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觀世界的生態與整體倫理》

《巨觀世界的生態與整體倫理》

《巨觀世界的生態與整體倫理》,又名〈生態世界觀原理〉,是運用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對客觀世界的生態本質與生態原理以及人類所應具有的整體生態思想觀及其基礎性理論和思想依據的一種發現和認識、建立和闡述,其中包含有對地球、宇宙、生態、世界以及人類和人類更高境界理想等諸多方面內容的全新性和創立性見解,是一部比較系統的新思想哲學理念。

.
《巨觀世界的生態與整體倫理》
作者:孫貴平

內容簡介:
《巨觀世界的生態與整體倫理》又名《生態世界觀原理》是運用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對客觀世界的生態本質與生態原理以及人類所應具有的整體生態思想觀及其基礎性理論和思想依據的一種發現和認識、建立和闡述,其中包含有對地球、宇宙、生態、世界以及人類和人類更高境界理想等諸多方面內容的全新性和創立性見解,是一部比較系統的新思想哲學理念,全稿近十萬字,根據不同的思維形式作者將其劃分為以下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地球細胞與宇宙天體系胞說〉是運用中國特有的陰陽觀思維形式(或說對稱並存式的認識方法)對客觀世界的整體性和生態本原及其結構概框的一種啟蒙式揭示和認識,也是對現代哲學及其唯物與唯心思想觀的越出,通過該部分所闡示的內容,可使人們認識到客觀的本原即不是物質的,也不是意識的,而是一個生命和生態的所屬,我們的地球是一個細胞的存在形勢,整個宇宙是一個碩大的生命整體,而所謂物質和意識不過都是生命的產物,太陽與太陰(或說黑洞)也都是細(系)胞效應的結果,等等……。
第二部分〈世界中心說與人類高度文明〉則是運用中國哲學中的元式思維層次進一步對地球的整體生態形勢、自然變化、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人類應認領的客觀中心和應有事業、以及人類在客觀中的歸屬和更高境界理想等方面內容的認識和闡述。通過該部分所闡示的內容,可使人們進入對現代人類思想之外的客觀真理、乃至更高境界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全球一體化建設事業的認識和理解,憧憬和著想……。
對陰陽觀和元式思維的開發與運用,及其把人們帶進的一種思想境界是本文的最大特點,也是使人們能夠走進和理解中國哲學及其廣闊思想內涵的必由之路和基礎性部分。用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對自然、生態、宇宙、世界等進行發現、認識和闡述的論著在現代社會還沒有先例,這也算是頭一份吧,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出更多、更好的中國式新自然與人文思想體系和觀念來。

[關鍵字]:中國哲學;自然哲學;生態哲學;太極學;認識論;本體論;整體論;新地球宇宙論;

參考目錄
第一篇:〈地球細胞與宇宙天體系胞說〉
(一) 改變思維的引子 (對陰陽觀概念的引進)
(二) 用陰陽觀對地球整體生態形勢的認識和理解
(三) 對曠物(即地球)生命現象的揭示和認定
(四) “物質”與“意識”的由來
(五) 地球是一個細胞 (地球細胞觀啟示)
(六) 什麼是宇宙?-1 (對生態宇宙觀的啟示)
(七) 什麼是宇宙?-2 (對生態宇宙觀的啟示)
(八) 對“太陽系胞”(一個更大層次上生態環境體)的認識和發現
(九) “太陽系胞”內的空間應變現象
(十) 太陽是怎樣形成的? (用生態和系胞觀對太陽成因的解答)
(十一) 負性存在及其太陰 (對現代天文學思想以外內容的認識和發現)
(十二) 對“宇宙空白區”的解答
(十三) “無限可分”與“無限可合” (對現代科學“無限可分”理論的包容和拓展)
(十四) 對黑洞的發現與解迷 (用生態和系胞觀)
(十五) 太陽中心的壓力和質量程度是不是比太陽外圍更大、更密一些呢?
如果是,那它有沒有可能成為和達到象“坍縮星”一類的程度呢?
(十六) 細(系)胞觀的集成
(十七) 宇宙的邊緣 (用生態和細胞觀對宇宙所屬層次和地位的確定)
(十八) 天地的形成 (用生態和細胞觀對天地形成的解答)
(十九) 客觀的本原 (生態本原觀的確立)
第二篇:〈世界中心說與人類高度文明〉
(二十) 對“元”和“中”的認識與發現 (向“元”式思維的進入)
(二十一) 世界是天地之元 (世界在整體生態中的作用及其與天地的關係)
(二十二) 生態與人類史前文明
(二十三) 人類在地球整體生態中的作用和意義
(二十四) 客觀的中心 (世界中心說啟示)
(二十五) 是什麼使我們“進化”成人?
(二十六) 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二十七) 精神是物質與意識之元
(二十八) 生態思想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
(二十九) 生態與人類更高境界理想
(三 十) 為太極添彩——五色泰極祥圖 (太極圖解說)
(三十一) 現代哲學及其唯物與唯心主義在整體生態觀念面前的終結
1 物質與意識的關係 2 神之道 聖之道
-------------------------------------------------------------------------------------

正文

《巨觀世界的生態與整體倫理》 孫貴平
平衡與和諧是客觀中的一個普遍真理和法則,違背這個真理和法則生命就會不斷的走向退落,遵循這個真理和法則生命就會不斷的走向昌盛。

第一篇 〈地球細胞與宇宙天體系胞說〉:
一 改變思維的引子
對稱並存現象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一種普遍現象,比如人類中的男和女、地球上的天與地、生物中的動物與植物、一天中的黑夜與白晝等,就屬對稱並存的雙方。又如細胞中的細胞核與細胞液、現代哲學中的唯物與唯心、人類社會中的科學與神學、每個生命中的物質與意識、以及電路中的正電與負電、數學中的正數與負數、交易中的買與賣、植物中的雌與雄等等也同樣都是對稱並存的關係,真可謂有正就有負、有陰必有陽,因此如果說對稱式地相互匹配與並存現象是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一種普遍現象,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出現和存在的客觀事實,應該是無可非議的。
從上面的幾個例子中,我們似呼不難看出對稱並存的雙方,如男與女、天與地、動物與植物、黑夜與白晝等,都不過是一個事物中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在客觀中分別是以不同的形勢出現的,是相對不同的兩種表現形態,這種明顯的客觀事實似呼在提示我們,應該承認和尊重同時出現的對稱性的不同與它們不同的真實。
像這樣對稱並存的兩種不同存在形勢,我們應該怎樣稱呼他(它)們呢?
對稱並存的雙方互為陰陽,這樣的稱呼較為合適,這是站在他們的共同立場上,用實事求是的眼光和態度對他們公正、平等地看待。
二 用陰陽觀對地球整體生態形勢的認識和理解

陰陽並存現象是一種普遍現象,那么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為了什麼呢?陰陽觀又是怎樣幫助我們走進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發現呢?請讓我們從下面的客觀事實當中來看一看這些問題吧。
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命份子,一般都是只具有單一性別的簡單生命,他們只是單純的陰或陽,象這樣的一體生命是不能單獨地出現和存在的,因為最起碼他不能使自己保持長久永存,也不能單獨地生成新的生命。怎么辦呢?為了使已出現的生命能保持延續和不斷,客觀便相應地造就了兩種不同形態生命的對稱並存。比如人類中的男和女、同一種動物中的公和母,就屬對稱並存的雙方。這種同類中不同形態的對稱性出現,很顯然是為了使已出現的單體生命得到複合的機會,以保證他們生命的延續和不斷,使單純的他或她不至於在孤獨、寂寞和絕望中逝去,對稱並存的雙方可謂是相依為命、互為生存的伴侶,是不可分的一體關係。
自然中的植物也是一樣,必須要有雌雄之間的受粉或其它形勢的複合後,才能結出種子,使生命保持延續。
然而即便是動物有了不同性別的對稱並存,可以繁衍後代,使生命得到延續,但是他們的生命還是不能單獨地出現和存在,因為他們的生命還需要食物和氧氣等來加以維護和補養;植物呢,也同樣,單具備雌雄和受粉功能還不行,還不能使自己單獨地生長和生存,因為它們也同樣需要生命必不可少的養份和其它一些生存條件等,如動物生命的有機廢料和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腐質性的土壤等來維持自己的生長和生存。怎么辦呢?也只有對稱並存,這就是植物與動物兩種生命間的對稱並存。這兩種不同形態的生命之間正好相互轉化利用,動物生命所需要的食物和氧氣等完全來自植物,而植物生命必需的有機養料和一些二氣化碳等又相應來自動物,植物生命必需的腐質土也是由各類動物的糞便、排泄物、動態形勢、對植物性因素的消食和轉化以及死後軀體向微生物的轉變等等現象所造成的,如果沒有這種腐質土和各種動物性因素的存在,光是生土和岩石植物生命是決不會生長和出現的,因此也可以說沒有動物就沒有植物,而沒有植物也就沒有動物,動物與植物這對稱並存的雙方同樣是相依為命,互為生存的伴侶,是不可分的一體關係,這個一體就是生物一體或說生物圈。(微生物也同樣是分“動物性”與“植物性”兩種的,即細菌類與真菌類,單純的一種微生物在客觀中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即便是生物有了動物與植物這陰陽兩大系統,具備了自身轉化、利用的功能和其它一些生命效應,可是生物也還是不能單獨地出現和存在,因為它的出現和存在必須要有基礎和基地,要有環境和空間。怎么辦呢?還是依靠對稱並存,於是又出現了生物與礦物(或說曠物)的對稱並存。
曠物是包括天與地這一對陰陽在內的另一種存在形勢,它也是具有活力和生氣的一種生命形式。所謂一般人認為的“礦物”的物質性概念和印象,完全是由於我們對曠物生命的不理解和單純的物質觀念對我們的影響所為。如果沒有生命地球上也決不會出現山的生長、物質的轉變、泥土的有機組合以及地球內部的蠕動和其它一些周期性變化等。當然象曠物這樣的生命形勢和狀態與生物生命的形勢和狀態是必然地不同的,也是我們所不易理解的,然而這卻正是生物生命的必須與渴求,非此不可,非此不行,這是對稱性上的體現和存在上的需要。
曠物與生物也是相依為命的一體關係,生物依賴曠物而生長和存在,如果沒有曠物,生物將無法安身落實,無法進行生命過程,它也就不能出現和生成。曠物生命也同樣依賴生物而形成和實現,生物的存在形勢和各種生命效應以及生物層,對形成曠物式生命及其活力起著絕對的作用,我們知道世界上的生物層具有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鞏固和維護天地形貌,促進曠物有機組合的能力,並同時還可以放出新鮮氧氣,使天空清新和最佳化大氣層等。世界上的生物越繁榮、越茂盛,天地就越穩定、越安祥、越沒有自然災害現象的發生,甚至還可以生造出更新、更美、更優良的天地環境和形貌來。反之,如果沒有生物生命和生物層,曠物生命就會進入一種自身的潰敗和煩燥狀態,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現象和天地形貌的改變,甚至沙漠的形成,潰野的出現,大氣層也會隨之改變,這實際上就是原來曠物性生命的潰敗和糜爛及其向下一層次、死亡後低級狀態的進入,因此也可以說沒有生物就沒有曠物,而沒有曠物也就沒有生物,生物與曠物根脈相連、息息相通,它們也是相依為命、互為生存的伴侶,是不可分的一體關係,這個一體就是地球生命體。
地球生命體是凝聚了無數生命的情與愛、血與肉的總和,是一個可以在宇宙中保持長久性出現和存在的高等複合性生命一體,她有意識、有情感、有效應。當然地球生命的形成和存在還有賴於更大範圍上的整體,比如在“太陽系”這個整體中,我們得到了黑夜與白晝的對稱並存,使我們適宜地領受到了地球應有的溫度和光照等,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到此——地球生命體,就算是一個界限了,在這個界限範圍內出現的所有生命都是相呼連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一個用生命構成的整體。
從上面的存在事實中,我們似呼不難看出,陰陽並存現象的出現是生命的需要,是存在的需要,沒有陰陽並存現象即對稱性地出現,就沒有我們的世界和我們周圍的一切。所謂陰陽也就是相互作用並發生效應的兩個方面(或說一個事物中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同等互為、不可分割的。
當然從中我們還不難看出,生命是整體效應的結果,是相互間和做與扶持的產物,如果沒有了其它生命,沒有了可愛的自然和無形中的客觀整體,也決不會有我們人類的出現,真可謂客觀一身,萬物一體。
三 對曠物生命現象的揭示和認定
當我們腳踏著大地在上面行走或是遊玩時,當轟轟的機械在不斷地採挖和蠶食大地時,我們總覺得它——大地,不象是生命,那么死板,那么堅硬,沒有一點彈性,哪象我們人類有血有肉的,只不過是一些泥土和岩石罷了,再說現代科學也告訴我們它屬物質。
是的,這確實是一個帶有普遍性的認識問題,大地到底有沒有生命,就是說地球有沒有生命,對於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有個明確的回答,因為這關係到我們對地球整體生態的認識和建設。
大地真的是一堆物質嗎,否。
我們之所以感覺大地不象是生命,是因為我們從一生下來就有了大地,它始終是那樣地頑強、那樣地堅毅,而不象我們的生命那樣地短暫、那樣地脆弱,它的變化和能力似呼超出了我們所能接受的範圍,使我們不易理解罷了,其實這都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是兩種不同層次、不同形勢的生命。我們之所以感覺地球堅毅、頑強,那是因為和我們個人、單蹦地比較,如果和整個生物界的發展、衍變及其能力和作用相比,那它們是不相上下、同等地堅毅和頑強。
我們站在地球上以個人意志和能力去探試地球時,就好比一個微生物站在我們的身上在探試我們,或是我們自己身上一個流動神經元之類的感覺。一個微生物或是一個神經元在我們身上它們也會感到我們的皮膚是如此的堅硬,堅硬得足可以把我們的身體當做它們生活的基地,它們也決不會想到自己正生活在一個生命體的身上,就象我們站在地球上一樣,而且它們也許還會發現在它們的周圍也長有無數的植物和動物等,那就是我們的絨毛、神經元之類或是菌類等。這種用自我小能力、小意識對客觀世物的恆量和體驗很顯然是一種狹隘、有限的單方向認識,或說是一種以我為準的認識。我們現時對地球的認識和領會,以及我們對生命的認定,其實也就是站在這樣一種狹隘、有限的立場上,站在以我為準的認識觀念上,即以我的感覺和印象、以我所能接受和承認的生命形像和標準為準,去恆量和判定其它生命,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主觀、自我的認識。
看一個自然中的產物是不是有生命的,不能光看它的外表,更重要的是看它有沒有活力,有沒有轉變效應,是不是在動。
你說我們的地球及其內部有沒有活力,有沒有轉變效應,有沒有動呢,回答是肯定的,有,它都完全具備這些特徵和特點。在地球體內森林可以轉變為“煤炭”,生物可以轉變為“礦物”,山在不斷地生長,泥土在不斷地進行有機組合,就連更深一層次的“粒子”也在不停地運動,這其實都是地球生命活力的體現和表演。地球內部也在不斷地變化、孕育生動,不斷地進行著應有的調解和調整,這就跟我們每個人一樣,不時地在發生效應,不斷地顯示著自己的活力。當然象曠物這樣的生命形勢和狀態是不同於生物生命的,它們是兩種不同形態的生命,它們之間的差異和表現形勢上的不同是正常的、必然的。曠物生命所謂死板、堅硬的質地及其生命形態也正是生物生命的必須與渴求,非此不可,非此不行,這是對稱性上的體現和表衍,也是存在上的需要。
另外從地球上岩石和礦藏類的出現與形成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地球生命現象的存在。可以這樣說地球上岩石和礦藏類的出現與形成其實都是地球生命效應的結果,如果沒有生命那它是決不會形成岩石和礦藏的,因為岩石和礦藏很顯然是與散沙不同的另一種存在形勢,相對來說可以認為岩石和礦藏類是一種整體結構和組織結締的形勢,是曠物生命的肉體顯示和生命效應的結果,而散沙則是無生命、低生命或是喪失了這種生命效應後的糜爛和潰敗現象,兩者比照起來人們不難看出曠物生命的真實作用和存在,也不難想像得到如果沒有生命那它是決不會生成岩石和礦藏的,而只能是一派散沙和散漫或是什麼也沒有,岩石和礦藏類可謂正是曠物生命特有的肉軀顯示,是地球整體生機現象的表明。
再有從地殼的結構形勢上我們還可以看出地球生命現象的存在:我們知道地殼不單是由岩石和礦藏構成的,它的裡面還包含有石油、水脈、天然氣等多種形勢和內容,面對著這樣一種複合的客觀體制,我們似呼看見和認出了一幅活生生的有機組織和生命肉體的形像。我們知道每個人,或是每個生命的體內一般都具有血、肉、津、氣等幾個方面的形勢和內容,這是一個生命在體的方面的基本形象,也是一個生命的必需和必備,曠物即然也是生命,那它有沒有自己的血、肉、津、氣呢?當我們解放了思想、開闊了形象、溝通了心靈、用我們的真誠和愛意去看待和認識地球時,那我們就會清楚地發現和明白,地球也是有它的血、肉、津、氣的。地球生命的血就是所謂的石油,地球生命的骨肉就是所謂的岩石和地殼,地球生命的津液就是各種形勢的水文地脈,地球生命的渾氣就是曠物組織內的各種天然氣,地球生命的器髒就是所謂的各種礦藏,這些都是地球生命的產物和效應所得,也是一個生命的必備和必需。當然我們更應該看到生命是一個整體的存在,曠物生命也同樣是一個整體的結構,所謂岩石、礦藏及其內部正在流動和竄通著的石油、水脈、天然氣等(即曠物生命的肉質與其內部運行著的血、津、氣等)它們正是一個完整組織的出現形勢,在客觀實際和地球生命中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和一體,是活著的生命肉體和正在效應中的有機組織現象。這決不是比擬和想像,而是客觀事實,這樣的認識也是慧眼識珠,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還地球生命的本來面目。如果沒有生命那它還要這些不同的形勢和內容乾什麼呢,乾脆就一個模質、一個單調、一種存在形勢得了,但不行,事實上也決不會這樣,因為它是一個生命,這些不同的形勢和內容正是一個生命的產物和效應所得,也是一個生命的必需和必備,它們哪一樣也不可缺少,缺少了就會改變現狀和現態,就會失去生命活力,就會變成沙漠和荒原,就會引起地球整體生態的失調和失控乃至改變。因此我們還應該看到地球生命的血,即所謂的石油,在地球體內,它本是為地球生命輸送養份和能力,並起到滋潤和榮養整體的作用的。地球生命的器髒,即所謂的各種“礦藏”,在地球生命中也本是具有生血、生津、生氣等多種功能和效應的。地球曠物內的各種天然氣,在地曠組織中顯然也是具有一種對它們自身的淨化、免疫、防腐乃至充實和增生作用的。地球曠物一但完全失去了這些內容和內含,那它可能就會從現在的生理狀態中進入到沒有生氣和生機的虧枯與煩敗狀態,乃至蒸瘟和理化效應之中,地面的水位和空氣等也會乘虛而入,相應下降,而可能導致地球整體生態形勢或性質的一系列相應改變。
地球是有生命的,曠物也是有活力的,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在生命和整體意識的作用下,地球才能以一體的面目出現和聚合,才能生造出自己的血、肉、津、氣,並完成在更大範圍或說整體中的有節律行為。然而我們現在卻都好用物質觀念去理解和認識地球,去無所謂地、毫不關心地對待它,這其實是我們人類對客觀世界及其本質和形勢認識上的無知或不足。
現代科學甚至還發現了地球也在呼吸,即每天都在做起伏性的變化,波動輻度達0.5—0.8米,可見地球生命現象的真實和存在。
客觀世界中,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地球有生命、曠物有生命、人有生命、樹木有生命、花草有生命、各種動物和禽鳥都有生命,青苔菌藻是生命、各種飛蟲小咬還是生命,在地球生命體中的任一部分都是生命的體現和表演,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生命的集體與海洋中,生命是客觀的本質。
(現代人類對地球曠物的生命現象和屬性的認識是很淡漠和生蔬的,甚至也可以說尚處於一種無視和無知的狀態,這是有礙於我們對地球整體生態的認識和建設的。地曠生態是地球整體生態中的一部分,地曠生理機能和狀態的好壞,不但直接影響到地球本身的穩定與發展,而且也牽涉到世界上各種自然災害現象(如火山、地震等)產生的根源以及地球整體生態情形的優劣。我們對地球曠物生命現象的認定,即是為了尊重客觀事實,進入對整體生態的認識,也是為了喚醒人們對地球母親應有的珍愛和關心。)
四 “物質”與“意識”的由來
客觀世界中,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生命是客觀的本質也是客觀的劃分,而所謂物質與意識不過都是生命的產物。
表面看起來我們都有一具物質性的身體,好象我們是由物質構成的,不假,我們每個人乃至所有的生命都具有一個看得見的物質性的身體,但同時又都還有一賦看不見的,無量形的意識,這物質與意識可以說是生命內的兩個方面,兩種表現形勢,每個人、每個生命都有他們自己的物質與意識。那么這有形的物質和無形的意識都是怎么來的,或說都是怎樣形成的呢?只要我們認真領會一下就會發現,原來所謂的物質與意識不過都是生命的產物,是生命效應的所得,只有在生命的前提和作用下它們才會出現和形成。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能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可以看做是新物質的生長和形成,所有的動物和所有的植物乃至我們的地球,他們身體的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也都可以看做是新物質的生長和形成,它們的出現很顯然是生命效應的結果,是生命所起的作用,如果沒有生命就不會形成他們的那些物質或意識。當然在新物質的生長和形成過程中,動用了所謂外界的物質或食物等,然後在體內逐漸積累和轉變而成的;我們的意識也是由於對外界事物的接受和認可後才逐漸培養和確立起來的。但這一切都是在有生命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和完成的,它們都是生命特有功能和效應的表現。再說所謂動用的外界物質或事物,其實也都是其它生命的產物和所屬,都是已有生命的固然和實際(沒有生命哪來的什麼“食物”)。而所謂的動用和接受也正是各種生命在低級狀態時對客觀整體的依附和不同生命間的一種相互依賴、轉化,互為生存的關係和特點,這屬生命存在和進行時的一種正常形勢。
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物質和意識都是生命的產物,是生命效應的必然所得。如果沒有生命決不會出現我們和其它生命的所謂物質和意識。
物質和意識是生命進程中的必然產物,光有物質或是光有意識而沒有生命是不可想像也是不可能的。所謂一切都是物質的概念,或物質與意識這類形像完全是現代科學和現代哲學把人們帶進的一種思想境界。
請想一想,如果從一個人或是地球生命的身上剜下一點肉,放在顯微鏡下觀察,他所看到的當然是物質,在這一點點的物質條件下,他是決不會看到生命,也不會想到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與這一點“物質”的關係的。
不同層次,不同形勢的生命產生出不同層次,不同形勢的物質與意識形態,地球的氣象形勢就屬地球的情感和意識形勢的具體表現。
五 地球是一個細胞
如果我們能夠客觀地、整體地看待和認識地球,那我們就不難發現,包括天地與世界或說生物與曠物兩種生命在內的整個地球其實就是一個細胞的存在形勢。在這個細胞中所謂的“地球”就是它的細胞核,而天空即包括大氣層和地球引力範圍在內的一個廣闊而遼遠的空域就是它的細胞液,世界或說生物層則是這個細胞的活性效應面,它們共同地構成了一個整體生態——細胞。
任何生命的出現與形成,都必須具備一個特定的環境,沒有特定的環境生命就無法形成和保持,這個特定的、必須的環境就是細胞。
細胞就是用生命組成的團體和集體,一個細胞就是一個完整的生命,生活在細胞中的所有生命分子們都是相呼連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他們無形中的協調一致、相應配合、集合統一、構成了一個整體自然生態,她就是客觀狀態下集合的產物——細胞。
離開了細胞,沒有了細胞整體,原來生活在細胞裡面的所有份子們的生命也必消失。也就是說份子們生命的出現和形成,是由於生活在細胞之中的緣故,細胞裡面的各種生存條件和環境狀態以及氣象形勢等都是由於細胞的形成而形成的,這是構成份子們生命的自然、客觀,也是份子們生命的共同和與做。所謂客觀(或說地球生態)就是生存在細胞之中的所有份子們的生命及其相互間構成的維持力和制約力,它是一個範圍內所有生命願望和狀態的總和,或說客觀就是自然中存在著的萬物及其構成的整體。
這些對於份子本身來說是不無知覺的,但卻是很難想像得到的,因為這些都是無形、無影、無像的東西,而每個份子又都是處於比整體要低一層次的位置上。
我們都生活在細胞之中,是細胞和所有生命的力量扶持了我們,造就了我們,我們只有放眼細胞,並發揮我們在細胞中應起的作用,我們才能生存下來,才能使我們和整個地球生命都不斷地得以升華和提高。
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細胞就是地球,它包括天地與世界或說生物與曠物這兩種生命形勢,當然我們地球細胞的存在還有賴於更大範圍和層次上的客觀整體,如太陽系胞和銀河系胞的存在等。
細胞是分不同層次的,我們就生活在細胞之中,我們對自己和其它生物體內小細胞的鑽研,其實是一种放棄真里和現實,而對其它別種層次細胞的探索和進入,這樣做只能使我們對生命和細胞更加脫節和遠離,其實所有的細胞都是大同小異的,而地球細胞則是我們真里和現實之中的細胞,也是我們必須和應該把握住的細胞。
我們說地球是一個細胞,並不只是由於它的外表和整體形態上的相象,更主要的還是因為其中所存在和進行著的一系列生命和生態現象以及自然、氣象、光合、轉化等諸多方面的客觀效應,才使我們做出了這樣的判定,這是客觀的總結,是所有生命感情和願望的凝聚。
(地球細胞觀念的產生,對於提高我們人類的整體生態觀念來說也許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細胞是對客觀中一個比較完整生態形勢的認識和發現、概括和總結,也是使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能從散雜的、各別的、撲捉似的感性體系中,進入到統一的、整體的、理性的認識高度和層次上來的必需和必備。地球上存在著的各種生命和生態現象以及各種氣象變化和自然形勢等,正是由於細胞的存在,才相應產生和存在的,沒有細胞便沒有這一切,而沒有細胞觀念的產生,也就不會有人們對地球整體生態形勢及其無形中生命效應的真正認識和理解,乃至今後的進入和發展。)

