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寧縣誌》

《懷寧縣誌》是記錄懷寧的地方情況。

懷寧名優特產蜚聲中外。龍鳳牌貢面、頂雪牌貢糕古為朝廷貢品,多次蟬聯部優、省優產品稱號;稼仙系列大米以其米質色白油潤、香軟可口、營養豐富聞名遐邇,獲"國家免檢產品"、省"名牌農產品"稱號;"皖山"牌栝樓籽獲中國楊陵農業高新技術成果博覽會"后稷"金像獎;"天工"牌三合板、"獨秀"牌板鴨、"獨秀"牌皮棉暢銷國內外;名貴藥材海螺望春花,遠銷東南亞。

懷寧縣

安徽省懷寧縣位於皖西南交通要塞,東臨安慶,南枕長江,境內獨秀山與大龍山遙相競奇.國土面積1276KM2,轄20個鄉鎮,人口69萬.早在七十萬年前的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晉安帝復位,取“永懷安寧”之意,立縣曰“懷寧”。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懷寧縣城隨安慶府遷至宜城(今安慶市),府縣同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寧移至安慶府,省、府、縣同城而治,史稱“首府首縣”。1950年,縣城遷至石牌鎮。2002年1月,由石牌鎮遷至高河鎮。懷寧人傑地靈,俊才輩出,四海聞名。在這片土地上,曾孕育了“千年一人”清代書法大師鄧石如、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和現代著名詩人海子等蓋世英才。東漢古詩《孔雀東南飛》故事發生地—小吏港(今小市鎮),至今仍保存著焦仲卿、劉蘭芝合葬墓等遺蹟。懷寧素稱“戲曲之鄉”,是被譽為京劇之父的徽劇和全國地方劇種之首的黃梅戲的發祥地,歷史上名伶輩出,有“梨園佳弟子,無石(石牌)不成班”之譽。

水利工程

一、蓄水工程
(一)塘壩:
塘壩、塥、堰塘壩、塥、堰是縣內最原始、最古老的蓄水灌溉工程,與農業生產關係密切重大。幾千年來,農民一般在年末歲初,農事休閒之際,集中力量,取塘泥,培塘埂,堵涵洞,修涵閘,挖引水溝,挑山水壩,千方百計地擴大來水,力爭多蓄水。年年如此,不召自從,基本形成例規。自明清以來,懷寧興建各種規模的塘壩、塥、堰2.10萬多個,面廣點多。至清末民初,規模較大、灌溉面積較多的有:受泉鄉的大洋塘、小洋塘,灌田300畝;大豐鄉(今總鋪鄉)的女兒塘,灌田數千畝;受泉鄉(今黃龍鄉)金絲堰,在廣渡橋上,引小吏港大河水,灌田數萬畝;潛岳鄉(今雷埠鄉)響水堰(在王居山西)灌田8000餘畝;受泉鄉的馮家河、潘家河、雙閘、顏家閘、油樹灣,(今黃墩、三橋境內)自橫山以西、子貢嶺以北之水,總歸於馮家河,至油樹灣,下白洋湖,隨河為堰,共灌田數萬畝。

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縣內淺山丘陵地區,大力興修塘壩,每年冬季開展民眾運動,村村戶戶普遍行動,投入勞力70~80%。各級領導幹部,深入基層,參加興修,領導興修,淺塘挖深,加高培厚塘壩;小塘擴大,聯塘並塘,面貌一新。據統計,自1950~1960年,興修塘壩、塥、堰共投工1811.41萬個,挖挑土3659.73萬立方米,增加容量0.175億立方米,占原蓄水能力的35%。“文化大革命”期間,面上的小型興修,特別是塘壩、塥、堰的興修,幾乎停頓,導致倒埂、淤塞、滲漏。

目前全縣有2.70萬個塘壩、塥、堰。如經過清淤、挖深、增高塘壩,其容量可增10%,蓄水量可增700萬立方米,可一次灌溉20多萬畝,實屬花工少、投資小、效益大的一項蓄水工程。

(二)水 庫
水庫,是塘壩的發展。縣內過去沒有水庫。最早問世的水庫是黃墩鄉黃山水庫,建於1956年。1957年冬至1958年春,全縣大搞“水庫群”建設。同時動工的有麻塘湖皖埠官山、趙山、磨山、硤山豹沖、楊沖、黃嶺、谷泉、龍鳳橋觀音洞等12座水庫。為保證水庫工程質量,縣水電局全力以赴,組成專門班子,負責後山地區小水庫建設。舉辦為期一個月的農民技術員培訓班,訓練水庫施工員30餘人。培訓後,回到各自所在的水庫工地,掌握土方工程施工。幾座較大的水庫工地如麻塘湖、官山、趙山、硤山、磨山、皖埠、觀音洞等,除農民技術員外,並另派專職技乾,負責技術指導。吃在工地,睡在工地,與民工同起同落。各級黨政部門重視水庫興修。以水利興修為主題的縣委常委會議,特於皖埠水庫工地召開。會後,各常委回到自己的工作點,對水利興修作進一步部署,於是民眾又自發地興辦了一些小水庫,如浩大、宋塘、聖豐、曹祠、大鷹沖等。水庫工程,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現全縣73座水庫基本定型,總有效庫容3159.2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1.21萬畝,保證灌溉面積7.74萬畝,雙季連作,乾旱無憂。

