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3日

1949年10月3日

1949年10月3日,中蘇正式建交。蘇聯副外長葛羅米柯致電周恩來,表示蘇聯政府決定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互派大使。蘇聯是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

主要事件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毛澤東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會議。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及在京的委員出席,王稼祥列席會議。會議議程是:一、聽取周恩來關於中蘇建立外交關係的報告。內容為: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發布後,蘇聯政府於10月2日首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外交部於10月3日電復甦聯外交部,歡迎中蘇建交,並互派大使。蘇聯政府任命尼•瓦•羅申為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徵求中國政府同意。中國外交部即將發出聲明,通知原國民黨政權派駐外國使館,一律停止活動,聽候交接。二、根據周恩來提議,任命王稼祥為中國駐蘇聯大使、戈寶權為駐蘇聯大使館參事兼臨時代辦。

周恩來復電葛羅米柯歡迎中蘇建交。復電全文如下:我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很榮幸地收到閣下本年10月2日來電關於蘇聯政府決定建立蘇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外交關係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深信蘇聯政府具有對中國人民的深厚友誼,今天又成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友邦,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此感到無限的歡欣。我現在通知閣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熱忱歡迎立即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之間的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農民中央會議會長貝爾納次基、秘書長伏拉夫加,美國共產黨主席福斯特和總書記但尼斯致電毛澤東,祝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6日,毛澤東復電福斯特和但尼斯表示感謝。
國民黨殘餘政權“代總統”李宗仁等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發表所謂“文告”和“聲明”。李宗仁在廣州發布《告全國同胞及世界友邦人士書》,要求各國不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外交部長”葉公超也在廣州宣布與蘇聯斷絕外交關係,說蘇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長期以來違反1945年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侵犯我國政治獨立及領土完整之必然的極點。”呼籲聯合國“應充分注意俄帝侵略我國,威脅遠東之行為。”
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明確表示敵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南京解放前一天,美國政府下令召回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隨即又令其暫時留下,照管美領館和僑民。美國為了挽救在華利益,曾試探與即將取得全國政權的中共建立外交關係。國民黨政權遷粵時,司徒雷登仍留在南京與中共代表黃華進行會談,雙方談到“承認”問題時,司徒表示願繼續當大使與中共辦交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面對朝野對華政策的分歧,國務卿艾奇遜發表所謂“等待塵土降落”的講話,稱美國新的對華政策,須等到中國形勢完全確定後才能制定。本日,艾奇遜明確表示了敵視態度,聲稱:“蔣介石和國民黨在大陸上已不再起作用了,李宗仁的國民政府即將垮台。一時又看不出有什麼可當領導的人物。雖然毛澤東與史達林還沒有發生什麼摩擦,可是總會發生摩擦。對於我們來說,承認是一個徒勞無益的姿態。它對中國共產黨人和我們肯定都沒有多大意義,只能使別的亞洲國家感到不安。結論是,等待適當的時機,到中國內部發生動亂或中俄之間發生麻煩時才能採取行動。與此同時,我希望北約組織國家在政策上協調一致,我們都會對共產黨中國施加貿易控制。”

大事記

1949年10月1日 中蘇建交
蘇聯成為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與此同時,我國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也獲得全面發展,從而大大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對維護遠東和世界的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圖)1949年10月3日 中蘇建交1949年10月3日 中蘇建交

政務院總理周恩來復電蘇聯副外長葛羅米柯:對蘇聯政府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並互派大使表示熱烈歡迎。這一天,中蘇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毛澤東代表黨中央以通俗的方式闡述了未來新中國的三條外交方針。其中“另起爐灶”就是同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要在新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新的外交關係。“打掃乾淨屋子再請客”,就是要在徹底清除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帝國主義在華特權之後,再請客人進來。“一邊倒”,即倒向社會主義一邊。
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建交和發展友好關係就是為實施這一戰略的重要步驟之一。為了同蘇共中央直接交換意見,取得蘇聯對新中國政治、經濟、外交各方面工作的了解和支持,1949年6月底到8月中旬,以劉少奇為首的中共代表團秘密訪蘇。在中蘇關係問題上,史達林表示:中國政府一成立,蘇聯立刻承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