六 什麼是宇宙? — 1

宇宙是一個整體生命的內部,這個整體生命可以視為是一種“細胞”的存在形勢,因此也可以說宇宙就是一個細胞內的結構,是我們站在諸如地球這樣微小、而深層的粒子細胞上,對我們外部更廣大生命整體和積體的觀望時所呈現的一種狀態。
由於宇宙是一個細胞生命的內部,所以它就必然地會出現細胞內的一些基本結構和組織形態,如象衛星、行星、恆星,以及太陽系和太陽系以外的星聚、星協、星團、星帶、星系團的等等,這些類似粒子、原子、分子、分子鏈、分子團樣的結構體系和星像其實就是更大層次上生命和生態整體內的一系列微觀組織現象及其在我們面前的相應顯示,而且在這其中還必然地會出現一些生命進程中不可避免的新陳代謝的產物,如星際間的氣體、塵埃、星雲、慧體等等形態物質,這些所謂星像和星際物質都客觀地集合在銀河系這個大細胞(或說活性整體)中,所有星像、星系和星球的運動、轉行就是這個細胞生命活力的顯示。當然出於生命的需要和創造,在銀河系胞之外、全宇宙這個整體生命中,還可能會有其它功能和作用,其它形式和形態的細胞,這就象是我們的生命系列一樣,因此在銀河系胞之外還可能會有橢圓形、棒鏇形或是不規則形的其它種類和形態細胞或說“河外星系”,所有這一切又都客觀地集合在一個更大的生命整體或說更大的“細胞”內,宇宙就是這個生命整體或說更大細胞的組體,而生命則是宇宙的主體。在這個整體生命中,我們的太陽系,我們的地球只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原子、粒子罷了。
如果我們變成一個無限小的人,鑽進一個整體生命或是細胞的裡面,站在單個、微小的粒子核上,放眼透過使你生存的細胞條件和細胞形態,只去漫無邊際地觀望這個生命內的所有可見形態和出現形勢,那么在你眼前出現的就是一幅暗淡的、宇宙的真實形像。
我們站在地球上去觀望宇宙,實際上就等於我們站在一個粒子核上去觀望一個整體生命,可想而知這時的你是多么地無限微小和無限深沉,當你抬頭遙望外部天空的時候,你是絕對看不著超你之外的那個分子,也看不著超分子之外的那個細胞和更高一層次的整體生命的形像,更看不著它們之時的整體關聯和無形中的生命效應,因為你在它們中間實在太微小、太深層了,站據的空間太有限了,相比之下就等於它們的無限放大,所以在你眼前就自然地呈現出一派散漫、迷離的宇宙狀態和宇宙尺度。
宇宙是一個整體生命的產物和所屬,是生命深層次里的表現形態,在全宇宙這個整體生命中,孕育著無限層次、無限個的活性分子(或說不同層次的生態積體)。是這些具有活性的分子構成了宇宙中的一切形像和生態系列。分子是相對細胞而言的,其實一個分子就是一個細胞,小細胞存在於大細胞之中,大細胞是無數小細胞的客觀集合,它們之間即有連帶又各自獨立。地球是一個細胞、太陽系是一個細胞,銀河系也是一個細胞,全宇宙還是一個細胞,我們即是不同層次的細胞,我們又共同地包括在一個大細胞之內。我們站在地球上用同一個眼光和標準去看這些不同層次,不同範圍的羅積細胞時,可能會出現相應的不一致或似是而非的錯覺,這其實都是正常的,因為我們地球在不同層次和範圍的細胞中擔當的是不同的角色,起著不同的作用。
從分子上看細胞是一個無限的宇宙(巨觀),從細胞上看分子也是一個無限的宇宙(微觀),所謂宇宙不過是從分子到細胞或說從一個細胞到更大細胞的過渡。那么這個過渡是為了什麼呢?
象我們地球這樣的小分子或說星子、粒子,如果單獨存在本來是不可能,也是根本無法實現的,是客觀整體和生命的力量給了我們出現和存在的機會,並使我們與周圍的許多同類星子共同地集合在太陽系這個活性分子內,使我們有了依託。太陽系星托或說活性分子的形成,也決不是孤立無援、偶然湊成的,它也象我們地球一樣是受到了整體的關懷和關照,是整體生命的產物和創造,在無形中生命效應的關聯與作用下,它又與周圍許多同類星托或說分子共同地構成了星聚、星協、星團、星河等一系列星像組織和有機鏈帶,直到銀河系胞的形成,這其間整個複雜機制的建立和形成,就是為了要過渡成一個細胞。
為什麼要過渡和形成細胞呢?
很簡單,就是因為只有細胞才具有活力,只有細胞才能形成生命,只有細胞才能保證和維護自身內無數分子細胞的存在,整體生命的形成正是為了所有分子們的共同利益,細胞就是生命,所以說非要形成細胞不可。
不形成細胞行不行呢?不行,不形成細胞,沒有生態效應和整體結構與關聯就是無生命的物質狀態,就是單獨一個分子或一個星球狀態。
單獨一個分子、一個星球或說物質不是也照樣可以存在嗎,管它有沒有生命的?
不能存在,單獨一個分子、一個星球的狀態,或是無限個單個與自我的形勢都是絕對不能存在的,因為所有的分子和星球包括我們地球,都是整體生命的產物和創造,都是細胞效應的結果,在沒有整體生命和細胞效應的情況下,是決不會生成和出現所謂分子或星球的,更談不上什麼存在的問題了,無中生有的一想是決不會實現的。
假設它們即便存在了,在沒有整體關聯與效應,沒有細胞生態對它們的把握與限控地情況下,它們也會毫無規律和節制地亂沖亂撞,或乾脆就靜止不動,而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所有的星球細胞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按部就班地、有節律地運動和轉行。很顯然,在它們之間,在它們之上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和因素在把握和控制著它們,在調理和維護著它們,這種無形中的客觀力量就是生命的力量,就是細胞生態的作用和整體生命的意志,而所有星球和星像的運動轉行和斗移則正是這個生命內部活力的顯示,可見整個宇宙決不是無限個單個或什麼物質,而是有機的生命一體。
單個分子或說星球是無法生成,也是不能存在的,是客觀整體生命給了我們出現和存在的機會,並使我們集合成一個細胞的存在形勢,在細胞的作用下,在全宇宙整體生命間的關聯與帶動下,才使得我們的銀河系,我們的太陽系,我們的地球得以生存和運動,才使得我們共同地走進了生態和生命。(當然,生命將會根據不同的發展規律和動向,不同的客觀條件等原因而走向和進入不同的形態和結果。)
生命是一個整體,整體是決不容許拆開來進行分解和鑽研的,拆開來只能使我們跌入低層次,分解只能使我們進入單一片面和個別之中,鑽研也只能使我們距離客觀真理和真像越來越遠,生命就是在不斷地依存和集合中形成的一個整體,生命就是相互間的扶持與和做,因此可以說整體最大,細胞最大。
整體就是無數分子互相依存、相互關聯後,以新的概念出現的具有生命的一體。
而所謂“宇宙”則決不是這樣的整體,它是整體裡面無限個和無限層次的混稱,是散漫、虛無、飄渺和茫目的所見,是超越層次、超越時空的混為一談,是毫無意義、毫無內容的漫無邊際,它的代名詞是全包括、都有了,然而它卻就是沒有包括住細胞,反而叫細胞給包括了。它同物質觀、粒子論是反方向的兩個極端,是同理不同向的兩個無限。實則宇宙最小,因為單個(每個)分子的裡面又是(都是)一層宇宙,而且是無限可分的。宇宙是無限個的混稱,而單個分子則是由無限個組合後形成的具有生命的一體,任何事物只有當以一體或生命的面目出現時才有意義,才能被人所承認,因此說宇宙最小。
從全宇宙這個整體生命形態到我們所屬的銀河系胞,從銀河系胞再到太陽系胞這個活性分子,從太陽系胞這個活性分子再到我們地球細胞這個小分子,這是一種在天體細胞內的縱向深度表示,或說是層次時空方面的透視。在全宇宙這個整體生命中,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太陽系不過是整體羅積和連續中的一個小小質點。
是生命將宇宙組合併造就宇宙,生命是客觀的本質,生命就是細胞,就是整體。世界上、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可以說都是生命的產物和創造,除此而外你決找不出另外一種可能。
七 什麼是宇宙? — 2
宇宙的深層次的生態和細胞屬性或說與物質觀的區別,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簡單地得以明鑑。
一、從宇宙的運動現象或說活力上:
我們知道物質具有沉默、靜止、毫無動機的特點,單純的物質是沒有活力,也是構不成運動現象的,而事實上整個宇宙乃至所有的星球(和粒子)都是在運動著的,它為什麼會運動呢,物質觀無從解答,其實它很簡單,產生星球(和粒子)運動現象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它是一個生命的所屬,運動是生命內部的必然現象,也是一個生命活力和效應的顯示,沒有生命決不會有運動,也不會產生物質,只有細胞,只有生命才能構成這一切。
二、從宇宙間星球和分子的運動形勢上:
假設如果真的由於某種爆炸現象和意外之力造成和造就了物質與物質運動現象,那這種物質屬性的運動,在沒有生命和組織的空間裡,也只能是一種沉淪的、墮性的運動,或是毫無節制和節律的亂沖亂撞行為乃至朝著一個方向的永往直前,而事實上卻不是這樣,宇宙間的所有星球和分子都是在它們自己的位置上,按部就班地、有條理、有節制和節律地運動轉行乃至周期性的出現,可見整個宇宙決不是什麼物質運動,而是受到了某種整體形態的影響和調動而產生的一種組織運動,這種整體形態下的組織運動,也就是細胞內的運動或說只有細胞和生命才能調動和組織起來的運動。
三、從宇宙間出現的有機連帶星像和有系統的組織形態上:
單純的物質狀態即不發生任何生命效應的狀態,是不會產生有機鏈帶現象和有系統的組織結構的,它們的出現往往是散漫和茫目的形勢,而事實上我們的宇宙間卻是充滿了各種有機連帶關係和有系統的組織結構的,如星與星之間構成的星聚、星協、星團、星帶(星河)以及行星、衛星、太陽系、銀河系和其它眾多的什麼河內與河外星系的等等,這一切其實也就是只有在細胞和生命內才能發現和具有的有機鏈帶現象和一些基本組織結構,如果沒有生命還有誰能創造出這些特殊的工程奇蹟呢。
我們說宇宙是一個整體生命的內部或說是一個生態的所屬,其根本也就在於指明它的非物質性現象和本質,而所謂“細胞”不過是我們對客觀中具有整體形態和組織結構以及活力的宇宙天體的一種借用的稱呼,當然這種稱呼也可能是正好說中和揭示出了它的本質和真諦。
現代天文學界普遍認同宇宙爆炸學說即宇宙是由爆炸產生的,宇宙間存在的各種現象和物質(包括所有星球和太陽)都是爆炸後的產物和結果,至於是什麼東西爆炸、因何爆炸,那誰也說不清楚,產生這種爆炸產生宇宙的根據是什麼呢?什麼也沒有,只是猜測,或說假想。
與爆炸產生宇宙的學說相比,本文闡述的觀點(即生命和生態所屬論)則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觀事實和依據的基礎之上的,或說是對客觀的一種較為真實的寫照,在這種寫照中,我們意外地發現了客觀的本原和屬性——生命與生態,或說整體。
八 對“太陽系胞”的認識和發現
如果有人問:比地球更大一層次的完整天體是什麼?有的人可能會馬上回答說:是太陽系。然而我卻要說:錯了,不是太陽系,而是太陽系(細)胞。
所謂太陽系不過是由幾個行星和一些垃圾等構成的一個鬆散體系,它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天體,而只能說是一種枯燥、索味的物質結構式,太陽系內的幾大行星,無論你怎樣籌劃,也只能說都是我們這一層次的存在。而太陽系(細)胞則不同,太陽系(細)胞是指我們對地球以外、也是九大行星以外更大層次上一個完整天體積體和生態環境體的認識,是我們站在諸如“質子”或“中子”上對原子或分子細胞的發現和窺見。當然所謂“系胞”,也就是說除了系的內容(即各種星與星的體系)之外還包含有胞的內容,即包裹和蘊含著這些星與系的一個形體空間,以及由它們所共同構成的一個整體形態。
在客觀中可能有這更大一層次上完整天體即太陽系(細)胞的存在嗎?
應該有的。因為宇宙是一個由不同層次和形勢構成的生命和生態整體或說積體,在這個碩大的整體或說積體中,我們的地球只不過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的粒子級細胞,在地球粒子之外還存在著某種更大層次上的完整天體,這就好比在質子或中子之外還存在著原子或分子體一樣,完全是一種正常的和必然的現象。當然這上一層次的存在現象對於我們來說可能是隱匿的,或說處於一種虛視和負視效應狀態,但這都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存在,相對之間已超越了時空,請想一想如果我們站在諸如質子或中子這樣微小而深沉的粒子層次中,你能看見超你之外的原子體魄,分子體魄或細胞體魄嗎,你能看見在這些不同層次的生態積體中或其體制層面上所進行的各種活動和效應變化嗎,很顯然不能,你只能看見和你同一層次的那些無限散漫而茫目的粒子,而對於更大層次上的存在體制和體魄及其相應不同的質量形勢,你則是根本無緣能見的,因為它們對於你來說是一種相對的逾時空。
那么這是不是說我們就永遠也無法窺探和發現它的存在了呢?這也未必,如果我們把一張太陽系星雲圖擺放在面前,用細胞和整體觀念去看待和認識它,也許我們就會一眼發現——所謂小行星帶這種特殊的出現形勢,多么象是更大層次上所屬的一種體制形態,如果我們把小行星帶看做是“太陽系(細)胞”內細胞核表面的部位和顯示,那一切似呼也就迎刃而解了,或說“太陽系(細)胞”的大概模式也就出來了。
把小行星帶看做是上一層次細胞核表面的部位和顯示,也就是地殼或說世界的部位和顯示,而在這世界的兩側也就是他們那個體制層次中的“天空”和“地下”。

(圖 1)(圖 1)

我們之所以認定小行星帶可能是“太陽系(細)胞”內細胞核表面的部位和顯示,是因為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小行星帶出現的形勢與九大行星迥然不同,它恰是一種地殼或說細胞核表面的出現形態即周天形,而小行星帶出現的位置又恰是細胞核表面在細胞中所應出現和占據的位置,這決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必然的所現。
當然小行星帶在有些人眼裡和想像之中可能還夠不上細胞核表面的形像,更不用說什麼世界了。但不要忘了,我們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存在,也是兩個不同層次的生態組體,相互之間結構形式上的不同那是正常的、必然的。當然我們或許也可以這樣認為,即所謂小行星帶以及九大行星等都不過是我們這一層次的存在,是屬同一質量範圍內的所現,但小行星帶所處的位置,可能正是“太陽系(細)胞”的地殼效應範圍內,所以它就相應地形成了一個周天的形勢,或可能算是他們地殼下的一些質量較重的特殊形態物質或是骨架,而在他們那個世界和層面上真正存在的東西和現象以及一些效應變化等,我們則是根本無緣能見的,因為即是層次上的差別,也就意味著他們的存在已經完全超過了我們的視力所能認定的範圍,超過了我們這一層次所能表現和接受的全部思想內容,他們所顯示的質量程度恐怕比我們的空氣和空間還要“空”,所以我們是根本無緣能見的,但小行星帶出現的形勢和位置決非偶然地為我們提供了“太陽系(細)胞”內細胞核表面這樣一種可能,形像和證據。
另外,從小行星帶兩側所謂內行星與外行星的不同與區別上,我們似乎還可以看出這種可能性的存在,即證明小行星帶的臨界性及其兩側確屬兩個不同的存在區域,我們知道內行星即小行星帶內側的行星,都屬質性行星或說密度形的存在,它們都很重,都有岩石樣的外表 ;而外行星即小行星帶外側的行星則正相反,它們都很輕,不屬岩石樣,科學上也曾做過描述說:“如果把它們(指外行星)放在海水裡,它們可能都不會沉沒,而是浮在水面上”,可見這內行星與外行星確是不同。為什麼會不同呢,很顯然,也很可能它們正是分別處於兩個有差別的,或說不同的形勢領域內,因而才相應地造成了它們的現狀和現態。那么這是兩個什麼樣不同的形勢和領域呢,大概也就是天與地這兩種環境內,或說是細胞核內與細胞核外的不同與區別吧。如果我們用微觀的術語把系(細)胞核比做一個原子核的話,那內行星也就相當於質子或中子類,而外行星也就相當於電子類,這是在兩個不同區間領域內的分別產物,而“太陽系(細)胞”也就相當於包裹和蘊含著這些粒子以及原子核的客觀母體,即一個分子體、一個使它們能夠保持相對平恆與穩定存在的客觀環境體。沒有這個客觀環境體即“太陽系(細)胞”,也可能就不會有這一切,打破了這個客觀環境體,即“太陽系(細)胞”也就打破了這一切,因此從生態學的角度上來說“太陽系(細)胞”天體的存在,是行星和粒子體系即太陽系存在的一個客觀和必要條件。單純把眼睛盯在行星和粒子上,而忘記了它們周圍的客觀環境,那也許是一種偏見。
另外我們從所謂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和第四宇宙速度及其對不同層次宇宙天體的擺脫和超出上,還可以看出“太陽系(細)胞”這一完整天體現象的存在。我們知道第一宇宙速度,是離開地面環繞地球的速度,但是它還不能擺脫和超出地球,第二宇宙速度則是可以完全擺脫和超出地球勢力範圍的速度,如果在地球之外沒有“太陽系(細)胞”這一層次天體的存在,那這第二宇宙速度就應直接飛向銀河的深處,可是事實上卻不行,它還脫離不了所謂的太陽系,更談不上進入銀河宇宙。為什麼,就是因為在地球之外還有“太陽系(細)胞”這一層次天體的存在及其對我們的把握和限控,若想脫離和超出它,還必須要進入相應的第三宇宙速度或第四宇宙速度,可見“太陽系(細)胞”天體的真實存在。
“太陽系(細)胞”在客觀中即是行星細胞的系列集合體,同時又具有它本身的生命和細胞屬性,是更大層次上的一種生命組織形態。相對來說行星細胞是屬於這個更大層次客觀積體中深層次里存在的系列產物或是其偏旁性的所屬,而在它之外的“太陽系(細)胞”世界及其所屬層面,才是“太陽系(細)胞”內的主體。在“太陽系(細)胞”這個更大一層次的天體組體和積體中,所謂的太陽系即行星系列及其運行軌跡的平面可能也就是正處於它,即“太陽系(細)胞”的所謂“赤道”部位的剖面上及其狹隘、有限的範圍內,這可以從其它眾多的衛星和光環的出現形勢上得到啟迪和聯想。而在這太陽系之外和之上並包含和孕育太陽系的“太陽系(細)胞”應該說是一個飽滿的、充滿了內含的生態機體和積體。
“太陽系(細)胞”是包含和孕育太陽系即行星系列的客觀母體,沒有“太陽系(細)胞”的存在,也可能就不會有太陽系。能夠使行星細胞得以生成、存在、保持和運行的客觀環境體,也屬於是一種生命和生態現象,當然這是另一種形勢和層次上的生命和生態現象。
“太陽系(細)胞”是上一層次的存在現象,或說是針對其世界上的生命而言的,而對於我們來說它則是處於一種隱匿的,超編的狀態,是我們的視力所無法接受的,這樣,它在我們面前,也就相應地應變為“太陽系胞”這樣的概念和形勢了。太陽系胞即太陽系與其周圍一個非常廣闊範圍內形體空間的合稱,它是對“太陽系(細)胞”的所屬範圍及其下層次存在現象的籠統歸納和概括,或說是太陽系與孕含它的“太陽系(細)胞”及其相應在我們面前的顯示,離開了“太陽系(細)胞”,離開了生命和生態現象,單純看待太陽系這樣的物質結構式那也許是毫無意義的。
(對於“太陽系胞”這樣的具有生態屬性的客觀環境體,我們即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細胞,即一個更大層次上的、具有個性的生命和生態積體,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系胞,即一個包含有眾多行星系列及其周圍和以外一個非常廣泛形空在內的客觀生態環境體。這是我們站在不同的層次和立場上對同一個也是更大一層次上的生命組織形體或說天體的一種啟迪和啟發式認識,但不管是“細胞”,還是“系胞”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個“胞”字,即一個具有孕育能力的、包含了“星”與“空”在內的一個全新的客觀和宇宙天體概念。)
“太陽系(細)胞”世界上的一天,正好等於我們地球的一年,因為“太陽系(細)胞”自轉一周正好帶動我們地球圍繞其核心(太陽)運行一圈,它們自轉一周是一天,而我們繞行一圈就是一年,這是同步完成的。
我國道教仙話中就曾傳說,上界的一天等於我們的一年,可能指的就是那個地方或那種存在形勢吧。象什麼“玉皇大帝”、“凌霄寶殿”之類可能就是指在上一層次世界上的存在現象或是想像吧。還有什麼“九天玄女”之類也很顯然是指在九層天上或說是在最高一層次世界上出現或存在的人物吧。當然這都是道教仙話中留傳的一些看法或屬其對外層次縱深方面存在的發現和認識吧。這種往大里和上層次擴展的認識和追求與現代科學的物質觀即往小里、下層次的分解鑽研式認識觀念可謂正相反,無疑這也是人類在對客觀世界認識中的一個方向和內容,這種認識和存在形勢絲毫不比現代科學遜色。當然人們最終將會認識到無論是道教還是物質教,他們都是對生命和世界的遠離,都是對客觀和整體的偏知,而所謂上界的一天正好等於我們一年的說法也是不確切的,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一句留傳的中國古語卻是可能的。
(道教不同於道家,道教是道家的偏支,也是對道家思想的極端進入和脫出,它往往是一些具有偏袒意識傾向的人對道家思想的偏見所至,乃至對仙、神思想的崇拜和對現實的脫出。而道家則是對更高層次上生命規律和共性及至生態思想和天道倫理的進入,屬對現實中更高層次思想境界的探索。)
九 “太陽系胞”內的空間應變現象
“太陽系胞”內的空間由於受到細胞積體和細胞生態現象的束縛和限控,便相應地造成了一種應變和制輻現象。
同等範圍的空間,在太陽系胞內越是靠近“系胞”核心部位其尺度(即範圍)被聚攏和壓縮得越小,而其密度相應越大;反之,同等範圍的空間越是靠近系胞外圍邊緣,其尺度被散漫得越大,而其密度就相應越小。這就形成了空間在“太陽系胞”內由核心向外圍的連續,逐漸地散射性變應,或說由外圍邊緣向系胞核心處的連續、逐漸地收攏性變應,這就使得太陽系胞內半徑上不同位置的空間其尺度與密度及其比例關係呈現各不相同狀態,或說在太陽系胞內不同半徑位置上的空間質量和存在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從太陽系胞內的整體空間著眼,相對來說越是靠近“系胞”核心部位的空間其尺度越小,而其密度越大;越是靠近“系胞”外圍邊緣部位的空間其尺度越大,而其密度越小;而在這兩者之間,整體範圍內比較而言尺度與密度的比例正相當、相適中的那一圓圍部位就是太陽系胞內的世界或說系胞內的零態位置(它們往往是生命的所在地或以生命的形勢出現的)。而在這世界或說零位兩側的空間則逐漸產生向單一偏差方面的應變,應變後兩側的空間其尺度與密度的比例關係正相反,形成了一個剪刀差似的反比,即往核心方面的一側是密度大於尺度,形成實性或說正性空間,並隨著向核心的靠攏空間更是至密;而往外圍方面的一側則是尺度大於密度,形成虛性或說負性空間,並隨著向外圍邊緣的偏移和靠攏,空間更顯空擴。當然這兩種不同的顯示和相對之下的區別,都是針對太陽系胞內的世界部位或說零位而言的,而對於我們則不同,由於我們的層次、地位和質量上的原因,這種情形對於我們只能呈現出一種連續性的空間應變模式。
可以這樣想像,小行星帶處空間的一尺位置,放在太陽系胞核心處,便被聚攏成一點位置,其密度相應至大;同樣是這一尺位置,放在太陽系胞外圍邊緣處,便被擴散成幾尺的位置,其密度相應至小,對照之下就形成了太陽系胞內的世界在尺度上相應地往“系胞”核心方面的靠攏和位移,或說從太陽系胞的整體形態上來看,顯得它的細胞核好象小了一點,而沒在它的中圓位置上,顯然世界並不是中圓,也不在中圓。
由於這種系胞內空間的應變現象,便同步地造成了九大行星間距在太陽系胞內由核心向外圍逐漸拉大和遞增的現象和實例以及九大行星的不同環境、壓力、形態和質量差等,這也算是對太陽系胞內空間應變現象的一種證明吧。當然九大行星的不同形態、環境、壓力和質量差等不單是由這種空間應變現象所造成的,而是由客觀中的多種原因包括它們自身的生命性質和程度所決定的。而所謂“提丟斯——波得定測”現象的產生也只是單看空間的尺度而沒看密度的單測距離,或說是以我們地球人的眼光和尺度去丈量整個太陽系胞空間的結果,這就勢必會產生九大行星間距在大範圍內的相應應變與不同。
空間就是系胞內的位置,系胞外的空間就屬別個系胞的範圍,那裡的空間已經脫離和失去了一個系胞內空間應變的連續性,而且這其中還潛藏著一個更大層次和時空上的所屬和歸范問題。
- - - - -

(圖 2)(圖 2)

(對於太陽系胞內的“世界”或說零位來說看空間應變現象分別顯示為往內側的密度大於尺度的實性顯示,往外側尺度大於密度的虛性顯示。所謂實性與虛性或說正性與負性都是相對於其零位或說“世界部位”而言的。
而對於地球上的我們則呈現出一種連續性的空間應變形勢。
太陽系胞內的這種空間應變現象和存在事實,我們是看不出、也測不了的,因為這種超層次的存在形勢及其應變後的不同質量比,都完全處於我們這一層次的質量範圍和存在體系之外,也超出了我們所能認識,鑑別和想像的界限。對於這種系胞內的空間應變現象,我們只能從它的作用結果上,如九大行星的不同質量、壓力、間距,和太陽的形成以及它們在太陽系胞內的整體結構模式上看出。)
十 太陽是怎樣形成的? (對太陽成因的兩種構想)
細胞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積體,它的獨特結構和形狀猶如一個晶瑩的水晶球,在細胞球狀積體內不但包含有積極的生態效應,而且還客觀地造就了自然效應。
一塊凸光鏡下可以看見一個光的聚焦點,而一個水晶球下卻看不見這個聚焦點,這個聚焦點也叫聚光點它跑到哪裡去了呢,很顯然,它跑到這個水晶球的中心去了,光亮被圓球收攏於其中。我們身在其外看這個聚光點可能是漠糊的,不清的,但是對於這個水晶球內某一個微小的質點來說,由於它們身在其內,看這個聚光點則是明亮的,顯耀的,這是球狀積體內特有的一種聚光反照現象,光點是整體和積體作用下光量的集中。
太陽系胞是地球之外更大範圍和層次上的一個完整天體,地球是這個天體中的一個特定質點,在光的眼裡看太陽系胞就如同一個水晶般純潔的圓球,由於系(細)胞球狀積體的收、聚光作用,光量可以從四周圍同時被傳遞和收攏於其中,形成一點。
由於這個光點是系(細)胞整體的聚光效應所至,是系(細)胞內所有光亮和熱量的集中與總和,所以這個光點比系(細)胞內任一部分和位置上的光亮與溫度都要高得多,強得多,因而對於系(細)胞內深層次里個別位置點上的小生命來說,他們也會自然地感受到和看到這一聚光效應點。
可以這樣認為:我們所看到的太陽,不過是在太陽系胞內的地球位置上,背對光源觀望比我們地球大一層次的細胞核心方向時所呈現的一種狀態,是分質核上的小生命向其母細胞的核心方向觀望時所看見的光亮的收攏,太陽是細胞聚光效應的產物,是細胞整體形態下的制輻現象所為,沒有細胞決不會有太陽。
這就是太陽嗎?不,這只是我們對太陽和太陽模式的一種構想,下面我們不妨再來看一個太陽。
我們知道系(細)胞內的空間是有應變現象的,越是靠近和處於系(細)胞核心部位的空間其密度越大、質量越大,這是細胞生態積體內一種特有的制控現象,那么在太陽系胞這個巨大的天體積體內,它的核心處其空間或說位置的密度和質量該會是多大呢?當然是很大,很大或說極大、極大了。那么當空間在它的系(細)胞核心處或說它系(細)胞核心處的空間被細胞積體及其制控現象所壓縮和聚攏到一定程度和極限後,它會不會物極必反地形成聚變和釋放現象,而以另外一種形勢表現出來呢?當然會的。那么這種極端聚核後的聚變和釋放現象該會是什麼樣的或說它將是以什麼樣的形勢和狀態表現出來呢?——太陽?!對了,是太陽。這種由上一層次細胞生態和細胞積體所造成的聚核和聚變現象及其在細胞核心處的超過了極限壓縮後的“空間”形態,實際上已經轉變和形成為一種超重的“熱性聚合物”或說變性空間,它與周圍還沒有達到和形成轉變現象的“輕性”(或說氫性)空間正發生著直接的、源源不斷的交換和連續反應,形成了一座天然的聚變場和太陽這種表現形勢。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太陽是系(細)胞生態和系(細)胞積體作用下的制控現象所為,是太陽系(細)胞核心處的聚變與聚核現象及其反應。從太陽在客觀(即系胞生態)中出現的位置和形態上,我們也會很容易地就想到和領會到這種現象的存在及其可能性。
太陽這一聚核和聚變效應點的形成,是與大範圍內的存在體制和形態即系(細)胞現象分不開的,如果沒有系(細)胞積體、沒有大範圍內的逐漸加劇和連續應變過程,太陽這一點是決不會實現和形成的,因此也可以說是系(細)胞生態和系(細)胞整體創造和制輻了太陽。
太陽應該說即是真實的、又是虛無的,說它虛無是因為它並不是一個機體和生命體,而是一個整體之下,極端之外的遺造和遺露現象,是生命的附製品,它象氣、象光、象熱、象量,但又不是自身的發揮,而是一個貪婪和壟斷的產物,是系(細)胞天體所輻制出來的一種超自然現象;說它真實是因為它是比地球更大整體的合作,是不同層次細胞天體真實存在的表露,也是客觀整體生命形態對我們地球這一層次存在現象的關懷與關照,屬客觀整體生命形態中的一部分。對於這樣一種存在形勢,你用天文望遠鏡和對個別形勢的觀察方法怎么能夠認得出來,發現得了呢,然而客觀整體的能力和形像以及系(細)胞觀念的產生卻為我們提供了對“什麼是太陽”這一神密現象和千古之迷的合理構想與解答。