二、引水工程
(一)岩坡堰灌區
岩坡堰座落在潛山縣源潭鋪東南兩公里的槎水河上,於河之東岸引水,灌溉潛山縣棋盤鄉和縣內育兒鄉丘陵地帶的大片農田
該工程始建於1953年,在槎水河中建滾水壩,於河的東岸建引水閘,利用老溝調整、拓寬,計開乾渠長13.4公里,並在渠道上建泄洪、分水閘3座,建鋼筋混凝土支架木渡槽1座。工程建成後,灌溉面積達8180畝,雙季保收。1957年,對該工程進行擴建,灌溉面積增至1.47萬畝。1960年滾水壩西段被水沖毀50米(全長90米),1961年修復。1963年對該工程進行再次擴建完善。滾水壩按標準加固做足,渠道上的分水閘、泄洪閘,凡不夠標準的,一律拆除按標準重建,並全部裝上啟閉機,以利管理。一座渡槽木箱,改為鋼筋混凝土槽箱。擴建後,灌溉面積擴大到1.66萬畝(育兒公社占8802畝)。該工程自1953年始建,到1963年最終一次擴建,先後所花費用,除土方、民力由受益單位自籌外,國家投資近10萬元。

(二)烏石堰灌區
烏石堰灌區工程於1959年2月動工興建。其主要工程布局為:引水閘1座,口徑3米,並建1米高的竹籠攔河壩。乾渠1條;自香堰起,經老嶺頭,至新安嶺止。全長47.5公里,底寬2.7~3.8米,水深3.1米,流速0.4~0.81立方米,可引進流量12立方米/秒。水位高程,渠首60米,至新安嶺為55.2米,直接受益面積20萬畝。支渠4條;小市支渠,自老嶺頭至小市港,長40公里,受益面積3.50萬畝;馬王廟支渠,自平塘至桂老屋,長20公里,受益面積9.30萬畝;四松支渠,自太子墩至四棵松,長25公里,受益面積3.40萬畝;月山支渠,自新安嶺起,經麥元嶺、齋人鋪、月山、集賢關至肖坑,長77公里,受益面積16萬畝。

整個工程任務:土石方180萬立方米。其中炸石方28處,長1.17萬米,石方15萬立方米,紅岩軟石45萬立方米;砌石方15處,長5049米,石方2.70萬立方米;切崗13處,切深一般10米,最淺7米,最深18米。這一工程戰線長,任務重,難度大,跨縣施工,安慶地區為首組織懷潛皖水烏石堰灌溉工程指揮部領導施工。縣內高河、月山、三橋、新安4區,動員萬餘人遠征,披星戴月,泥宿露餐,奮戰6個月,完成填土3104萬立方米,炸石3.20萬立方米,軟石3.40萬立方米,乾漿砌石2.10萬立方米,鑿隧洞4處,進伸長73米,共耗資37.80萬元。

歷史文化

懷寧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才華出眾的文狀元劉若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王來聘,被譽為懷寧歷史上的"文武雙雄"。懷寧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的故鄉。清代書法大師鄧石如和他的六世孫、"兩彈元勛"鄧稼先出生於懷寧,鄧石如故居"鐵硯山房"和墓地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漢古詩《孔雀東南飛》故事發生地懷寧小市鎮的小吏港,現保留有主人翁劉蘭芝、焦仲卿合葬墓及其紀念建築孔雀台和蘭芝橋。老縣城石牌素有戲曲之鄉之稱,是徽劇和黃梅戲的發祥地。明末清初以來名伶輩出,素有"無石(石牌)不成班"之說,郝天秀、程長庚、郝蘭田、楊月樓、王鴻壽等乃石牌一帶人氏。出生於高河查灣的海子,原名查海生,被公認為朦朧詩人以後中國當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影響下創辦的車形國小、徹行農職和世則國小,在安徽教育史上有一定地位。現在,全縣適齡兒童升學率達99%以上,高考錄取人數連續多年名列省市前茅。自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全縣共向國家輸送高校新生2.8萬人。"兩基"成果得以鞏固,懷寧中學順利通過省示範高中評估驗收。幼兒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協同進步。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成果得以鞏固,省級星火技術密集區晉升為全國100家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之一。科普工作進入全國先進縣行列,海口鎮被省科協批准為全省科普示範鎮。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200多人,其中,高級技術職稱300多人。

