病》插圖

相關詞條

書籍小說雜誌文學

盤點與“拔罐”相關的圖書

中醫拔罐療法又稱“角法”,拔火罐通過物理的刺激和負壓人為造成毛細血管破裂淤血,調動人體幹細胞修復功能,及壞死血細胞吸收功能,能促進血液循環,激發精氣,調理氣血,達到提高和調節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