十一 負性存在及其太陰

“細胞”是個完整的天體,針對其世界上的生命來說“細胞”是分正與負兩個領域或說兩種存在形勢的。何為正與負兩種存在形勢呢?如果我們把細胞核看做是正性存在,那細胞液就是負性存在;如果我們把地的方面看做是正性存在,那天的方面就是負性存在;如果我們把物質領域看成是正性存在,那意識領域就是負性存在,如果我們把可顯、可見的一面看做是正性存在,那不可顯,不可見的一面就是負性存在;如果我們把陽的一面看成是正性存在,那陰的一面就是負性存在,正性存在與負性存在在客觀中都是存在的,它們分別是細胞內的兩個方面和兩個領域,也是對稱並存的雙方。
那么什麼是太陰呢?
有太陽必有太陰,太陰也就是與太陽同等而論,對稱並存的另一方。如果我們把太陽看做是細(系)胞核的中心,那太陰就是細(系)胞液的外圍,如果我們把太陽看做是地的深處,那太陰就是天的邊遠。
太陰與太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表現形態,太陽屬正性存在,是眩目,耀眼的,而太陰則是負性存在,是隱秘,深匿的;太陽是被細(系)胞積體所收攏和匯聚成的密度極大,溫度極高的實密形“空間”,而太陰則是被細(系)胞積體所放束和擴散成的一種空曠、虛無、散漫、低溫的廣度形空間,或說純真空、超真空;太陽是以單個、自我的形勢出現,而太陰則是以無限網路、連成一片的形勢出現;太陰與太陽分別是細(系)胞內的兩個極端和偏向。
負性存在及其太陰其本身是一種反密度體制或說非質形存在,它對物質的積累、形成和停留等都具有一種相反的作用,即負勢力和排斥力,所謂負勢力就是一種無限平均、無限散漫的空擴力,這是負性存在的本身特點,而且越是靠近太陰處這種負勢能力就越強,甚至會表現出一種超拔力。它的這種負勢特點可以從我們頭上天空中漫布的分子結構形勢及其對氣體、煙霧等的消化、處理情形上看出,也可以從人造飛船上杯水四溢而中間卻空空如也的超拔現象中看到,不過我們頭上的天空和人造飛船所在的位置和層次對這種現象的表現能力實在是太小了,它只屬我們地球細胞的負勢能力和範圍,對比起“太陽系胞”的太陰處來說真可謂相差甚遠,不可比擬。
由於太陰在細(系)胞整體中的極其邊遠和邊緣的位置,可以想見,那裡的空間(即太陰本身)將是多么地散漫和虛無,將會被調製和應變得多么巨大和遼遠,如果還用我們地球所在的空間尺度去衡量和測定它,去尋思它在細胞中的形像,恐怕就有打破常規之感了。
太陰的位置就是“太陽系胞”外圍邊緣處,冥王星以外極其廣大而遙遠的空間,那是一個非常廣闊的範圍和存在,它就象一座虛有的,包裹著整個太陽系的空間隔離層或說負性壁壘。
當然銀河系胞的太陰處,即銀河系星團外圍的廣闊空域及其更遼遠的空間邊緣,其負性能力和程度恐怕比“太陽系胞”的太陰處還要深一個層次或更大的程度。科學說“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而負性體制也同樣是分不同層次和程度的。
(在這裡我們應該看到,人造飛船上“杯水四溢”現象的產生,應該說是由負性存在體制的空擴性和負勢力所決定的,這是負性體制在負性區域內相應位置上的必然所現,而決不是由什麼星球或質點的“萬有引力”所引起的。“萬有引力”決不可能形成,產生和保持住“物質運動”現象,相反,它只能構成各星球質點間的相互疆持和疆化的局面,造成靜止不動的狀態或是一但失去平恆和靜止後各星球質點間的相互吸引與對撞現象,然而宇宙間卻從未有過這種現象的發生。)
十二 對“宇宙空白區”的解答
現代科學也承認,由爆炸產生的宇宙、其物質星體應該是比較均勻地分布在宇宙間的,而事實上在宇宙內所有星系(如銀河系或其它河外星系)的周圍,都存在著巨大的宇宙空白區,即沒有星球和星體存在的空間,這種現象的出現很顯然是與爆炸產生宇宙說不相符的。那么這種所謂“宇宙空白區”是一種什麼現象呢?現代天文學無從解答。然而從細胞觀念的產生中,我們卻可以很容易地認識到,這種所謂“宇宙空白區”即包裹著碩大星系團的廣闊外圍空域,其實也就是相對於細胞核而出現的細胞液。如果我們把星系團的一面看作是更大層次上生命組體中或說天體系(細)胞中的系(細)胞核部分,那所謂“空白區”也就是更大層次上生命組體中或說天體系(細)胞中的系(細)胞液部分,如果我們把星系團的方面看成是正宇宙部分,那這種所謂“空白區”,也就是相對呈現的負宇宙部分。當然不管是正宇宙還是負宇宙,不管是星系團還是空白區,不管是細胞核還是細胞液,它們都是整體生命的產物和創造,都是細胞現象的所屬,沒有細胞決不會出現相對的正與負、實與空、地與天、核與液。這也是單純在物質領域裡或說正性領域裡進行鑽研和探索的人們及其產生的理論所無法認識的。
正性存在與負性存在(即地與天、細胞核與細胞液、物質與意識、太陽與太陰、正宇宙與負宇宙、星系團與空白區)在客觀中都是存在的,它們分別是不同層次細胞內(或說生命組體內)的兩個方面,也是對稱並存的雙方。它們中一方是可顯、可見,一方是不可顯、不可見;一方屬陽性存在,一方是陰性存在;當然它們不只是表面和形勢上的不同,它們的本質及其在細胞中的功能和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所謂不可顯、不可見的一面即天和細胞液的方面,在客觀和生命中很可能潛藏著負粒子、空穴、網路、真空、超真空等現象及其對意識、情感、神韻、氣象等方面內容的調動和影響。不可顯、不可見並不等於沒有,在任一層次、任一個天體細胞中可以說都包含有相對的正與負、陰與陽這對稱的兩個方面,它們也都是相輔相承,相互作用地才得以出現和形成,否則它們也就無法進行顯示,區別和活動了。然而現代科學在對宇宙天體的認識與觀測中,只把注意力和著眼點放在了那些可顯、可見的一面,或說正性存在的一面,什麼星球、星系、又星系團的,什麼原子、粒子、又微粒子的等等,而在無形中放棄了它們周圍廣闊的空域和負性存在的一面,放棄了它們的整體結構形態和形像及其相互間的關係和作用,這不能不說是對客觀的一種偏見,沒有空哪有實,沒有陰何談陽。
單純往一個方面的發展和認識,鑽研和探討,是一種打破平衡的行為,它只能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走向偏向,走向極端,走向深墜、走向對客觀和生命的遠離。
當我們單純地遨遊在物質領域或說正性存在一面的時候,我們認為太陽是細胞的核心和中心,然而當我們迎來了它的另一個夥伴,即負性存在一面的時候,當讓事實較為客觀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卻發現了,原來太陽與太陰不過分別是細胞內的兩個極端和偏向,是橫向方面的兩個無限。
太陰與太陽是相互對應的兩個方面,白天我們面對的是太陽一面,接受的是太陽光照,夜晚我們面對的是太陰一面,接受的是太陰光照,太陽與太陰對於我們的生命和地球生態的現實來說都是同等地重要和必須、缺一不可,互為等同。
(當然對於這樣一種存在形勢即更大一層次上的天體系(細)胞,稱之為“太陽系胞”是不合適的,因為“太陽”只不過是這個系胞中的一點、一個方面、一個極端,與太陽對稱並存、相提並論的還有太陰以及整個系胞積體和其中潛藏著的諸多生命和生態效應與現象等,但是目前或暫時來說也只好這么叫。)
十三 “無限可分”與“無限可合”
科學有句名言說“物質是無限可分的”。什麼是無限可分呢,顯然是指物質可以不斷地、多層次地分解和存在下去。科學的這種發現和認識無疑是往物質的深處、裡層,即粒子上地鑽研和索見,然而我卻要說科學的這種認識和發現還夠不上是一個無限、頂多也只能算是半個無限,因為科學對物質的無限可分,很顯然是從我們這開始往下分的,是我們在顯微鏡下的發現和所見。即然是從我們這開始往下分的,是我們的發現和索見,那我們這不就是一個頭或一個邊嗎,即然有頭、有邊那還能叫無限嗎,很顯然不能叫了,即便它真的可以無限止地分下去,什麼分子、原子、原子核、又中子、質子、粒子乃至更深一層的微粒子、微微粒子等等,但那也只能算是往一側,一個方面的無限,或說半個無限。所以我們還應開擴眼界,拓寬眼量看到客觀是一個整體,宇宙也是一個整體,而我們的地球只不過是這個整體連續和羅積中的一個小小質點,我們對深層次物質或說粒子的鑽研與索見那只是往一個方面、一側的認識,這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半個無限、一側的無限。所以我們也應考慮到往外側的、大範圍上、另一種形勢地無限及其存在,即包括我們地球在內的上一層次、上幾層次地結構現象和形勢的存在,並把它們有機地、客觀地接和和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一個連續、一個羅積,這才是一個完整的無限,即宇宙世界的無限可分及其無限層次。
當然在這個連續的無限中,在這個羅積的宇宙細胞中,由於我們正身處於它的中間層次和層位上,(對於任一層次和層面上的生命來說,它們都屬處於這個整體中的中間層次和層位上,因為在它們的兩側都同屬“無限”。)所以它對於我們便自然地呈現出一種對稱性的不同和相應的兩個方面,兩種存在形勢,即內與外,微觀與巨觀,物質與宇宙,粒子與星球這兩個方面及其相對於我們所呈現的一聚一散,一密一稀、一實一虛的存在形勢,(這兩個方面其實都屬宇宙,不過相對於我們來說它們一個屬內宇宙、一個屬外宇宙)而我們在認識這兩個方面的時候,也應相應地採取兩種不同的態度和方式,即無限可分與無限可合。無限可分是現代科學對粒子方面或說內宇宙的發現和認識,是對生命的深層和內里的鑽研和挺進,這一方面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很聚、很密、很實了,不分、不放大人們就看不清,弄不明白,就不知道“物質”底細,分即是觀察和認識物質的一種方法和手段,也是對它所下的結論和定義,即“物質是無限可分的”,而無限可合則是我們對外層次,宇宙天體方面所應採取的一種認識方式,宇宙對於我們來說已經是很稀、很虛、很散了,如果還用分的形勢和對它進行單一、個別的觀察,分析與探討,或是象觀察物質那樣的觀察宇宙,那我們就只能與事實更加脫節,對宇宙更加飄渺和無望,甚至會走向它的反面和極端即對客觀和整體的無視與否定,所以對這一方面我們要順應其形勢來個無限可合,要學會全面、系統地看待和認識事物,要有宇宙的整體觀念。無限可合就是對宇宙和不同層次天體的一種合理歸劃和整體觀模,系(細)胞就屬這樣的認識。無限可分與無限可合這種對稱式地發現和認識世界是客觀事實擺在我們面前的需要,也是對無限可分理論的補充和完整,使它從事實上只是對一側、一個方面的無限,即半個無限,擴展和銜接到整個宇宙世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無限,當然這個無限最好應該寫成——無限完整。
科學向深層次的發現及其對物質的無限可分理論,很顯然是對事實上相對於我們所呈現的無限可合體制形態的一種人為鑽研和分解及其不斷往更低、更深層次里的追求和索見;而我們向外太空宇宙天體方面的無限可合式的認識,則是我們對事實上相對於我們所呈現的無限可分體制形態的一種客觀組合和復原及其對更高、更大層次上乃至全宇宙天體結構模式的一種歸納和總結。往更深、更低層次里對客觀世界及其粒子的鑽研和索見,其產生的認識和結論是:“一切都是物質的”,而往更大、更高層次上對全宇宙天體及其結構模式的複合與歸納(即無限可合中的細胞觀),其產生的認識和結論是:“客觀是一個碩大的生命和生態整體”。這真可謂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想觀念和認識境界,我們應該採取和站在哪一種立場上去看待和認識客觀世界呢,我們就可能會有哪種不同的發展結果。
(所謂“無限可分”和“一切都是物質的”觀念,其實也就是在對客觀的偏見中,不斷向物質的深處和裡層的鑽研與挺進,及其對片面的片面的事物的偏見與認領。這種觀念的產生往往是由於對平衡性和客觀性的無視與打破,以及對主觀自取現象的追求和進入所至。當然如果能讓那些正在向唯物觀思想領地進行鑽研和探索的人們停下來,回頭看一看,他們肯定也會有同樣的發現(即對生命和生態的見識),因為他們所鑽研的東西,以及他們自身的存在,正是一個生命和整體的所屬,只是由於他們的偏見和偏向,才使他們忘記了客觀,脫離了整體。由於單純的唯物觀是一種片面的思想結論,所以它只能算是領域科學的一種認識,而決不能成為哲學的內容。)
十四 對黑洞的發現與解迷
黑洞,是現代科學對宇宙中可能存在的一種隱性天體的猜測和構想,某些科學家認為:“如果有一個質量極大的天體發生引力塌縮,體積縮到一定小的時候,這個天體形成的引力場會使它周圍的空間高度彎曲,形成一個閉合的球面。這樣一來這個天體的光和各種輻射都無法擺脫出去,而外界來的光和輻射也有去無回,那么我們在這個天體包圍圈的外面看,它就是一個黑的天體,人們把這種天體叫做黑洞。
黑洞的構想一出現,便引起了天文學界和許多愛好者們的極大關注和興趣,他們爭先恐後、絞盡腦汁、變著法地尋找黑洞、搜尋黑洞,但結果卻是一無所獲。
那么在客觀中到底有沒有這種黑洞和黑洞現象呢?
“有。”
如果我們身在太陰之外看“太陽系胞”這個龐大的天體,那整個“太陽系胞”就是一個巨大的黑洞,這個黑洞裡面的各種光和輻射都被“系胞”積體的聚光效應和聚合(核)現象所收攏和匯聚形成太陽,外來的光和輻射也“有去無回”,被它的這種特性所俘獲,由於系胞積體的形狀和形態及其特有的聚縮或說“引力”效應造成了它周圍空間的高度彎曲,形成了一個閉合的球面即太陰(其實是系胞積體的正常外形)。我們如果身在其外看這樣的一種存在形勢,那它實質上就是一個巨大的黑色天體或說黑洞,如同夜晚我們頭上的天空,不過夜晚的天空是由無數的黑洞所組成。
說到這也可能有人會問:按照黑洞的理論不是說連光亮都被引住,毫無外泄嗎,而照你的說法我們豈不是可以從黑洞之外看見黑洞之中的太陽即星星了嗎,這怎么能夠得上是黑的、毫無外泄呢?
是的,星星是從黑洞裡發出的光亮,星星也就是黑洞深處的太陽。透過黑洞看星星,這正是黑洞面目的正常顯露,這屬透過黑洞現象對它另一面或說極端深處後另一種形勢的遙視。從這種觀望和遙視中,我們似呼看出了一個物極必反的道理和例子,即所謂星星或說太陽不過是一個黑洞深處的極端爆發,是物極必反後形成和爆發出的“白洞”,這屬事物達到一定程度或極限後的必然轉變和轉化,太陽或說星星(指恆星)與黑洞比較而論、更確切地叫法應是白洞,這樣的認識是站在黑洞之外、一個方面上、往黑洞裡面瞅,一眼將黑洞的看穿。
黑洞內的所謂“引力”和太陽這一質量極大形勢的形成,都是系(細)胞現象的必然產物。從太陰到太陽也是經過了系胞積體的連續和接替,經過了整體結構的過渡和轉變才得以實現的,如果沒有系(細)胞效應和系(細)胞形態、沒有逐漸加深和遞增過程,所謂質量極大,密度極大的太陽一點或所謂黑洞效應都是決不會形成的。單獨地看待恆星、尋思其“引力”,而忘掉了其它,忘掉了客觀整體的作用和存在事實,那是一種偏見、單見和劣見。
系胞是個完整的天體,在系胞中不但包含了太陽,而且還包含了太陽周圍和以外不斷應變的廣闊形空,一直到太陰,在系胞內它們都是一個連續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和一體。
所謂黑洞也就是從太陰到太陽之間的一段形體空間及其隱藏著的何其核心一點的收攏和聚縮現象及其相應的束縛力,當然這種收攏和聚縮現象及其束縛力也可以稱為和誤認為是一種“引力”。而太陽的出現則不屬於黑洞,它是一個黑洞深處極端後的爆發,是物極必反後的白洞,然而從太陽的出現和形成上,我們卻看出了太陽外圍一個黑洞現象及其形體的存在,如果沒有這種黑洞現象和黑洞形體即大範圍內的緊密收縮和聚攏現象及其束縛力,沒有從太陰到太陽之間整個形體結構的不斷過渡和轉變,太陽這質量極大、密度極大的一點是決不會、也不能形成的。因此也可以說系胞內除了太陽一點以外的整個形體空間,相對於太陽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黑洞,或說是它的“塌縮部分”與“引力範圍”,而其中隱藏著的向其核心一點的收攏和聚縮現象(即束縛力)則正是黑洞內效應的表示,或說是“太陽特有引力”的表現,系胞的外圍形態即一個閉合球面的形像,也正是黑洞理論與其搜尋者們所求之不得的現實。(然而我們又不能不看到這種所謂“黑洞效應”和“太陽特有引力”以及所謂閉合球面的形成,實在不是由太陽或恆星所能發出和引起的,而是由細胞生態的整體結構和積體形勢所決定的,沒有細胞不用說“引力”、就連太陽本身也不會實現。所謂“引力”與其構想不過是站在細胞內的一個極端或說一頭、一點、一個方面上的認識和所想。)
如果我們有幸能跳出系胞之外去看其中的黑洞,比如夜晚我們抬頭觀看天上的星空,那無數的“太陽系胞”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而那每一顆恆星的外圍就是一個黑洞,我們不難看出它確實是一個黑的天體或說黑的穹窟。它本身的存在由於層次上的原因我們無法發現和認識,我們所能想像和目視的就是它那黑洞形的體和空,它本身的光和輻射我們根本無緣能見,或許根本就沒有擺脫出來,而被它的黑洞效應和形體所吸收和聚攏到其中一點,形成太陽,外來的光和輻射如其它星光的照耀以及銀河系胞所給予它們的光暈等也都有去無回,而被它們的這種特性所收攏和俘獲,在一個系胞內如果沒有太陽或說星星的顯露,那它無疑就是一個黑的天體、黑的穹窟、黑的洞穴或說黑洞。而太陽的顯露實際上已不屬於黑洞的範圍,它已超出了黑洞,是黑洞之外或說黑洞極端後的另一種顯示和存在現象,透過黑洞看星星這完全是正常的,因為黑洞是無形、無望的天體、它不應該、也不可能遮住它另一面的存在現象和另一種可見形態。再說任何一種形勢和“引力”在客觀中都是有其限度的,它只能吸收和消蝕那些在它的能力和度量範圍之內的較小形勢,而象太陽這樣與它同等、同量、同級別的存在和對稱並存的另一方,它是無論如何也不應和不能吸收和消隱得了的。所以說黑洞之中看星星是一種正常和正確的顯示,我們也正是在這種對稱並存式的連帶和顯示中,才發現和識破了太陽外圍一個黑洞穹體的存在,否則的話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真正認識和捕捉到黑洞。
系胞就是人們所要尋找的黑洞,系胞就包含有黑洞的內容,系胞也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天體,這是不容置疑的,除此而外你決找不出另外一個或一種黑洞。
當一個黑洞或說系胞內的天體聚攏和收縮到一定程度和極限後它將會怎樣呢,會不會象一些人所想像和希望的那樣永遠、一直、無限地朝著一個方向聚攏和塌縮下去、而成為全黑的、無底的黑洞呢?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最好還是不要去主觀想像、而應讓客觀事實來回答,客觀也早已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說明和解答。客觀是怎樣說明和解答的呢,只要我們往黑洞的深處和極端上一瞅就會一目了然,原來黑洞的極端是白洞,白洞也就是太陽,這是它唯一的出路和必然的轉變,也是一個“貪得無厭”的蝕客(黑洞)在最後階段的自我敗露。
從一個巨大的系胞整體或說黑洞穹體聚攏和收縮到太陽這么一點可以說已經是一種極端了,以至於引起了核心處的聚變,而以完全相反的白洞形勢爆發出來,比這種極端現象還極端的存在有沒有呢,我說沒有了,但即便是有,它們也只能是太陽,只不過是比我們的太陽更大、更亮的太陽,(因為在客觀中可能存在著比我們的“太陽系胞”體積更大、範圍更廣的系胞,但它們的結果也只能是塑造出一個更大、更亮的太陽來,)因為達到了太陽的程度它就要進行轉變和轉化了,任何一個黑洞最終都是以太陽的形勢表現和表露出來,而使其得到自然的、應有的解決和解脫,沒有太陽的黑洞不能稱其為黑洞,單純的一種存在形勢是決不可能的,所謂吞掉一切、毫無外泄,連星光(即太陽光)都被引住,或是沒有轉變,永遠朝著一個方面無限地“引力下去”,“塌縮下去”,“密度下去”乃至成零、成空的那樣一種全黑式或無底式黑洞形像,那是人們往一個方面的無限加深和聯想,是主觀上的無限追求和想往,在客觀實際中是根本不可能的。黑洞的極端是白洞,白洞的極端是黑洞這種平衡轉變和同步存在現象是客觀的必然。單純地尋覓黑洞,尤其是單存地尋覓和尋思這樣的無底和無限黑洞,而丟掉了其它,忘呼所以,那是沒有看到事物間的連帶和轉化關係以及客觀整體中的相互制約與穩定因素,這樣的認識問題只能使我們進入一點論、一維觀和絕對化的無限與誤陷之中。
“黑洞是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出來的”,所以象“太陽系胞”這樣的黑洞也只能是相對於我們而言的,是我們對上一層次細胞天體的一種抽象印象和盲視效應狀態下的描述。
當然也可以認為全宇宙就是一個黑洞,銀河系胞也是一個黑洞,太陽系胞還是一個黑洞,就連我們的地球也具有黑洞的性質,它們是不同層次的黑洞,我們就生活在這些黑洞之中。然而黑洞對於我們生命和生活的現實來說,它卻等於零,等於沒有,是我們永遠也無法體驗的,它只不過是一種生命之外的無稽之談,或說是對細胞生態的一種最抽象,最單調、最貧乏,最無謂和最遙遠的認識。
十五 太陽中心的壓力和質量程度是不是比太陽外圍更大、更密一些呢?
如果是,那它有沒有可能成為和達到象“坍縮星”一類的程度呢?

答:由於系胞積體的聚縮效應,太陽中心所受到的“壓力”及其達到的質量程度是比太陽外圍更大、更密。然而,雖然太陽中心所受到的聚縮壓力及其形成的質量形勢比其外圍更大、更密,但“壓力”越大,形勢越緊迫的部位(如太陽中心),其產生的爆發力和反抗力也就越大,它所轉變、輻射和釋放出來的東西及其形勢也就越強、越猛,太陽外圍的質量和所受到的聚縮壓力似乎比太陽中心要小一些,但它的轉變和釋放程度也就相應小些,但不管多大多小,只要達到了轉變和釋放程度,它就會隨時隨地進行相應的轉變和釋放,而決不會有任何保留,真可謂大有大的釋放,小有小的釋放,這就使得太陽中心和外圍的實際質量形勢或說緊破程度都基本上保持和浮現在一個充許的極限轉換值上,但其溫度,變化和爆發的形勢可能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太陽中心部位雖然壓力大,聚攏強、但其轉化、釋放乃至爆發的程度,也相應越強、越猛、越勢不可擋。這也就相應地改變和減輕了它極端處的極端現象,而使事物保持在一個存在的水平上,而決不可能出現象“坍縮星”那樣的存在形勢和向一個方面的無限壓倒,這也是客觀規律的必然所現。(真可謂大有大的平衡,小有小的平衡,整體有整體的平衡,個體有個體的平衡,平衡是客觀存在的基礎,沒有平衡一切都將喪失。)
當然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太陽外表,其實並不屬於真正的太陽部位,它只不過是太陽所發出的“烈焰”,或說釋放效應場,真正的太陽部位其質量和形勢都遠比我們看到的太陽外表要大和密得多多。
附:“超新星”是怎么回事?
“超新星”是怎么回事? 用生態和系(細)胞觀念來說:當一個天體系(細)胞內空間壓力突然和極劇加重、加大時可導致其核心部位即太陽的極度爆發和閃耀,而形成超新星現象。造成系(細)胞內空間壓力突然和急劇加重、加大的原因有多種,如:一,突然受到外界或更高一層次上勢力的擠壓和逼迫(破)。二,系(細)胞本身的腫脹現象,即非正常的生理因素和現象。三,系(細)胞內部突發事件的產生,如極強形勢的爆破和突變等。但不管何種原因一旦解除根由超新星現象即可結束,因為所謂的超新星決不是客觀中的正常和普遍現象,而是一種意外的、突發的、短暫的和個別的形式和現象。
系(細)胞內極大壓力現實的形成及其所造成的超新星現象,似乎也從另一個方面、又一次地向我們說明不管多重、多大的天體壓力,也不會形成象坍縮星那樣的形勢和向一個方面的無限壓倒,而使客觀變成無、變成空、變成黑,客觀永遠是平衡的,不平衡的是我們狹隘、單調的思維和思想。
十六 細(系)胞觀的集成
從一個細(系)胞的形勢觀念上,我們合理地解說了宇宙、太陽、黑洞等現象(當然還有前面和後面的一切),這是巧合嗎?是巧合,是巧奪天公的巧合,是與客觀相一致的巧合。如果沒有和不存在細(系)胞現象,那又怎么能產生和解釋得了這一切呢,可見細(系)胞現象和細(系)胞天體的真實存在及其作用和意義。
可以說凡是能用“引力說”和“爆炸說”解說的一切天文現象,用細(系)胞說和生態屬性說都能解說,而且更具客觀性、平恆性、完整性和鮮明性。
一些用“引力說”和“爆炸說”無法解釋的天文現象,如太陽是怎樣形成的、對黑洞的發現、宇宙空白區是怎么回事、“提丟斯——波得定測”產生的原因、宇宙間的運動現象和組織系統為什麼能夠形成乃至宇宙的產生等等等等都能夠得到統一的、可行的解答。
本文所闡述的細(系)胞及宇宙觀念是中國太極思維及其整體觀念的產物,也是中國哲學對現代哲學與現代科學所無法解決和認識問題的一次嘗試。陰陽觀的認識方法即平衡性與對稱性地發現和認識世界則是中國哲學的思維基礎,也是使我們能從單一片面的唯物或唯心式思想觀念中,從科學與神學對物質或意識的不斷深入和鑽研式思維中解脫出來的有效方法。

太極思想圖

(圖 3)(圖 3)

十七 宇宙的邊緣
宇宙有邊嗎?
許多人都好這樣問或想,現代科學也在尋找和形像宇宙的邊緣,儘管他們動用了極高倍數的天文望遠鏡、射電望遠鏡、光子望遠鏡,但是他們仍然沒有發現和找到宇宙的邊緣。
茫茫的宇宙、無限的天體似乎是無窮無盡的,不假,這種散漫的形勢,茫目的所見,再加上一望無際的遐想,確實給人一種無限遙遠、無限龐大的印象,但這也正說明了現代宇宙觀的不著邊際。大和遠,並不等於高和真,也不等於完和全,按照現代科學的宇宙觀和方法論是永遠也找不到宇宙的邊緣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那么宇宙到底有沒有邊呢?可以肯定地說宇宙有邊。
宇宙有邊,那它離我們有多遠,我們可不可以看看宇宙的邊緣呢?好,我們就來說說和看看宇宙的邊緣。
現代科學或說現代人們頭腦中的宇宙概念實際上只是針對外宇宙部分而言的,外宇宙即巨觀宇宙,在這個方面,科學已經做了長足努力,即把對宇宙的觀測和視線擴展到幾萬、幾十萬,乃至幾億、幾十億光年的遙遠距離,但是遺憾的是人們還是沒有找到宇宙的邊緣,而是在銀河系之外又發現了許多所謂河外星系和河外星雲,這就等於他們又發現了一個層次,而把宇宙的邊緣推向了更加遙遠的無望。
是的,用科學的方式,往這個方面的鑽研和探討只能是永遠的無望,有朝一日他們終會發現,所謂的銀河系和那眾多的河外星系它們仍屬一個整體或說一個層次,在這個整體和層次之外還有更大的整體和層次在那裡潛伏和等待著他們,他們是永遠也看不見宇宙的邊緣的,因為外宇宙同內宇宙一樣,在理論和層次上可以被認為是無限的。
按照相對論的觀點來看,我們站在地球上放開眼界去觀望和想像外部宇宙,去深入和探討不同層次天體時空,這不但是對自己真里和現實的出逃,而且也是相應將自己的無限抵毀和縮小,你對宇宙深入得越遠,探討得越廣,也就等於你把自己變得越小、毀得越微。
客觀是一個由不同層次和不同形勢生命和生態整體所構成的集合,它是以細胞和生命的形勢出現的,而所謂宇宙不過是一個整體生命的內部或說是一個細胞內的結構,任一層次和任一個細胞整體對於它們各自體內深層次里的微粒子來說都是一個無限的宇宙。現代科學對外部宇宙天體的深入、鑽研和探討,實際上也就等於他們主動地將自己置於粒子類上去看外層次細胞,去看別的生態整體。粒子是最小的單位和存在體制,是無限可分到最後的狀態,以粒子為基準或站在粒子上去看外部和整體,你都能看見些什麼呢,你能看見超你之外的原子或分子體魄嗎,你能看見更大層次上的細胞和整體生命形象嗎,很顯然不能,你只能看見一片茫然的宇宙。
粒子是最小單位,也是混沌單位,我們人是由粒子“構成的”,細胞是由粒子“構成的”,各種生命乃至我們周圍的空氣都是由粒子“構成的”,可以說任何一種存在都包含有粒子,你以粒子為基準或站在粒子上去看這一切,去看這不同,你能看著嗎,很顯然也不能,在你眼前出現的只能是一片茫然的宇宙和無形無像的粒子世界。同樣我們站在地球這個粒子上,去看外部不同層次天體積體或說生命整體及其結構形像,我們也照樣是什麼也看不出、什麼也看不見的。在以粒子為基準和對粒子的索見中,在茫然一片的粒子迷濛中,一切都將消失和渙散,一切都將混為一片,混為一談。毫無疑問這是一種消隱現象,是將客觀和生命的消隱,是將真理和真像的消匿,是將不同和相互的混淆,是將整體和一體的消散,一句話是將一切地混沌。
現代科學的宇宙觀就是站在這樣一個微小,自我和混沌的立場上,同時拌隨著對一些極端,意外等現象的獵奇心理,對客觀世界和不同層次生命整體的認識與見解。什麼一切都是物質的、宇宙是無窮無盡的,什麼幾萬光年、幾億光年的遙遠距離等等等等,真象著了魔似的,進入了一片茫然和迷離之中,並正在努力和企求往更大、更遠的方向探視和蛙解。這是物質科學及其宇宙觀、方法論所得出的必然結果,也是他們在單一片面領域裡和主觀自我意識下不斷鑽研的必然所見,照此下去他們是永遠也看不見、發現不了宇宙的邊緣的。
是的,以物質觀念為準,用自我的小思想,小意識對客觀整體的鑽研只能是永遠的無望,永遠的沒有和不著邊際,它就象是一個陷井,掉進去永無出路。
與外宇宙相對應的還有一個內宇宙,即微觀粒子宇宙,人們往往忽略了這個宇宙的概念,這是不對的,內宇宙絲毫不比外宇宙遜色,它們是互相對應的,只是方向的不同,任何一個星球或細胞都有自己內部的微觀世界即內宇宙,同時,也又都包含在外部宇宙這個更大的生命和生態整體之中,沒有內宇宙,也決不會有外宇宙,這是物質世界相對在我們面前的兩種顯示。這內宇宙有沒有邊呢?科學對它早已做了結論即“物質是無限可分的”,無限可分就是說它可以不斷地、多層次地存在和分解下去而永無頭緒,也就是說對內宇宙的深入和探望也是看不到宇宙的邊緣的。
內、外宇宙都是無限,那哪裡才是宇宙的邊緣呢?
“——喔,即然宇宙是細胞生態的內部,那細胞的邊緣一定就是宇宙的邊緣了。那這個細胞究竟有多大,它的邊緣或說界限在哪裡呢,或是我們應該把它劃定在哪一層次上呢?”
錯了,我們不應該再進行這樣的探討,這是毫無意義、永無止境的。因為所謂細胞的邊緣,也就是太陰的表現形勢,而太陰在事實上恰是負性宇宙的縱深和內里,是單純細胞液方面(或說片面)不斷向負性體制形態的一種加伸和邁進,它是幾個或無數細胞的共有,合作與網路,及其逐漸向更大一層次存在體制和形勢上的深入與融合,它決不是宇宙的邊緣,而是負性宇宙的縱深和集中表現,而且天體細胞可以被認為是分不同和無限層次的。所以,人們往這個方面對宇宙邊緣的想像和探索是人們思想上可能進入的另一個誤區。
那么哪裡才是宇宙的邊緣呢?既然說細胞的“最外圍”不是宇宙的邊緣,那難道是細胞的另一端、與太陰相反的太陽嗎?又錯了,太陽是正性宇宙的核心與密集,是物質教及其宇宙觀的主公和主攻方向,所謂正性宇宙就是細胞核的方面及其顯示。不同層次的細胞核內都有一個太陽即所謂核心,這些不同層次的太陽或說核心相對於我們來說將是不同的存在事實,它們有的是密集的星團、有的是恆星、有的是地核、有的是粒子、向這一方面的尋求與探望、正是物質論、宇宙觀產生迷離現象的根源,也正是我們所要扭轉的方向,它決不是宇宙的邊緣,而是正性宇宙的核心與密集。
用平衡和對稱性的觀點來看,太陰與太陽只不過是天體細胞內對應兩個片面上不斷向偏里和極端處的延伸與邁進,屬程度上的兩個無限。
細胞的兩側又都不是宇宙的邊緣,那么哪裡才是宇宙的邊緣呢?
是啊,哪裡才是宇宙的邊緣呢!?
俗話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宇宙的邊緣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它就是世界,它就在我們的腳下,在任一層次、任一個的天體細胞中都有它們自己的世界,即正負宇宙的邊緣和界限,內外宇宙的區分和劃別之處。
我們知道所謂宇宙不過是一個整體生命的內部,任意一個細胞或生命整體對於它們各自體內深層次里粒子核上的微小活性物來說都是一個無限的宇宙,它們對外部不同層次宇宙天體的觀望和想像很顯然是將自己和生命的無限抵毀和縮小,也是對自己真里和現實的脫逃。事實是我們站在不同的層次和層面上,以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去看待和審視宇宙時,宇宙也將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和存在事實。我們鑽進細胞內站在深層次的微粒子上,以最小單位觀望細胞時,細胞便成了宇宙,成了一個巨大的星系團,如果我們跳出這個細胞和宇宙之外,以最大單位和層次上的眼光去看待和審視它,那它可能也就成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質點,小小粒子(這就象是我們看一個小細胞,小粒子一樣),顯然這是兩個對峙的叵測,也是兩個超越了現實,超越了可能後對細胞生態的事外和無濟之談。小與大是兩個脫離,兩個望想,小的將整體和生命分化消視為無數的單個、散漫的一片;大的凌駕於整體和生命之上、現出一副輕蔑和不屑一顧的態度,這恰是物質宇宙觀與天外神靈的對視和遙相呼應,這兩種傾向和宇宙觀都是對生命現實和真里的脫逃,以及對客觀中的生命整體——細胞生態的無視和無知。除了這兩種宇宙觀即無限大的迷茫宇宙觀和無限小的質點宇宙觀之外,還有一種宇宙觀,那就是生命和生態宇宙觀。
當我們回過神來,轉過念來,站在我們應該站的位置即細胞內的世界上,以主人和生命的面目面對現實,進入真里之中,再去看細胞內的宇宙,那所謂宇宙也就變成了天地的內容。
宇宙在細胞內針對世界上的生命來說也就是指天地的內部,即正負粒子或原子的分布形勢,天地是正負宇宙在細胞內的概括和歸攏,是宇宙以整體面目的展現及其外形,在任一層次和任一個天體細胞中都有其相應的天地或說細胞液與細胞核這對稱的兩個方面及其更深層次里的宇宙概念,而世界就迄立在它們之間、它們之外、它們之上。
天地是我們進入現實當中以後的宇宙,當然這個宇宙是被縮小了幾個層次,是一種收縮了的宇宙。這樣的收縮合不合適呢?完全合適,這是使宇宙更進一步地真實、貼切,讓宇宙更完整地出現,幅員,也是讓我們人類之魂從茫然中歸來,從粒子上升高。
細胞是一個完整的天體和生態整體,不同層次、不同形勢的細胞之間即有連帶,又各自獨立,即有差別,又大同小異,一個細胞就是一個一定範圍內的自然、客觀,而不同層次和不同形勢的宇宙,就包含在不同層次、不同形勢的細胞及其天地內,決沒有超出細胞的宇宙,也沒有不屬於細胞而單獨存在的宇宙,因為客觀中的一切都是生命的產物和創造,都是整體的所屬,沒有細胞,沒有生命決不會產生一切。那種所謂超越層次、超越時空、包含一切、概括一切、無邊無際、無垠無限、甚至超出生命和生態之外的宇宙觀念,那其實是人們的一種混沌和茫然思想以及對不可想像、不可理喻、不可規範、不可法度等惡劣理論形勢的進入。細胞是個完整的天體和生態整體,在任一層次和任一個細胞中都包含有天地和宇宙的內容,它們之間的關係和區別就是:天地是正負宇宙在細胞內的概括和歸攏,是宇宙以整體面目的展現及其外形,而宇宙則是指天地內部的微觀結構及其粒子或原子的分布形勢,相對來說我們可以認為,在一個完整的客觀天體中或說細胞積體中,天地比宇宙大、比宇宙高、比宇宙完整,也比宇宙更真實、貼切,而細胞則比天地大。我們對外部宇宙星空的觀望,其實也就是對其它層次天地內部(或說客觀生命體內)微觀景象的一種張仰。應該說這屬對低層次存在現象和份外宇宙觀的進入,也是對客觀中的真理即生命和細胞的突破與脫離。
由無限的宇宙一躍變成了天地,這是將宇宙的縮小、歸納呢,還是複合、提高?都有了,這是還宇宙的本來面目,是讓宇宙的現形和復原,這同時也是讓我們人類和生命相對在宇宙和物質面前的提高與升華,這也是還人類和生命的本來面目和地位。
宇宙是天地的內部,世界是宇宙的邊緣,這是人類站在高層次上的認識,也是用整體觀念和相對論的認識方法對宇宙觀的超出和看破。在任一和所有的世界上都一邊是正宇宙、一邊是負宇宙;一邊是內宇宙(微觀),一邊是外宇宙(巨觀);一邊是地、一邊是天;一邊是細胞核、一邊是細胞液;一邊可見、一邊不可見;一邊是實性、一邊是空性;一邊有“太陽”、一邊有“太陰”;而世界就迄立在它們之間、它們之外、它們之上,世界是宇宙的邊緣,是正負和內外宇宙的界限,宇宙在這裡終了。
我們說細胞是一個完整的天體和生態整體,不僅因為在細胞中包含有宇宙和天地等這樣的形勢和內容,而且在任一層次和任一個細胞中還都有可能產生和包含有生命、世界、自然、氣象、光合、高等生命所具有的感情和愛、乃至對各種生命規律的演示、生命和生態不斷最佳化發展和組合的方式與方向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和內容,因此我們說細胞是一個完整的天體和生態整體,細胞最大。而所謂宇宙則全無這些內容,它只不過是對不同層次生命積體內部物質結構式的發現,是往生命深層次里微觀景象的張仰,是無知、無望、茫然、瞟渺的所見。
任一層次和世面上的生命,只有在他們自己的世界上,才最有意義,最能發揮作用,離開了自己的世界,離開了生命和生活的園地,離開了培養和造就他們的細胞生態,那就等於對生命的放棄,對真里和現實的出逃,那他們的生命也就不可能再有新的升華,這是生命的一種墜落和偏移現象,也是沒有認識和掌握到客觀真理而產生的可悲下場。
人類能否認清宇宙的邊緣,並從宇宙和物質中鑽出,這是關係到我們人類能否重歸客觀,向生命領域升華,並得到生命和生態的永恆與輝煌的關鍵。
歡迎人類從迷茫的宇宙中鑽出,從戰勝宇宙的奇蹟中歸來。
十八 天地的形成?