歷史沿革

晉置懷寧縣。據《資治通鑑》註:“蓋以懷寧蠻左名也”。另據《名勝志》:“晉安帝以永嘉荒亂之後立縣,以懷寧茲土也。”
1949年10月3日,縣委、縣政府遷駐石牌。10月10日,撤銷安慶市建制,市區劃歸懷寧縣,成立懷寧縣城關區。
1950年5月21日,縣委、縣政府由石牌遷駐安慶。10月25日,恢復安慶市建制,隸屬安慶專署。12月11日,縣委、縣政府由安慶遷回石牌。
1953年7月1日,進行建國後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139045戶569921人。
1995年6月24日,十里、集賢、肖坑、谷橋4個鄉和安北鄉的11個選區、聖埠鄉的12個選區劃歸安慶市。
1956年1月3日,牛車、同衛2個鄉全境,吉慶鄉6個選區,人形鄉1個選區共2.80萬畝耕地,劃歸桐城縣。2月15日,鄉(鎮)人民政府改稱鄉(鎮)人民委員會。4月26日,召開中共懷寧縣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中共懷寧縣第一屆委員會。6月,吉慶鄉一半、育兒鄉3個選區劃歸潛山縣。
1958年7月,紅星、皖河、江鎮3個鄉所屬雙河、三益、新光、大聯、萬吉、中聯、永成及縣農場的楊樹等8個生產大隊,3162戶,3.03萬畝耕地劃歸皖河農場。
1959年1月,廣壙區所轄馬窩、老峰、柘山、聖埠、新洲5個公社分別劃歸安慶市和貴池縣。
1963年6月8日,廣圩區全部及安慶市郊區的沈店、三義、葉祠等公社劃回懷寧。
1964年7月1日,進行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10.86萬戶43.80萬人。
1968年8月17日,縣革命委員會成立。
1979年4月16日,省革命委員會批准月山公社的馬鞍旗星牧嶺3個大隊劃屬銅陵有色金屬公司安慶銅礦管轄。12月14日,廣圩區所轄新洲、長風、老峰、白澤湖4個公社及總鋪公社的東風、向陽、砂橋3個大隊劃歸安慶市。
1981年11月7日,縣八屆人大常委會舉行第2次會議,會議作出《關於建立巨網人民公社批覆》、《關於將城關公社恢復為石牌鎮(按區級鎮建制)名稱的決議》。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133215戶663375人。
1983年,上半年在總鋪、溫橋開展公社體制改革試點:成立鄉黨委,按法定程式選舉產生成立鄉政府,實行政社分開,為公社一級體制改革工作的全面鋪開摸索經驗。是年,黃龍公社社址由板橋村響水閘搬遷到大坦村梨園。
1984年4月,全縣28個公社改為鄉建制,設立皖河、黃龍、三橋、新安、高河、月山、洪鎮7個區公所。
1985年3月10日,江鎮鄉溢湖大隊劃入巨網鄉。5月25日,經安慶行署批准,縣內25個行政村更改村名。7月,高河、月山兩鄉改為區級鎮。
1990年7月1日,經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戶籍人口735154人,常住人口728645人。
1992年縣委縣政府以懷[1992]5號檔案向市委、市政府呈報《關於我縣撤區和鄉、鎮區劃調整問題的請示》。3月13日,安慶市民政局轉發省民政廳《關於同意安慶市撤區並鄉方案的批覆》,《批覆》同意懷寧撤區並鄉方案。3月,撤區並鄉:撤銷7個區,原來的3鎮26鄉調整為16鎮10鄉:石牌鎮、月山鎮、高河鎮、洪鋪鎮馬廟鎮、茶嶺鎮、金拱鎮三橋鎮、黃墩鎮、江鎮鎮、小市鎮、臘樹鎮、黃龍鎮、公嶺鎮、海口鎮、大龍山鎮、秀山鄉、楓林鄉、清河鄉、皖河鄉、雷埠鄉、大窪鄉、涼亭鄉、五橫鄉、石鏡鄉、山口鄉。
1998年9月25日,民政部以民行批[1998]41號文批覆,經國務院批准同意將懷寧縣人民政府駐地由石牌鎮遷至高河鎮。
2000年,懷寧縣轄16個鎮、10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73677人,其中:石牌鎮56487高河鎮49740月山鎮32716臘樹鎮30634黃龍鎮18136三橋鎮22344小市鎮23115黃墩鎮32625公嶺鎮24712馬廟鎮23277金拱鎮25797茶嶺鎮25702大龍山鎮19523洪鋪鎮34729江鎮鎮24979海口鎮31174皖河鄉44634雷埠鄉18569大窪鄉14660清河鄉17793秀山鄉18304楓林鄉16205涼亭鄉23444五橫鄉13567石鏡鄉21004山口鄉9807
2002年1月,懷寧縣政府遷入高河新縣城,1月18日,縣政府駐地遷址慶典儀式在新縣城市民廣場隆重舉行。
2004年10月,懷寧縣鄉鎮由26個調整為24個(17個鎮、7個鄉):皖河鄉併入石牌鎮;大窪鄉政府遷址平山村,並更名平山鎮;楓林鄉併入馬廟鎮。
2005年5月13日,國務院(國函[2005]38號)批准:將懷寧縣的海口鎮、山口鄉劃歸安慶市大觀區管轄,大龍山鎮、五橫鄉劃歸安慶市宜秀區管轄。調整前,懷寧縣總面積1543平方千米,總人口79萬人(2003年)。截至2005年12月31日,懷寧縣15個鎮、5個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