天地——我們生活的基礎和基地,我們世界的兩則與實空,它是怎樣形成的呢,是誰開闢了天地呢?
在中國有個神話說是盤古開闢了天地,真的是盤古嗎?當我看完了那篇神話後,我堅信了是盤古,確實是盤古開闢了天地。
那么盤古是誰呢?請看書上是這樣寫的: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你看出來了嗎,盤古是誰呢?
很顯然盤古是個整體生命形像,而所謂雞子(即雞蛋)也正是細胞的結構形勢。
文中的意思如果譯成現代話就是:天與地這兩種混沌合在一起就如同一個巨大的雞蛋(細胞形狀,是一種有生命活性的存在),“盤古生其中”意即在這個巨大的細胞形體中蘊含著一種生命之靈或說生命效應,我們不妨叫它做盤古、盤古意即盤踞恆古,具有至始至終和客觀本原的意思,由於盤古的力量或說客觀本原、生命效應的作用,在漫長的歲月中(萬八千歲),天地才得以出現和形成。“陽清為天、陰濁為地”,意思就是說在這個細胞形體中具有一種清升濁降的作用和功能,即清的、輕的、負的部分上升歸天,濁的、沉的、重的部分 下降歸地,或說所謂天不過就是蛋清部分、所謂地不過就是沉濁的蛋核部分,這是不可分割的一陰一陽。盤古在這個整體中,每日都在變化、孕育、生動,或說生命的活力在這其中,每日都在顯示變化。天是它的神運(或說是意識方面的表現形勢),地是它的聖體(或說是物質方面的顯示),神聖的整體、無上的生命就是盤古的形像和天地得以開闢和存在的原因。盤古也可以看做是全宇宙整體生命形態的化身,而且這個整體生命還在不斷地生長和變大(或說澎漲)。
這就是古人對天地開闢的認識。對於古人的認識我們沒有必要去生說硬教,信不信由你,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生命開闢了天地。
現代人類對於生命在穩定和開闢天地的作用上還沒有認識,還沒有領會,因為我們還沒有進入客觀真理,沒有進入對生命和生態的發現,這就使得我們很難對一些客觀事實得以清楚和明了,但起碼我們也應該看到以下幾點生命在地球天地的形成上所起到的作用和事實:
一、全宇宙整體生命形態對地球的關懷和孕育。客觀是一個生命的形勢,全宇宙是一個碩大的生命和生態整體,我們地球不過是這個生命和生態整體或說細胞中的一個小小質點,地球細胞的出現與產生,很顯然是與全宇宙這個巨大的生態環境和生命整體分不開的,沒有客觀中的生命效應和生命現象,沒有全宇宙這個生命整體對地球的影響和蘊含,地球細胞及其天地是決不會出現和形成的。
二、地球的細胞現象及其對天地的制輻。地球的細胞現象對天地的形成具有一種制輻作用,即對正性領域及其存在形勢的聚攏現象與對負性領域及其存在形勢的擴散現象,它使天地在細胞內的相應位置上相形而成,同時細胞生態內還具有一種獨特的清升濁降作用、即以世界為基準的,清的、輕的、氫的部分上升、歸天,濁的、沉的、重的部分下降、歸地,這是細胞生態內的一種特有功效,它可以使一些對天地的破壞和混沌現象如爆炸、煙霧、塵埃、火山噴發等得到及時地消除和解決,即將其清升濁降,分解和分離掉,各自歸位,保持了天地的自然形貌和原有大概,使天地相形,如果沒有細胞生態的這些功能和作用,那天地也是不會形成的,當然細胞生態的功能和作用並不只是這一點,而是表現在一切方面,所謂清升濁降使天地分明不過是細胞生態內的一種自然和必然現象。
三、天地本身的生命性質。天地在細胞內其本身也是以生命的形式出現的,我們管這種生命形式叫曠物生命。曠物生命的存在使可能造成瀰漫和混沌現象的鬆散結構和彌沙形勢得到溶解,消化和有機組合,而使其以整體結構和組織結締的形勢出現,如岩石、礦藏、地殼等,這些形勢的存在很顯然是對混沌和瀰漫天地現象的一種抵制和反抗。
四、生物生命和生物層對天地曠物的把握與扶殖。世界上的生物生命和生物層對天地和曠物生命的形成起著絕對的作用,如果沒有生物生命和生物層及其在天地間的把握與圍護、作用與效應,天地間必將進行直接地、無休止地互相滲透和侵襲現象,造成曠物生命的風化、水蝕、糜漫和渙散、直至沙漠的形成、潰野的出現、大氣層也會隨之消失和改變、水份也會不斷地向外消散等,一句話失去了生物生命和生物層,天地曠物也就失去了向清欣、美好方面的發展,而走向生命的衰變和潰敗。由於生物生命的消失,天地間混合效應的發生,細胞的平和與穩定將被打破,天地內部也會同步地引起涌動和衝突,造成火山、地震、狂風、海嘯、暴雨、雷電等,這就好比把電的正負兩極直接短路一樣,勢必會造成曠物生命的大量耗損和劇烈慘變,形成各種自然災象,直至生態能量和效應的耗盡,而使天地從原來高層次的活性和生機狀態轉而進入低層次的潰瘍和休眠狀態乃至朦朧之中。可以說世界、生物層(包括海洋里的生物)被破壞和喪失多少,就會出現多少自然災害,就引起天地曠物的多少憂傷和煩燥及其相應的天地變態。
生物與曠物是對稱並存的關係,單純的曠物生命是一種不完整的生命,或說只能算是半個生命,蒙籠中的生命,它就好比一個“卵子”,必須要有生物生命這樣的“精子”來配合與扶殖,才能不斷地得以完善和提高,才能進入另一種生命和活性狀態,生造出更新、更美、更優良的天地來。如果沒有生物生命的配合與扶殖,及其對曠物生命的新陳代謝作用,單純的曠物生命必然走向生命的破產與潰敗。
地球上的沙漠是一種沒有生物層的現象,天地間進行了直接的滲透、侵襲和風化,形成了一片混沌和鬆散的形勢,如果不是地球整體生態和細胞現象對它的影響和把握,它必將是暴土飛沙、昏天暗地。象沙漠這樣混沌和糜散的形勢,是怎樣形成的呢,是天生就有的嗎,是沒有進入生命之前的混沌初起嗎,顯然不是。聞名世界的撒哈拉大沙漠不是已經被證明曾是一個繁茂的綠洲嗎,在那裡還發現了大量的壁畫。那么沙漠——混沌現象的出現是怎樣形成的呢,很顯然是由於綠洲和生物的消失,是由於生命現象的消亡,如果始終有生物生命對它的把握與扶殖,它是決不會發展到象今天這個樣子的。可見生物生命和生物層對穩定天地,對最佳化曠物生命組合起著一種多么直接、多么重要的作用。
生物與曠物根脈相連、息息相通,相互之間已構成了一種對生命活力的促進與促成及其生命的連帶關係,生物生命的功能和作用與曠物生命的功能和作用互補、互用、互生。人類的植樹造林、最佳化生態環境、整改山河、愛撫自然和動物等等也都是對天地的一種扶殖和安定,是對混沌、糜爛現象的修復和醫治,或乾脆說就是一種開天闢地行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為沒有生命就沒有天地。
沒有生命就沒有天地,這是不容置疑的,這么說不只是因為沒有了人類和其它生命就沒有必要和沒有誰能分清和認識天地的問題,也不是象有些人所說的:沒有了你,沒有了我,沒有了我們對天地的認識和承認,天地不是照樣存在嗎的論調。而是我們應該看到沒有了客觀和全宇宙這個生態整體,沒有了所有生命和生命現象,沒有了細胞和細胞結構,天地根本就不能生成和出現,也根本沒有形成天地的條件與可能,因此可以說是生命開闢和造就了天地。
可能有的人會想在沒有形成生命和世界以前,天地一定是一片混沌了,或是象什麼宇宙爆炸學說中爆炸前的那樣一種存在形勢等,這其實都是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和癔造,沒有生命,沒有細胞決不會產生一切。所謂天地、宇宙一片黑暗和混沌,或是處於極端之外無可想像或等待爆炸的那樣一種存在形勢是決不會發生的,那是一種比現實情形更為苛刻,更為難以形成的現象和局面。這種印象和意識的產生完全是人們主觀上的產物,是一些人在脫離了現實和真里後所進入的一種對極端和虛無境界的追求。
“天地始者今日也”這是中國儒家學派的一句話,意思就是說客觀事物每天都是在變化、孕育、生動的,每天都會有新的事物和因素的產生,因此也可以說每天都是一個新的起點和開端。我們只有更好地認識和把握住現在,把眼前的一切做好,才能使我們和整個地球生態都不斷地得以完善和提高。
地球細胞與其它所有的行星細胞一樣,在客觀中既有它們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所謂共性,就是說所有的星球細胞都是客觀整體生命的產物和創造,都是生命和生態效應的結果和所屬,沒有整體、沒有生命與生態決不會有一切。而特性則是指由於各個星球細胞在客觀中所處的位置、被孕育的環境和條件等自身境遇性因素的不同,以及細胞內部生命們的所為和動向、觀念和理想、對客觀世界的領悟程度和發展趨向等因素的不同而相應造成的不同特色,我們稱之為特性。共性屬客觀性因素和功能,特性屬自主性因素和功能,客觀性因素和功能即共性是客觀本質和本原的具體表現,而特性即自主性因素和功能及其可能會把細胞生態帶進的不同境界則是與細胞內生命份子們尤其是人類的思想行為和世界觀分不開的,不同的理想和世界觀將把人們和細胞生態引向不同的歸宿。
十九 客觀的本原

在全宇宙之中,在我們生活的整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生命的,是生命開天闢地創造了世界,是生命將宇宙組合併造就宇宙,是生命制輻了太陽與太陰(或說太空)以及物質和意識等不同形式,也是生命使我們領受一切並帶領我們走向未來,生命是最原始的也是最高級的出現形式,客觀中的一切變化都是生命的變化,客觀中的一切存在都是生命的產物和創造,沒有生命便沒有一切。生命就是客觀,就是整體,就是不同層次,不同形式間的相互扶持與和做。細(系)胞則是客觀和整體的具體顯現,是生命的至高層次和完整概念——生態的代名詞,也是我們對自身以外更大層次和形勢上生命組織形態的一種認識和領會。
不管是天地、還是宇宙,不管是太陽、還是太空,不管是物質、還是意識,它們都是客觀整體生態所包含和創造的內容,也是客觀整體生命形態的必需和必備,我們決不可以把這些內容與生命和生態相分割,也不可以用非生態的思想來看待和理解它們。客觀是一個整體,也就是說它是由不同層次和形式內容的組合而成,是一個平衡,完整,和諧,相承的一體,這個一體就是使我們以及所有星球和星系都能夠生存和運動的客觀生態環境體,我們都應該認識、理解和領會的客觀本原。
我們可以毫不懷疑地說整個宇宙自然其實就是一種生命過程,是更大層次上生命整體內部的一種活性表現,這也是使宇宙之所以能夠生成、存在和保持的根本原因,即生命和生態的作用與產物。
對客觀世界整體性和生態本原的認識和闡述是太極所要表達的兩個根本性內容,也是中國哲學在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上所持有的基本觀點和立場。對於中國哲學的這一基本觀點和立場,在後來的儒家學說中根據當時人們的思想觀念被形象地稱之為“天命觀”。“天”即客觀整體,“命”即一種生命和生態形式,觀即觀點、觀念、世界觀,人們對客觀世界及其本質和原理認識上的一種基本看法。“天命觀”用現代人的說法也就是整體生態思想觀,這是儒家的世界觀,也是儒家在太極思想的基礎上對客觀世界本質和原理的一種最形象化的稱謂。 “制天命而用之”即製造出更新、更美的客觀環境和生態形勢來為人類和生命服務,這是儒家思想、也是中國哲學和太極思想所包含和創立的內容之一。

第二篇 〈世界中心說與人類高度文明〉:
二十 對“元”和“中”的認識與發現
陰陽並存現象(即對稱性地出現)的發現和認識及其伸引,只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初淺認識,這種認識只是易理中一個較低層次的認識階段,屬二維觀的思維方式,這種二維觀的思維方式,還不能使我們對周圍的許多問題和事物做出較為明確的解答和判斷,但它卻是讓我們進入更高層次思想領域和境界的階梯,是讓我們打開客觀世界大門的一把鑰匙,沒有它我們就不能進入三維觀或更高層次的思想境界。
現在讓我們通過陰陽來結識一位新的朋友,看一下陰陽之外的另一種存在形勢。
在對稱的陰陽之外,還會有別的形勢及其存在嗎?
我的回答是太有了,而且是更為重要,更為必須的。
它是什麼呢?
我們來看:電的正極與負極或說陰極與陽極是兩種不同的存在形勢,然而當它們通過燈絲平和地作用在一起時,便出現了光明,這個光明就是陰陽之外的另一種存在形勢。
男女是對稱的陰陽,當他們平等和諧地相處在一起時,特別是在他們純潔高尚,傾心和美的愛戀中,會產生一種無限愉悅和美好的幸福情感,這種愉悅和美好的幸福情感就是不同於陰或陽在單獨、自我狀態時的另一種感受。
黑夜與白晝是對稱的一陰一陽,是兩種不同的出現形勢,然而在黑白之間、晝夜之外,誰都不會忘記還有那絢麗輝煌的彩霞黃昏時,這種祥和美好的時光,是不同於黑白而向我們展示的另一種存在形勢。
天地是兩種不同的存在形勢、兩個混沌、然而在這天地之間、混沌之外,誰都知道還有一個無限秀美,充滿生機的人間世界。
正數與負數是對稱的陰陽,然而在這正負之間、有無之外,還有一個零的存在。
紅色與蘭色是對稱的一個火,一個水,然而在水火之中,紅蘭之外還有一個溫和吉祥的黃色。
……
從上面的存在事實當中,我們似乎已經看見和認出了陰陽之外的另一種存在形勢,他是什麼呢?他是光明、他是情誼、他是彩霞、他是世界、他是零、他是……
對於這樣一種別於陰陽的存在形勢,我們應該怎樣稱呼它呢?
我想應該稱呼它們為元。元是相對陰陽而言的。
元是鮮明存在、不可否認的。
元是鮮明存在、不可否認的,那么什麼是元,元是怎樣形成的呢?
零就是一種元的存在形勢,我們不妨從零的身上來窺探一下元。
什麼是零呢?誰都知道零是同等值的正與負之和。不同等值的正與負之和不能得零,差別越大距離零就越遠。同等值的正與負是對稱的陰陽關係,因此也可以說零是陰陽平和後的產物和效應結果,是對稱雙方在平等和諧之中的共同顯現,單純的正或單純的負是決不會得零的。
從前面提到的幾個例子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不論是燈絲上發出的光明,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誼,不論是絢麗的彩霞,還是秀美的世界,每一種元的出現都是在陰陽之間的祥和部位,都是對稱雙方平等和諧,相依並存的結果,因此可以說元是陰陽平和後的產物和效應結果。這種效應結果是陰陽在其整體形態下向共同理想和目標的進入與和做。
元是比陰陽更為高級、更為完美的出現,因為元不但包含有陰陽兩種因素,而且還包含有它們之間的效應和效應成果,是陰陽在其客觀和整體形態中的共同顯現與升華。
元也可以認為就是中,然而這箇中可不是現代人頭腦意識中的中,而是中華的中,中庸的中,整體中的中,相互和諧與一致中的中,它是一種結構形勢。古人云“不偏不倚乃為中”,孔子曰“未發之謂中”。“不偏不倚”與“未發”,也就是不走向單一片面,而保持一種整體形態和觀念的意思,保持一種平和向上的發展勢態,元和“中”就是包括陰陽在內的一種整體形態及其向美好方面的應變。
元是我們從陰陽進入的更高一層次的思想形式,也是我們向生命和客觀真理邁進的必由之路。通過對元的認識,我們可以明白世界與天地的關係,人類與自然(即生物與曠物)的關係,精神與物質和意識的關係等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在元的幫助下,我們還可以進入對“方”式思維的領悟,以增加我們對易理的理解,以及對客觀中生命和生態規律的認識,因此我們有必要來看一下元的作用及其與陰陽的關係。
元有什麼作用,它與陰陽是什麼關係呢?
零是一種元的存在形勢,我們不妨再從零的身上來看一下這個問題。
零以其特有的姿態在正負之間默默無聞地矗立著,人們幾乎把它遺忘,它到底有什麼作用呢,說起來真有些不可思議,正是由於零的出現和存在,才在零的兩側相形見絀地產生了正與負的概念,如果沒有零這個公認的道理和基準,那也就分不清正與負、無所謂陰或陽了。正或負的程度、即數值的產生與多少,也都是以零做為基礎和依靠,或說都是相對於零而言的,如果沒有零這個共同的依託和所向,一切數字都將無從談起,無可確立,真可謂萬數朝零、萬數(任何數)都緊緊地繫著零,都是向零的觀望和朝拜,沒有零也就沒有數值可言,可見零(即元)的重要和必須。
零決不是沒有,更不是貧窮,也不是什麼無和空,零是公正、平等、和貴的真理,零是高於正負的另一種存在形勢和體制形態,不管是正負、還是多少,它們只有依附於零,順從於零,在零的主持和把握下,才能得以顯示和成立,零對它們具有一種統籌和兼顧的作用,零是它們的統帥。(當然,如果你偏離了整體形態和觀念,而進入到單一片面的領域或思維之中,那零也就改變了它本來的面目,而成了什麼沒有或無了,這其實是對零的一種偏見和在偏袒領域裡對零認識的結果。)
我們再來看光明與正負電的關係,我們知道只有當光明在燈絲上出現的時候,才會同步地造成電的流動,形成電流,如果沒有光明的出現或其它負荷現象,所謂正電與負電也只能是處於靜止不動的虛無狀態,不會產生電的流動,這時也就無所謂正電、負電或說陰電、陽電的了。光明的出現同步地引起了電流運動,構成了電的活力,可見光明即元對陰陽的帶動和吸引以及對其活力的促進和促成。所謂負荷更確切地說也是符合,即元客觀地符合於陰陽,是陰陽的目標和所向,而陰陽則是元的附和,它們都應客觀地附和於元,從屬於元。電的發明也是人們在對光明和其它“負荷”願望的不斷追求與探索中,才逐漸得以實現的,沒有元的出現,沒有人們對光明和其它負荷的願望和追求,也就不會有對電的發現和發明,元是陰陽按其客觀規律向正確方向發展時的所現。
戀愛中的男女,或是夫妻是對稱的一陰一陽,在他們真摯和美、純潔高尚的愛情中,會產生一種無限愉悅和幸福的美感,他們的生命和生活也會因此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應該說這是他們生命的一次升華。然而如果沒有這種元效應即無限愉悅和幸福的美感,新的生機與活力,乃至愛情的結晶,新的生命,那陰陽還有存在和結合的必要嗎,很顯然沒有了,也就是說陰陽的出現和存在,正是為了向元式體制和元效應的進入,元是比陰陽更為高級、更為完美的出現,元可以給陰陽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可以使他們進入新的生命形勢之中。沒有元或不進入元,也就無所謂陰陽,已出現的陰或陽也就失去了意義,失去了向更高一層次生命形式的進入和組合,元符合陰陽雙方的共同利益,是陰陽按其客觀規律向共同理想的創建。
從上面的幾個例子中,我們似乎應該對元及其與陰陽的關係有個粗淺地認識和領會了,但無論怎樣說,元都是新出現在我們面前的一位陌生的、還不十分了解的夥伴,也是我們需要進一步開發和認識的領域,它或許是擺在我們人類面前的一種新的啟迪和希望。
元與陰陽是相輔相承的一個整體,但元是主、是目標和目的,陰陽是補、是附、是屬。沒有元也就無所謂陰陽,或說陰陽也就失去了作用和意義,他們的生命與活力也會因此而相應地受到壓抑和降低,這是我們應該明確的。
二十一 世界是天地之元 (世界在整體生態中的作用及其與天地的關係)
世界(即生物生命和生物層)是天地之元,是比天地更為高級,更為完美的出現。世界上的每一種生物和生命都具有和承稟了天地、物意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和內容,是陰陽和合的產物。在客觀中它們不但具有自身的生命性質,而且還對天地曠物的穩定與發展以及整個細胞生態的形成,都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誰都知道生物層不但可以防風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穩固地表、促進曠物生命有機組合的能力,而且還可以清新環境、提高空氣品質、最佳化氣象形勢、增加大氣層厚度和改變大氣性質等,這實際上就是一種造天就地行為。
世界是天地之元,世界上的每一種植物都一頭伸向天空,一頭插入地下,伸向天空的部分,可以吸收天空中的廢氣和不良因素,並放出新鮮氧氣,來更正和保持天空的完美質量,插入地下的部分,當然它們也同樣具有吸收和釋放功能,而且它們所吸收的,也可能正是地曠生態中的一些排斥品或說廢物,而釋放出的則正是它們所需要的,或說有利於它們進行有機組合的部分因素。而整個生物世界可以說就是在這天地之間起著一種給曠物生命進行新陳代謝的功能,發揮著一種補助和最佳化天地狀況的作用,世界的出現是細胞生態較為完備和完善的一種表現。
世界是天地之元,是出於天地,而高於天地的另一種存在形勢,如果說天地是對稱的兩個片面或說一陰一陽,那世界就是聳立在它們之間的一種複合性體制,及其對陰陽的等合現象,它就象是正負間高聳的零,晝夜間絢麗的彩霞,燈絲上輝映出的光明,男女間純潔、高尚的愛情,它是天地間正在進行著的一種平和或複合效應,及其向美好方面的應變,也是天地向更高一層次生命形態和組合形勢的進入及其需要。
世界是天地之元,元對陰陽具有一種牽動和吸引的作用,並能促使其內部活力的產生,世界對天地也同樣具有這種元效應。世界上生命的每個變化和遷動,每種活動和行為都會影響和牽涉到天地的內部,並使它產生劇烈的變化和變應,這就如同一個三極體的基極效應。不過世界這個細胞的基極和基礎,尤其是人類在世界上的活動,不但可以帶動和補助整個細胞和天地向更加優越和良好方面的發展,而且也可以帶動和誘發它們向惡性和衰老方面的變應。當然這得採取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而其交流和交換的形勢與內容也是各不相同的。
促使和帶動細胞向惡性,衰老方面變化和變應的,就是現代人類在偏向的唯物觀思想及其片面性科學的引導下所進行的一系列無視客觀、危害地球生態本質的做法,如對曠物生命的採挖和破壞,在地球細胞內對生態物質的分解和改造,以及各種各樣、五花八門對能源的燃燒和釋放現象等等。對曠物生命的採挖和破壞(如各種礦業和對石油的抽取等)不但直接毀壞了植物生被和世界形貌,構成了對曠物生命機體及其活力的危害和威脅,而且也相應造成了細胞生態內的瘡痍現象,使地球細胞從平和狀態、溫馨效應,進入到憂患狀態、感傷效應以及天地間相互侵襲和滲透現象的發生。尤其是對石油的抽取,使曠物生命進入一種失榮和貧血的狀態,這不但直接危害了曠物生命的活力和生理機能,而且也使曠物機體(即地殼)進入了一種枯燥、煩悶和容易潰裂的狀態,而可能導致地震、火山、斷層、地表水位下降等多種地理生態上的不良隱患。在細胞內對生態物質的分解和改造(如各種冶煉和化學工業等)不但直接地破壞和分裂了細胞內優良的物質體系和存在形態,製造出違反生態原則的單純性和有毒、有害性物質,而且還同步地產生和分離出大量的、無形的負性因素和產物,這些可見的和不可見的,有用的和無用的人為產物和正負產品,正在對我們整個地球細胞的生態本質、生態環境、生態氣象等構成著直接的污染、腐蝕和敗壞。現代人類對火的製取和運用即各種各樣、五花八門對能源的燃燒和釋放現象,更是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細胞的優良品質。從地下抽取或採挖出來的石油和煤炭,經過燃燒和大量耗氧後,變成油煙,氤氳直接向天空滲透和進入,這不但構成了天地間不應有的耗損性變應,混淆了天地的不同性質,破壞了正常的清欣環境和風調雨順,而且也同步地牽動和引發了天地內部的涌動和翻騰,這就好比把電的正負兩極直接短路一樣,勢必會造成天地間的直接變應和大量反響,以及天地內部的不穩定因素和劇烈涌動與摩擦,而引起地球的偏轉、磁場、地震、火山、狂風、暴雨、閃電、雷鳴等惡劣的天地情緒和紛亂的形勢變態,使地球細胞從優良的生理和客觀狀態中脫離出來,這完全是一種被迫和被動的生態行為,是人為因素的造成。
大量的燃燒現象、大量的工廠和汽車等排放出的廢氣、尾氣、氤氳瘴氣、以及各種曠物性的腐敗和氧化性氣息正不斷地充斥著我們的地球天室,這就有可能會使我們的地球細胞被動地進入一種“室效應”狀態。“熅室效應”即充滿了各種曠物性和火性因素和氣息的空室及其對我們生命和細胞生態的污損與敗壞性效應。科學的發現已經證明,由於大量的有毒有害和污染性氣體的排放,致使地球外面的“臭氧層”慘遭破壞和不斷消失,使得一些有害射線長驅直入,構成了對生命和生態的威脅。這種現象的出現,其實也就是表明了,我們的地球細胞已經開始進入糜爛和腐敗的狀態,這是細胞生態被嚴重乃至極度污染了的表現和所致,也是“熅室效應”的必然結果。現代人類中發現和流行的各種病毒性疾病也是與現代人類的極端性科學和工業化行為分不開的,所謂病毒其實也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所釋放出來的深層次里的微粒子及其來到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一種滋生和制生現象,它們就象是一種頑固的、單劣的“自由基”對我們的生命進行依附、寄生和惡性干擾,由於它們的體積都非常地微小,所以當它們與我們接觸後甚至可以直接地穿透和進入到我們體內的深層次空間(即它們原屬的空間層次領域裡)在那裡為非作歹,干擾和破壞我們原本正常的組織體制,使我們身受其害。病毒和一些無形的至病性因素地產生,以及各種防不勝防的癌性疾病的興起是“熅室效應”所包含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極端性科學和工業化行為肆意發展的必然結果和負產物。
我們知道水與油是不相溶的,水氣與油煙也是不相合的,各種大量地燃燒現象及其排放出的油煙、濃氳、充滿了整個地球天室,這就勢必會妨礙到地面水氣的正常上升與蒸發,以及上空微細水珠的正常下落和行雨,油煙、濃氳在這中間起著一種阻礙和懸浮的作用。這種對地球細胞內正常的水氣轉化效應和自然氣象形勢的乾憂與破壞現象,很容易造成地球世界上的乾旱無雨或暴雨成災等極端的氣象形勢,即微細的水珠降不下來,被油煙,氤氳所懸浮,一但降下來,能衝破懸浮,便是較大的雨量和水珠,而使地球世界可能失去和減少和風細雨、自然溫潤等細膩地氣象形勢。同時大量地烏煙瘴氣及其對天空的污染,也相應地遏制和削弱了地球細胞對光和效應的製取能力,以及客觀中最明媚、最清欣、最生機、最透徹部分對我們生命的滋補和護照,這是我們所無法取代和彌補的損失。
現代人類在偏向的唯物觀思想及其科學與經濟發展模式的帶領下,正在不知不覺地對我們的地球生態和地球世界進行著不應有的摧殘和破壞,象什麼開礦、開採、開伐,現代建築,大工業、大工廠,施用化肥和農藥,侵占耕地,戰爭、戰場,工業垃圾、污水污物,現代公路、柏油、水泥罩面,現代武器對生命和動物的捕殺,對自然環境的毀壞等等等等,以及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燃燒裝置和對能源的消耗與釋放把地球天地弄了個烏煙瘴氣、混混沌沌、滿身瘡痍、到處災患,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的地球世界和整體生態正在慘遭扼制,我們美好的情懷和愉悅的感覺也正在逐漸地消失,人類對此應該有所醒悟。
地球上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客觀形成一個整體、一個生命,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維護和促進地球整體生態向更加優越和良好方面的發展,在向客觀和整體生命形態的進入中,人類的自身生命也相應地得到了提高與升華。那時候世界上是不下雨的,所有的植物都處於地球細胞生命內機體式的榮養和滋潤之中,世界上一派生機和秀美,萬物勃發、欣欣向榮,動物們充滿了靈犀,人類是客觀的天使,履行著神聖的職責,所有的生命都在寧靜和安祥中無憂無慮地生活、愉樂、溫心和喜戲,到處是一片祥和、美好、競相輝映的景色,我們的地球母親正驕傲地顯示著她優美的天姿、青春的韶華和無憂無慮、純樸摯真的精神風貌。
《聖經》上也說“——自從創世以來,世界上一直沒有降雨,那時的五穀和百草,全靠地上河水的自然滋潤”。
那么世界是因為什麼原因才形成了風雨雷電、季節變化以及一些嚴重的自然災害現象呢?很顯然就是因為人類這個地球生命的靈魂,從客觀整體生命和愛中的出走,及其向自然和內心感情世界的邁入與掠取,以及後來更進一步地又從自然和感情世界向物質觀念和主觀自我思想意識的鑽研與進入,及其相應給地球生命形態帶來的危害和影響。
人類從客觀中的出走(即從整體生命形態和觀念中的退落),使我們的地球母親逐漸地失去了光澤(光的潤澤)、失去了韶華,這就如同我們每個人從無憂無慮、蓬勃向上的精神境界、忘我狀態、愛的抒發,轉而進入了內心世界、感情狀態、自我思慮一樣,你的生命程度、生命狀態也必然地要受到相應的影響和制裁,更不用說當你一但進入了性子狀態,內心涌動和心理失常後,你的生命將會進入一種什麼樣的形勢和效應之中。因此我們可以想像,所謂風雨陰雲,那不過是我們地球母親進入了憂鬱和感傷中的一種生命形勢和效應變化;而地球生態和氣象的失調與失控,那是表明了我們的地球母親已經在主觀、自我的不斷鑽研、究取和殘害中,進入了一種生理失調和心靈失控的狀態;火山、地震、狂風、暴雨的出現,那是我們地球母親愚悶、煩燥、涌動和不可抑制心理狀態和情緒的忿怒與發泄;而所謂季節變化或說忽冷忽熱現象的發生,則是由於地球母親在不穩定和紊亂的生命狀態中所產生的傾斜、偏轉和磁場等現象所為,是一種細胞的扭動和顫抖行為。我們不要以為這是一種比擬和想像,這其實是一種悲慘的實情,而這一切的產生又都是與地球生命的靈魂——人類分不開的。也就是說人類正在不知不覺和無形中地承受著自己釀成的悲劇、正在自食由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自然惡果,並正在把我們自己可愛的母親——地球,摧殘和葬送,這是無視客觀中生命規律而在主觀自我、單一片面的道路上發展和邁進的必然結果。
幾十萬年以前的世界,比現在不知要強盛幾萬倍,而那時的地球環境比現在也不知要好上幾萬倍,那時連南北極都長滿了茂盛的生物,整個地球都處於一種平和的恆(衡)溫狀態,而不象現在的南北極滿是冰川雪地(這可以從南北極大陸中可能埋藏的煤炭和一些土壤現象中找到證明)。那么南北極是因為什麼原因才形成了冰川雪地呢?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南北極冰川雪地的形成是細胞生命內的一種“寒占”現象,而“寒占”現象的出現是由於發燒原因引起的,所謂發燒也就是地球細胞內出現了火焰和火延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深有感觸,當我們發燒或是有“心火”的時候,都愛打寒戰,寒戰或說寒占是身體內的冷熱不勻和相對於火而同步產生的“負火”、“負因素”,也就是說南北極冰川的形成是由於人類進入了對火的運用和燃燒時期所引起的。光有燃燒和大量地撕裂與耗氧現象,而沒有相應的後果是不可能的,“寒占”就是與火同步產生和分離出來的另一種存在形勢或說“負火”,它們都是從對元性體制(如分子)的脫離和分裂中而來。這也算是一種被動和低劣的平恆現象吧,否則我們的世界不知將會是怎樣的一種高瘟和悶熱。根據科學的推斷,“南極未被冰層披蓋至少在五千年前”。而五千年前以來不正是人類進入大量和隨意運用火能的時期嗎,這是在時間上的吻合。遠古以前的人類中也許是不允許私自和任意用火,而可能是集體用火或專項用火等。
火的燃燒和盛行,極大地打破了天地的平和與寧靜,使地球細胞長期處於炎症和發燒狀態之中,敗壞了它優良的生命形態和客觀本質,超出了它生理機能所能調節和承受的範圍,這就不可避免的會引起地球細胞內生態環境和氣象形勢的一系列相應惡變。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火的燃燒和盛行以及大量的工業化行為,不但大量耗損了地球生命的“能源”和“能量”,破壞和撕裂了具有生溫保暖作用的分子結構體系,而且也同時產生和分離出“負火”以及非分子狀態的寒冷因素,這就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地球細胞內的冷熱不勻及其相互間的衝突與牴觸,而使地球細胞產生相應的顫抖和戰慄行為,如象偏轉、磁場和傾斜等現象以及寒熱潮流和四季等忽冷忽熱現象的發生,而使地球細胞從衡溫和衡穩狀態中脫離出來,這完全是由於人類在地球世界上長期、過份的發燒現象和各種偏劣的思想行為及其對世界和生態的破壞所造成的。
世界是天地之元,是細胞生命的精神顯露,世界對天地和整個細胞生態都起著絕對和主導的作用,不同程度的世界與不同程度的天地相對應,不同的客觀生態形勢也正是其整體生命程度和狀態的一種表現。世界越完美、越欣榮、細胞生態效應就越優良,天地也就會越穩定、越安祥、越能進入自身的生命活性和養育狀態及其形成更加充實和飽滿的內含。世界遭到損傷和破壞,細胞生態和天地情緒與氣象等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世界被損傷和破壞得越嚴重、人類違反客觀的主觀製取行為越猖獗,相應造成的細胞形態、氣象形勢和天地狀況等也就越紊亂、越失調,越惡劣。世界遭到徹底毀滅和喪失,細胞形態就要被打破,天地曠物也將失去生命活力,而進入向糜爛和潰敗方面的發展,形成沙漠潰野,枯嶺裂石,以及各種嚴酷的自然災難景象,大氣層也會隨之改變,氣象形勢等也會相應消失,這實際上就是原來天地的毀滅與消亡及其向下一層次或說死亡後的微生與被動效應狀態的進入,可見世界在客觀中對細胞生態和天地曠物的主持和主導作用,以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建設是多么地重要和必須。
一個細胞生態衰變的開始和開端,並不是在世界和生物層全部消失了以後才進行的,而是隨著世界的削弱和整體生命能力的減少而同時同步、隨時隨地地進行的,這是一個逐漸積累和加劇的過程。
不同時期和階段的人們,就分別處於不同的環境內,他們從一生下來就是眼前的樣子,並不知道從前伊始如何,也看不到未來的樣子,所以人們對世界及其與天地的關係和它們之間微妙的變化,是很難察覺和認識得到的。
另一種可以促使和補助地球細胞生態向更加優越和良好方面發展與升華的方式就是順天而行、創造世界、穩定天地、再造人類輝煌。順天而行,就是人類的思想傾向,社會活動,文明形勢等都應遵循客觀規律、與客觀保持一致,而決不應違背它。我們地球生態之所以發展到象今天這樣令人擔憂的程度以及人類社會中分裂、矛盾、戰爭、對抗、自我、唯我、罪惡、陰暗等不良現象的發生,很顯然都是與人類現行的思想體制和世界觀分不開的,或說也正是現代哲學及其唯物與唯心思想把我們帶進了眼前的境地,人類若想真正扭轉地球生態和人類社會生態向不良方面的發展,就必須首先從哲學上找出路、從世界觀上獲提高。客觀是一個生命和生態的整體,所以我們人類也應相應地進入對整體生命形態及其觀念的認領,要有全球一體化思想以及不斷發展和完善地球生態的抱負。順天而行同時也是要讓人類的科學活動從現在對地球生態的破壞和危害,改為對地球生態的扶殖和養育,從現在對物質和宇宙的鑽研,改為對現實和真里的進入,從現在對各種單一片面性學識和極端思想傾向的追求中,從主觀、自我、分裂、分散的意識形態中進入到從各個方面對共同目標和共同學說——細胞生態的認識和創建,並明確樹立起生態環境問題是人類的首要問題(生態環境應該包括自然生態和人類社會生態這對稱的兩個方面)。創造世界就是發揮人類的神聖職責、扶養生機、用生物生命織補(滋補)和修扶天地,生物生命及其形勢和效應可以促進和牽動曠物生命活力的產生(活力是生命在平和、安祥、穩定狀態下進入的一種整體效應和生機現象,而決不是在精神失常和心緒紛亂狀態下產生的涌動、亂動、燥動、衝動或激動等不穩定行為和現象。)世界和生物的繁榮與穩定可以造成對天地的溫欣與澄清、安撫與體恤,使其處於一種安穩、寧靜的狀態,並進入一種生命的養息和有機之中,形成曠物式生命及其充實、飽滿的內含和它們自己的光和氣、溫和息,消除各種自然災害現象及其產生的根源和天地的不穩定因素等,使地球生態進入一種衡穩、安祥的生命形勢和效應狀態之中,這種生命形態也就是地球的本來和應有狀態。
生物與曠物是對稱並存的關係,單純的曠物生命是一種不完整的生命,或說只能算是半個生命,蒙籠中的生命,它就好比一個“卵子”,必須要有生物生命這樣的“精子”來配合與扶殖,才能不斷地得以完善和提高,才能進入另一種生命和活性狀態,生造出更新、更美、更優良的天地來。如果沒有生物生命的配合與扶殖,及其對曠物生命的新陳代謝作用,單純的曠物生命必然走向生命的破產與潰敗。
對於這樣一種存在形勢,我們不要認為是什麼新奇、特殊、不可能,它在《易傳》中早已有闡明和傳述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這是什麼意思呢?“天地定位、山澤通氣”就是說一但天地穩定和平靜下來,進入一種自身的生命和養育狀態,那它就會產生和透出一種氣來,使自身和萬物得到養澤和發生。“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即風雨雷電和各種自然災害現象也會相應得以緩和、削弱或平息。“八卦相錯”就是用不同的生命形式和整體生態理念來把握和創建地球使之進入一種平衡,和諧,完美,周詳的那樣一種生態形勢。
人類對世界和生物層的創造和繁育,以及對自身一些不良因素的克制,不但可以穩定天地、最佳化氣象形勢,而且還可以增加大氣層的厚度。現代大量地燃燒和化工現象、各種有毒、有害的科學氣息和“臭氧層”的被破壞,嚴重地耗損了地球天室內的優良和營養成份,使得地球大氣層相應削弱和稀薄了很多。從生命和生態的觀念上來看,大氣層越厚越好,因為清欣、完美、營養豐厚的大氣層,不但可以消除和抵禦外部隕石對我們的侵害和襲擊,而且還可以增加地球細胞對“光合效應”的接收和製取能力,以及對溫度和氣象等的恆穩和保定作用,它就象是一定層次上的慰蘭色大海保養和護愛著我們,並能促進我們生命的欣榮和愉悅感。
當然創造世界不單是要創造生物和自然世界,更主要的還是要創造人類世界,即創造出更新穎、更美好、更高尚、更優越的人類文明形勢(包括人類體制、人類生活和人類情操等),使之與客觀真理相一致,這是保證我們地球人類和地球生態長久永存的關健。
現代人類中有一種錯誤而又漠糊的認識或說想法,那就是“回歸自然”。“回歸自然”是對現代科學污染式生活和喧囂憂亂的都市情調的一種迴避和應運而生,其實我們人類並不屬於自然,我們屬於客觀、屬於整體,人類有人類高於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追求,而“回歸自然”,那不過是落入生物,與動物為伍,它與現代西方唯物式生活同屬人類的退落。人類離不開人類,離不開整體,人類有感情、有勞動、有歌唱、有愛,也有自己神聖的職責。
我們不回歸自然,不落入生物,但是我們卻要創造生物,最佳化自然,為的是養育生機,扶持地球整體生態,為人類和整體造福。
我們人類有人類的神聖職責,“回歸自然”,無疑,那必將給自然、給地球生物帶來更大的危害和直接的踅取。有很多動物或野人的形成,也可能正是由於人類向自然邁進的結果。
我們的地球細胞能否從發燒和炎症狀態中解脫出來,不至惡化,並逐漸恢復其往日的青春和秀美,使我們能呼吸到清欣的空氣,能體驗到明媚的時光,並增加我們生活和生命的色彩與內容,這就要看我們人類自己的了。
同對陸地的治理同等重要的是人類還必須應該進行對海洋的治理,海洋與地球生態,與人類未來的發展都是密不可分的,海洋中的生物及其生存環境必須要得到很好的保護和珍愛,現代人類對海洋生物的掠奪性開採,以及對海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有的甚至將工業垃圾和核費料等向海洋里傾棄,這種惡性的對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現象,必將給今後的人類發展和未來的人類出路以及整個地球生態形勢都帶來意想不到的嚴重後果,海洋是個富饒的生態寶庫,對地球生態和氣象等都具有一種重要的恆穩和調解作用,我們必須要珍愛它。
附:對石油的開採和利用應該立即停止!
對石油的開採和利用應該立即停止,因為它正在對我們的地球整體生態構成著嚴重的危害。
石油是地球生命的血液,它對地曠生命及其機體具有一種滋潤和榮養的作用,對地下石油的抽取無疑會直接構成對曠物生命生理機能與活力的損害和威脅,以及地球曠物機體即岩石和地殼的枯燥、煩悶、潰裂與斷層,從而導致和引發地震、火山、海嘯等惡性地理事態的發生。
地下石油的被抽取,以及各種鑽探和抽油機給地球造成的千瘡百孔的虛患和傷情,勢必會造成地表水位的相應下降和充填,從而使地球世界上的淡水資源更加匱乏和缺少,這就又構成了對世界上的植物乃至所有生命們的直接威脅,僅幾年的時間裡,我們就已經感受到了這種嚴重的威脅。地曠生命是地球整體生態中的一部分,地曠生命的生理機能及其血液與活性的被破壞,勢必影響到我們今後對地球整體生態的恢復與建設,以及各種尚未知曉的地理或生態上隱患事件的發生。
從地下抽取出來的石油,經過各種燃燒裝置的消耗和燃燒後變成油煙氤氳直接排入大氣層,這不但大量耗損了地球天室內的氧氣和其它營養因素,而且也最直接地破壞和污染了地球的天空和氣象。油煙與水汽是很難溶匯在一起的,過多的油煙對水汽甚至是一種排斥和懸隔,這就勢必會影響到地球上水汽轉換效應的正常進行,即地面的水氣難以正常上升與蒸發,以及上空微細水珠的難以正常下落和行雨,油煙濃氳在這中間起著一種阻礙和懸浮的作用及其對正常氣象形勢的干擾,這就很容易造成地球世界上的乾旱無雨或暴雨成災等極端和不良氣象形勢的發生,即微細的水珠降不下來,被油煙,氤氳所懸浮,一但降下來,能衝破懸浮,便是較大的雨量和水珠,從而使地球世界失去和風細雨、自然溫潤等細膩地氣象形勢及其對生命的溫欣作用,同時極端、粗暴的氣象形勢對生物生命的衍生和存在也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和危害。
對石油的燃燒和利用,以及各種石油化工行業的產生,也是造成地球“熅室效應”(也有人稱之為“溫室效應”)與臭氧層被破壞的重要原因。“熅室效應”導致了地球環境與溫度的非良性改變,臭氧層的被破壞使得世界上的生命直接處於太陽紫外線和其它有害宇宙射線的照射之下,它們都對地球上的生命與生態現象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熅室效應”的產生與“臭氧層”的被腐蝕和敗壞,也向人們充分說明了地球細胞內由燃燒(或說發燒)所造成的炎症和瘟瘴現象已是多么嚴重。
對地曠生命的血液——石油的抽取及其可能給地曠機體造成的枯燥、煩悶、潰裂和斷層,以及各種瘋狂的鑽探和礦業行為對地球生命的生理機能與活力的摧殘和敗壞,勢必會造成地球整體結構及其聚集力的減弱與潰退,而可能造成今後地球板塊的四分五裂和巨大變動以及各種相應自然災害的產生,乃至最後承受不住地球內部巨大的膨脹和涌動力而引發地球的自爆形成彗星,被客觀中的生命和生態規律所淘汰。(這樣可怕的結局會不會在我們地球上出現呢,也可能不會,也可能會,科學不就讚賞宇宙爆炸學說嗎,對此我們決不能沒有防範。)
對石油的開採和利用是單純或偏向的唯物觀思想及其科學與經濟發展模式的所致,是現代人類在片面和狹隘思想體系的引領下為了自我和眼前利益而進入的一種對客觀和生態的違法和危害行為。生態是更高層次上的生命組織形態,是生命存在的外部必需條件,沒有生態便沒有生命,危害生態就是危害生命,維護生態就是維護生命。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部門都只有扶持生態的權利,決沒有破壞生態的權利,因為生態是大家的,更不能為了自我和眼前利益、為了狹隘和有限的發展而為所欲為,置生態和長遠利益於不顧。任何一種敗壞整體生態的現象都應受到應有的制裁,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權開採、使用或出賣石油,這是地球整體生態賦予我們的法律和維護權。
每個關愛生態、珍視地球、感恩客觀、尊崇上帝的人們:為了我們無比熱愛的地球生態,為了我們共同美好的家園,為了地球上所有生命的長久永存,也為了人類世代永恆的發展,請讓我們共同呼籲 —— 對石油的開採和利用應該立即停止!
二十二 生態與人類史前文明

在我們地球世界上,幾十億年以前就已經有了人類和生命的存在。
在我們地球幾十億年的生態過程中,曾幾次地出現過唯物觀的盛行時期,以及唯物科學對地球生態的不良影響。
在我們地球幾十億年的生態過程中,也曾幾次地出現過對地球生態的扶殖和建設現象,使遭到損害的地球生態得以恢復。
這可以從我們現代人類的考古發現中和留傳的文字記載中得到證實:如美國科學家在含有三葉蟲化石的同一塊岩石中還發現了穿鞋子的人類足跡。而三葉蟲存在的時間是6億年前至2.8億年前,而按照現代科學猩猩進化成人的說法和時間,那時還根本沒有人類,哪來人的腳印。
科學家在加彭發現了一個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
在土爾其發現了一張古代地圖,仔細查看竟是空中鳥瞰圖,古地圖上美洲、非洲的變形輪廓線相當真實。令人吃驚的是圖上還繪出了現在南極冰層覆蓋下的複雜地貌,同南極探險隊用回聲探測儀對南極冰下地形探測的結果毫無二致。
在南非的克萊克山坡,礦工們發現了幾百個人造金屬球,環繞鐵球的凹槽也十分精緻,而這些球所處的地層據考證有大約28億年的歷史。
當一位美國婦女用斧頭砸開一塊煤炭的時候,竟意外的在這塊諾大的煤炭中發現了一截鐵制索鏈,無疑這條人造鐵索鏈早在這志煤炭還未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1997年5月17日,《中國科學報》發表“我國發現億萬年前的太古石畫”一文,報導中國考古工作者在廣西寶山的一個採石場發現栩栩如生的石畫,據地礦部國家專業實驗室鑑定,這些石畫距今已有4億5千萬年。
等等等等。
類似這樣有關古代史前人類文明的發現和報導不勝枚舉,於是科學家推測,“地球誕生至今的45億年歷史中,曾數度誕生和興旺過生命,有人根據考古發現的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推斷在20億年前地球上就存在過人類與科學。最近,美國的蓋,福克魯曼博士等人認為,約35—45億年前,地球上就有了生命,但可能由於發生過幾次大小行星或隕石與地面相撞,曾使地球世界上的生命幾經消失和滅絕,數億年後生命才得以再生。
根據考古學和科學對古代史前人類文明實物的發現,不言而喻,對於在20億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類與科學的推斷是可信的,而對於可能由於發生過大小行星或隕石與地面相撞,而使地球世界上生命消失和滅絕的觀點,卻使人有些疑慮。
我們知道天道並不是矛盾的,它是一個相對永恆的真里,客觀中的大小行星都有它們自己的運行軌道,與其它行星互不干擾,決不會發生脫軌和射向地球這類事件。即使有個別新陳代謝的產物如隕石,彗體等來襲擾地球,它們也往往體積很小,質量有限,絕構不成對地球世界的滅頂之災,頂多也就是局部和片面性的影響,而不會使地球世界上的生命和已有人類徹底消失和滅絕。再說我們也根本沒有發現過這樣的證據,為什麼要這樣杞人憂天似的去構想呢。
那么還有沒有其它原因,可能會造成地球世界上生命的消失和滅絕呢?
有,而且是更為客觀、更為現實、更為可能的原因,那就是由於當時地球生態和自然環境的惡化和惡變所至。而造成當時地球生態和自然環境惡化和惡變的主要根源,可能還是與當時世界上人類的思想活動和社會發展形勢分不開的。
人類的偏知偏見、不知收斂、過份不良的主觀製取行為,人類與人類之間、人類與自然之間關係的不和諧、不相承,相互間的隨意傷害,以及對極端事態的製造,如核戰爭、各種生化武器的使用、長期過渡的燃燒、不斷施用化肥和農藥、各種工、礦業、世界植被被大面積的損傷和破壞、天地間混合效應的發生等等,都可直接從根本上改變和破壞掉地球的自然生態形勢和天地的平和與穩定,以及造成天地內部的涌動、翻騰、摸擦、衝突,而引發火山,地震、狂風暴雨、電閃雷鳴、山呼海嘯,地層斷裂,錯位,地曠機能不均勻地畸變等等惡性自然事態的發生和天地型貌的改變,從而可能導致象現代一些科學家所認為的那樣世界上生命的徹底消失和滅絕,這種現象的發生屬一種自然的、合情合理的變故,也是人類違反客觀中生命和生態規律的必然結果。(地球上沙漠的形成,很可能就是與上幾次人類的“文明形勢”和科學發展分不開的。)
在現在流傳的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中,就有關於史前人類文明及其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不同影響的傳記,如〈女媧補天〉。
〈女媧補天〉摘錄: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火監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背方州,抱圓天。”
這段傳記譯成現代話就是說:“往古之時”,即在很古很古的時候。“四極廢”,即維護地球生態和人類社會安定祥和體制的整體觀念思想被逐漸地廢除和棄之。“九州裂”,即指大地出現震動、斷裂等各種自然災害現象,又指人類社會出現分裂、對抗、矛盾、紛爭等現象。“天不兼復”,即指天不能清徹千里(或說不能極目遠望)而被各種煙霧和氤氳障氣所籠罩。“地不周載”,即指地也沒有普載萬物,到處可見沒有植被的地表,以及被不良占用的地面。“火監焱而不滅”,各種形勢的燃燒現象和對火的運用,連綿不斷,到處可見。“水浩洋而不息”,大雨使地面形成汪洋經久不退。 “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五色石即用不同的形勢特色和思想內容來彌補和完善客觀與人類思想上的缺陷與不足。“斷鰲足以立四極”,即把那些片面的,偏見的,引導人類和地球生態走向不良狀態的思想觀念和內容加以批駁和剷除,以確立起具有維護、穩定和平衡人類內部及其與自然關係的整體生態思想和觀念。“殺黑龍以濟冀州”,即消除那些陰私的,自我的思想利益和不公正、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和體制,以濟天下百姓、蒼生。“積蘆灰以止淫水”,即把各種廢棄的垃圾和有害物集中起來加以處理,以防止對環境、河流、水源等的污染。“蒼天補、四極正”,被損害的自然生態和人類倫理得到了修復和彌補,方方面面也都得到了治理和端正。“淫水涸、冀州平”,洪水、污水退下了,被污染的河流,水源等也都澄清了,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環境又重新得以平復、安寧。“背方州、抱圓天”,人們無憂無慮、安然怡得,向更高形式的人類文明和理想境界邁進,即進入對平等祥和式社會體制(方州)和整體生態形勢(圓天)的規劃和建設。
從這篇對往古以前人類文明的傳說和記載中我們都看出了些什麼呢?
一、我們似乎看出了人類曾在不良的思想觀念和發展形勢中,對我們地球生態和人類文明所造成災難性危害的前轍。
二、我們又看到了人類理智地扭轉乾坤,重新走向客觀真理,走向對人類文明和地球生態無比熱愛和建設的史實。
三、或許我們還會看到,在我們地球上也許根本就沒有發生過所謂世界上生命被徹底消失和滅絕過的慘案。雖然在我們地球上曾發生過難以想像的天災人禍,但細胞生態的功能和人類的理智,也自會儘量地將其削減和削弱掉,即使是在最大一次災難中,也難免會有個別人或是其它生命能幸免於難。現代考古學在世界各地多處發現了被稱為“活化石”的古生物種類或種群,它們能夠躲過災難,沒有被滅絕掉,那我們更具智慧的人類,為什麼就不能呢。如果說地球上確實曾存在過史前人類文明,如果能有個別人或許在厄運和災難中幸免於難,那么我們今天人類的形成和出現,豈不是要比猩猩變人之說來得更容易,更可信,更真實一些嗎。已經被徹底滅絕了的生命,再讓它從無中生有,那也許是一件美麗的幻想。黑猩猩或野人之類的出現,也許並不是現代人類的祖先和前身,而恰恰是以往人類向自然邁進或“回歸”的結果。所以我們一定要無比地珍愛已出現的人類文明,無比地珍愛我們的地球生態。
二十三 人類在地球整體生態中的作用和意義
客觀是一個整體,地球生態也是一個整體。在地球這個璀燦的生態整體中,各種不同的生命形勢就如同一個絢麗的彩霞,是可辨不可分的,它們相輔相承,互相依存,無形中的相應配合,集合統一,構成了一個難得的生態整體和感情集團——地球細胞。在這個生命和生態整體中,每一種生命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和存在價值,都在整體中不知不覺地發揮著自己的功能和作用,我們人類也不例外,也有著自己神聖的職責和在整體生命形態中所應發揮和起到的作用。人類的形成和存在標誌著一個細胞生態的成熟和完整,因為人類在整體生命形態中,擔當著一種其它生命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和功能,那就是精神和靈魂,那就是要對地球整體生命形態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以保持地球世界和地球生態的永久繁榮與不敗。然而,由於現代人類偏劣的思想觀念和自私自利行為,使得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脫離了客觀、脫離了整體、脫離了我們人類在整體生命形態中所應發揮的作用,有些地方甚至走向了它的反面,而對整體生態構成了一種威脅和掠取,這是人類的背道而行。
人類是客觀的天使,是生命中最輝煌的部分,也是生物與曠物之元,她就象那燈絲上發出的光明,晝夜間絢麗的彩霞,正負間傲然聳立的零,她是地球整體生態的主持、仰仗和依託,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不同認識和進取將會把地球引向不同的歸宿。
“人定勝天”這是《易經》的思想內容,人定勝天,並不是說人可以戰勝和壓制客觀,而是指人一但掌握和運用了客觀真理和客觀規律,就可以改變和創造出更新、更美的客觀形態與天地、世界,更新、更美的人類體制與生命形像,即進入一種出於自然、高於自然、優於自然的生命和生態形勢。
人類的不同社會體制和生活方式也就是在對客觀世界的不同認識和進取中所逐步建立和相應形成的,而且這種體制和生活方式仍在隨著人類的觀念而在不斷地進行著相應的調整和改變。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客觀、離不開整體、離不開地球,忘記了客觀、整體和地球也就是忘記了我們生活的基礎和基地,單純地談論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而與客觀整體相分割或是於不顧,那是人類的一種偏劣之見,它最終可能會把我們人類引向極端的自我和自我的毀滅。現代科學企圖把地球徹底破壞和扼殺後再逃到別的星球上去居住和繼續搞破壞的構想是極其荒謬和反動的。
人類是地球生命的產物,人類不應也不能想著要離開地球,客觀是一個有規律的、不斷應變的整體,在全宇宙之中也許根本就沒有第二個“地球”。在沒有找到第二個地球之前,就斷然進行對地球生態的破壞和厄殺、這是一種對自己的挖根絕戶行為。再說即使在廣漠的宇宙中存在第二個“地球”,但是從客觀條件與其可能性上來說也是根本就實現不了所謂“全球搬遷”計畫的,這只能是一些精神病人在不正常和不負責任狀態下的空泛一想。其實每個星球細胞都有它們自己特定的生命內容和內含,它們也都是按照自己的生命觀念和意願發展與變化的結果。如果真的有同地球完全相同條件和環境的星球,那它的上面也一定早就有它本處生命和人類的存在了,我們去是幫助他們搞破壞呢,還是搞生態?搞破壞,是他們所不需要的,也是天理和生命所不能容的;搞生態,那我們何必不在自己的家園和細胞內搞呢,而非要到別的星球和細胞上去呢,說穿了,科學的這種所謂構想,不過是有意在為他們破壞生態的惡劣行為做辨解,搞開脫,也是對廣大眾生們的一種欺瞞,它使我們走上了一條對地球生態、對我們子孫後代不負責任的危險之途。
地球是一個生態整體,所謂整體也就是說地球並不是我們人類自己的,而是所有生命們的共創。在地球上除了我們人類之外,還有許多其它種類和形勢的生命,而我們人類和地球生態的形成,也正是由於和依靠著這所有和不同生命的共存,才相應形成的,沒有其它生命及其構成的自然形態,也決不會有我們人類的存在,地球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們共有的家園,所以我們沒有權利擅自破壞地球,也沒有權利對其他生命視而不顧。細胞是個完整的生命和生態整體,也是客觀中最為高級、最為完美的出現形勢,地球細胞的形成更是得之不易,我們只有放眼細胞,發揮我們在細胞中應起的作用,不斷地扶持和完善客觀中的生態整體,進入天人合一狀態,並對我們的地球生態不斷地進行新的構想和創建,使之達到完全理想化的境界,這才是我們唯一的出路和即將迎來的輝煌,也是我們人類在發展和形成過程中,對客觀、對其它生命所做出的承諾,否則,我們也就不會配有雙手和大腦。
人類是萬物之靈,萬物之元,是地球整體生命的靈魂,但又是這個整體中不可分割和不可逃離的一部分,在人類身上寄託著地球生命的希望與未來。人類有能力給客觀(即生態整體)注入新的活力,並帶動整體走向新的升華,也有能力破壞和毀滅掉自己的母親——客觀中的生態整體,地球。當然,人類的不同行為,也必然會給自己帶來不同的結果。
人類美好的未來和理想,決不是離開地球,飛向太空和宇宙,也不是進入虛設的世外“天堂”,而是要更穩定、更和諧地生活在地球、創建在地球、歡樂在地球、友愛在地球、地球是人類永久的家園。
什麼是天堂,有愛就是天堂,有平等祥和的社會體制和優美溫馨的自然環境就是天堂,天堂就掌握在我們人類自己的手中,就靠我們自己去開創。
《聖經》中說“上帝把治理陸地、海洋和天空中生命的任務交給了人類”,這也是每個基督徒和信奉《聖經》的人們所義不容辭的責任。上帝也就是上天、就是更高層次上生命組織形態及其思想和意志的代表,上帝在中國古代和中國哲學中被稱為天帝,在伊斯蘭教中被稱為真主,是主掌生命和生態的大司。
二十四 客觀的中心 (世界中心說啟示)
客觀應有中心,中心就是生命和事物的依託和所向,也是我們理想和信念的發展方向。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信念將把我們帶向不同的歸宿。那么哪裡才是客觀的中心,生命的所向呢?
唯物科學認為太陽是中心,即“日心說”。其實太陽根本夠不上是客觀的中心,它只不過是物質領域和物質結構式的核心,是不同層次細胞核方面或說地域部分的一個極端和內里之處,與太陽相提並論,相對而立的還有太陰,即與太陽完全相反的另一種形勢的極端和內里。如果把極端和內里也說成是中心,那在我們人類的思想中,豈不就有兩個中心和朝向了嗎,那我們人類豈不就要因此而造成分裂和分散了嗎。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上來看,所謂“日心說”不過是西方古老“地心說”的擴大與翻版,因為太陽仍不過是上一層次地域的中心,細想起來它還真不見得有“地心說”高明,它只不過是比“地心說”更加遙遠和複雜化了,是鑽進了別的層次里對“地心說”的欣賞。“日心說”與“地心說”都不過是以物質領域或說地域為主觀思想的立論,而所謂“日”或“心”那不過是他們發展到最後的結局和歸宿。因此也可以說“日心說”是對“地心說”的更進一步鑽研、偏向和進入。
太陽真的是中心嗎?也可以說是中心,不過它只能算是物質領域和物質結構式的中心,是單一片面領域裡和一個方面上的中心。
與物質領域“日心說”相對應的還有一個“天堂”中心說。意識領域的宗教神學及其信徒們都說“天堂”是他們想往的地方,是他們未來的歸所和福樂之地,天主神靈是他們的主宰和偶像,他們對這一方面的信仰絲毫不比物質領域的“日心說”遜色。然而單純的意識傾向和對神靈的祈求與崇拜,而忽略了物質的作用和存在,以及人們自身的努力和創建,能使我們實現生命和生命的理想嗎,只恐怕到頭來還是一個“空”字,即對意識的極端和縱深、細胞液的外圍和網路——“太陰”形勢的進入和感受。那么“天堂”和“天主神靈”能算是中心嗎?應該說也算是中心,不過,它只能算是意識領域裡的中心,是宗教徒們心中的中心。
“日心說”與“天堂”說應該說都是單一片面領域裡的中心,這兩個中心說穿了不過分別是地域和天空,物質和意識的極端與縱深,當人們被騙到了那裡就會發現,它們原來一個是火與核,一個是虛與空,這是對細胞內兩個極端和偏向方面的認領。
那么有沒有客觀的中心、整體的中心、生命的中心、人類的中心呢?
有,它就是世界。
〈易傳〉中說“復,其見天地之心乎”。意思就是說客觀的中心應該是一種“復”性的存在,而決不應該是一種單一、片面或極端的形勢。“復”也就是指合與和,就是指由不同的形勢、因素和內容等共同參與、創造和結構成的一種較為高級、較為完美的出現形勢和領域。那么什麼是復呢,元就是一種復、生命就是一種復、零就是一種復、世界就是一種復。
當我們拓寬了視野、開闊了形像、登高了層次,用整體的眼光和態度去發現和認識世界時,我們突然明白了,——世界,你原來是天地的中心,細胞內的零位,是宇宙以整體面目出現和顯露的地方,也是天地生人的會合處,天地生人即曠物生命,生物生命和人類生命的會合處。在任一層次和任一個世界上都一邊是天、一邊是地,一邊是正、一邊是負,一邊是陰、一邊是陽,一邊是實性、一邊是空性,一邊是細胞液、一邊是細胞核,一邊是物質領域、一邊是意識領域,一邊是內宇宙、一邊是外宇宙,一邊有太陽、一邊有太陰,而世界,你就屹立在它們之間、它們之外、它們之上。
生命是客觀的本元,而世界則是生命的集中體現和表衍,也是生命的園地和發祥地,各種生命包括曠物生命、生物生命和人類生命以及微生物生命等都要在世界以相對真實的面目出現和會合,依存和相聚,這是客觀的集中,生命的集合,是神聖與輝煌的體現,也是地球整體生命精神與活力的顯現。任何一種形勢和存在,都想藉助於生命的力量在世界上出頭露面,都爭著、搶著、萌發著要進入世界、沖向世界、留在世界,只有物質科學和宗教神學才與此背道而駛。
世界是比天地、物意更為高級、更為完美的出現,因為世界是由無數的生命所組成,而每一個生命又都包含有天地、物意等多種因素和內容,是陰陽和合的產物,也是正在效應和複合中的“物質”與“意識”及其向美好方面的應變與升華。因此也可以說世界是天地的共同所向,是物質與意識兩種因素在平和效應中的共同顯現。與清秀美麗的世界和生命相比,所謂天地、物意不過是兩個分別的單一片面和正在混沌與蒙籠之中的現象,屬世界向兩側的偏移。
世界是客觀的中心,是地球生態的園地和發祥地,也是我們人類所應進入和發展的領域。當然我們對世界的進入和認領,決不是要向世界進行索取和掠奪,而是為了要覆行人類的神聖職責,對世界進行扶殖、繁育和創造,為了要使我們能夠走向和進入客觀真理之中。
“復,其見天地之心乎”,這話還有另一種意思,那就是我們人類對客觀世界及其中心的認識,必須要經過一些反覆,經過迂迴和曲折後,才能真正有所領悟,正可謂“迷途知返”。不經過偏,哪知道正,不學會全面地看待問題,哪能認識整體和生命。
細胞是個生態整體,世界是細胞的中元,是客觀的集中表現,不同層次,不同程度,不同發展階段和境界的細胞都分別有它們自己的世界,或說中心,當然這不同的世界和中心,由於客觀的原因,由於生命的所為和動向,它們也是必然地各不相同、各不相等的,而我們所應認識和掌握的客觀與世界,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客觀世界,即地球客觀世界,而決不要進入別的世界和對別的世界感興趣,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個相對問題,都是在真里和現實之中的認識,也是在真里和現實之中的不斷建立和完善,脫離了真里和現實必將一事無成。
如果我們把世界比做零(世界是元的出現形勢,是細胞內的零態和零位),那天地就是零兩側相形而立的負與正,太陰與太陽(或說天緣與地核)則是向兩側極端方面的無限偏離和延伸,它們一個是無限的空與無,一個是無限的集聚與眩耀,而所謂正負和內外宇宙即微觀粒子和巨觀星像則是一種對層次方面的突破,屬向正負小數乃至微微和自我小數方面的邁進,這其實是進一步地對更加偏向、更加遙遠,更加微小,更加繁雜思想體系和理論的進入,這種突破和進入也許並不是什麼好事,尤其是對份外宇宙觀即自我小數形勢的進入,它只能使我們對現實的真里更加遙遠,對生命和生態以及人類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更加渺小和無知。這是用數學概念對世界中心說的闡述和表明,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世界中心說的真實與合理。
任一層次和世面上的生命,只有在他們自己的世界上,才最有意義,最能發揮作用,離開了自己的世界,離開了生命和生活的元地(即最高理想之地)那就等於對生命的放棄,對真里和現實的出逃,那他們的生命也就不可能再有新的升華,甚至連原有的生命和生活形勢與內容也會喪失,這是生命的一種墜落和偏移現象,也是沒有認識和掌握到客觀真理而產生的可悲下場。
世界中心說,不但是我們從客觀的整體形態上即細胞的結構形勢上,從客觀的本質和本原上,從人類所應掌握和進入的生命和生態觀念上,從生命的共同意願和發展朝向上,對客觀世界及其中心的認識,而且也是經過了天地、物意、太陰太陽、乃至正負和內外宇宙等諸多方面形勢、領域和內容的共同參與、比照和評選後產生的,它是眾望所歸、合力並舉的結果,也是客觀中所有生命們用自己最真摯的感情對我們人類由衷的呼喚和企盼。歸來吧,客觀母親的胸懷——世界,正張開雙臂、熱淚盈框地迎接著我們。
二十五 是什麼使我們“進化”成人?
人類是萬物之靈、萬物之元、是地球整體生命的靈魂,在人類身上寄託著地球生命的希望與未來,那么是誰給了我們這么大的權力和能力,或說是什麼使我們進化成人的呢?
有人說是勞動使我們進化成人,也有人說我們進化成人是因為我們運用了雙手和大腦,然而我卻認為真正能使我們進化成人而與其它動物不同的主要原因,還是我們人類所特有的崇高胸懷,即整體觀念和對平等與愛以及理想境界的追求。
勞動意味著什麼?勞動意味著自食其力,不搶不奪,尊重別人和其它生命,勞動也意味著創建更美好的生活和生態環境與家園,這是透過勞動現象看到的人類的本質。如果我們沒有整體觀念,沒有愛和平等,沒有美好的心靈和對其它生命的感情,那我們還會去勞動嗎,恐怕我們也就跟其它動物一樣,人與人之間也就會弱肉強食、你霸我占、明搶豪奪,或是乾脆就去大肆捕殺和掠奪自然中的一切,還管什麼其它和整體生態,還何苦勞動、受累呢,但是我們沒有那樣做,為什麼,因為我們有愛,有美好的信念,我們懂得整體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一句話,我們有人類的尊嚴,否則,世界早已毀滅或是一片動亂了,我們也就不會配有雙手和大腦、而成為獅子、老虎般的模樣了。是愛,是整體觀念,是我們人類應有的業績,才使我們站立起來,退去了一身毛。
我們的雙手和大腦也是在愛中,在整體觀念和高尚境界的培養中才得以形成和造就的,古人云“心靈手巧”,心靈就是人類的心靈,心態和靈犀,手巧即人類的能力,行為和創做,它們都是與人的高尚形態分不開的,沒有人類的美好心靈和崇高胸懷,沒有我們祖先向人類事業的不斷進取,所謂雙手和大腦是絕對開發不出來的。(否則,世界就可能要敗壞在你的手裡和大腦之中。)
有的人可能會說,動物不是也有愛嗎,比如大動物哺養小動物,並照顧和餵養它們,那它們怎么就沒有成人呢?
說得好,這可能是代表了一些人的想法,但我不禁要問,你認為那是一種愛嗎?我說不是,它充其量不過是一種情、或說是一種護養行為,是少數、個別分子間或是在血統、血緣等關係上建立起來的一種親近關係。情決不等於愛,也不是愛,愛是高尚神聖的,情是有限私立的,愛只有人類才有,而情是所有生命們的共性,如果誰或哪種動物連一點情都沒有了,或是變得淡漠了,那它們的生命也就頻臨滅絕或快要結束了。
現在由於我們向物質領域和主觀自我思想意識的沉淪,使得人們對愛和愛的含義變得越來越局限,越來越生蔬了,有的甚至出現了誤會和誤解,一些人把愛單純看成是夫妻、伴侶、家庭、朋友們之間的事,或是少數人之間才存在的現象,這其實是一種假愛和不懂得愛。沒有了客觀整體,沒有了美麗的自然,沒有了我們的祖國和祖先,沒有了我們身外的你、我、他,怎么會有我和我們呢。(更有甚者,有的人如西方社會甚至把性的內容拿來當做愛、這其實是對愛的一種褻瀆。)
愛不單是一種情誼,愛更是一種奉獻,當你明白了生命的意義,明白了客觀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明白了人類神聖的職責,明白了我們中華的業績和做為人所應具有的品格,那你就會由衷地產生一種對整體,對中華祖國,對人民,對美麗的自然,對所有生命和我們人類事業的愛,並會努力地去維護和幫助他們,因為這一切就意味著生命,意味著客觀中的現實和你、我存在的原因。
孔子說:“野人無寶、仁義至寶”。仁義就是指愛、就是指平等與責任,這是我們所以成人的根本和法寶,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這是我們祖先早在幾千年以前就對人之成就的精闢論斷和傑出貢獻。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古時的愛比現時要強、要盛、要明。
愛、平等就是維持存在的天理,正是因為我們掌握了這個天理,我們才得以成立和成人,天理就是客觀整體,至高無上的道理。人類社會的天理就是全體人民的共同美好與平等祥和,這是人類文明的標誌。否則,我們也就成了野人或是野蠻人了,象西方社會那樣,充滿了自我、竟爭、動亂、爾虞我詐、動不動就打、就搶、就殺、就見財起意、那不是人類的文明,那是人類的野蠻和退落,我們可要認清啊。
愛使生命有了意義,愛使我們站立起來成為人類,愛使我們的生命得到了提高與升華,愛是人類之本,生命之元,愛也一定會讓我們的世界和地球生態變得更加美麗。
產生所謂“進化論”認識的根源,就是一些人認為我們比其它動物高明、優越,這是事實。但這種高明和優越之處也就在於我們懂得愛和平等,懂得整體觀念,如果我們沒有了愛和平等,沒有了整體觀念和天理的約束,不履行人類的職責,那我們也就會自動地失去人的愉悅與歡暢,失去人的尊嚴與神聖之感,而進入一種動物狀態,進入瘋狂的自我與爭奪之中,進入憂患與災病、艱辛與困擾的窘境裡,那樣我們也就沒有什麼高明和優越之處或之感可言了。
還有的人自以為我們比以前聰明了,腦袋也比以前發達了,這似呼是我們“進化”的另一個表現, 我們真的比以前聰明和發達了嗎,我看未必,別的不說,就說中國的“易經”及其特有的思維形勢就是我們現在所不及和不解的,再退一步說中國的古文和文言文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是明顯可懂、顯而易見的,但隨著我們向單純的物質觀念和主觀、自我思想意識的沉淪,人們的理解能力和靈犀也在逐漸地消失和下降,現在我們得需要把它翻譯成長篇大累的才能看懂和明白其一、二,那時的人們都處於一種靈犀和靈感狀態,一點即通,而我們現在則往往處於一種單一片面性思維或思索之中,處於對整體觀念的脫離狀態,這不見得就是進步或進化吧。當然我們也有聰明和發達的地方,那就是在自我觀念上,在對客觀整體的分解、鑽研和掠取上所耍的小聰明、小意識。也正是這種小聰明、小意識把我們帶上了一條與客觀和生命相違背的道路,所謂“現代思維”也就是當人們從客觀的靈犀和靈感狀態中,從人類特有的心靈和整體觀念中退落下來後,所進入的一種主觀、自我式的思維,及其對各種單一片面性思想(即唯物或唯心性思想)的不斷鑽研與索求,雖說這一方面也是人類所應掌握和認識的內容,但它屬較低層次的存在,是人類社會中的形而下學,單純這樣的知識只能逐漸地把我們引向下劃、引向退落、引向對客觀真理的遠離。從另一方面來說各種主觀,自我式的思維和思索,其實也就是人類大腦器官中的一種抽搐和抽索現象及其對個別腦神經思(絲)路或思維網絡的提取、栽培和運用,它很容易造成腦系統方面的疾病和損害,同時也是對人類大腦器官及其全方位,同時同步開發和利用狀態即靈感乃至慧性功能的一種破壞和背離。現代科學的研究已經表明人類的大腦器官只開發和運用了十分之一,這種表淺意識的形成,是否也是與人類的現代式教育和思維分不開的呢。
有人說勞動是人類社會中的一項偉大活動,這話不假,也許還應加上神聖二字,然而人們卻可能忽略了勞動也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區分,即創造性的勞動和破壞性的勞動。創造性的勞動可以給我們帶來豐衣足食和無限的歡樂,也可以幫助我們創建起更優越,更美好的生態和生活環境與家園;而破壞性的勞動,及其對其它生命形態的掠取和采奪,則只能使我們走向眼前利益,走向生活的短暫,走向一步步的艱難困擾和不斷地天災人禍,走向地球生態和人類理想的隕落與破滅。知識也分兩種不同的知識,一種是單一片面的知識、一種是整體的道理和知識。單一片面的知識,如各種唯物或唯心性的知識,只能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走向偏見、走向自我、走向分裂、走向矛盾、走向繁雜的思想體系和對低劣形勢的進入。而整體的道理和知識則可以使我們不斷地走向高尚、走向美好、走向和諧、走向統一、走向升華。我們人類應該走向什麼樣的勞動和用什麼樣的知識來引導和主持我們的發展和世界觀呢,我們就將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和歸宿。在向所謂科學思維和現代哲學思想觀念的邁進中,有的人甚至成為不勞而獲者和破壞地球生態的幫凶,整個世界都面臨著核毀滅的威脅,星球大戰計畫和構想又把人類送進了更愚昧的深淵,可見雙手和大腦並不是使我們進化成人、走向文明的根源,它只是與人同在的一種人類的特徵和特象,只有愛,只有整體觀念才是我們人類的根和本。
在南華經這部二千多年以前的古書上寫著這樣一段記載:“昔者黃帝始以仁義櫻人之心,堯舜於是乎股無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這是什麼意思呢?譯成現代話就是:從前,黃帝開始用仁義即愛和整體觀念去教育和引導人們,去養育和拂拭人心,於是到了堯舜時人們就逐漸地退去了尾骨和腿毛等,養成了象今天這樣的人形。這幾句話不起眼,它卻是黃帝造人的真實寫照。《聖經》上也說:“神(上帝)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神就是愛”,“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惟有愛心才能造就人”。
應該說人類和生命存在進化的現象,但不可否認同時也存在退化的可能,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對的兩種傾向、也都是在相對之中才得以顯現和認識的。所謂進化其實也就是指人類不斷向高尚和完美境界、向整體觀念和平等祥和體制、向人類事業和客觀真理的進入和進取。而所謂退化也就是指人類不斷向自我、唯我,向野蠻和缺乏人性,向物質或意識等單一片面思想,向分化和矛盾體制,向不平等和沒有公理的社會,向違背客觀本原和不斷破壞整體生態等現象的進入。應該說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發展和進化傾向,也是擺在人類面前的正反兩面鏡子和境界。
世界上各民族的信仰是多種多樣的,但不管是什麼民族、什麼信仰,他們卻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和推崇,那就是對愛和人類廣闊真情的提倡和奉行,這是不謀而合的合,它高於一切宗教,是人類共同的理想和奉念,也是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立和保持的根和本。人類也只有在向愛和更高一層次理想境界的追求中,才能統一起來,走向永久的和平與安寧,我們的地球生態才會出現新的轉機、新的生氣。
(人類的形成應該說是生命在客觀向上的爭榮中競升來的,愛和整體觀念則是我們得以取勝和競升的法寶,也是我們的雙手和大腦得以開發和啟用的根源,這是客觀的批准、生命的信任、人類使命的需要、先賢們(或說神聖們)思想的塑造。否則,我們的地球生態,我們的人類文明就可能要毀滅和消失在你的雙手和大腦之中。)
二十六 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天與地是對稱的一陰一陽,它們共同地包含在曠物這個概念和範疇內;植物與動物是對稱的一陰一陽,它們共同地包含在生物這個概念和範疇內;曠物與生物是對稱的一陰一陽,它們共同地包含在自然這個概念和範疇內;自然與人類是對稱的一陰一陽,它們共同地包含在地球客觀這個概念和範疇內或說生命和生態整體內。人類的不同思想觀念和行為將會對自然造成不同的影響和結果,而不同的自然環境和條件又相應地塑造和促成了不同的人類生命和生活形態。
有人說“人是高級動物”,這話不對,人類不屬於動物,也不屬於生物,人類是曠物與生物之元,是比天地、動植更為高尚、更為完美的出現,它是建立在對生物和曠物的共同認識和領會的基礎之上的。
人類也不屬於自然,人類是從自然的脫胎與升華,並具有一種最佳化和扶殖自然的能力,它是向高尚、向整體、向神聖、向完美、向理性和理想追求的產物及其向更廣大生命形勢和形態的進入,人類與自然對稱,它們共同地包含在地球客觀或說地球細胞這個生命和生態整體之中。
所謂“回歸自然”那不過是落入生物,與動物為伍,那是人類的退落。“回歸自然”只能造成對自然中動、植物的更大踅取和破壞,有很多動物和野人的形成,也可能正是由於人類向自然“回歸”和邁進的結果,或說與生物為伍的結果。同樣,人類與曠物(礦物)為伍,對礦物的採挖、改造和享用,也同樣是人類的一種偏離和退落,它不但要給曠物生命和地球整體生態帶來相應的危害,而且也會造成人類生命的礦物傾向化,如造成人類的冷漠無情、單調乏味、沒有愉悅的感覺和靈犀之氣、缺乏人性、象礦物或石雕一樣堅硬、冷俊的面孔和心腸等(現代的歐美白人有的就已經顯出了這樣的變化),這是與礦物為伍和向礦物製品親近化以及單純的物質觀念等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人類屬元性存在,應該懂得高尚與無私,平衡與和諧,精神與博愛,客觀真理與整體觀念的關係和含義,應自覺地向生命高度領域的攀登,應該遵循客觀規律和生命的道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地走向美好與升華,才能帶動整體生態向平衡和永恆的方面發展和邁進。
人類是客觀的天使,沒有人類就不會有長久永恆的地球世界和地球的生態現象,因為沒有人類已出現的世界一但遭到破壞和削弱就無法得到修復和醫治,如動物的啃食、類人的砍伐和挖掘、風、火、水的襲擊,以及各種蟲災天害等,都會很容易導致地球上世界和生態現象的削弱乃至消亡。而人類的出現,也正是為了彌補客觀的不足、使遭到破壞的世界及時得到修補,以扶持客觀中的生態現象長久永存,應該說這是人類的一種職責,這即是符合客觀的本質及其需要,也是符合人類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人類高就高在它具有一種整體觀念,可以認識和領會整體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並懂得沒有整體就沒有我們。我們人類的形成也可能正是伴隨著對地球生命和生態現象的不斷扶殖和發展而同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或說是我們的祖先在向生命和生態現象及其整體觀念的不斷追求和進取中形成的。在我們的地球上曾幾次地出現過對地球生態的歸劃和建設,如盤古時期、女媧時期、黃帝時期等。
現代人類的某些科學行為和自私自利現象,以及對生態的破壞,其實已經表明了我們已不再屬於人類,或說已經脫離了人類和人類事業而成為人類的敗家子,因此伴隨而來的也必將是地球生態和地球世界的不斷削弱、紊亂、失調乃至惡化和喪失、這是人類在自食其惡果,也是人類在脫離了人類事業後的必然所現。
對地球生態的認識和建設,對人類愛和平等體制的進入,這是我們人類形成的兩個主要原因,也是我們地球生態得以形成和保持下來的根本所在。如果在地球上、在我們人類中、喪失了對整體生態的認識和建設,喪失了愛和平等,那我們的地球形勢和地球特色也必喪失。
現在人類中還有一種不正常的思想觀念,那就是“征服自然”、“戰勝自然”一類的提法和思想傾向。所謂“征服自然”、“戰勝自然”,實際上也就是壓抑自然、克制自然、與自然建立敵觸關係,這是不可取的,因為我們就生活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的受益者,不同的自然形勢和自然環境將會給我們造成不同的影響。自然有自然的法則,自然法則是一種不變的規律,不同自然形勢和自然環境的出現,都有它們的根源,你違背了它,給它製造了很多麻煩和危害,它自然也就更加地惡劣,我們也會身受其害,這裡根本沒有什麼“征服”和“戰勝”可言,而是一種連帶的關係。我們只有不斷地扶持自然、最佳化自然、與自然相結合、進入天人合一狀態(即整體生命形態),我們才能從中獲得巨大的好處和安寧。
“征服自然”、“戰勝自然”、是對人類主觀因素和能力的一種提倡和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也是應該提倡的,但它只有順應客觀規律去發展、去努力、才會得到好的結果,違背客觀規律的發展,只能是事與願違。
“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即順應客觀規律去發展,我們就會不斷地走向昌盛與美好;違背客觀規律去發展,我們就會逐漸地走向消亡與退落。這是我們的祖先(孔子易傳)早在幾千年以前,就已明確指出的,我們現在反而蔬忽了,這是不應有的現象。
對客觀整體生命形態和觀念的認識與進入,儒家稱之為“天命”觀,“制天命而用之”,即製造出更新、更美的客觀環境和生態形勢來為人類和生命服務,這是儒家思想所包含的內容之一。 “天命”觀也是儒家思想在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發現中所站取的基本觀點和立場,即世界觀或說哲學思想觀。顯然它與現代人頭腦意識中的“天命”觀印象是完全不同的,或說現代人對儒學“天命”觀的認識完全是處於一種不懂或誤懂的狀態,在這裡我們有必要、有義務為我們祖先的“天命”觀思想加以正名和重新闡述。
二十七 精神是物質與意識之元 (對精神及其與物質和意識的關係以及不同層次精神形勢的認識和闡述)
精神,現代哲學或說西方哲學把它說成是意識,其實精神決不是意識,也不屬意識範疇,從字面上看精神的“精”代表的是物質的一面,而且是物質的高品質(如精品、精細、精良),精神的“神”代表的是意識的一面,而且是意識的上乘(如心領神會、心馳神往、聚精會神等),精神是生命內物質與意識在平和效應中的共同顯現和向美好方面的應變,它屬元的存在形勢。
如果說意識是指人的思維、感覺、思想、情緒等方面的表現,那精神則是除了意識還包括一種行為和行動,包括一種活力和效應以及對物質和意識的支配與運用等,它是生命程度、生命境界和生命狀態的顯示,也是物質與意識在相互和諧與一致中的表現。
我們對精神的認領,應該說是比對物質或意識的認領是更為重要、更為必須的,因為我們的生命時態也就是存在和表現於精神之中。一個人、一個生命如果沒有或喪失了精神,也就意味著他生命程度的消沉和退落,他的精神消失幾分,他的生命就退落幾成,當他的精神完全地消失和徹底地崩潰時,也就是他的生命進入冥冥之中和開始消散的時候,現代醫學不是也承認有很多疾病患者不是死於病灶,而是死於精神崩潰嗎。精神的出現同步地帶動起一種活力,調動了物質與意識之間的效應,使之保持一種生氣和整體形態,這就是生命。
精神就好比那燈絲上發出的光明、晝夜間絢麗的彩霞、正負間高聳的零、它是物質與意識在平和效應中的共同顯現和向美好方面的應變,或說它就是正在進行中的生命效應。沒有精神就沒有生命,沒有精神就沒有活力,沒有精神物質與意識就會進入一種休止和沉淪的狀態,就會進入分裂與分散之中。
人在精神狀態中可以產生一種氣,這種氣叫元氣(或說精神氣、朝氣),元氣是一種不可取代的生命之能。在元氣的作用下,在精神境界中,人的體質是朝著清秀、明麗,光彩照人的方向發展的,而其“思維”形勢也是處於一種更為高尚的靈感式(或說零態感應式)。
精神是生命的一種整體形態效應及其程度的表現,所謂整體形態也就是生命的零態和集合統一態(或說各系統、各部分、各方面相互配合與扶持的狀態),這是一種超越了主觀意志、沒有任何人為因素的客觀集成,也是一種沒有自我意識、沒有任何私心雜念思想以及所謂知識搔擾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表現的是安祥自然、聰慧靈犀、光明磊落、穩定大方,並能顯示出一種人的和諧、友愛、愉悅和善良的本性。你們看見過兒童和青少年嗎,相對來說他們為什麼就充滿了活力與朝氣,為什麼就那樣地安祥和自然,為什麼就能做到和諧與友愛,很顯然就是因為他們處於一種客觀的精神狀態,處於一種生命的無思忘我態。無思也就是無私,就是沒有主觀、自我意識,而由精神掌管的一種狀態。當然兒童們的“精神”是不能長久的,因為它是處於一種無認識的,先天性的精神狀態,這種精神是經不起考驗的,它只是客觀整體送給你的一份禮物做為生命的起點,它必然要被後天的主觀、自我印象和低一層次的物質與意識等觀念所取代和分裂掉,而逐漸地走向精神衰退,走向生命的沉落。(當然這些也是與不正當的社會體制和人生觀分不開的,或可以說當人類生命的精神還沒等完備和生成時,就被現行的思想體制和人生觀所扼制和扼殺了。)這就需要我們在生命的旅途上第二次點燃起精神的光芒,或說自覺地進入對人類精神的培養和塑造,這第二次精神即自覺培養起來的精神才是真正的,屬於我們所擁有的精神,它標誌著一個人的成熟。然而這第二次精神卻不是輕易就可點燃的,它需要我們樹立整體觀念,進入對更高層次思想境界的認領,要懂得生命的意義和道理,自覺地為人類事業和地球整體生態的美好,為創建平等、祥和、充滿光明和友愛的人類體制而不懈地努力,一句話它需要我們進入一種德態,進入一種無私忘我的狀態,德態和無私忘我態也就是精神狀態,當然它也需要相應的社會體制的扶持。這第二次精神也就是人類精神,或說只有人類才能達到的精神,它是第一次精神的升華,也是人與動物和其它生命的根本區別。
當你真正進入了精神狀態或說德態,你就會感到無限的欣悅和明亮,就好象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鼓舞和支持你,因為你順應了天意,天意也就是客觀整體生命的意思和願望。
如果說智育是對意識的培養和運用、體育是對體質的培養和運用、那德育則是對精神的培養和運用。德、智、體,物質、意識與精神,從中我們不難領會和看出精神與意識的不同及其精神、德是比物質和意識更為重要、更為必須的一種存在,因為精神、德是做人的標準,也是生命的所需,沒有精神,沒有德也就意味著你的生命正在向動物和野蠻人方向邁進,正在走向生命的偏移和退落。
生命的衰老也是從精神衰退和精神渙散開始的,所謂精神衰退和精神渙散也就是你從生命的整體形態中,從客觀的零態即無思忘我態和朝元傾向中向單一個別方面,向主觀自我意識和私心雜念思想體系的冒沖和邁進,及其相應進入的一種體制(體質)和狀態。
私有制、各種單一片面的思想和知識,以及不正當的社會體制和人生觀等是使我們過早地從精神狀態,從生命的蓬勃向上和忘我狀態邁向精神衰退和生命低落的重要原因。
精神是可貴的,也是廣泛的,不但人要有精神,生命要有精神,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和地球生態也都應具有和顯示出他們的精神,這些不同層次精神的存在與顯示,其實也就是不同層次和不同程度的生命組合,在這些不同層次和不同程度的生命組合中,我們的生命也會相應地得到不同層次和不同程度的提高與升華。
精神在中國古代稱之為德,這么說可能是一些現代人所不易理解的,這也難怪,因為古代的德與現代的德大有不同,它們幾呼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現代的德不過是對個人思想品質的一種培養和要求,這只能算是一種小德,小精神,而古代的德則是一種大德、大精神,它是對人類體制、人類文明、人類生活、人類情操的一種創建和認識,從黃帝時期一直到周朝,以及後來代表我國古代思想主流的儒家學說所承襲和提倡的“德治、仁政”就是這樣的一種存在形勢和內容。現代人對“德治、仁政”往往有很多錯解、認為它只是針對帝王們而言的,或說是指某些帝王們的明智統治和表演等等,這其實都是對我們祖先和古代形勢的不了解以及自我小意識的作用,“德”與“仁”是我國古代社會普遍倡導和追求的一種社會風尚,它不單是對帝王們的要求和表現,而且也是對人人的要求。“德治、仁政”也就是說在倡導和實施“德”與“仁”的同時,還要配上一整套相應的社會體制和法令等來加以扶持和引導,使得人們能夠進入一種平等祥和,安定向上,互相友愛的社會局面,那時的君主也叫主公,“君”即思想高尚的人,“主公”即主持公理和公道之人,他們也都是“與民同樂”、“與民同等”的。“德治、仁政”也可以說就是向人類精神文明和高尚道德論理的進入及其相應形成的物質和意識體系與觀念,它是區別於政治性統治的另一種人類文明體制。(所謂政治也就是以物質觀念和經濟體制為主向正性領域或說物質領域做偏移和偏向發展的一種統治,它往往靠的是權勢、法律、軍隊、警察等對所行思想體制的一種強行維護和維持。而“德治、仁政”則是一種向元式體制和整體觀念的進入,它是用高尚的理性對人們的教育和引導以及對不公正、不平等、不合理等現象的消除。政治是一種“術”,而“德治、仁政”則是“道”。)
在我國古代皇宮或官邸所懸掛的橫扁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中、正、元、明、平、和、仁、德等字樣,這是什麼意思呢?很顯然這是當時古代制度和儒家思想所奠定和追求的方向,這些字所表達的內容也都是向元和元式體制的進發、向精神文明和高尚形態的邁入。比如“中”,陰陽和諧、相互一致進入中,中是一種體制和結構形勢,也是區別於和高於陰陽、物意的另一種認識觀念和追求方向。孔子曰“未發謂之中”,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未發”與“不偏”也就是不走向單一片面,不進入對個別形勢或領域的偏向性追求,而保持一種整體形態和觀念的意思,或說兼顧一種向高度方面的發展和邁進,“中”也是儒家思想在看待和認識問題時所站取的立場。“正”呢,正是相對於偏而說的,什麼是偏呢,脫離了整體就是偏,脫離了精神文明和人類道德觀念就是偏,脫離了客觀真理和對生態的建設就是偏,出現了兩極分化和不平等現象以及單純向物質或意識領域的大規模進發就是偏,中為正、元為正、德或說精神為正、世界和人類為正、整體和高尚為正。“明”呢,正大光明、一心為公、一切為公、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光明磊落、無私無畏、充滿崇高的志向和希望乃為明、洞察一切、心明眼亮乃為明。“平”呢,平等、公道、共同美好、消除矛盾和不合理現象、使人人心情舒暢、意氣風發乃是平。平什麼,“平天下”、“平四海(“天下”與“四海”古時也就是指全國各處)讓人們的思想走向安寧、走向平和、走向愛。“和”呢,和為貴,和就是要形成一個整體、一個家園,人與人之間、行業與行業之間要相輔相承、相互扶持與合作,進入對共同利益和理想的創建,對更高層次生命和生活體制以及更安定、更和諧、更持久型社會形式的組合,和也就是吉與祥的象徵,是人類美好與輝煌的體現。我們也只有在向“中”和“元”的發展中,在向崇高理想和共同美好事業的邁進中,才能得到不斷地提高與升華,這也許就是中華一詞的含義吧。
“德治,仁政”即向人類精神文明和高尚道德論理的進入及其相應形成的物質和意識體系,就屬一種對元式體制的進入,它與歐白體制的以物質或意識為準的倫理,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這種元式體制的建立和向高尚境界的進取,使得物質和意識有了規範和準則,有了朝向和歸屬,也使得物質和意識之間相應一致,共同進入對更高一層次的精神殿堂的建立,避免了它們在單一片面和自我領域裡向極端、意外乃至惡性方面的發展,也使得我們的地球生態相應得以安寧。元式體制(即平和向上式體制)是比片面式體制(即唯物或唯心式體制也叫分裂式體制)是更為優良、更為穩定的體制,它是建立在易理即對客觀和生命規律的認識基礎之上的,也是在對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做了充分、明確的認識和闡明後的建樹。
向元式思想體制和內容的認識與進入,儒家稱之為“中庸”,元式思想體制也就是平衡與和諧的思想體制及其相應形成的一種崇高理念。精神文明與仁德思想、對平等祥和式社會體制(即和諧社會)的創建、以世界為中心對整體生態形勢的認識和建設等皆屬“中庸”思想的內容。現代人對“中庸”思想往往有一種錯覺,即認為它只講道德、不講物質,其實在“中庸”思想中不但包含了道德,而且也包含了物質與意識,並且是物質與意識在平衡、和諧與一致中的顯現,及其向精神的升華,即在精神的主持和把握下的物質與意識形態,而不象現代人所進入的那種對物質或意識的單純或偏向性認領,即所謂的唯物或唯心思想,及其造成的一種物質與意識、經濟體制與人類的情感和道義觀念的矛盾和相違背的狀態。而“德治、仁政”則是與“中庸”思想相輔相承的一種管理和領導方式,或說是對“中庸”思想和元式體制的一種維護和奉行。
現代哲學之所以把精神也說成是意識,或精神與意識的不分,是因為他們是一種無元體制,是不斷向單一片面思想形勢或領域的進入與鑽研及其對客觀世界和人類文明的偏知偏見與分知分解,他們是永遠也發現和認識不了精神的,相反,他們原有的精神也會在他們不斷地發展和偏移中,在向主觀自我思想意識和狀態的沉淪中,而被逐漸地分解和分裂掉,因為他們的社會體制和思想根源(如唯物或唯心)其本身就是一種對精神、對整體、對人類祥和體制和共同理想的渙散,他們需要“領帶”。
精神就是整體,就是和美,就是在對共同理想和事業的追求與創建中產生的朝氣和朝元傾向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愛。人們也只有在向整體觀念和共同美好事業以及精神文明的邁進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歡樂,才會有長久的和諧與穩定,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是這樣。古人云“昇平樂世”,就是說只有升入平等與祥和之中,只有進入全體人民的共同美好,才能算是樂世,即充滿歡歌笑語的人間天堂,這是中華的志向。沒有了精神、沒有了朝氣、沒有了對共同理想和事業的樹立與追求,也就沒有了凝聚與活力,那這個國家和民族就要走向分裂和分散,就要進入競爭(或說紛爭)和動亂、就會出現自我、唯我乃至矛盾、衝突和爾虞我詐等現象以至沒有公理、形勢紊亂、不等不和、充滿憂患的社會,這實際上就是進入了人類社會的精神分裂症和低劣民族的體制形態中去了。在這種社會體制中,我們的生命和情趣以及感覺、狀態等也會相應地降低和受到壓抑而進入一種無理想、無情操、無崇高志向和無美好前程可言的境地。(這實際上就是失去了國家的作用和意義,而使人們進入到“社會”的層次和形勢中去了。)
“普天同樂”,這是遠古人們所追求的崇高目標,“普天同樂”就是讓普天下所有的人們都共同進入歡樂與美好之中,共同進入對平等祥和、充滿友愛、沒有憂患的人類社會及其相應物質和意識體系形態的建立。這也應該成為現代人類的崇高目標和現代人類向真正高度文明邁進的一種顯現。
如果我們把物質文明看做是人類社會中的一種橫向顯示,那意識形態就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縱向深入,而精神文明則是人類社會向高度和高尚方面的邁進和崛起。陰陽元,意識、物質與精神三為一體不可分,它們共同地構成了一個整體、一個生命、一個立體的人類文明形像。沒有精神文明,不懂得向高度和高尚方面邁進的人類,不能稱其為人類,而只能算是類人,類人是沒有站立起來的人類,也是不成功和不健全的人類。
生命誠可貴、人類價更高,在所有的生命當中,人類是最高貴的,為什麼,就是因為人類懂得愛、懂得平等、懂得整體觀念、懂得向高尚境界的進取、懂得為了他人和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一句話懂得人生(人類生命)的意義和存在。
精神是物質與意識之元,也是比物質和意識更為高上,更為完美的出現,我們對人類精神文明的認識和進入,並不是不要和不講物質與意識,相反,我們正是為了帶動物質和意識的雙向文明與進步,以及把物質和意識引上正確的發展軌道。所謂雙向文明與進步也就是說在向崇高境界和更完美體制的邁進中,我們不但要抓物質領域裡的文明與建設,而且也要抓意識形態領域裡的文明與建設,並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單純的物質或單純的意識,偏向的物質或偏向的意識都是建立不起輝煌的精神殿堂的,而只能是對精神的遠離。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現在我們的物質比以前豐富了很多,然而精神文明卻遠不如前了,儘管社會和宣傳機構有時也大肆呼籲和提倡要講精神文明,然而卻沒有實際效果,對於人們內心和社會風氣的敗壞與下滑(如對自我唯我、金錢物利、低劣情趣、貪污腐化、不公不等乃至分化、矛盾等現象的不斷進入)卻無能為力,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人們進入了一種偏向或單純的物質觀念及其體制之中,而忽略或喪失了對精神文明的認識和建設以及精神對物質和意識的把握與主持作用,這是一種缺乏整體觀念、沒有高尚道德倫理的低劣思想行為所至。同樣,單純或偏向的意識傾向,也是不能使我們進入精神文明境界的,而只能把我們引向貧困、引向屈苦、引向宗教、引向對神靈的崇拜和祈求,甚至是產生對人類前途和地球整體生態的漠不關心。
當然我們所提倡的物質領域裡的文明與進步並不是指象現代科學那種對物質的極端改變和改造,那其實不是物質的文明與進步,而是對物質及其領域的一種敗壞和耗費,物質領域的文明與進步主要的是指對地球生態物質(包括生物與曠物或說天地)的創造和改進、對人類與客觀一體及其世世代代美好家園的設計和著想、對地球細胞形態及其功能與活力的促進與促成、以及對符合人類精神文明和共同利益的經濟形體的建立。人們切不可忘記客觀是一個整體,人類也應該相應地進入整體的狀態,決不能只為了自己和眼前利益而不顧別人和未來。只要我們遵循客觀規律,扶持客觀中的生命和生態現象,並不斷向人類高度文明進取,我們就一定會迎來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意識領域裡的文明與進步也不是指對宗教神靈及其迷信思想的進入,相反,我們正是為了要跳出這愚昧的泥潭和“撒、迷、徒”的狀態,而進入對客觀真理、對公心和整體觀念、對上帝和眾神聖們崇高的思想和願望以及人類自己掌管自己的命運及其相應社會體制和人生觀念的進入,即進入與神聖同等般的地步。我們也只有在向高尚境界和更完美思想體制的邁進中,在物質與意識的相互一致和向精神的升華中,才能脫離和逃出對片面的科學與宗教、唯物或唯心觀的追求,才不至於走向物質和意識的極端,才能扭轉地球生態行將失調和毀滅的惡運,才能徹底消除人類的戰爭,罪惡和不合理等現象。
現代科學對物質的發展和改造,實際上已經遠遠超過了人們生命和生活的需要,而把我們帶進了一種暴殄天物似的消耗與浪費之中,有些方面甚至進入了對奢侈願望和豪華形勢的追求,以及與客觀相違背的發展道路,這是不可取的,這也是人類進入腐敗的象徵,它必然要給地球生態和人類文明乃至我們的生命帶來相應的危害。科學對核子彈、氫彈等毀滅性武器的製造,以及對星球大戰計畫的構想和向外太空發展的理想,無疑又把人類和地球生態帶向了更深、更偏遠的災難。另一方面,人們對宗教神靈的迷信和崇拜及其對後世福樂的寄託,其實也就是人類對自身能力和進步的一种放棄,對美好理想和光明前程的一種喪失。有的教義上甚至明確地寫著,當世界毀滅那一天,我們和所有死去的人就會在天庭與我們的聖主見面,並接受他的審判和發落,而被帶進天國和神的身邊,永享福樂,所以有很多宗教徒們都在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這一切都已充分說明了人類已經在現行思想體制的引導下走上了極端、走上了危險、走上了與人類文明和地球生態的相背離。這是現代人類在唯物和唯心這兩個一維觀思想的主持下向單一片面領域裡做偏向和分裂式發展的必然所陷,也是無元體制下人類社會脫離了向高尚和整體生命形態的發展所必然會出現的夭折和隕落現象。
精神是物質與意識之元,也是比物質和意識更為高級,更為完美的出現,精神對物質和意識具有一種主持和把握的能力,並能理智地將其引上正確的發展軌道,物質和意識向精神的靠擾和歸順是事物按其客觀規律向美好方面的發展和應變,而精神向物質或意識的偏向發展與進入則是一種跌落和倒行逆施現象。所謂人類高度文明也就是指人類不斷向更加完善和完美體制,更加和諧與穩定局面,更加貼近和符合於客觀真理(或說地球整體生態形勢)需要的那樣一種社會形勢和文明形態的邁進,元式體制即整體觀念下的平和向上式發展體制,相對來說就是比分裂式體制即政治或宗教式體制、也叫唯物或唯心式體制更為完善、更為完美、更為和諧、更為穩定的體制形勢,也更有助於我們今後對地球整體生態的進入和建設。元式體制也可以說就是由精神掌管並帶動物質與意識做雙向和一致性發展的一種人類文明形式,所謂精神也就是指人們和人類社會向高度和高尚方面發展和邁進的一面,如對整體觀念和生態思想的進入、對人類共同理想和愛與平等祥和式社會體制的創建,對人們應有高尚道德倫理、道理規範、道德情操的樹立等都屬精神文明的內容。我們向人類精神文明的認識和進入即是對我們應有人性和人類品質的一種培養和塑造、也是對我們人類社會及其應有體制形態的一種完善和健全,沒有高尚的道德倫理,我們就會進入低劣的物質或意識為準的倫理,沒有愛與平等祥和的社會體制,我們就會進入分化、矛盾、競爭、紛亂乃至艱辛、憂患的社會形勢和局面之中,沒有對整體觀念和地球生態思想的認識,我們就會進入自我、唯我、片面、偏向的發展狀態,就會對人類文明和地球整體生態構成相應的威脅和危害,這其實是人類處於低級和微生形態中的一種表現。
精神是人類特有的一種高尚和優良形態,也是人類社會的主持和仰仗,沒有精神文明何談人類文明。脫離了精神、脫離了整體、脫離了向高度的發展和對生態的建設,單純談論物質與意識(或所謂經濟發展)那是人們的一種低見和偏見,它最終只能把我們引向物質和意識的極端以及對物質和意識的破壞。在向精神文明的邁進中,我們可以同步地帶動起物質與意識的雙向文明與進步,而在向物質或意識的偏向發展與沉淪中,人們是永遠也認識和產生不了精神的。物質和意識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精神,服從和服務於整體,服從和服務於人類文明,服從和服務於生命與生態,科學也只能成為人類的附屬和人類手中的工具來為人類和地球生態服務,而決不能把科學凌駕於人類之上成為人類的主宰或用它來引導和統治人類。
科學在整個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中,只屬一種較低層次的存在,是向單一片面領域的冒沖和邁進,它遠遠夠不上是客觀真理,更不是人類遠大而崇高的理想和目標。精神、生命與生態(即對德與道,或說客觀真理與客觀規律的追求)才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用科學的思維即用單一片面的思想道理和所謂分解鑽研式是絕對發現和認識不了生命、生態和精神的,而只能把我們帶向一種偏劣的歧途。只有精神、只有人性、只有人類崇高而美好的心靈即整體觀念和愛,才能帶領我們走向客觀真理,走向對生命和生態的真正認識和發現,乃至進入神聖般的境界。
精神是擺在我們人類面前的一種新的啟迪和啟示,是客觀整體送給我們人類的一份新的禮物和厚望,也是我們人類邁向更高層次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有了精神人類就有了希望和光明,就能不斷地得以完善和提高,沒有精神人類就只能在物質或意識的泥潭中沉淪、深陷、退落。
人類的精神升起來吧,輝煌就在前面。!
(對人類精神文明及其相應社會體制形態的認識和進入,屬人類社會生態的內容,它與自然生態同屬人類所應掌握和認識的內容,這兩個方面在客觀中也是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它們同屬於地球整體生態的內容。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不應該成為個別人或個別部門的所謂慈善之舉,而應該成為在相應社會體制下的一種普遍風尚。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中最寶貴、最可稱讚的內容,沒有精神文明或不講精神文明,就夠不上是人類文明,更談不上今後向天堂和神聖般境界的回歸與進入。精神與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我們一定要擺正、要弄清,這是十分重要的,道德的頹廢比物質的匱乏更可怕、更卑劣,沒有精神做主持、做統帥,單純的物質或意識觀念,必然要把我們引上分裂、引上歧途、引上偏劣和自我、引上對單一片面思想的追求和吹捧、乃至對生命和生態的威脅和危害。)
二十八 生態思想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

整體生態問題應該成為人們普遍關心和注重的問題,也應該成為人類的哲學和世界觀性問題,因為它不但關係到我們的現在、而且也關係到我們的將來,不但關係到我們的生活、而且也關係到我們的生命,不但會影響一個地區、而且也會漫延到全球,不但是我們這一代的問題、而且也要為我們的子孫萬代著想,不但是我們人類的需要、而且也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們的需要,如果沒有了地球的生態環境和生態現象,一切都將無從談起。人類所應認識、掌握和進入的生態觀,應該是即包括自然生態也包括人類社會生態這兩個方面的內容,並應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單純的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天文等)或單純的人類社會學(如政治、經濟、宗教等)都是無助於我們對生態問題的認識和建設的,相反它只能把我們引向對客觀和生態的無知、對人類祥和與美好體制的遠離。人類能否進入對整體生態和全球一體化的認識與建設,這也是關係到我們地球的前途與命運,人類的進步與退落以及人類能否與客觀保持一致以進入客觀真理之中,使我們的生命和生活以及整個地球生態都不斷地得以提高與升華的關健。因此也可以說整體生態觀(即對整體生命形態及其觀念的認識與建立),是人類和客觀中最高、最大的學問,它包含一切,一切都應隸屬於整體生態觀,服從於整體生態觀。
所謂整體生態,也就是一個細胞生命內部的效應形態以及不同的人類文明形勢及其對我們生命、生活和生態的影響。沒有對地球細胞現象的發現,沒有對元式體制如世界和人類精神文明的認識,沒有中華思想及其整體觀念做基礎,就不會有人們對生態觀的真正建立和理解。
地球細胞觀念的產生,對於提高我們人類的整體生態觀念來說也許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細胞是對客觀中一個比較完整生態形勢的認識和理解、概括和發現,也是使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能從散雜的、各別的、撲捉似的感性體系中,進入到統一的、整體的、理性的認識高度和層次上來的必需和必備。地球上存在著的各種生命和生態現象以及各種氣象變化和自然形勢等,可以說都是由於細胞的存在,才相應產生和存在的,沒有細胞便沒有這一切,而沒有細胞觀念的產生,也就不會有人們對地球整體生態形勢及其無形中生命效應的真正認識和理解,乃至今後的進入和發展。
附:生態是生命的外部組織形態

生態是生命的外部組織形態,是生命理念中所應包含的一個絕對不可缺少的方面。現代人對生命的認識和理解往往是很片面的,或說只是局限於對生命內部組織形態的認領,象什麼生命是由體內不同的系統和器官組成的,而系統和器官又是由細胞和分子構成的,而細胞和分子又是由原子和更小的粒子組成的,而原子和更小的粒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子乃至更更小的基因性粒子所決定和促成的等等,所以他們不斷地往基因上發現和鑽研,企圖以此來改變和促進生命的發展和進程,然而事與願違,認識來認識去,鑽研來鑽研去,結果到現在,人們的疾病、痛苦非但沒有減少和消除,反而是越來越惡劣、越來越不好醫治、越來越層出不窮了,人們對這樣的生命理念是否應該進行一些反思和改變。 其實人們各種疾病和疾患的發生都是與生命的外部組織形態即生態,或說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這兩個方面內容的健康、淨化、優良與否分不開的,人類的各種心因性疾病和器質性疾病的形成,也都是由於人類社會所流行的各種不良的物質和意識性因素、不良的唯物和唯心性活動、不良的主觀和自我傾向,不良的生命和生活觀念,不良的人生與理想追求、不良的社會和自然形式及其對人們的影響和侵害所相應造成的。人類若想真正認識和理解生命、若想從根本上徹底征服和消除各種疾患,若想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有意義並不斷向高層次邁進,首先就應該從單純或片面的唯物與唯心式生命理念中跳將出來,進入對更廣大、更真實、更客觀、更完整生命理念的認識和領悟,更廣大、更真實、更客觀、更完整的生命理念也就是包含精神和生命的外部組織形態(即生態)以及物質和意識等諸多方面內容在內的一個全新的生命理想和觀念。
生命的內部組織形態對於生命來說固然是重要,然而生命的外部組織形態對於生命來說則是更為不可缺少,請想一想,如果沒有我們身在其中的人類和自然這兩個生態環境(如家庭、社會、國家、親人、理想、事業,以及植物、動物、空氣、水、陽光、溫度等)及其對我們生命的哺育和培養,能有我們人類和生命的存在嗎,很顯然不能,生態是生命的外部組織形態,是培養和造就我們生命的客觀母體,沒有生態就沒有生命。不同的生命和生態理念及其現實將會對我們構成不同的影響。
生命的內部組織形態(即我們體內的各個系統、器官及其功能、作用、質地、程度、結構形式等)那是上帝(或說客觀)的創造,相對於我們來說它屬於一種先天性的存在,是不以我們的願望為轉移和生成的,或說並不是我們想讓他長什麼樣、長什麼程度,它就長什麼樣、長什麼程度的,它是被生命的整體形態意志(即“至高基因”)所掌控,任何對它的改變和侵襲都會有害無益,因為上帝在創造它時已經是盡善盡美了,也就是說這一方面可能不歸我們管,你頂多也就是對它做一些修復性的工作。而生命的外部組織形態則是我們可以改變和發展的方面,而且是可以不斷和無限地進行發展和改變的方面,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精神、我們的體質和意識以及對各種疾病的消除、對更美好生活的創建等或許也都只有通過對外部組織形態的改造和不斷向高尚、完美、優良方面的發展才能達到相應的成果和進入比較理想的境界。
包括對人類精神文明、社會體制、物質和意識體系、生命和生活觀念、人生和理想追求、教育和娛樂形式、自然與客觀環境等方面內容的最佳化和提高(所謂最佳化和提高也就是對更加平衡與和諧思想、更加完美和完整體制的進入),對於促進我們生命的發展、精神的發揚以及對各種疾病性因素的控制和消除都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因為最佳化生態就是最佳化生命。我們也只有在跳出自我,向更廣大、更高尚、更客觀、更生動生命理想和觀念的投入和邁進中,我們生命的內部組織形態、我們的精神、我們生命的意義才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伸張和發揚。
生態是生命的外部組織形態,它與我們的生命有著最直接的和千絲萬屢的聯繫,不同的生態形式將會對我們的生命構成不同的影響和塑造,不同的理想追求也將會把我們的人生帶向不同的境界,我們對生命外部組織形態即生態(包括人類社會生態與自然社會生態及其構成的地球整體生態)的認領即是對人們現有生命觀念的一種擴展和提高,也是對人類應有和未來生命觀念的一種啟示和引導。當然本文對生命外部組織形態理論和理念的認識和建立,只是對人們應有生命觀念的一種點滴式啟示,而其所應包含的廣泛和高尚內容則需要大家共同去發現、認識、領悟和闡述。為了生命的完善和提高,為了生命的永恆和輝煌,也為了你、為了我、為了他、為了我們的子孫萬代,請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去抒寫和創建那生命的最完美樂章——整體生命形態,這是上帝交給我們的任務和使命。
二十九 生態與人類更高境界理想
按照遠古時代的人文思想觀來說,人類應該進入三個方面和層次上的認識與建設。哪三個方面和層次呢,一、天道。二、人道。三、地道。天道即指人類對客觀中整體生態形勢的認識與建設。人道即指人類對愛與平等祥和式社會體制和形勢的認識與建設。地道即指人類對自身生活所需物質和意識(或說經濟與文化)方面內容的認識與建設。這三個方面說穿了,其實都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利益,所以我們要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工程。
不重視天道和人道,只講地道或強調經濟發展,那是一種低劣的認識,是單純向地獄式體制的進入,同時它也必然會給地球生態和人類文明造成惡劣的影響,這是現代人類在偏向的唯物觀思想體制的引導下所往往克服不了的弊病。
人們對物質和意識性內容即地道部分的認識和進入,雖說也是整個人類社會思想活動所應包含的一個方面或說一個內容,但它屬較低層次的存在,是人類社會中的一些片面和偏向性因素,所以,它必須要接受天道和人道即整體生態思想和人類精神文明的領導、管理和統籌,並應主動地順應天道和人道去發展和創想,而決不能我行我素、任意發展,或走上一條與地球整體生態和人類精神文明相違背的發展途徑。
人類任何違背客觀真理,違背整體生態,違背人類精神文明的思想傾向,經濟發展和生活形勢與內容,都屬一種惡劣的症候和存在現象,也是人類應該努力克服和扭轉的發展形態,否則,我們的地球生態,我們的人類文明只能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愈演愈厲。
生態思想與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是密不可分的,人類的一切思想活動、體制形態,可以說也就是對不同層次和不同境界生態觀念的一種認領和進入。唯物與唯心思想(即現代哲學及其把人們帶進的一種對物質或意識性內容的認領與追求)是一種生態觀,是一種隱匿的、為了自我生存的目的、利益和願望的需要,而設立和形成的生態觀。精神文明式思想體制(即對元式體制和公理性社會的進入)是一種生態觀,是一種光明的,為了人們的平等祥和和共同美好的目的、利益和願望的需要,而設立和形成的生態觀。地球細胞觀(即對地球整體生命形態及其觀念的認識和領會)還是一種生態觀,是一種神聖的,為了人類和客觀中所有生命們的共同利益和長久美好以及地球生態的不斷優良和全人類實現一體化和平建設的目的、利益和願望的需要,而設立和形成的生態觀。這不同層次、不同境界的生態觀,其實也就是人們對不同層次和不同程度人類文明和客觀真理的一種認識、領會和進入。
單純向地道部分思想內容和體制形態進行追求和建立的社會,或以地道部分思想內容為主,即以物質或意識性內容為主,對自我生存形勢、觀念和利益進行推行和創立的社會,屬地道觀體制社會,也叫“地獄”式體制社會。能夠引導人們跳出自我狀態,跳出單純或偏向的物質與意識觀念,而進入對優良的人類社會體制形勢和人類精神文明的認識和追求,即進入對人道部分思想內容的認識和追求,並把人道和地道這兩個方面和層次上的思想內容結合起來進行規劃、構想和建設的人類社會,屬人道觀體制社會,也叫“人間”式體制社會。不但能夠引導人們跳出自我狀態、跳出單純或偏向的物質與意識觀念,而且也能夠跳出單純或偏向的人類社會這個概念和範疇,而進入到對人類以外更廣大生命形勢和客觀整體的認識和領會,即進入到對天道思想境界和天人合一思想的認識和領會,並能把天道、人道和地道這三個方面和層次上的思想內容結合起來進行規劃、構想、認識和建設的人類社會或說人類文明形勢,屬天道觀體制社會,也叫“天堂”式體制社會。“天堂”,即有著無限優良和美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風光、有著人間最真誠無比的祥和與友愛、有著豐美的衣食和共同的歡樂歌舞、這不就是天堂嗎,難道還有比這更美好的境界嗎。這是從人類的角度上所尋求的天堂,從客觀的角度上來說,天即指客觀整體,天堂即指由人類扶育和掌管的,包括客觀中各種生命形勢在內共同組合建立而成的一個整體生命的樂園,它是一個細胞生態的形勢,也是客觀中一顆優良、完美的生命成果。
天堂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身邊,只是由於我們的偏見和自私,才在不知不覺之中離開了她,天堂象母親,時刻都在呼喚和盼望著我們,時刻都在為我們這群兒女們悲痛和憂傷,人類從客觀中的出走,不但給我們自己帶來了艱辛和憂患,而且也為整體生態大家庭和其它生命帶來了危害和災難。難道我們真的要在對地獄式理想和太空與宇宙的追求中永不回頭嗎,難道我們真的只知道自我利益而忘記了整體的存在或是把我們美好的願望寄托在對來世福樂的企盼上嗎,不,我們一定要跳出偏見,跳出自我,跳出地獄式思想體制對我們的束縛和阻礙,共同向著生命美好的理想、人類世代期盼的天堂——整體生命形態和愛邁進和回歸,向著我們世代美好的家園、客觀中一顆優良、璀璨的明珠——地球細胞創建和構想。
創造,似呼是客觀賦予人類的一種特性和本能,但最大的創造莫過於對整體生命形態即細胞和天堂體制的創造,這是人類向客觀的回歸、向真理的邁進、向高度文明的崛起、向神聖與輝煌的步入。
和平是一種光,精神是一種光,生態是一種光,愛是一種光,生命就是靠著這種光才得以發展和實現的,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走向天堂,走向對生命之光的創造吧。 —— 人類的整體生態思想觀萬歲!
天之印 —— 五色泰極祥圖

(圖 4)(圖 4)

三十 為太極添彩——五色泰極祥圖 (太極圖解說)

平衡與和諧是客觀中的一個普遍真理和法則,違背這個真理和法則生命就會不斷的走向退落,遵循這個真理和法則生命就會不斷的走向昌盛。
在中國有一幅流傳了千萬年的太極圖,具說它是對客觀和生命的一種揭示,《易經》就是建立在它的基礎之上的,從這個古老而神秘的圖式中,我們似乎不難看出它所表示的是一個平衡與和諧的零,也是一個由不同形勢和內容相輔相承構成的整體和一體,它即似蘊含著一種生機和生動的客觀傾向與本能,又恰是用生命的血滴和淚水、激情和感情等諸多鮮明因素凝聚而成的精神結晶,這也許就是對客觀和生命以及人類應該具有思想文明的一種最簡明的概括和描繪吧。
從這個古樸而簡明的太極圖式中,我們似乎還可以看出,對稱並存的雙方或說陰陽(即紅與蘭所代表的形勢和內容,包括天與地、物質與意識、細胞液與細胞核、人類與自然等),即是兩種不同的存在形勢,又是相輔相承,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它們合在一起才等於零,即一個比較完整的事物。單純的陰或單純的陽(即單純的紅或蘭),不過是兩個單一片面。對單一片面思想形勢和領域的進入與鑽研,是一種低下和偏向的所屬,因為它即是對客觀和整體的遠離,又是對精神和生態的違背,單純這樣的知識或以這樣的知識為主,必然逐漸地把我們引向極端、引向分裂、引向偏向、引向失衡、引向在單一片面領域裡的不斷深入,以至進入黑白小圓眼所代表的形勢和狀態之中(即對生命之外理想和境界的追求)。從紅藍到白黑這是一種在單一片面領域裡做縱向、深入方面發展的表示,從它的顏色的轉變上,我們似乎看出了它必然要走向極端,走向深入、走向畸變、走向失衡、走向與生命和生態相反的發展途徑。(科學與神學、唯物與唯心就屬這樣的思想形式)
與在單一片面領域裡向低下、偏劣和極端方面發展相對峙的,還有一種向高上和更完美方面的發展和邁進,那就是陰陽和合、相互一致,共同向元、向高尚、向整體、向自身以外更廣大生命形勢和存在體制的認識和進入。從這種邁進的圖式顯示中,我們似呼看出了它所塑造的那種輝煌與吉祥的色彩和內容(即黃色),這也許就是對精神和世界,對愛和更高層次上思想境界及其內容和前景的描繪吧。它與在單一片面領域中的鑽研及其產生的物質或意識性認識觀念(即黑白小圓眼所代表的思想內容),可謂是兩種不同的勢態發展和表現。
整幅太極圖可以說具有一種立體顯示效應即它不但從縱向上顯示了在自我或片面領域中向縱深和內部鑽研和索見的思想內容及其結果(即白與黑所包含的內容),而且也從橫向上闡示了不同形勢生命,事物或領域的對稱性存在現象及其相輔相承,相互依存和相互關聯的關係和道理(即紅與蘭所包含的內容),並且還從高度上(或說更高層次上)闡明了客觀是一個整體,人類若想迎來真正的輝煌(即進入黃色祥光所表現的形勢狀態),還必須跳出自我進入對更廣大生命形勢和體制形態的認領,即進入對精神和愛、對整體生態和全球一體化思想的認識和建設。從縱向到橫向再到高度,這是三個不同的方面,也是三個不同的思想層次,這三個不同的方面和思想層次也就是對天道、人道和地道思想內容的表述和區別,及其同時性地對其進行觀察、比較、認識和理解的形式。
當然,整幅太極圖所要向我們表達的並不僅僅是這三個不同的方面和層次,更主要的應該說還是由這三個不同的方面、層次和內容共同參與、組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形態,即一個包含了天道、人道與地道思想內容在內的、更為高級、完整和建全的人類文明體制形態,即太極思想體制形態,、一個元始人類或說遠古人類所達到的思想境界。
從整幅太極圖所要表明的思想體制形態上,我們似呼還不難看出所謂唯物與唯心不過也就是分別站在物質或意識領域裡,或說地與天,細胞核與細胞液,正與負這兩個不同的片面上對客觀和生命的一種爭論和爭取。而科學與神學則是分別在這兩個不同領域裡的鑽研與活動,或說是對唯物與唯心思想的一種嘗試及其逐漸對極端的進入。而中華思想則是站在整體和多層次、多方面思維的立場上對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以及生命和事物的認識和發現。平衡性和對稱性存在的概念及其陰陽觀的認識方式則是中華思想的基礎,也就是說中華思想的基礎是建立在對物質和意識的共同認識和領會的基礎之上的,並早已擺脫了物質和意識對人們的束縛,而進入到對更高層次思想境界如天道和人道等生命形勢和境界的追求,因此,在中國的遠古以前不但就有了豐富的生產知識和高雅的思想文化,而且還有對天人合一思想和平等祥和式社會體制以及人類精神文明的認識和建設。
整幅太極圖似乎還向我們表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即在低層次的思想體制形態中(即黑白小圓眼所代表的地道觀思想體制形態中)是不包含有、也發現不了高層次的思想內容的,而在高層次的思想體制形態中則包含有低層次的思想內容,所以說低層次的思想體制形態是一種不健全的思想體制形態,也是沒有崇高理想原則、缺乏整體觀念和精神掌控的一種體制形態,單純這樣的體制形態或以這樣的體制形態為主來主持和引導人類社會必然會導致人類社會的不斷偏移和下落,以及對極端、自我、分裂、意外等形勢的進入,這也許是造成當今人類社會諸多不良因素和狀態的根本原因,因此人類若想扭轉自己的不良形態,並不斷向高度文明進取,就得必須相應的用高度、高尚和高層次的思想內容來補充和完善自己。高度、高尚和高層次的思想內容,也就是天道和人道的思想內容及其相應層次上的組織形態,這是人類邁向高度文明和更美好境界的必由之路。單純的地道觀思想體制即以物質和意識、唯物與唯心、科學與神學、主觀與自我等思想形式建立起來的社會體制形態也許是人類社會諸多體制形態中最單調、最偏劣、最不成體制的一種體制形態,然而現代人類的發展也可能正是處於這樣的一種體制形態之中,因此說我們還應該看到在現代人類的面前還有許多種其他形式的體制、理想、前程、事業可供我們選擇和運用,人類的未來和出路是無限光明的,但必須要突破層次,突破現有思想觀念對我們的影響和束縛。《易經》中說“窮則思變,變則通”,意思就是說當人們在原來的道路上走到了盡頭,感到為難,或不會再有好的發展了的時候,人們就應該思變,思變即拓寬和改變自己原有的想法,進入對更寬闊、更博大思想的領悟,變則通,通即走向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和理想境界。
太極圖古稱天之印,據說它是上帝的聖靈所制,也是對上帝思想的一種表達,上帝即盤古恆踞世、上天之帝耶和華的稱號,他是開天闢地,創造萬物生靈的無上聖神或說客觀本原的化身。與其它神聖相比、上帝盤古是先天之尊,是整個客觀世界和整體生命形態的代表。而其它諸神如耶蘇、穆罕默德、孔子、釋迦牟尼等(同一歷史階段內)皆屬後天之神聖,都是從人的升華和對上帝思想即天意的一種領悟和感受,或說都是由上帝聖靈的扶育而成。上帝創造諸神聖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世界保持一種相對的平恆與穩定以及相互制約的關係,以避免人類在單一體制形態下逐漸走向極端、走向偏差、走向毀滅,同時也是為了使人類的思想能在和平之中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想。
上帝在中國古代及《易學》中也稱為天帝,在國外也有稱為天主和天父的,當然這個天不是指天地的天,而是指包括了天地在內的一個更高、更上、更完整的客觀和生態整體,它是一種生命和生態組織的存在形式,而上帝(或說天帝)則是這個客觀和生態整體或說生命組織的主持、維護和創造者及其化身和代表。我們對上帝的認識,並不是要進入對上帝的迷信和偶像似崇拜,而是為了要讓人們樹立起一種高層次的思想觀念和對上帝的產業——生命與生態的重視,並自覺地去維護和愛惜它,以使我們能世代永昌、不斷構築生命的輝煌。同時這也是統觀世界風雲,為了人類和平與統一的需要。上帝說:“我就是愛,我就是整體,我就是生命的光,我在你們中間,你們在我的中間,讓我們彼此相愛,攜手共創美好的現實,共同去摘取生命樹上(或說客觀中)那一顆最為珍貴和珍藏的整體生命合成之果,讓人類和生命永享客觀的真愛”。
本撰著對天堂體制和理想的認識,是根據上帝盤古世的思想所制,從盤古世耶和華的名字上來看,“耶”字即兩個不同的耳、代表陰陽兩個不同的方面或說側面,是表示對地道部分和層次上思想內容的認識和進入,“和”表示平等、祥和、互助、友愛,是對人道部分和層次上思想內容的認識和進入,“華”即表示對萬物勃發、欣欣向榮、氣象萬千、競相輝映的客觀整體生態形勢即天道部分和層次上思想內容的認識和進入,這三個方面結合在一起及其構成的整體形態和穩定向上的發展形勢,才是上帝耶和華讓我們人類所奉行的思想體制。走向和平、回歸天堂,向人類高度文明進取,這是人類即將迎來的一次重生和復活的機會,也是人類向神聖與輝煌的邁進。
太極理性思想(或說太極理想)是中華思想的基礎,易學、八卦、道家、儒學等都是建立在對太極理想的認識和領會之上的,或說都是對太極理想的一種樹立、圍繞、完善和建全,沒有對太極理想及其學說(即太學)的認識和領會、開發和建述,人們就不能進入對中華思想、儒道學說以及易學、八卦的真正認識和理解、乃至掌握和運用。因為《易傳》中已明確指出“——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是因為《易》有了對太極思想的認識和樹立,或說做基礎,才相應產生了兩儀、四象、八卦乃至易學六十四理等不同層次的思想內容,及其對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統一性認識、理解、闡明和建立。中華思想乃至整個世界可以說都是在太極思想的統一掌握下所相應建立起來的,人們要有全球一體化觀念,要進入對更高層次思想境界的認識和領悟,要遵循客觀真理憧憬到太古人類的高遠文明,回到上帝即盤古世耶和華創造世界、創造人類的最初和最終的理想和目標中去,即對天堂和細胞體制或說伊甸園和愛的理想和事業的創建中去,這是人類唯一正確和光明的出路,也是事物按其客觀規律發展的必然所向。而我們中華思想民族則應該在向這種理想和事業的邁進中,起到一種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這是上帝即整體生命形態的思想和意志、全球一體化和平共建事業的崇高和宏偉目標、人類高度文明和團結、友愛、和平、互助,共同美好的真愛情感——太極,交給我們的任務,也是對中華民族的祖先——眾天使和先賢們所開創理想和事業的繼承和接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致基督教及信奉《聖經》的人們:
天之印——五色泰極祥圖是上帝的印證,是天堂的徽記,它是用生命的血滴和淚水、激情和感情等不同形式因素凝聚而成的精神結晶,是讓人們團結協作、互助友愛共創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象徵,也是生命生生不息、相互依存、共為一體的標誌。上帝說:有了愛,世界才會永恆。你拿它作為我的信息和見證吧,這是血與水的相認、是激情與感情的相融、是物質領域與意識領域的相聚、是人類與自然的相合、也是科學與神學、唯物與唯心、政治與宗教等單一片面性思想在整體生態觀念和愛的面前(即在上帝、上天、更高層次的生命形式和體制面前)的相和。
《聖經》中說上帝用了上天的六天時間創造了天地、世界、萬物、宇宙以及白光和黑光等,使我們成為一個生命和生態的現實,並把治理陸地、海洋和天空中生命的任務交給了人類。我們人類對於上帝交給的任務完成和維護得怎么樣了呢?上帝說:是不是把我交給的任務忘記了、忽略了、偏離了。我的教會應該是以維護和關愛生命與生態為宗旨,以奉行和推進正義、公義和道義為準則,以傳播和發揚人類的真情、博愛和奉獻精神為己任,並要不斷地開闢和進取,把它變為現實。一些人只知道對我的名義和形象進行崇拜,卻不知道對我的理想和事業進行創建,這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個徒,而我不希望你們成為徒,只希望你們象我一樣成為神聖,成為高尚和榮光的“人”,基督就是高尚和無尚榮光的意思。
《聖經》中還說“太古有道”,道就是根據客觀真理、根據生命與生態不斷發展的規律,根據上帝和眾神聖們的思想意願,根據人類平和向上、共同美好的至高理念所相應建立起來的理想、體制和事業,以及人們對此的投入和遵循。沒有道就沒有長久、永衡的發展,生命和生態形勢也會受到限制,所以你們要立道,循道,要進入對更高理想境界及其體制形態的創建,這是人類邁向高度文明和走向天堂的必由之路。
—— 以耶和華的名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十一 現代哲學及其唯物與唯心主義在整體生態觀念面前的終結

(一)物質與意識的關係
現代哲學在對客觀和整體的分知分解中,分成了兩大陣營,即唯物與唯心。所謂唯物就是以物質為準,或站在物質的觀點和立場上去看待和認識一切,什麼“一切都是物質的”,“物質是第一性的”,“物質決定意識”,“是物質開創、構成和決定了整個世界”,“客觀的本原和屬性是物質的”等等。與這種強硬的唯物論相反的還有一種唯心論,即一切以意識為準或站在意識的觀點和立場上去看待和認識一切,什麼“意識是第一性的”,“意識決定物質”,“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神靈創造一切”等等。西方思想體制中的這兩種哲學派別之爭,已經持續了一、二百年,他們各抒已見、互不相讓,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種以我為對,以我為尊的爭論到現在為止鬧了個平杵,結局一比一。
那么他們到底誰對呢,誰是第一性的呢?俗話說“旁觀者清”,你與我的爭執只有處於中間位置上,不介入狀態下的他才看得最清。他是誰?他就是元,或說零,他就是居高臨下靜觀和審視你們的觀眾——中國哲學,或說易學及其整體觀念。在易的眼裡和範圍內它早已清楚地說明了物質與意識誰也不是第一性的,它們都是生命的產物和創造,都是生命效應的必然結果,如果沒有生命,決不會出現他們所屬的那一部分物質和意識。但如果有人問它們是什麼關係,這一點倒是很明確的,物質與意識就是對稱並存的關係,是一個整體或說一個事物中的兩個方面。
客觀中任何一個完整的事物如一個人、一個生命、一個社會、一個星球細胞、一個宇宙組體等都分別有它們自己不同層次、不同形勢的物質與意識。物質與意識是生命內的兩個方面及其下屬,只有當人們脫離了整體、脫離了生態、脫離了向高層次的發展和認識後,在向低層次和單一片面領域的冒充和邁進中,才會產生以物質或意識為主的概念和爭執。物質與意識在生命內,客觀中即是兩種不同的存在形勢,也是相輔相承,相互促進和促成的雙方,相對來說它們一個屬正性或說陽性存在,一個屬負性或說陰性存在,至於它們誰是“一”,那我說它們都是一,不過一個是正一,一個是負一,當然所謂“一”那是他們自己爭著要寫上去的,為的是表明他們都在積極主動地要從生命和生態這個客觀和整體中的出逃及其要向單一片面領域裡冒沖和奮進的決心。
物質被人為地分成了不同層次,意識也同樣是可以分不同層次和不同表現形勢的,在整體中和生命內可以說每個系統,每個器官、每個細胞、每個分子、每個粒子乃至更小的微微粒子都有它們自己的,不同層次、不同形勢的物質與意識。當然物質是顯性、可見的,而意識則是隱性、不可見的,不可見的東西怎么去見呢,全憑我們“察顏觀色”,正確地去對待,看它是不是有彈性,能不能保持自己的形態,會不會運動和有個性等,現代科學的發現已經完全地證明了粒子或分子等都具備這些特性,也就是說它們都具有意識的表現和特徵。
當然象這樣的認識和分法是不應該的,因為生命和客觀都是以整體的形勢出現的,也都是依賴於整體才得以產生的,沒有整體便不會有生命,不會有一切。整體也就是不同層次,不同形勢,不同內容間的相互扶持與和做,就是對自身、個體和單一、片面性事物以外存在形勢和現象的一種認識和領悟。而象所謂分子,原子,質子,粒子的等這一類形像和概念實在是對生命和整體的遠離,是人們主觀上所進入的一種對客觀形勢的鑽研和分解狀態及其對生命的深層次、偏里和最單調、最遙遠、最低微、最枯燥部分的進入和發現,一些人企圖用這種方法來探得客觀和生命的道理,恐怕只能是越探越遠。
生命是客觀的本原,而所謂物質和意識不過都是生命的產物和所屬,世界上、客觀中任何一個完整的事物或存在(如一個生命、一個社會、一個細(系)胞)都包含有陰陽、物意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和內容,它們也都是相輔相承地才得以出現和形成的。然而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卻決不應該只進入對物質和意識的認識,或把它們當做主導思想來加以推崇,因為在物質和意識性內容之外還有很多更為重要,更為必須,更為高上,更為先決的其它方面和層次上的形勢內容需要我們去認識、遵循和發現,如精神和世界、生命與生態、整體和客觀真理等,以物質或意識為準的倫理是決不會進入對這些問題的真正認識和發現的。
人們應該明白,在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中,遵循不同的規律、站取不同的立場,就將會把我們引向不同的結果和歸宿。物質和意識是每個生命、每個細胞都有的,然而精神和世界及其對客觀真理的認識和領會,卻不一定是每個生命、每個細胞都能擁有的,只有在向更高一層次生命形態和境界的邁進中才能出現。
物質與意識、政與教、經濟體制與人類的情感和道義觀念,應該保持相應的一致,應該在崇高的一元化領導之下統一和結合起來,應該進入對共同理想和目標的尋求與創建,這才符合生命向高層次發展和邁進的需要。單純或偏向的物質或意識觀念,單純或偏向的政治或宗教式統治,或是唯物與唯心式思想觀的分別並立,都可能會把我們逐漸地引向偏邪、引向意外、引向分裂、引向對精神和世界的脫離,引向對生命和生態的違背。現代科學與現代神學及其對火與核、虛與空以及外部太空世界和虛幻臆想天堂的進入,其實已經構成了對生命之外理想和境界的追求,是鬼與魔向人們的招呼。
人不是屬於物質或意識性內容的,而是屬於精神、屬於生命和世界的,所以在人的思想當中除了物質和意識性的內容之外,還具有一種自發的、高尚的思想傾向和內容,即情的、愛的、精神的和整體的思想傾向和內容,這才是人的本質和品性,然而這種人的本質和品性在地道觀的思想體制和社會中卻可能要受到壓抑、削弱和挫折,這也是地道觀體制社會的低劣和反動之處,即君子道消,小人道長。所謂地道觀體制社會其實也就是現代哲學式體制社會,就是以物質和意識、科學與神學、唯物與唯心、政治與宗教等為主導思想和分別並立的社會,這是一種充滿矛盾、充滿紛爭、充滿偏見、充滿自我、充滿艱辛、充滿憂患、充滿危機、充滿不可知(但必定是毀滅性)未來的社會。
在客觀和生命中,物質與意識即是兩種不同的存在形勢,又是相輔相承,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任何一個生命、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客觀組體都具有它們自己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物質與意識,而物質與意識也只有在整體和生命中才能生成和啟用,才有意義,如果離開了整體,離開了生命那它們也就完結和毫無意義了,也就會走向潰敗和渙散的狀態。然而現代哲學卻硬把它們從客觀的生命一體中,從不同層次、不同形勢的整體形態中分解和提取出來,這樣物質和意識也就成了兩個單一片面的概念,成了相互對立的雙方或說兩個領域,這其實是人們掉進了底層次里的一種認識,也是西方分裂思想體系及其無元體制下的必然產物,是人為、主觀地對客觀的裁製。而所謂唯物或唯心這兩個哲學派別也就是分別站在或偏袒於它們中某一方的說客,是用不同的片面為基準,在對客觀真理、對廣大生命發表己見而已。正當他們互不相讓、爭當第一時,他們哪裡知道早在他們之前,早在他們之上,還有一個默默無聞的零和整體的存在(即太極),還有一個對生命和生態衍化規律的揭示——易學。
孔子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這是什麼意思呢?
天:指客觀和人類整體,是至高無上之意。命:責任和義務。(或說使命)
“天命之謂性”,意思就是說對客觀與人類整體生命形態和觀念的認識與樹立以及對此我們所負有的責任和義務,這才是我們人類所應進入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認識境界。“率性”即統領人們思想觀念的理想和信念,“率性之謂道”意即樹立應有的共同理想和美好信念,讓人們去遵循和實現它,這就是進入了道。“修道之謂教”即不斷地修持和完善人類的文明體系和思想觀念、不斷地促進客觀和人類的發展,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和產生教育的方針與目的。真正的道(即人類所應遵循的道)是片刻也不可與整體相分離的,因為客觀和人類是一個整體、是一個同時同步地存在、並相互發生作用和效應的一體;可以離開整體而單獨存在的“道”(如各種單一片面的知識、主觀自我的思想傾向、或是與客觀和整體相分離的發展形勢等),那不是真道,而只能算是假道、偏道、旁門佐道, 是低層次里的思想所屬,它們必須要有高層次思想內容(即道和相應層次上組織形態)的統領。
(孔子在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被稱為“聖人”,意即具有神聖般崇高境界和思想的人。是中國兩千多年以來最傑出的人物,他的思想在人類文明體系中是必不可少和不可取代的。)
(二)神之道 聖之道
為了避免人們在偏向和片面領域裡逐漸向極端的進入,為了維護世間公義和道義的存在,神在天、在意識領域、在無形之處對人們進行愛和天堂理想的教育和引導;聖在地、在物質領域、在有形之處對人們進行愛和整體觀念的教育和述說,愛與天堂體制及其整體觀念是神聖之元,是神聖們共同為之奮鬥和創建的理想和目標,也是我們整個人類的崇高和共同事業,而世界則是建立這種理想事業的唯一和集中之地。
與上帝天道、人道、地道三為一體的天堂式體制以及眾神聖們崇高向上的思想意願截然相反的就是由魔鬼撒旦所推行的單純地道觀式思想體制及其在物質或意識這兩個片面領域裡不斷向極端和意外的進入與發展。
現代哲學中的唯物與唯心觀在脫離了精神的掌管、脫離了向天道和人道思想的認識和進入後,在各自不同的片面領域裡已經逐漸地墮落為一種偏邪的宗教,其中尤以唯物觀的“物質教”為甚,他們肆無忌憚地為了自己和眼前利益而掠奪地球,生活腐敗和自私的足以毀滅未來,他們各種片面的思想學識和主觀自我的發展形式正在無形中的摧毀著地球上的生態系統,透支著我們的子孫所無法償還的債務,就好象“我們”是地球上的最後一代,…… 他們製造的核子彈、氫彈以及星球大戰計畫及其給人類造成的威脅,他們的“日心說”以及向外太空宇宙發展的構想,他們的極端性科學與工業化發展行為對生命和生態原則的違背以及各種癌性疾病和病毒性因素在現代社會的興起,他們單純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和對物質利益的爭奪而不惜把人們帶進的一種充滿艱辛和憂患、操勞和危機、紛爭和動亂的市場經濟體系,他們自私自利、不公不等、貧富懸殊、充滿矛盾和對抗的社會體制形態,他們把地球徹底掠奪和破壞後再逃到別的星球上去居住和繼續搞破壞的荒謬理想,……等等等等,這一切都已充分表明了這是一種瘋狂的宗教,是“行毀壞可憎的事,導致末後荒涼之地”的罪惡所指,是誘導人們不斷向偏劣、片面、狹隘、極端乃至生命和生態之外理想發展和邁進的一種偏邪勢力,如果我們不從哲學的高度上對其加以揭露和認識、糾正和限控,那我們必身受其害,地球必身受其害。
物質科學與經濟發展本是整個人類社會體制中所應包含的內容,但它屬較低層次的存在,是人類社會中的一些片面和偏向性因素,因此它必須要在天道和人道思想的掌控之下,並與天道和人道思想做相應、一致的發展。違背和脫離了天道和人道思想的科學發展與經濟形式即單純、片面,主觀、自我,不斷向偏向和極端發展的科學與經濟形式及其產生的理想觀念就是不可取的了,因為它必然要對天道和人道思想、對地球生態和人類高度文明造成相應的危害,甚至進入一種掠奪性的科學、破壞性的科學、贏利和壟斷性的科學、腐朽和腐敗性的科學、乃至訛詐和政治集團性的、與地球整體生態和人類高度文明徑相違背和違反的那樣一種科學和經濟形式之中,這就是撒旦的科學、單純地道觀的科學、不斷把人們引向地獄與火的科學、也叫物質教或說唯物觀的科學。
對世界與生態系統的毀滅,對上帝家園和產業的扼殺,這是按照物質教的片面思想學說及其理想觀念發展到最後的必然結果,從他們百十餘年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已經再清楚不過的看明了這一點,這也是物質教及其教主撒旦在無形中所暗藏的禍心和目的,善良的人們和物質教的信徒們,他們只是無知、迷昧的跟隨,只知道進入對眼前事物的鑽研,對於他們努力奮鬥所逐漸達到的最後結果卻是無知和不知的。在現代哲學中,與物質教毀滅世界、毀滅地球生態系統的目的和結局相配合、相呼應的就是唯心觀的宗教“神”學,他們也已在另一個片面領域裡,即意識領域裡走上了另一種極端和危險,他們盜用“神”和耶穌的名字,對人們進行期盼世界末日到來的教育,因為在世界末日到來的那一天,他們就會見到他們的聖主並接受他的審判,而被帶進天國和神的身邊,永享福樂,並懲罰那些不承認神、不聽從他福音的人,他們都會被拋入烈火熊熊的硫磺火海里,受到永遠的刑罰。顯然這是與上帝創造世界、創造生命、並把治理地球上生命的任務交給人類來掌管的至高宗旨和基督的博愛與道義精神相違背的,這只能說是屬於個別“先知”在意識領域裡的一些極端和狹隘思想傾向,是《聖經》目前還處於一定層次和狀態中的思想所限,或是對《聖經》中所存“隱語”的一種誤解和未解(隱語即當時不便於明確表達的語言或是需要在以後適當時期加以更正或說明的語言),而決不是“神”即上帝和基督的意願。在這樣的思想引誘下,一些信徒們對地球生態和人類文明的惡劣走勢無動於衷、置若罔聞,甚至有些幸災樂禍之心,相互議論“世界要毀滅了,主要來了,快信教吧,以得永生,”這不是背餑天理、喪失天良是什麼。如果這樣的人也能得到永生,那只能是地獄裡的永生,死亡里的永生,因為他們不熱愛生態、不熱愛生命、不熱愛上帝所創造的世界和賜予他們的家園,不願意維護上帝的理想和事業,他們有什麼理由進入天國呢。對生態、生命和世界的熱愛是人類的大愛、厚愛、博愛,而為了自己能得到來生和福樂的目的,不惜讓世界和生態毀滅的想法和企盼是大惡、大愚、大私,是向撒旦理想和目標的靠近,這是主對你們的告誡,基督對你們的告誡。
“什麼,我的教會竟然宣揚世界末日的到來,竟然希望我的產業和家園被摧毀,這不是和撒旦同流合污了嗎”。耶和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大怒,要踹那下面神的酒榨(指教會)。並發出厲言:“我的教會要擴大思想領地,要提高對世界和生態的認識,要從現在的人道觀思想境界上升到天道觀思想境界,這是人們進入天國的必備和必需,對天道觀思想(即整體生態觀思想)的認識,就是對我的思想的認識,對生命和生態的愛護就是對我的愛護,這是基督的榮譽”。緩了一會,上帝接著說“我早已在你們每個人心中埋下了一顆生命樹的種子,即一顆尚未生髮的仁愛之心,我的穌兒又用他的寶血和身體為世人贖了一切的罪,這一切都是為了能使你們進入天堂,因此我有什麼理由來毀滅這世界呢,我非但不能毀滅,我還要讓你們把這世界建設得更加美好,讓我所安排的不同形式領域的人們都團聚和統一在我的、也是你們的整體生命的理想和事業中”。
一些宗教徒們對世界末日的企盼和宣揚,說穿了就是希望能脫離眼前的困境和苦難,能脫離這不公、不等、不平、不和的社會而進入到理想的天國之中,這其中既有人們心中隱藏的私心,希望能得到主的眷顧過上福樂的生活,也有人們對現代社會不平的憤懣和希望變革走向平和的願望。然而在現代哲學的思想體制下,既在分裂、矛盾,狹隘、片面,自私、無元的唯物與唯心式社會體制形態中這種合情合理的願望卻是永遠難以實現的。人們若想進入理想的天國,必須要破除現代哲學對人們的統治,而用天國的理想和世界觀念來引導人類社會的發展,天國的理想就是平等、和諧、摯愛的理想,天國的世界觀就是天道觀或說整體生態世界觀也可以稱為整體生命形態思想觀,這是相應的必須。
《聖經》三位一體神中的聖父(也叫天父)指的就是上帝及其天道部分和層次上的思想內容,聖子(也叫人子)指的就是耶穌及其所傳揚的人道部分和層次上的思想內容,聖靈(也叫精神)則是指我們每個人所應具有的一種崇高向上的(或說與天道和人道思想相配合、相朝向的)思想品質以及信心、勇氣、能力和智慧等。三位一體就是說這三個方面是相輔相承,互為一體,不可分割的,整體生命的形成正是為了所有生命份子們的共同利益,而每一個生命份子在整體中又都義不容辭的具有一種維護和扶持整體存在的責任和義務。
意識領域、宗教界、信仰和推行神行的人們,如果不進入對愛和天堂理想的創建和追求,就是對神的旨意的違背;物質領域、政教界、信奉仁德、行使公立的人們,如果不進入對愛和整體觀念的樹立和維護,就是對聖的思想的違反。對神的旨意違背的人,即不進入對神的理想和事業的追求與創建,而只是對神的形象或名義進行崇拜和祈禱的人,或是在片面的意識領域裡不斷向狹隘和極端思想的進入而背離世界、背離生態的人,或是對世外天堂、虛幻意識進行祈求和盼望的人,都屬一種魔態和魔教中人,是對假神的追求和認領,神提醒你們。對聖人思想違反的人,即不進入整體觀念,沒有愛心和平等之心,不講仁、義、道、德,不追求精神文明和平等祥和的社會體制,只注重物質利益和經濟發展,而不惜把人們帶進分裂、矛盾、競爭、對抗乃至艱辛和憂患的狀態,進入對自我利益和陰暗私心的追求,這實屬鬼教和向地獄體制與形勢的進入,是對偏理邪說的信奉和追求,聖告誡你們。違背和違反神聖道義的人們,必將會被歷史所淘汰,必將會被人們所唾棄,必將會被客觀中的生命和生態規律所拒絕。
所謂唯物與唯心式思想體制,即現代哲學及其把人們帶進的一種思想境界,說穿了,其實也就是對魔鬼撒旦所開創的“善惡”式思想體制的繼承和發展。
唯心領域、宗教界的信徒、朋友和兄弟姐妹們,都認為自己是善,是的,他們確實都很善,他們往往逆來順受,忍受欺壓,沒有非分和凌人之心,甘願過著貧淡的生活,有時還表現出一種憐憫和隱惻之心,甚至象羔羊一樣任人宰割,只盼望那救主到來的一天,賜予他們以幸福。而唯物領域的先生、老闆和朋友們,他們卻顯得有些惡了,因為他們充滿了自私,一心想著賺錢和自我利益,而不顧他人和整體利益,有的甚至殺人、放火、陰險狡詐、敗壞生態,這真可謂是惡。
但唯心的人們卻可能沒有意識到,所謂善,決不等於愛,也不是愛。愛是一種無私、廣闊的真情,是崇高向上的奮進和對真理的追求,是生命間的一種關聯、關懷和關切行為,也是對不公正、不合理、不平等、不和諧等社會現象的一種抗爭和當仁不讓,它屬精神的範疇。而善則不同,它只不過是一種心理和心態的感受,是內心和意識的表現,是沒有惡意的虛空狀態。即便是動物(包括獅子、老虎)對它們的子女、同類也會有一種善的表現,如果哪一種動物連一點善意、一點感情都沒有了,那它們的生命也就快要滅絕了。人類不是動物,人類的情懷應該遠遠地高於動物,愛才是人類應有的本性和應該達到的思想和感情境界。如果誰或哪一位沒有愛,不懂得愛,不去愛,那他就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人,更何談高尚的人。
有些信徒們也會說,“我們追求的也是愛,講的也是愛”,可是什麼是愛,善與愛有什麼區別呢,一些人可能就沒有想過了。相對來說我們似乎可以這樣認為,善是對惡即不公正、不平等,不合理、欺壓、剝削等黑暗現象的忍耐和承受,或說默認。而愛則是對惡即不公正、不平等、不合理、欺壓、剝削等社會黑暗現象的抵制和反抗,即當仁不讓,以及對更博大思想境界的進入。對人類平等祥和體制的建立、對共同美好理想的追求,對地球整體生態形勢的維護和創建是人類的大愛之舉,是對個人自我利益以及有限群體利益的超出,也是對更高層次上生命組織形態及其觀念的進入。
“人之初,性本善”,善本是人類生命從一生下來就應具有的品性,然而在善這一人的基本心性的兩側有上下兩種發展傾向,一種是向下、向惡、向自我狀態的進入,另一種就是向上、向愛、向更廣大生命形勢和觀念的認領,如果我們的思想只知道存在於善的狀態和層次上,也就意味著我們並沒有發展、進步,並沒有進入上帝和眾神聖們希望我們進入的境界,而只是停留於最基本的、先天性的思想水準上。因此神說:“善是悲憐的,神不是善,神是愛”,再大、再純的善也夠不上是神,因此世上只有愛神,而沒有善神。所謂善那不過是對“無”或“空”思想境界的進入,是處於“教”和“徒”中的一種思想表現,是唯心的人們企圖對意識的超脫,但卻總也超不出來,善也許是意識的最高境界,但決夠不上是精神。愛才是精神,它不但是對意識的超出,而且還有行為和行動,是對更高層次生命形式和境界的進入。只知道停留在善的狀態,不懂得向愛的進取,那人們是永遠也進入不了天堂的,因為愛是天堂的基礎,生活在天堂里的人們都有一顆聖潔的摯愛之心,當然這也是與相應的社會體制及其對人們的統一關心和引導分不開的。
愛是神聖們的思想境界,善是人類的思想境界,惡是鬼魔的思想境界。所謂“善惡果”或說“善惡式”思想體制其實也就是由善、由人類的最基本狀態向惡發展和墜落的體制,這是由魔鬼撒旦所創立的單純地道觀式社會體制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與上帝的三位一體式體制以及眾神聖們崇高向上的思想願望背道而馳的。
軟弱、忍耐、善、任人宰割、受人欺壓、那決不是愛,而是一些人在自我私心和思想中不斷向下滑落和偏移所造成的一種本能和勇氣(即人類精神)的削弱和消失,神憐憫和同情你們,但決不讚揚你們,因為你們進入的不是神的道(即神的理想和事業)而是神的教,即對神的名義和形象的追求。在一些善人的慈悲之心、施捨之心的背後,往往藏有巨大的私心,那就是為了圖某些因果關係,今天我施善、施捨了,以後我就會有回報、有良果、有好的報應等等,這能算是愛心嗎。一些信徒們在信神、入教時有的也懷有私心即希望能得到神的庇護或死後能升入天堂、能得到福樂和永生等等,這其實是一種隱暗的私心,也是與唯物領域人們明的私心即現實中的自私自利行為相對稱的一種私心,都是與神的道和神摯愛的理想願望相違背的。神是一種規律和真理,是一種崇高的生命效應,只要你進入了神的道和神的理想,神自然會幫助和引導你,或說你也就成了神。
在“善惡”式即唯心與唯物式思想及其社會體制形態中,善是虛假的、悲憐的,而惡即自私、自利、自我、唯我、偏見、片面、沒有整體觀念和他人意識、沒有對崇高理想的追求和奮鬥精神,則是這個社會所必然要把人們帶進的一種狀態和境界,這也是魔鬼撒旦所暗藏的一種陰險之心。
所謂“心”,也就是自我意識,是思維和動機的表現,而愛則是靈、是精神和人性、是無私和無思乃至無畏的表現,是對自身以外更廣大生命形式和整體的一種情懷、一種關愛、一種幫助、一種認領、一種投入。
善與忍思想及其在一些人心中的形成,正是魔鬼撒旦為了維護他所推行的地獄式社會體制(即善惡式體制)及其對廣大人民的剝削、愚弄和欺壓,以及對生命和生態的迫害,所有意策劃和創造出來的虛假的人性,其目的就是為了麻痹人們,就是為了要使人們進入無動於衷的狀態,就是為了要對人們進行操縱、控制、掌握和欺騙,以有利於他的反動統治,而使人們永遠心甘情願地處於他的思想體系和形式狀態之中,處於平等祥和、共同美好情感的社會和生活的現實之外。
魔王撒旦為了報復天父耶和華讓他的子孫們只能用肚皮行路的懲罰,曾在背後對神的兒子耶穌說:“我要與你進行爭奪,我要用正負兩種方法和手段來矇騙和引誘人們,使他們分不清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什麼是是、什麼是非,我要讓你的子民們自相矛盾、自行分裂、充滿私心、充滿自我,並對你們自己的根基(指生命與生態、精神與世界)進行摧殘和敗壞,我要讓他們只知道教,而不知道道,讓你的正義、公義和道義永遠得不到伸張”。多么惡毒的語言,真乃蛇蠍之心,善良的人們是決不會想到這一點的。耶穌聽了沉思了片刻,便對那魔王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邪永遠也勝不了正,不信咱們走著瞧,我的子民們終有清醒和覺悟的一天,終有明道和回歸的日子,這是天意(即耶和華的意願)所定,不經過偏,哪知道正,不經過痛苦和魔難,哪知道珍惜整體和生命”。那魔王聽了便怏怏地走開了。
由魔王撒旦所開創的善惡式體制社會,即唯物與唯心式體制社會及其對自我生存形勢、觀念、理想和利益進行推行和創立的社會,是人類社會諸多體制形態中最為低劣、最為偏邪、最為片面、最為自私、最充滿罪惡和最不成體制的體制,也是與天道和人道思想、與人類精神文明和摯愛的願望、與世界和平和全球一體化建設、與客觀真理以及生命和生態的原則徑相違背和違反的,它是魔鬼撒旦為了使人類不斷向偏邪、片面、分裂和極端狀態的進入而有意設計出來的一種體制。在這樣的社會體制中,由於沒有整體觀念和相應高層次上的組織形態及其對人們的統一規劃、領導、協調和關愛,人們只得進行和尋求自我發展、自謀利益、自尋出路、自找生機,即進入所謂的市場經濟和對生活來源的自行所求。這就不可避免地會使我們人類在不知不覺之中走向分裂、走向紛爭(或說競爭)、走向矛盾、走向對抗、走向自我、走向潰散、走向對地球整體生態的破壞、以及人類文明的隕落。各種陰暗、自私的思想,各種生存的風險和危機感,各種社會的不公、不平、不等、不和現象,各種單純、偏向的和專為營利目的而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形式,各種有毒、有害的產品和思想傾向,各種對生命和生態的危害行為和現象等也都會應運而生、無法節制。
在市場經濟形態中,在為了生存和自我利益而相互競爭和傾軋的社會體制中,各行各業都充滿了風險和危機,破產、倒閉、關門、失敗的企業到處可見,廣大勞動人民隨時都有被解僱、買斷、下崗的可能,無數失業、無業、待業的人們更是充滿憂患,他們不但為自己的生活感到擔憂,而且也給社會帶來了隱患。
在這樣的社會體制中,人們的一切和最高利益,就是為了賺錢,就是為了維護自我利益和自我生存,因為在這樣的社會和國度中,國家已不再對人民負責,不再維護公義和道義的存在,不再履行高層次領域建築所應肩負和履行的神聖職責,即對全體人民的統一規劃、領導、諧調和關愛的責任,而是也進入了對低層次的、下屬的、物質或意識性內容的,以及自我的、集團的、片面的、偏向的,乃至政治集團性的和權柄利益的追求與維護之中,這就使得廣大人們不得不為了自我利益和生存的需要,而被迫走上一條違心的、也是違背人類精神文明和崇高志向的發展道路,即進入一種分離和分裂的、競爭和對抗的、自我和維我的、乃至艱辛和憂患的社會發展形勢和狀態之中,有的甚至為了生存和無奈的原因,挺而走險,做出了罪惡的勾當,這是魔鬼撒旦的得意之作,也是國家這一崇高而神聖體制在實際意義上的消亡,而使人們進入到社會的形式和層次中去了。 國際機構也是如此,也應該擔負起對全人類和全世界的統一規劃、領導、協調和關愛的責任,這是一種神聖的使命。
所謂市場經濟其實也就是在唯物觀思想統治下,所建立起來的一種片面和偏向型經濟形體,是偏劣的、狹隘的、或政治集團性的和資本主義的(即非人民意願、非真理性的、非精神主持和“德治”型的)統治者,在脫離了天道和人道思想後,為了單純促進物質體系的發展和對物質利益的爭奪而設計出來的一種極為惡劣的人類經濟形式,是帶動人們不斷向唯物觀思想境地以及地獄式理想發展和邁進的偏轉型社會列車,它是魔鬼撒旦所開創體制形態中的一部分。
自私(包括私有制)、偏見(各種單一片面的思想知識和哲學觀及其對人們的攏絡)、無元(缺乏崇高向上的一面,如精神文明、對共同美好理想的樹立與追求等及其對人們的主持、教育和引導。)、沒有高層次領域建築對人們的統一規劃、領導、協調和關愛(即缺乏整體觀念及其相應層次上的組織形態),是造成人類社會現今狀態以及一切罪惡和不良現象的根源,即人們只知道對地道部分思想內容的追求和進入、對自我部分的建設和維護,而不知道對更重要、更必須、更高上的人道和天道部分思想內容的追求和進入、建設和維護,這是造成人類社會現今狀態及其對地球整體生態和人類真正文明不斷危害和遠離的根本原因——人類的微生狀態,魔鬼撒旦把人們領進的一種黑暗、反動、沒落的生命和生態形勢。當然也是由於我們沒有用高層次上的思想內容和觀念去主持和引導人類社會的發展,而是用低層次或片面的思想內容及其觀念來主持和引導人類社會發展的結果。
包括天道、人道、地道三個部分和層次上思想內容在內的整體生態思想觀(或說整體生態世界觀)是人們在對物質或意識及其觀念和理想的不斷追求和進取中,對我們的人類文明和地球整體生態構成了嚴重威脅和危害後,從切身和長遠利益的思考中,對客觀世界及其真理和本原的認識與發現,應該說這是人們思想觀念和對客觀世界認識上的一次進步和提高,也是人們從自我、地區和國家利益向人類、世界和整體生態利益的一次步入和經遇。然而任何美好事物的產生都可能會遇到一些固有勢力的阻礙,整體生態思想觀及其相應世界體制的建立也必然會受到一些現在固有思想體制的影響和阻礙。怎么辦?不破不立,破就是立,欲立必要破。人類若想向高度文明邁進,若想進入對整體生態思想觀的認領,若想遵循客觀真理和上帝的思想意志,若想實現全世界持久的人類和平與發展,若想扭轉地球生態環境的不良現狀並不斷使之最佳化,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破除現代哲學及其唯物與唯心思想觀對人們的統治和影響及其各種偏向性的發展模式,扭轉唯物觀科學與唯心觀“神”學企圖把人們帶向兩個不同極端和片面的分裂,用整體觀念和精神文明以及天道和人道等崇高的思想內容來充實和填補雙方間的空隙與分歧,消除和平易唯物與唯心觀人們之間生活觀念和理想追求上的巨大差別,以及整個人類社會上的不公、不等、不平、不和現象,使廣大人民意氣風發、精神昂揚,共同向著人類文明的更高上境界、客觀真理和上帝意志(或說眾神聖們思想意願)的具體代表、全人類崇高而壯麗的輝煌和永恆事業——整體生命形態思想觀及其相應世界體制形態的進入。
對整體生態思想觀的認領和進入,中華思想民族與基督教及信奉《聖經》的思想民族應該處於領先的位置,因為它完全符合中國哲學的傳統思想、符合中華民族的先古文化即太極與易及其天人合一思想;完全符合基督教《聖經》中上帝把生態交給人類來掌管的思想意願和至高宗旨、符合耶穌向人類所傳播的博愛和道義精神。《聖經》的精髓——博愛和道義思想,應該說是上帝為了人類能進入整體生態思想觀所準備的必備和必修性思想,如果沒有對博愛和道義思想的認識與傳揚,就很難有人們對整體生態思想觀及其崇高境界的認識和領會。《聖經》中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這也許是《聖經》所要達到的最終和最完整的目的和意義吧。
“到父那裡去”也就是把人們從撒旦的“善惡”式(或說唯物與唯心式)思想體制中解放出來,到上帝耶和華所創立的天道觀和天堂式理想、體制和事業中去。天道觀也就是整體生態思想觀,天堂式體制也就是包括天道、人道、地道在內的三位一體式思想體制,它是上帝耶和華為我們所創立的一種比較完整、完善和完全的思想體制,它的實現不是在天空,不是在地下,而就是在我們的世界上,就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去爭取。這舊世界、舊天地、舊觀念及其腐朽的欲望一定會被上帝耶和華的神聖理想所毀滅和取代,這就是世界末日,即現行的舊世界、舊社會、舊天地及其腐朽欲望的末日;而新天地、新世界、新人類、新理想、新觀念,新的生命、生活和生態體系也一定會在人類的雙手之中、在眾神聖們崇高理想和願望的引導之下建立起來,這是人類向更高層次生命形態的邁進,也是人類的一次新生和重生。
科學與神學、唯物與唯心、政治與宗教都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它們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都具有一種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相對來說科學是對主觀能動和物質文明的促進,宗教神學屬對意識形式和人類感情因素的一種培養,但是任何事物和生命都有它的開始和結尾,開始就是從萌芽中的走出,結尾就是向極端形勢的進入,科學與神學都已在各自的領域裡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並且略有超出。當然所謂結尾,未必就是死亡,好的結尾也可能是在他們還沒有完全進入極端之前,就適時地轉向了新的生命,新的萌發,新的結合,新的升華。
整體生態思想與環境保護意識在人類社會的興起,標誌著後科學時代已經到來,科學與神學的轉向階段已經開始,唯物與唯心主義及其對人們的偏劣統治正在悄然告退,這是人類的福音、地球的福音、生態的福音、天堂的福音。人類有望在向高度文明和整體觀念的不斷攀升和邁進中,在向客觀真理(即細胞)和上帝體制(即天堂)的回歸和建立中,逐漸實現人類的持久和平與發展,乃至進入神聖與輝煌般的境界。
〔 陰陽觀與元式思維及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發現(即本論著所闡述的思想形式和內容)只是中國哲學(或說太極與易學)中所包含的兩個基礎性層次和認識階段,在它們之上還有“方”式思維與易理思維等更為高上和更為完善的思維,但對陰陽觀與元式思維等基礎性思想形式及其內涵的認識和闡述,在中國哲學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對中國哲學所持基本觀點和立場的一種啟迪和啟示,是對中國式思維和中國哲學門坎的一種領進,以及對現代哲學與現代科學所無法發現和認識問題的一種發現和闡述。現代人,包括國內的一些高級知識份子他們對中國哲學不甚了解,或懷有疑問,或感到深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它們缺乏對中國哲學的基礎性部分及其所持基本觀點和立場的認識和了解,缺乏對中國式思維及其崇高思想境界的認識和了解,而沒有把中國哲學紮根在心。
中國哲學(包括道、儒思想)都是建立在中國式思維的基礎之上的,或說都是中國式思維的產物,沒有中國式的思維就不會有中國哲學及其道、儒思想的產生,正可謂思維是哲學的基礎,不同的思維形式將會把我們帶向不同的思想境界,思維就是認識方法,人們若想進入對中國哲學博大高遠思想境界的認識和發現,首先就必須要學會和掌握中國哲學的思維方法,並把它運用到實際當中去。中國哲學的復興首先應該說也就是中國式思維和中國式崇高思想觀念的復興。〕
孫貴平

初稿完成於1995年清明
基本定稿於2001年中秋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